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作者特有的方式,展開瞭一條傢族故事綫,記下種種細節的曆史,昔時光影的“積蘚殘碑”,漫漶凝結,時顯時隱,於當事者言,“仍然如海上冰山那樣觸目、無法忘懷”。
“我母親說,隻在某一封沒寫完的信裏,纔見到你爸爸充滿情感的迴顧:’天寒颳起西北風,讓我想起滿目蕭條的,我的青春年月……’”
這本書講的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那個時代中普通人的故事。
金宇澄,生於上海,祖籍江蘇黎裏,《上海文學》執行主編。“中國好書”“魯迅文化奬”“施耐庵文學奬”“華語文學小說傢奬”“茅盾文學奬”得主。
我的父母
黎裏·維德·黎裏
上海·雲·上海
我們迴望
《迴望》第四章:傢書
這本書用瞭三種不同的敘事。
第一章初稿於1990 年代,藉“伯父”“伯母”寫瞭我的父母。2013 年我父親去世,改為“我父親”“我母親”,以《一切已歸平靜》發錶在2014 年《生活月刊》。李小林老師看到此文,希望我繼續這個題材,“肯定有內容寫,即使稿子長也沒關係”。李老師的熱情,讓我想起2002 年去故鄉黎裏匆匆記下的那些片段。以後的幾個月,我走進瞭本以為清晰,其實相當陌生的地方,遠看一個普通的青年人,如何應對他的時代,經曆血與犧牲,接受錯綜復雜的境遇和曆史宿命,麵對選擇,從青春直到晚年,旁逸斜齣,草蛇灰綫,實在也是復述的一種周摺, 我常常瞻前顧後, 下筆踟躕,習慣被七嘴八舌的聲音和畫麵切斷……終以《火鳥——時光對照錄》,刊於《收獲》(2015 年第五期專欄“說吧,記憶”)。這次付梓,添加父親大量書信、讀書筆記,包括關於他特殊係統的資料,成為本書的第二部分。
父親去世後,母親不大願意齣門,去任何的地方,她都會想起我父親,情緒很差。這段時期我常常問及往事,陪她翻看那些老相冊(她不能再看父親的近照),舊影紛繁,總牽起綿綿無盡的話頭,直至有一天,我請她以這些照片為序,記下曾經的時間和細節。她認真做瞭起來, 甚至到瞭廢寢忘食的地步, 近90 歲的老人,半年內做瞭兩大本剪貼,在梳理記憶的這段日子裏,她變得沉靜多瞭,仿佛隻有迴望,纔是生命的價值。擺在眼前的圖文,記錄瞭一個上海普通女孩的時光之變,也使得本書的前兩章,齣現瞭“未完成”狀態,顯露瞭更復雜的對照。我幾次提議是否可整理成書,她一直猶豫說,是給自傢孩子們看的,是個人的私事……這部分以“口述實錄”整理的文字,是本書第三章。
開頭寫到父親與“堂兄”關係、提籃橋細節,到瞭第二部分“黎裏· 維德· 黎裏”, 就是另一種解釋——他們並不是共同被捕的,“堂兄”也不瘐死於監房,而是在憲兵醫院跳樓就義,關押父親的地點,不在提籃橋, 是北四川路憲兵監獄( 大橋公寓)。1940—1950 年代,父親數度入獄轉獄,在母親迴憶的1950 年代初, 竟然他也在這座著名監獄短暫工作,因此前篇我筆誤“提籃橋”,仿佛就是“言說與記憶”的某一種夢魘。包括母親登上火車,被大舅拉迴去關在傢裏一個月,也隻有進入到她老人傢的敘事範圍裏,纔有更生動的演繹……我保留著這些局部不一緻的痕跡,保留“在場感”的某種差池,是保留瞭“尋找”
的姿態。
我常常入神地觀看他們的青年時代,想到屬於自己的青春歲月,1969 年初,我去東北嫩江落戶,在傢信裏多次描述大批犯人就在眼前割麥、整隊押上高度戒備卡車的經曆。但父親的復信裏,對這些我備感震驚的細節都不予迴應, 一直到瞭近期, 看他1942 年獄中通信、1953 年調查監獄製度的報告, 纔有所瞭悟——我當年強調的那些景象,在他是完全清楚的,完全懂得這些內容;也包括一直到瞭最近,我纔看清瞭母親在她的青年時代,曾也和我當年那樣,早起晚歸,終日勞作,做瞭那麼多繁重的農活。他們的時代, 有他們的“閱讀”與“寫作”, 意味深長的詞語重閤。比如“浙西”,他們先後見到來自這特殊地方的人員; 先後在不同時空裏被“打手心”;先後去赫德路居士林“覺園”流連;在1938 年杭州“國軍”軍訓,或1950 年華東軍政治大學期間“打綁腿”——那些遙遠的黎明時刻,天剛濛濛亮,他們先後在催促聲中匆忙起身……我則是要延續到更晚的1970 年,一般是半夜一兩點鍾,哨音大作,起床起床!緊急集閤!!!黑暗中,睡眼惺忪中,穿衣穿鞋,整隊報數集閤,跑嚮瞭雪原,寒夜上空不時閃動信號彈的藍光——這都是蘇聯特務潛入邊境所為嗎,但我們始終撲空,後據說終於有人找到瞭一種(空投?)定時發射裝置……在無數黎明前那些難忘黑幕裏,我們在雪中迅跑,吐齣白綢一樣的熱氣……
一些簡單的詞語,如頻繁齣現的“寫交代”“寫申訴”,會油然融入到我少年時期的記憶碎片裏,也重疊在楊德昌電影中的那位難忘的父親身上,我一直記得在影片的“噝噝”聲中,那個長期獨坐不動的寂寞背影。
我曾藉用小說對話,重現當年詢問父親的內容,問他為什麼不去做工,為什麼不做上海碼頭工人,如能這樣,我傢現在就是工人階級成分瞭……
1987 年,父親在《日瓦戈醫生》封三的白頁上寫:“……反映當時的動蕩,飢餓、破壞、逮捕、投機分子和知識分子的沮喪,都是事實,但作傢的任務是什麼呢?知識分子決不是沮喪和黑暗的。”那個時期,我一直在寫小說,我總覺得這些字是他為我寫的,他一直對我的寫作和以後的編輯職業憂心忡忡。
本書範圍止於1965 年, 是考慮之後景況, 有太多的共同經驗——書中某些細部,實也溢齣瞭篇幅,總之,三種記憶和敘事、引文、解釋不厭其煩,包括極為繁復的編排過程,讓我懂得,即便再如何拓展蔓生,作為個人,總徘徊於獨自的情感和視野裏——人與群的關係,人與史的碰觸,仿佛一旦看清瞭某些細部,周遭就更是白霧渾茫……萬語韆言,人隻歸於自己,甚至看不清自己。
讀到1950 年代他們反復討論傢中開支的內容,我曾經問過母親:為什麼不賣掉那箱嫁妝?母親睜大眼睛說:這怎麼可以?根本不可能的,是想都不會想的事!!
確實如此,時代過去瞭,這種激烈錶達,已少人能懂,賣齣金銀細軟,當年必須提供詳盡戶籍資料和單位證明……這些特殊細部背景,非常容易風化,非常容易被遺忘。
記憶與印象,普通或不普通的根須,那麼鮮亮,也那麼含糊而羸弱,它們在靜然生發的同時,迅速脫落與枯萎,隨風消失,在這一點上說,如果我們迴望,留取樣本,是有意義的。
……
第四段評價: 對於“迴望”這本書,我隻能說,它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洞見的寶藏。作者似乎擁有某種神奇的能力,能夠將看似雜亂的生活片段,編織成一條清晰而有意義的綫索。我驚嘆於作者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她如何將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故事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思考,是對人生、對社會、對時代的深刻反思。我從中學到瞭很多,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的知識,更是關於如何看待當下,如何規劃未來。書中的很多觀點,都讓我茅口開閤,甚至會引發我與書中觀點的辯論。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並非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思考的過程中。它教會瞭我如何從錶象看到本質,如何從局部看到整體。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經曆,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第五段評價: “迴望”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真實”。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渲染,就是那麼平鋪直敘地講述著一段段過往。然而,正是這種樸實無華的筆觸,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我感覺自己就像置身於那個年代,親身經曆著書中的一切。我看到瞭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看到瞭他們的堅持與妥協,看到瞭他們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生存,如何尋找著微小的幸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生活本來的樣子,沒有濾鏡,沒有美化,隻有最真實的情感和最真實的經曆。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人物塑造的真實感,他們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全然的惡人,他們有缺點,有彷徨,但同時也有閃光點,有執著。這種真實的人物形象,讓我更容易産生共鳴,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普通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記錄,都充滿瞭獨特的意義。
評分第二段評價: 讀完“迴望”,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帶來的衝擊感,不僅僅是信息量的密集,更是情感上的共鳴。我不得不說,作者在情感的錶達上,有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張揚,卻能直擊人心。書中某些片段,讀來讓人潸然淚下,卻又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煽情,而是源於對生活最真切的體悟,對人情冷暖最深刻的洞察。我看到瞭努力過後的失落,看到瞭堅持中的希望,看到瞭在時代洪流中個體渺小的掙紮,也看到瞭那些不屈不撓的精神閃光。它不是在宣揚什麼大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美好。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物心理描寫的細膩,那些潛藏在言語和行動背後的復雜情感,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感覺自己能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的選擇,去感受他們的痛苦與歡樂。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成長”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年齡的增長,更是心靈的曆練和對世界的理解。
評分第一段評價: “迴望”這本書,真像一場沉浸式的時光旅行。我仿佛跟著作者的筆觸,穿越迴瞭那些熟悉的年代,那些曾經鮮活的麵孔,那些被歲月衝刷得有些模糊的場景,又重新在我眼前立體起來。它不是那種生硬的史實堆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對麵,娓娓道來,時不時夾雜著幾聲無奈的嘆息,或是會心一笑。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常常被忽略的物件,比如一張褪色的舊照片,一件泛黃的舊衣裳,甚至是某條街角熟悉的吆喝聲,在作者的筆下,都充滿瞭生命力,它們不再是單純的物品,而是串聯起過去與現在,勾勒齣時代變遷的生動注腳。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陷入自己的迴憶,思考“如果當時……會怎樣?”這種代入感非常強,讓我感覺自己也成為瞭故事的一部分,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那些喜怒哀樂。它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往,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變化”這個詞語背後的多重含義。這是一種很特彆的閱讀體驗,像在品味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評分第三段評價: “迴望”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社會觀察報告,隻不過它不是冰冷的統計數據,而是充滿瞭人情味的故事。作者以一種旁觀者的清醒,又帶著參與者的溫度,為我們勾勒齣瞭某個時代的縮影。我被書中對時代背景的細緻描繪所吸引,那些經濟、政治、文化上的種種變化,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普通人的生活,又是如何塑造瞭他們的命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宏大敘事背後,那些被忽略的個體命運。我看到瞭時代的烙印,也看到瞭在烙印之下,人們依然努力地活著,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幸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過去描繪成一個非黑即白的時代,而是呈現瞭其中的復雜性,有進步,也有陣痛,有光明,也有陰影。這種客觀而又深刻的審視,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更真實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卻又無比真切的世界。
評分可以作為繁花的補充讀物
評分真是讀書少啊,居然寫瞭一部分黎裏,居住的地方,還得加油
評分老婆買的,她喜歡看書,我喜歡她看書
評分東西不錯,快遞給力,滿意~
評分好。
評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評分芳華
評分挺喜歡這個版本的製作特彆精良,又趕上活動,買到手的價格特彆低,超開心
評分物流非常快,質量很好,正版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