★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头疼脑热之类的不舒服,而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小毛病发展成大病才会引起重视。还有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经常跑医院但效果并不明显。《小病不求医》列举多种常见小病痛,采用“验方+食疗+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让你轻松实现小病自己医,在家轻松治!
★作者:行医50余年,曾担任朱德、华国锋等中央领导的专职保健医师,北京卫视、广东卫视、云南卫视等多个电视台健康栏目特邀嘉宾,《男人养精,女人养血》《胖补气,瘦补血》等畅销养生书作者。
★内容:日常小病自己治。本书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基础,针对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男科、五官科等常见小病痛,介绍了简易验方、食疗方、推拿手法、预防措施等,不仅安全实用,而且简单见效快,更省钱,帮助您和您的家人改善体质,减轻病痛,重获健康。
小病痛不治,容易积累成大毛病。生活中的小病小痛,总难以避免,次次都去医院,也不太方便。
其实,有很多常见的小病痛,如头皮屑、青春痘、口臭、感冒、失眠等,不必花费时间和金钱、更不用耗费力气去医院排队挂号和诊疗,只需自己动手,用一些常见的食材、药材或一些简单的小妙招就可以解除它们所带来的烦恼。
本书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季节性、身体不同部位症和不同人群,介绍了40多种常见疾病的解决办法,不仅安全实用,而且简单见效快,更省钱,帮助您和您的家人改善体质,减轻病痛,重获健康。
胡维勤,
红墙保健医,医学科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警卫局保健处主任医师。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曾师从内科医师乐文照和老中医谌予教授。1971年调至北京中南海门诊部做专职医疗保健医生,曾先后担任过朱德总司令、华国锋主席的专职保健医生,受命参加李先念、胡耀邦等同志的会诊和保健工作,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科学家”,1990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前言
第一章 心病还需心药医
01 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
02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03 信心是最好的良药
04 放心药,放心服
第二章 内科疾病小妙方,小病不慌张
01 感冒
02 咳嗽
03 失眠
04 健忘
05 偏头痛
06 眩晕
07 胃痛
08 腹泻
09 便秘
10 自汗盗汗
第三章 外科验方显神奇,身有小痛轻松治
01 疖
02 痈
03 扁平疣
04 痔
05 颈椎病
06 肩周炎
07 腰肌劳损
08 风湿性关节炎
第四章 女人吃得好,小病没烦恼
01 乳腺炎
02 白带异常
03 月经不调
04 痛经
05 更年期综合征
第五章 儿科特效方,爸妈不张皇
01 小儿感冒发热
02 小儿遗尿
03 小儿湿疹
04 小儿厌食
05 小儿腹泻
第六章 男科小验方,男人问题一扫光
01 前列腺炎
02 性欲低下
03 早泄
04 无精症
05 少精症
第七章 皮肤有问题,教你吃出健康来
01 慢性荨麻疹
02 黄褐斑
03 银屑病
04 头皮屑
05 黑头
06 癣
第八章 五官出现小毛病,神奇妙方来帮忙
01 干眼症
02 夜盲症
03 耳鸣
04 过敏性鼻炎
05 口腔溃疡
06 牙痛
第二章 内科疾病小妙方,小病不慌张
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包括呼吸科疾病、消化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泌尿科疾病、心血管内科疾病、神经精神科疾病等。内科疾病多以调理为主,一些神奇的小妙方对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非常有效。人体内部是健康的事故多发地,因此一定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01 感冒
普通感冒俗称为“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鼻塞、咽痒、耳鸣音或者伴有咽部瘙痒,发病数小时或隔天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数天后开始出现咽痛、呼吸不畅、声音嘶哑、流浊涕、少量咳嗽并且伴有胸痛,一般无发热以及全身症状,如果中间没有并发症,将在5 ~ 7 天后自行痊愈。
典型案例分析及验方分享
小王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平时工作非常忙,常常要加班到深夜才能休息。前段时间,公司业务繁忙,恰逢换季,气温一下子降下来不少,昼夜温差很大,小王早上出门没注意,到了半夜,他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但是想着工作要紧,他也就没在意。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怕冷、咳嗽,喉咙里痰多且呈白色带泡,走路汗多,手掌很热,还有点头晕。家人看见他的状况,都劝他先去医院看看,再不济也要先休息一两天。但是公司的工作实在是脱不开身,小王便在家里翻出了好久之前买的感冒药吃了两粒,身上加了一件大衣便急匆匆地出了门。
小王自诩平素身体不错,一年到头连个头疼脑热都没有,一个小小的感冒哪能就束手就擒、缴枪投降!所以,当他坐在开着空调的办公室里开始头痛的时候,他还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乐观的。
过了两天,小王仍然坚持不去医院,这个时候他已经出现头昏脑涨、咳嗽胸痛、嗓音嘶哑、鼻涕横流的症状来了,一阵风吹过来就能使他全身冷得发抖,还因为连续高强度的加班而显得面色苍白,这个样子,别说是工作,就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小王原本想着吃点感冒药就会药到病除,结果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最终在家人的坚持下去了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一个普通的小感冒已经恶化成了肺炎,并伴有急性扁桃体炎、喉头水肿等并发症,还有并发心肌炎的趋势。本来一个星期就可以自行痊愈的小问题,愣是给拖成了老大难。面对着一脸责备的大夫,小王后悔不已,在他一再请求下,医生告诉了他几个简单实用的小偏方,并告诉他患上小感冒后能自己处理的方法。
葱白萝卜汤:取萝卜1 个,葱白6 根,生姜15 克。用三碗水将处理好的萝卜先煮熟,再放入洗净、切好的葱白、姜同煮,至一碗水后乘热连渣一次服。其中葱白和生姜具有发汗解表、通达阳气的功效;萝卜能补气,冬天经常吃萝卜炖羊肉可以驱寒。现在小王是感染了风寒,所以用这个方子是再好不过的了。
对于感冒,并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要想自己少吃点苦头,少走弯路,就得提高自己的预防意识,在疾病来临的早期应尽早治疗,或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掌握一些生活小常识,了解一些治病的“小手段”,就能给自己减少好多麻烦。
此方在感冒初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还能当成补益药膳来服用。其中,葱白、姜都是宣肺解表、化痰止咳之物,具有驱散风寒的功效,服用后微微出汗,病邪会随汗而解。
如果方法得当,感冒一般在3 天左右即可好转或者自愈,如果超过5 天还没有丝毫的好转,须及时到医院就诊。平时注意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
对症食疗方
俗话说,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对于感冒,应加强饮食调护,注意食补养肺健胃,可以适当地进补一些养阴清肺的生津之品。不宜吃生冷食物,所以最好将食材做成汤、粥之类的温补食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感冒,也不论是处在什么季节,患了感冒须记住的一点就是要多喝水,但不宜喝太冷或太热的水,应多喝温开水,以滋润呼吸道,缓解咽喉疼痛。
胖大海炖雪梨
材料:胖大海20克,雪梨185克。
调料:冰糖25克。
做法:1.将洗好的雪梨切瓣,去核,切成丁,备用。
2.砂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烧开,倒入洗好的胖大海。
3.盖上盖,烧开后用小火炖10 分钟,至其释放出有效成分。
4.揭开盖,倒入切好的雪梨。盖上盖,用小火续炖10 分钟,至其熟透。
5.揭开盖,加入冰糖,搅拌至冰糖完全溶化。
6.关火后盛出炖煮好的甜汤,装入碗中即可。
取穴推拿
迎香:迎香穴位于人体面部鼻翼旁开0.5寸的皱纹处,正卧或者仰卧,双手轻握拳状,示指中指并拢,中指指尖贴在鼻翼的两侧,示指指尖所在的位置即是迎香穴。以示指或中指的指腹反复掐揉迎香穴,有酸麻的感觉,每次掐揉5 分钟。
合谷: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第2 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一只手自然伸展,另一只手轻握空拳,拇指和示指略微弯曲,指腹相对着力于伸展的手掌之上;以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拇指与示指之间凹陷处的合谷穴,有酸胀痛感,左右两手分别施以按压,每次各按3分钟。
预防措施
1.视气温增减衣物,出汗时不要马上脱衣捂帽,避免伤风受凉。
2.每天晨起后,到室外散步或做体操,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注意与呼吸道病人的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等。晚上睡觉时不要把被子乱扔,也不要空调打的太低。
4.在流感季节注意呼吸道感染,勤洗手,多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
5.每天两手伸开,以掌相搓30 次,并向迎香穴按摩十次。
……
翻开《小病不求医》,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念头就是,这本书大概会教我一些如何在家处理小毛病的方法吧?我甚至想象着里面会有些关于常见症状的识别和居家护理的建议,毕竟,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时候,身体出现一些轻微的不适,但又拿不准是不是真的需要去看医生。然而,随着阅读的推进,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比我想象的要更加辽阔和深刻。它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小病自治指南”,而更像是一次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健康认知模式的深刻反思。作者没有用生涩的医学术语,也没有讲那些玄乎其玄的养生理论,而是通过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它让我开始注意到,我们很多时候对身体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者过于迟钝。书中一些对身体细微变化的描绘,以及对这些变化背后可能原因的探讨,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并不是鼓励我们完全忽视身体的信号,而是教我们如何去“听懂”身体的语言,如何区分哪些是身体正常的自我调整,哪些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警报。这种引导,让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处理“小病”的方法,更是一种认识和尊重身体、与身体和谐相处的智慧。
评分拿到《小病不求医》这本书,我一开始抱着一种略带功利的心态,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应对日常小病痛的实用技巧,或者一些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毕竟,谁不想在面对一些小毛小病的时候,能多一点底气,不至于因为一点小事就焦虑不安,或者忙着往医院跑。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减法”之旅。它没有给我一堆需要记住的药方或者治疗方案,反而是在不断地“剥离”我脑海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必须求医”的观念。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直白的“是什么”和“怎么做”的模式,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述和场景还原,让你自己去体悟。读到某些片段时,我常常会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小症状,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解读视角。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过于依赖外部的权威,而忽略了身体自身拥有的智慧?它并没有鼓励我们完全拒绝医疗,而是引导我们去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身体的恢复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而我们需要的,或许是给予身体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自我调节,而不是急于用外部的干预去“压制”它。这种思考的转变,带来的不是对医学的否定,而是一种更成熟、更自信的健康观。
评分刚拿到这本《小病不求医》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犹豫的。毕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有病就得看医生”,生怕耽误了病情。但朋友极力推荐,说这本书能改变我对“生病”这件事的看法,我还是抱着一丝好奇心翻开了它。读完之后,只能说,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而且是在一个非常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别去医院”,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现象,慢慢地引导你去思考身体发出的信号。一开始,我以为它会讲一些民间偏方或者中医的养生之道,但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它探讨的是一种“内观”的智慧,一种与自己身体和解的艺术。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理论,更多的是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捕捉,以及对个体体验的深入挖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身体的语言”的比喻,它让那些模糊不清的不适感变得具象化,仿佛身体在低语,而我们常常因为忙碌或恐惧而忽略了它的诉求。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疾病的态度,不再是简单地将“不适”等同于“需要治疗”,而是去理解它背后的原因,去探索身体自我修复的可能性。这种视角上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省去了几次不必要的就医,更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说实话,捧着《小病不求医》这本书,一开始我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这莫不是一本关于“小病自治”的手册?毕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看个感冒发烧也得请假排队,如果真能“小病不求医”,那岂不是省时又省力?但当我沉浸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我发现它的意图远非如此简单。它更像是一堂关于“倾听”的课程,教我们如何去真正地“听”自己的身体。书中描绘的场景,很多我都似曾相识。比如,那种莫名的疲惫感,时不时出现的头痛,或者消化不良的困扰。过去,我通常会立刻联想到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大问题,然后就开始紧张地在网上搜索症状,或者考虑是否需要去医院。然而,这本书却引导我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号。它并没有否定医学的价值,而是强调在某些情况下,身体本身就具备强大的自愈能力,而我们很多时候恰恰是在干扰了这种自愈过程。书中的叙事非常具象,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你看到那些被忽略的身体讯息是如何逐渐积累,最终可能导致更大的问题,也让你看到,在理解并顺应身体的规律后,那些所谓的“小毛病”是如何悄然消失的。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引导,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粗暴对待身体的方式。
评分初读《小病不求医》,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如何识别和处理一些常见小病症的书籍。毕竟,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头疼脑热、肠胃不适的小状况,如果能有这本书作为参考,在不确定是否需要奔赴医院的情况下,也许能多一份从容。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初步设想。它更像是一次对我们传统健康观念的温和而深刻的挑战。书中的语言非常朴实,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不是在宣扬什么极端的主张,而是在邀请读者进行一次内省。它鼓励我们去感受身体细微的变化,去理解这些变化背后可能蕴含的信号,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外部的诊断和干预。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段落,它们描绘了人与身体之间那种失联已久的关系,以及如何重新建立这种连接的过程。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所谓的“不适”并非是身体在“报废”,而是在“提醒”。这种提醒,如果被我们正确地解读和回应,反而可能成为一种守护,一种预防。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医疗建议,它的价值在于引导我们改变看待和对待身体的方式,培养一种更加觉知、更加和谐的健康意识,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治未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