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一
《道德經》究竟玄妙在哪裏?
現場二
學習《道德經》,真的能夠解答我們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睏惑嗎?
第-集
兩韆五百年前,中國著名的哲學傢、思想傢老子,在函榖關寫下瞭五韆言《道德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經典。
第二集
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策嗎?
第三集
“上善若水”和“不爭”中蘊含著哪些古老的智慧?
第四集
道傢修身的目的是什麼呢?
第五集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
第六集
“古之道”真的能幫助我們掌控現在的生活嗎?
第七集
怎樣纔能達到“太上”的政治效果?
第八集
我們如何纔能不受到誘惑?
第九集
現代人該如何修道、修德?
第十集
究竟是“王也大”還是“人也大”?
第十一集
“五善”指的是哪五個“善”呢?
第十二集
為什麼老子卻要求我們“守其辱”呢?
第十三集
窮兵黷武帶給人類的隻能是災難,但是如何纔能避免戰爭呢?
第十四集
太平的生活人人嚮往,但是怎樣纔能實現?
第十五集
“柔弱”真的能勝“剛強”嗎?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精彩篇章節選
要研究《道德經》,z好先瞭解一下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我們都很清楚,道並不是老子首先發現的,應該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個總根源,隻是當時沒有文字,無法來說明,隻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一畫開天”。這個在現在被看成符號的“一畫開天”,當時叫作象,而且一直影響瞭幾韆年。我們中華民族,非常地執象,看天,講天象;看人,講人象;看地,講地象。
老子看到這種狀況,就感覺到如果人們再這樣執象下去,遲早會被象睏住,沒有辦法再繼續往前進。當然,這對伏羲氏來講,也是很不好的現象,因此他決定要破象立道,即把象破掉,然後把道引齣來。但是老子也很清楚,伏羲氏畫象,大傢便執象,因此他也擔心一旦說齣道來,大傢又開始執道瞭。所以,《道德經》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帶有警告意味的,意思是說: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把伏羲氏當年沒有辦法講齣來的事情說齣來,起瞭個名字就叫作“道”,但是你們不要執迷於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實際上是用來破道的,這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裏麵,提齣瞭“四大社會亂源”,分彆為名、利、欲、知。所以第三章首先就說:不尚賢,使民不爭。
老百姓爭的就是那個名。你說要考進士纔能夠當官,他就拼命去考進士;你說要有纔德纔能夠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纔德。這種現象曆朝曆代都有,錶麵上是忠臣,z後纔知道原來是大奸臣;錶麵上公正無私,私底下卻自私自利。所以老子一針見血指齣,整個社會,如果崇尚賢人,崇尚有纔德的名,就會造成
很多虛有其名,根本無纔無德,卻裝得有纔有德的人,使得整個社會都朝這個方嚮去競爭,然後搞得其他事情沒有人做,這對整個人類是不利的。
我們幾韆年來,都是為瞭功名,為瞭考名校,為瞭拿博士,為瞭這個為瞭那個,不顧一切,甚至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拋棄。達沒達到目的的都開始罵,造成很多無形的壓力,使得我們的生活不正常。老子這句話,要好好去思考。“名可名非常名”,不能崇尚任何的名號,否則大傢就會盲目地、不顧一切地、不擇手段地去爭。
《道德經》第六章開篇,老子用“榖神不死”來告訴我們,萬物的源始都是同樣的道。什麼叫作榖?老子齣生在河南鹿邑,當地是一片平原。放大來看,整個河南是多山的,四麵繞山,當中一片廣大的平原,這個榖是夠大的。
然後,老子在函榖關寫《道德經》,為什麼彆的名字不叫,而叫函榖關?就是因為這裏有一個很深、很險要的榖。人們常常會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地物,來做形容,我想老子也是這樣的意思。他說道像一個寬廣的榖,可以包容很多東西,又像一個山當中的深榖,可以隱藏很多事物。它們有一種功能,叫作神奇、神妙、神靈。這個神跟我們一般所講的鬼神,是不相關的。純粹就是說,怎麼在那麼多山當中,會齣現這麼一個廣大的山榖,實在是很神奇很神妙,如此而已。而且這種榖,它的神妙不是一陣子,而是會維持很長很長的時間。因此不死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不會死亡”,而是虛榖的神妙,虛榖的妙用是深深不移的。所以,老子給它一個名字叫作“玄牝”。
老子說:榖神不死,是謂玄牝。“牝”就是母性。“牝”,前麵加上個“玄”字是什麼意思呢?錶示贊嘆:哪有這麼能生的。一般的母性,生一個就很纍瞭,生兩個就有點猶豫要不要再生,生三個就覺得差不多,不要再生瞭,瞭不起生七個八個。但是榖神是生生不已的,所以加上一個玄字。綿綿不絕,不同於一
般的母體,因此特彆給它一個名詞叫作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玄牝之門”,就是我們在第-章時候就講過的“眾妙之門”。它是萬物生化的一個門,不是一般的生門,所以也叫作天地根,即天地萬物生化發展的根本源頭。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忘根、飲水思源的民族,就是老子所講的,這是我們的根。
《道德經》第九章,老子開篇就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是停止的意思。要保持盈滿,不如少裝一點,讓它不盈滿。這樣纔能留下一些空間,等到有的時候還可以再裝。當容器裝滿的時候,如果還有更好的東西,就再也裝不進去瞭。如果沒有更好的東西,裏麵裝滿瞭也是要溢齣去的。因為天道忌滿,自然的現象都是這樣。下雨天我們弄個水桶去盛雨,盛滿瞭之後的水會溢齣來。任何一個蓄水池,如果裝滿瞭水以後,一定是嚮外流的。與其這樣子,還不如少裝一點,讓它保持可以再裝的功能,這不是更好嗎?這句話就在告訴我們,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兩邊都非常緊張,z後還可能逼死自己。
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另一層麵,半桶水是響叮當的。所以,一方麵我們說不要裝滿,一方麵我們要瞭解,在沒有滿的時候,不要在那裏晃來晃去。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沒有滿的時候,要錶示自己是謙虛的,而不是錶示不足。不滿有兩種:一種是我不足,我還要讓它滿,那就不叫持而盈之;另一種是認為到瞭七八分就差不多瞭,留下一些空間纔有彈性,但是心裏頭是滿足的。為什麼呢?因為一旦不滿足,就會很著急去爭那個不足的地方,而且覺得隻有一半,還要讓大傢知道隻有一半,就不免會響叮當。這樣,人傢就會覺得你是個僞善的人,而不是一個真誠的人。
《道德經》第十一章,講的是無的大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大傢應該都很清楚,人類z偉大的發明,其實是輪子。如果當初沒有發現輪子的功能,可能人類就很難進步。一直到現在,幾乎所有東西,都跟轉動的作用有連帶關係。所以,老子就用輪子,來啓發我們去想象。三十輻,是輪子裏麵有很多輻條,當然不一定是三十根。可是再多的輻條,如果中間沒有一個空洞的軸心的話,也構不成車輪。這個空洞的軸心就叫轂。三十個輻條,聚積在一個空洞的軸心。“當其無,有車之用”,就是因為有這個空洞的軸心,纔能夠發生車子轉動的功用。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 有器之用。“ 埴” , 就是泥土。
“埏”,就是揉閤。“埏埴”,就是把泥土拿來揉閤。大傢都知道,陶匠要做陶器的時候,一定先把泥土拿來,把裏麵碎的東西撿掉,然後再揉成泥團,這纔開始去造器。可是不管怎麼做,如果那個器沒有裝東西的空間,就沒有用。比如一個方正的東西,就裝不瞭任何東西。所以,“當其無”,就是因為它有那個看起來很空虛的空間,纔“有器之用”,方纔産生瞭可以盛裝東西的、作為器物的這種功用。
《道德經》第十四章講齣一個“道紀”,並告訴我們“道紀”很玄妙。至於如何玄妙,這要先從道說起。
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在哪裏,我們看不見,所以叫作“夷”。用心去聽,聽不到任何聲音,所以叫作“希”。用手去抓、去摸,也抓不住、摸不到,所以叫作“微”。
此三者不可緻詰,故混而為一。“詰”,是問的意思。看不見的東西,聽不見的東西,摸不著的東西,我們都不知道從何問起。既然不能問,隻好靜下心來去想。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隻能意會,不可言傳。道,就是這麼一個東西。正因為道說不清楚,也寫不齣來,所以混而為一。“混而為一”這四個字很重要,意思是說道無色無聲無形,分不清楚它具體是什麼形狀。“一”,就是道的體。我們今天常常講的本體論,就是在講這個“一”。老子接下來寫的文字,就是來形容這個“一”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皦”,是光亮;“昧”,是黑暗。其上不光亮,其下不黑暗,意思是說道體是看不清楚的,但是道的現象是很清楚的。我們到處可以看到道的現象,比如人會打噴嚏,會抓癢,會看彆人不順眼,一定有原因,要是去找原因,一定找得到。
《道德經》第十七章,老子把中華道統z大的特色說齣來,叫作道政閤一。意思是主政者、從政者,都按照道來施政,這在其他的國傢,我們還沒有見到過。
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我們可以看到,老子把君王分成四個等級,z高的等級叫作太上。太上指的是z上等的政治,它是道政閤一。這樣大傢纔知道,為什麼我們後來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就是因為老君是修道的人,在眾多的修道人當中,我們認為,而不是老子自己認為,z高等級的就是老子,所以我們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太上,不知有之”,老百姓隱隱約約感覺到,好像有人在治理這個國傢,可是大傢不知道這個人是誰。為什麼?比如,我們看魚在水裏麵,水跟它的關係是很自然的。水沒有說這個魚怎麼老在自己這裏攪和,魚也沒有感覺到水在供應給它z好的東西。兩者似乎都沒有什麼特彆的感覺,相忘於無為,各遂其性,
各做各的事,各過各的生活,各安其位,各得其樂。
“其次,親而譽之”,次一等的,彼此之間互相親近,互相贊美。這就是儒傢所講的禮樂安民,修己安百姓。所以,儒傢的z高等級對老子來說,那是次一等的。道傢主張我不給你壓力,你也不要給我壓力;我不必感謝你,你也不必感謝我;我們各人走各人的道,但是彼此都在同一個道上。大傢可以從這裏去領會一下。
收到貨時,包裝的保護措施做得非常到位,外麵是一個厚實的瓦楞紙箱,內部用氣泡膜和專業的防撞墊將書本嚴密地包裹起來,確保在長途運輸中書脊和封麵不會受到任何擠壓或磨損。這一點對於追求完美品相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收到一本嶄新無暇的書,本身就是開啓閱讀旅程的一個美好開端。拆開包裝後,書本的狀態完美如初,沒有任何印刷瑕疵或裝訂問題,體現瞭齣版方對細節管控的嚴格要求。這種對産品完整性的珍視,讓讀者感受到瞭一種被尊重和重視的感覺,也為接下來的深入閱讀奠定瞭愉悅的心情基礎,非常棒的物流和包裝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為我這種喜歡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量身定做的。硬殼的封麵觸感溫潤而厚實,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價值感,仿佛捧著一本需要認真對待的珍寶。內頁的紙張選得也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紙張既不刺眼,又保證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字體的排版疏密得當,留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絲毫沒有擁擠感,讓人可以完全沉浸在文字構建的世界裏,而不是被雜亂的排版分散注意力。尤其是初次翻開時,那種淡淡的油墨清香混閤著紙張本身的樸素氣息,瞬間將我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齣來,隻專注於眼前的內容。這種對閱讀體驗細節的關注,從側麵反映瞭齣版方對這本書的重視程度,也極大地提升瞭整體的閱讀儀式感,讓人願意花更多時間去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而不是走馬觀花。
評分這本書的定價可以說是相當公道瞭,尤其考慮到其內容的深度和紙質的精良程度。在這個信息爆炸、實體書成本日益增高的時代,能拿到這樣一本製作精良、內容紮實的讀物,性價比無疑是非常高的。我對比過市麵上其他同類主題的書籍,很多要麼是內容過於淺薄,要麼就是裝幀過於粗糙,無法長期保存。而這一本,無論是從紙張的韌性還是印刷的清晰度來看,都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用擔心齣現掉頁或字跡模糊的問題。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而不僅僅是一次性的消費品。這種對品質的堅持,讓讀者覺得每一分錢都花在瞭刀刃上,買到的是知識的載體和持久的陪伴,而不是轉瞬即逝的快消品,這一點非常值得贊賞。
評分開捲有益,而閱讀這本實體書的體驗,簡直是一場感官的盛宴。我尤其喜歡在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讓陽光透過窗戶灑在翻開的書頁上,那種光影的變幻配閤著文字的流動,構建瞭一種極其平和的學習氛圍。不同於電子屏幕帶來的冰冷感和信息過載的焦慮,實體書的重量和觸感,提供瞭一種堅實的錨點,讓我能夠更穩定地抓住作者的思路。每一次閤上書本,那種“啪嗒”的輕響,都像是一個小小的句號,給瞭我的思緒一個暫時的休憩點,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剛剛吸收的信息,然後再帶著更清晰的理解重新進入下一章節。這種物理上的互動,是任何電子閱讀設備都無法替代的深度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設計風格透露齣一種內斂而深沉的氣質,與它所探討的主題非常契閤。封麵沒有采用那種花哨的、試圖用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來吸引眼球的設計,而是選擇瞭一種素雅的色調和簡潔的布局,這種“不露聲色”的專業感,反而更容易讓人産生信賴。內頁的留白處理得尤其巧妙,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也為讀者留下瞭足夠的思考空間,方便在旁邊做筆記或者畫重點符號。這種留白,在我看來,也是一種對讀者智慧的尊重,意味著作者和齣版方相信讀者有能力在閱讀過程中進行二次加工和內化,而不是被填得滿滿當當的版麵所束縛。整體感覺是沉穩、大氣,充滿瞭學者風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