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圍棋棋論選》是“中國圍棋思想史研究”國傢社科基金項目的總結性成果。
《中國曆代圍棋棋論選》通過廣泛收集資料遴選齣256篇左右的中國曆代圍棋棋論,分為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代、明代、清代前期、清代後期、民國時期六部分,入選文字盡可能依據原版,並進行瞭細緻校對,是中國圍棋學界一部較為係統的圍棋棋論選集,齣版價值較高。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輯 兩漢魏晉南北朝
言體〔節選〕
弈旨
圍棋銘
圍棋賦
機論
弈勢
博弈論
《圍棋賦》並序
圍棋賦
圍棋賦
棋品序
謝示圍棋啓
圍棋賦
專學〔節選〕
敦煌《棋經》
第二輯 唐宋元代
圍棋十訣
原弈
圍棋賦
棋賦
馬舉
圍棋義例
弈棋序
棋經十三篇
六一居士傳
棋賦
棋經訣
棋訣
四仙子圖序
棋局傳
圍棋賦
《玄玄棋經》序一
《玄玄棋經》序二
《玄玄棋經》序三
第三輯 明代
《爛柯經》序
棋說
勝弈賦有序
《鞦仙遺譜》序
《適情錄》敘
書《適情錄》後
《適情錄》引
……
第四輯 清代前期
第五輯 清代後期
第六輯 民國時期
後記
前言/序言
棋為琴棋書畫四藝之一,當代學界對中國古代琴論、書論、畫論、文論的發掘、整理、研究,已是蔚為大觀,各種綜閤性和分類選本很多。奇怪的是,中國古代圍棋理論留下瞭豐富的思想遺産,卻至今沒有一個完整的選本。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當代中國學者對單篇棋論的考訂、注釋,僅有成恩元《敦煌棋經箋證》(蜀蓉棋藝齣版社,1990年版)和李毓珍《棋經十三篇校注》(蜀蓉棋藝齣版社,1988年版)。圍棋理論文字的選編,僅有劉善承主編的《中國圍棋》(蜀蓉棋藝齣版社,1985年版)。其中第二編《中國古代圍棋文獻和文學作品》第一部分“棋論·棋經·棋評”,選瞭42篇,已是迄今最全的中國古代圍棋文選瞭。此外,蓋國梁等所編《圍棋古譜大全》(上海古籍齣版社,1994年版),裏麵收錄瞭一些棋論文字,其收錄的“古譜”中也有一些序論。王韻殊、李新會、衛東海的《曆代琴棋書畫論選譯》(中國青年齣版社,1998年版),選譯棋論24篇。何雲波選編的《天圓地方——圍棋文化散文選》(人民文學齣版社,2003年),可算一部中國圍棋文選,但偏重於當代。第一輯“古代部分”共收27篇棋文。國學網編的《圍棋古譜》(中國國學齣版社,2011年版)上捲文獻篇也收錄27篇棋論。此外,一些整理齣版的圍棋古譜中,有一些序論文字。
以上就是能列得齣來的中國學界、棋界對中國圍棋理論所做的所有發掘、整理工作瞭。圍棋如此,其他棋種的命運也大緻相當。這不知是不是因為在當代學科體製中,棋藝的尷尬處境使然(既非“藝術”,也非“體育”),或者中國傳統始終隻是把棋當作“遊藝”而已,玩玩尚可,學術研究,大傢都有“正業”,不可玩物喪誌。
所幸的是,2011年,“中國圍棋思想史研究”獲得國傢社科基金立項,這是圍棋研究項目首次被納入國傢規劃,“體育學”中有瞭棋的一席之地,頗具象徵意義。“中國圍棋思想史研究”一方麵是撰寫一部《中國圍棋思想史》,另一方麵就是組織課題組成員,編選一本《中國曆代棋論:選》,為思想史研究打下基礎,同時為廣大讀者提供瞭解中國圍棋思想的一份相對完整的資料。
已有的圍棋棋論選編、整理,存在諸多問題:第一,所選文章有限,重復率高;第二,往往缺少考訂和注釋;第三,一些選文未經仔細校訂,錯誤較多,且輾轉相襲。鑒於此,課題組第一步工作,就是廣泛收集資料,利用各大圖書館、棋院資料室和私人藏書,盡可能掌握較完備的棋論資料,然後再行遴選。之後,選齣256篇,編成《中國曆代圍棋棋論選》。棋論選以理論性的文字為主,兼及一些與棋相關、具有較濃厚文學色彩的文字。以全文選錄為主,兼有部分節選。
選文的來源,除瞭部分經今人整理校訂過的棋論文字外,大部分選自未經整理的中國圍棋古譜的序論。有今人整理過的古譜,也盡量依據原譜重新校訂。一些古譜中的序論用的是行書乃至草書,還有一些異體字和缺字或漫漶之處,編者盡可能努力揣摩和辨認,但仍有些文字無法確定,隻能以口口方式標齣。
入選的各篇文字,盡可能依據原始版本。有多個版本者,以一種版本為主,於篇末注明版本。同時參照各種版本加以校勘,個彆文字據他本改正,或有異文可參考者,在注釋中予以說明。
全書按時代順序分為六輯:漢魏南北朝、唐宋元代、明代、清代前期、清代後期、民國時期。主要是考慮到不同朝代、時期棋論的數量和圍棋思想發展的狀況。如清代以乾隆、嘉慶朝為界,又分齣前期、後期,也是因為清代棋論最為豐富。
在體例上,每一篇棋論分題解、正文、注釋三個部分。“題解”包括作者的生平、該篇基本內容和所齣自棋譜的基本情況、版本等。正文按作者的時代編次,原著中的古體字、彆體字,為排印方便,一般改為現在通行的規範的寫法。注釋力求簡明扼要,一些詞語典故的注解,為閱讀的方便,前後有少量重復。
在編注過程中,參考瞭近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恕不一一標注,在此一並緻謝!
韆年棋韻:智慧的傳承與時代的烙印 圍棋,這門古老的東方智慧,以其黑白分明的棋盤,承載著數韆年的曆史文化沉澱。它不僅僅是一項競技遊戲,更是一門哲學,一種藝術,一種觀照宇宙萬物和人生哲理的獨特方式。在中國,圍棋與文化、曆史、哲學緊密相連,孕育齣瞭豐富多彩的棋論著作。本書《中國曆代圍棋棋論選》旨在精選曆代重要的圍棋棋論,以期展現圍棋智慧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演變與發展,窺見古人對圍棋藝術與哲理的深刻洞見。 圍棋的起源,可追溯至堯舜時期,傳說中堯為教導兒子丹硃而發明。盡管這已不可考,但圍棋在中國曆史上的確源遠流長,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土壤之中。從戰國時期的“圍棋”一詞的齣現,到唐宋時期圍棋的鼎盛,再到明清時期棋藝的精進,圍棋始終是中國士大夫階層所推崇的精神活動之一,與琴、書、畫並稱“四藝”。而曆代以來,無數棋手、文人墨客,也在對弈中感悟人生,將棋藝心得、理論見解付諸筆端,留下瞭寶貴的棋論文獻。 本書所選錄的棋論,並非單純的棋譜集錦,而是著重於那些能夠揭示圍棋內在規律、闡述棋道精髓、反映時代精神的理論著作。它們或來自古代著名的棋士,如唐代的“棋聖”黃龍士,明代的“國手”過百齡;或齣自文人雅士之手,如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蘇軾,他們將對圍棋的理解融入詩詞文章之中。這些棋論,或側重於棋局的戰略布局,或聚焦於具體的治孤、破眼、劫爭技巧;或從宏觀上闡述圍棋的“道”,如“陰陽”、“虛實”、“厚薄”、“死活”等抽象概念;或從微觀上剖析棋子的價值、效率,以及如何構建有效的棋形。 戰略與戰術的交織:從宏觀到微觀的棋道探索 圍棋的魅力,在於其宏大與精微的統一。一盤棋,從全局的布局到局部戰鬥,無不體現著戰略與戰術的精妙配閤。古代的棋論,很早就開始探討宏觀的戰略思想。例如,對“地”與“勢”的辯論,究竟是以實地為先,還是以發展外勢為重?這反映瞭不同時代、不同流派對圍棋基本原則的理解。對“厚薄”的認識,則關乎棋局的根基,何時應該厚實地發展,何時又可以以薄棋搏取更大的利益,這需要深厚的棋感和長遠的眼光。 “虛實”的運用,是圍棋中至關重要的概念。棋盤上每一塊棋子,都有其“實”,即棋子本身的存在。而“虛”,則指的是棋子所能影響到的空間、潛力以及與對方棋子的關係。高明的棋手能夠巧妙地調度虛實,或虛實結閤,或虛中寓實,讓自己的棋子發揮齣最大的效益,同時限製對方的發展。這種對“虛”的理解,也常常被引申到人生哲學,例如“少即是多”、“以柔剋剛”的道理。 在微觀層麵,棋論則更加具體細緻。關於“治孤”的策略,如何在被對方重重包圍的情況下,尋求解脫之道,這需要精妙的計算和對棋子活力的準確把握。麵對被攻擊的孤棋,如何運用“眼”來保證其生存,如何利用棋子的配閤製造“氣”,如何在絕境中尋求生機,這些都是棋論中反復強調的重點。而“破眼”、“破角”,則是主動進攻的手段,如何精準地打擊對方的薄弱環節,如何有效地破壞對方的根據地,也需要嚴謹的邏輯和細膩的手法。 “劫爭”更是圍棋中最具戲劇性的部分。一場膠著的劫爭,往往能夠扭轉棋局的乾坤。棋論對劫爭的探討,不僅停留在計算劫活與否,更深入到劫爭的價值評估、劫爭的策略選擇,以及如何利用劫爭為全局服務。有時,一個微小的劫爭,可能就是為瞭換取全局的勝利,這體現瞭圍棋中“捨小就大”、“以退為進”的智慧。 棋與道:智慧的升華與哲學的觀照 圍棋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並被譽為“國粹”,很大程度上在於它超越瞭單純的競技層麵,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産生瞭深刻的共鳴。許多棋論,將圍棋視為一種“道”,一種修煉心性、體悟人生哲理的途徑。 “天元”作為棋盤的中心,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常被賦予“宇宙之本”、“大道之始”的象徵意義。對天元的占領與否,以及如何經營天元區域,往往體現瞭棋手對全局的掌控能力和對棋局走嚮的預判。 “陰陽”是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在圍棋中也有生動的體現。黑子與白子,分彆代錶瞭陰陽兩極。棋盤上每一塊棋子,都可以看作是陰陽的結閤體,它們的生剋製化、此消彼長,構成瞭棋局的全部動態。棋手在博弈中,就是在不斷地調和陰陽,追求一種動態的平衡。 “剛柔相濟”同樣是圍棋重要的原則。有時需要剛猛的攻擊,撕裂對方的陣型;有時則需要柔韌的防守,以守為攻。如何適時地運用剛與柔,將二者巧妙地結閤,是衡量一個棋手成熟度的重要標誌。 圍棋也是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最好詮釋。瞭解自己的棋風棋力,善於捕捉對方的弱點,並根據局勢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策略,這是取勝的關鍵。而這種精神,也同樣適用於人生中的各種挑戰。 時代變遷與棋論的演進 本書所選錄的棋論,還將反映齣圍棋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時代烙印。 唐宋時期,圍棋文化興盛,文人參與度高,棋論中常常帶有文學的色彩,強調棋藝的雅趣和超然物外的意境。例如,白居易的詩句中對圍棋的描繪,就充滿瞭閑適與雅緻。 明清時期,圍棋的專業化程度提高,棋藝精進,湧現齣大量的實戰棋譜和更具係統性的棋論。過百齡的《官子譜》對官子的理解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後世研究官子的經典之作。 近代以來,隨著圍棋的國際化,以及現代圍棋理論的發展,棋論的分析更加精細化,計算能力也得到極大提升。當然,本書更側重於對曆代傳統棋論的梳理與呈現。 結語 《中國曆代圍棋棋論選》並非一本簡單的圍棋教科書,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古代先賢們在黑白之間所蘊含的深邃智慧。這些棋論,穿越時空的界限,至今仍能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啓迪。它們不僅是圍棋愛好者的寶貴財富,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一次生動解讀。通過品讀這些棋論,我們不僅能提升棋藝,更能從中感悟人生,學習如何在這變幻莫測的棋盤上,以及更加復雜的人生舞颱上,做齣更明智的選擇,找到屬於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