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一
《道德经》究竟玄妙在哪里?
现场二
学习《道德经》,真的能够解答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吗?
第-集
两千五百年前,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在函谷关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二集
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策吗?
第三集
“上善若水”和“不争”中蕴含着哪些古老的智慧?
第四集
道家修身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五集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第六集
“古之道”真的能帮助我们掌控现在的生活吗?
第七集
怎样才能达到“太上”的政治效果?
第八集
我们如何才能不受到诱惑?
第九集
现代人该如何修道、修德?
第十集
究竟是“王也大”还是“人也大”?
第十一集
“五善”指的是哪五个“善”呢?
第十二集
为什么老子却要求我们“守其辱”呢?
第十三集
穷兵黩武带给人类的只能是灾难,但是如何才能避免战争呢?
第十四集
太平的生活人人向往,但是怎样才能实现?
第十五集
“柔弱”真的能胜“刚强”吗?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精彩篇章节选
要研究《道德经》,z好先了解一下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我们都很清楚,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无法来说明,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画开天”。这个在现在被看成符号的“一画开天”,当时叫作象,而且一直影响了几千年。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地执象,看天,讲天象;看人,讲人象;看地,讲地象。
老子看到这种状况,就感觉到如果人们再这样执象下去,迟早会被象困住,没有办法再继续往前进。当然,这对伏羲氏来讲,也是很不好的现象,因此他决定要破象立道,即把象破掉,然后把道引出来。但是老子也很清楚,伏羲氏画象,大家便执象,因此他也担心一旦说出道来,大家又开始执道了。所以,《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带有警告意味的,意思是说: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把伏羲氏当年没有办法讲出来的事情说出来,起了个名字就叫作“道”,但是你们不要执迷于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用来破道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乱源”,分别为名、利、欲、知。所以第三章首先就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百姓争的就是那个名。你说要考进士才能够当官,他就拼命去考进士;你说要有才德才能够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这种现象历朝历代都有,表面上是忠臣,z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表面上公正无私,私底下却自私自利。所以老子一针见血指出,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人,崇尚有才德的名,就会造成
很多虚有其名,根本无才无德,却装得有才有德的人,使得整个社会都朝这个方向去竞争,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没有人做,这对整个人类是不利的。
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为了功名,为了考名校,为了拿博士,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不顾一切,甚至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抛弃。达没达到目的的都开始骂,造成很多无形的压力,使得我们的生活不正常。老子这句话,要好好去思考。“名可名非常名”,不能崇尚任何的名号,否则大家就会盲目地、不顾一切地、不择手段地去争。
《道德经》第六章开篇,老子用“谷神不死”来告诉我们,万物的源始都是同样的道。什么叫作谷?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当地是一片平原。放大来看,整个河南是多山的,四面绕山,当中一片广大的平原,这个谷是够大的。
然后,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为什么别的名字不叫,而叫函谷关?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很深、很险要的谷。人们常常会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地物,来做形容,我想老子也是这样的意思。他说道像一个宽广的谷,可以包容很多东西,又像一个山当中的深谷,可以隐藏很多事物。它们有一种功能,叫作神奇、神妙、神灵。这个神跟我们一般所讲的鬼神,是不相关的。纯粹就是说,怎么在那么多山当中,会出现这么一个广大的山谷,实在是很神奇很神妙,如此而已。而且这种谷,它的神妙不是一阵子,而是会维持很长很长的时间。因此不死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不会死亡”,而是虚谷的神妙,虚谷的妙用是深深不移的。所以,老子给它一个名字叫作“玄牝”。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牝”就是母性。“牝”,前面加上个“玄”字是什么意思呢?表示赞叹:哪有这么能生的。一般的母性,生一个就很累了,生两个就有点犹豫要不要再生,生三个就觉得差不多,不要再生了,了不起生七个八个。但是谷神是生生不已的,所以加上一个玄字。绵绵不绝,不同于一
般的母体,因此特别给它一个名词叫作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就是我们在第-章时候就讲过的“众妙之门”。它是万物生化的一个门,不是一般的生门,所以也叫作天地根,即天地万物生化发展的根本源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忘根、饮水思源的民族,就是老子所讲的,这是我们的根。
《道德经》第九章,老子开篇就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是停止的意思。要保持盈满,不如少装一点,让它不盈满。这样才能留下一些空间,等到有的时候还可以再装。当容器装满的时候,如果还有更好的东西,就再也装不进去了。如果没有更好的东西,里面装满了也是要溢出去的。因为天道忌满,自然的现象都是这样。下雨天我们弄个水桶去盛雨,盛满了之后的水会溢出来。任何一个蓄水池,如果装满了水以后,一定是向外流的。与其这样子,还不如少装一点,让它保持可以再装的功能,这不是更好吗?这句话就在告诉我们,凡事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两边都非常紧张,z后还可能逼死自己。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层面,半桶水是响叮当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说不要装满,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在没有满的时候,不要在那里晃来晃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没有满的时候,要表示自己是谦虚的,而不是表示不足。不满有两种:一种是我不足,我还要让它满,那就不叫持而盈之;另一种是认为到了七八分就差不多了,留下一些空间才有弹性,但是心里头是满足的。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不满足,就会很着急去争那个不足的地方,而且觉得只有一半,还要让大家知道只有一半,就不免会响叮当。这样,人家就会觉得你是个伪善的人,而不是一个真诚的人。
《道德经》第十一章,讲的是无的大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人类z伟大的发明,其实是轮子。如果当初没有发现轮子的功能,可能人类就很难进步。一直到现在,几乎所有东西,都跟转动的作用有连带关系。所以,老子就用轮子,来启发我们去想象。三十辐,是轮子里面有很多辐条,当然不一定是三十根。可是再多的辐条,如果中间没有一个空洞的轴心的话,也构不成车轮。这个空洞的轴心就叫毂。三十个辐条,聚积在一个空洞的轴心。“当其无,有车之用”,就是因为有这个空洞的轴心,才能够发生车子转动的功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埴” , 就是泥土。
“埏”,就是揉合。“埏埴”,就是把泥土拿来揉合。大家都知道,陶匠要做陶器的时候,一定先把泥土拿来,把里面碎的东西捡掉,然后再揉成泥团,这才开始去造器。可是不管怎么做,如果那个器没有装东西的空间,就没有用。比如一个方正的东西,就装不了任何东西。所以,“当其无”,就是因为它有那个看起来很空虚的空间,才“有器之用”,方才产生了可以盛装东西的、作为器物的这种功用。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出一个“道纪”,并告诉我们“道纪”很玄妙。至于如何玄妙,这要先从道说起。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在哪里,我们看不见,所以叫作“夷”。用心去听,听不到任何声音,所以叫作“希”。用手去抓、去摸,也抓不住、摸不到,所以叫作“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诘”,是问的意思。看不见的东西,听不见的东西,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从何问起。既然不能问,只好静下心来去想。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道,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正因为道说不清楚,也写不出来,所以混而为一。“混而为一”这四个字很重要,意思是说道无色无声无形,分不清楚它具体是什么形状。“一”,就是道的体。我们今天常常讲的本体论,就是在讲这个“一”。老子接下来写的文字,就是来形容这个“一”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皦”,是光亮;“昧”,是黑暗。其上不光亮,其下不黑暗,意思是说道体是看不清楚的,但是道的现象是很清楚的。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道的现象,比如人会打喷嚏,会抓痒,会看别人不顺眼,一定有原因,要是去找原因,一定找得到。
《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把中华道统z大的特色说出来,叫作道政合一。意思是主政者、从政者,都按照道来施政,这在其他的国家,我们还没有见到过。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把君王分成四个等级,z高的等级叫作太上。太上指的是z上等的政治,它是道政合一。这样大家才知道,为什么我们后来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就是因为老君是修道的人,在众多的修道人当中,我们认为,而不是老子自己认为,z高等级的就是老子,所以我们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太上,不知有之”,老百姓隐隐约约感觉到,好像有人在治理这个国家,可是大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为什么?比如,我们看鱼在水里面,水跟它的关系是很自然的。水没有说这个鱼怎么老在自己这里搅和,鱼也没有感觉到水在供应给它z好的东西。两者似乎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相忘于无为,各遂其性,
各做各的事,各过各的生活,各安其位,各得其乐。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彼此之间互相亲近,互相赞美。这就是儒家所讲的礼乐安民,修己安百姓。所以,儒家的z高等级对老子来说,那是次一等的。道家主张我不给你压力,你也不要给我压力;我不必感谢你,你也不必感谢我;我们各人走各人的道,但是彼此都在同一个道上。大家可以从这里去领会一下。
这本书的定价可以说是相当公道了,尤其考虑到其内容的深度和纸质的精良程度。在这个信息爆炸、实体书成本日益增高的时代,能拿到这样一本制作精良、内容扎实的读物,性价比无疑是非常高的。我对比过市面上其他同类主题的书籍,很多要么是内容过于浅薄,要么就是装帧过于粗糙,无法长期保存。而这一本,无论是从纸张的韧性还是印刷的清晰度来看,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出现掉页或字迹模糊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读者觉得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买到的是知识的载体和持久的陪伴,而不是转瞬即逝的快消品,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赏。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风格透露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气质,与它所探讨的主题非常契合。封面没有采用那种花哨的、试图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眼球的设计,而是选择了一种素雅的色调和简洁的布局,这种“不露声色”的专业感,反而更容易让人产生信赖。内页的留白处理得尤其巧妙,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也为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方便在旁边做笔记或者画重点符号。这种留白,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对读者智慧的尊重,意味着作者和出版方相信读者有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二次加工和内化,而不是被填得满满当当的版面所束缚。整体感觉是沉稳、大气,充满了学者风范。
评分开卷有益,而阅读这本实体书的体验,简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我尤其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翻开的书页上,那种光影的变幻配合着文字的流动,构建了一种极其平和的学习氛围。不同于电子屏幕带来的冰冷感和信息过载的焦虑,实体书的重量和触感,提供了一种坚实的锚点,让我能够更稳定地抓住作者的思路。每一次合上书本,那种“啪嗒”的轻响,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句号,给了我的思绪一个暂时的休憩点,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刚刚吸收的信息,然后再带着更清晰的理解重新进入下一章节。这种物理上的互动,是任何电子阅读设备都无法替代的深度体验。
评分收到货时,包装的保护措施做得非常到位,外面是一个厚实的瓦楞纸箱,内部用气泡膜和专业的防撞垫将书本严密地包裹起来,确保在长途运输中书脊和封面不会受到任何挤压或磨损。这一点对于追求完美品相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收到一本崭新无暇的书,本身就是开启阅读旅程的一个美好开端。拆开包装后,书本的状态完美如初,没有任何印刷瑕疵或装订问题,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管控的严格要求。这种对产品完整性的珍视,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也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奠定了愉悦的心情基础,非常棒的物流和包装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喜欢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量身定做的。硬壳的封面触感温润而厚实,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价值感,仿佛捧着一本需要认真对待的珍宝。内页的纸张选得也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既不刺眼,又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字体的排版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让人可以完全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而不是被杂乱的排版分散注意力。尤其是初次翻开时,那种淡淡的油墨清香混合着纸张本身的朴素气息,瞬间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只专注于眼前的内容。这种对阅读体验细节的关注,从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也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仪式感,让人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而不是走马观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