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甲戏曲笔记(套装共2卷)

阿甲戏曲笔记(套装共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甲 著,王永敬 编,符挺军,符丐君 整理
图书标签:
  • 戏曲
  • 阿甲
  • 地方戏
  • 民俗
  • 文化
  • 戏曲笔记
  • 传统艺术
  • 文学
  • 历史
  • 中国戏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1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41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92
套装数量:2
字数: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阿甲戏曲笔记(套装共2卷)》为我国戏曲理论家、导演阿甲先生的遗稿,是他从1959年起至1994年所作的戏曲笔记,共近四百篇。在这些笔记中,阿甲先生对中国戏曲表导演艺术进行了深入而充分地思考,而他所发表的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理论研究论文均能在这些笔记中找到理论思考来源。可以说,从这些笔记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位戏曲理论大家探索的思路和脉络。此外,该笔记中上有大量未公开发表的观点和论文,极具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阿甲,原名符律衡,曾用名符正,1907年生于江苏武进,戏曲导演、理论家。自幼随父读书,习书画,生性聪颖,在当地有“十灵童”之称。1938年春,他奔赴延安,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始用艺名“阿甲”。毕业后,任该院平剧(京剧)研究团团长,专门从事戏曲的编导演及理论研究工作,开始探索京剧的改革实践。1942年,任延安平剧研究院院务委员、研究室主任,后任副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处副处长、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室主任。二十世纪80年代起,历任中国京剧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及戏曲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晚年定居无锡,任江南书画院名誉院长。1994年12月24日病逝于无锡。

目录

1959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演员的内心和外形
导演要点琐议*
杂记*

1960年
假定性、变形、现实主义等问题
艺术、现实、特点、时代、认识、世界观和主客观的关系
可以从心理学上解决问题
在艺术上用什么手法是决定于生活的实践意义的
看“戏院”《四川白毛女》所想到的问题
戏曲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情况
生活、形式、内容、调和、矛盾、区别、联系、特殊、一般等问题
所谓形式的夸张问题
舞蹈有三种情况
锣鼓点子打什么,以及声音效果的主客观印象
看日本前进座的戏
现代戏的有关问题
关于写表演、导演的文章
关于感性直观(即对具体事物可感觉的形象的直观感受)和联想
关于体验(实践论和体验的问题)
京剧演员应当解决的表演问题
随想*
关于“从自我出发”
用各种方法处理艺术的真实
有关接受传统方法的问题
认识和表现
戏曲导演的问题*

1963年
关于艺术工作者在创造上的主观能动性

1964年
现代戏排演随记*
排演工作过程中的矛盾
内容和形式、艺术和生活
看《朝阳沟》和《红旗谱》
关于剧本创作
关于形体动作*
……

1965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后记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阿甲戏曲笔记(套装共2卷)》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贴近传统书籍介绍的风格: --- 《盛唐气象:从长安到边疆的文化流转》 作者: 历史研究小组 出版社: 文渊堂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共三册 定价: 380.00 元 --- 【内容提要】 《盛唐气象:从长安到边疆的文化流转》并非一部单纯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著作,而是一部以文化视角切入,深入剖析唐代(尤其盛唐时期)社会肌理与精神风貌的恢弘巨著。本书聚焦于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其文化是如何在都城长安的辐射下,向内陆腹地及遥远的边疆地区播撒、渗透、融合,并最终形成独特“气象”的全过程。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事相结合,通过对物质文化、精神信仰、艺术表达及民族交流等多个维度的细致梳理,力求展现一个多元、开放、自信且充满活力的帝国图景。 本书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将“中原”与“边疆”对立的思维定式,强调了文化流动的双向性与复杂性。作者群耗费近十年心血,参考了包括敦煌壁画、吐鲁番文书、法门寺地宫出土物铭文以及中亚、波斯等地的史料碎片,构建了一幅立体而饱满的盛唐画卷。 【详细章节介绍】 第一卷:长安的脉动与世界的交汇 本卷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以盛唐的政治与经济中心——长安城为核心,探究其作为“万国之都”的文化承载力。 第一章 坊市制度与市民生活: 细致描摹唐代长安的城市规划,分析“坊”与“市”的社会功能变迁,尤其关注中晚唐时期坊市制松动后,市民阶层兴起及其带来的生活风尚变化,如夜市的出现与娱乐消费的繁荣。 第二章 丝绸之路的文化回响: 重点不在于贸易路线本身,而在于沿线带来的文化冲击。通过对胡姬舞、胡乐的兴盛,以及粟特商人群体在长安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揭示异域文化如何被唐人吸收、改造,融入本土审美。 第三章 宗教的融合与冲突: 深入探讨佛教、道教在盛唐的鼎盛及其相互渗透。同时,详尽考察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祆教等外来宗教在长安的传播轨迹、信徒构成及其对唐代思想界的影响。 第四章 审美新风:从书法到器物: 分析唐代书风的雄浑与气度,如颜体、柳体的形成背景。同时,以法门寺出土的珍宝为例,解析唐代金银器工艺如何吸取波斯萨珊王朝的技艺,达到前所未有的精湛水平。 第二卷:文脉的辐射与地方的嬗变 本卷将视角从核心京师转向广阔的地域,探讨文化如何从中心向四周扩散,并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产生适应性变异。 第五章 扬州:南方的“东都”: 探讨唐代漕运体系的建立如何使得扬州超越洛阳,成为江南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分析运河经济催生出的富商群体,及其对文学(如晚唐的“扬州诗派”)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六章 蜀地的幽深:巴蜀文化的独特路径: 考察唐代四川盆地在政治动荡时期(如安史之乱)所展现出的文化独立性。重点分析“蜀锦”的艺术成就,以及巴蜀地区对隐逸文化和佛教禅宗的独特偏好。 第七章 北方边塞:诗歌中的帝国边界: 聚焦唐代“边塞诗”这一文学现象,但侧重于其背后的民族互动史。分析唐朝在河西、陇右的军事部署如何塑造了军人群体的文化心理,以及“胡汉杂居”在边关地带形成的特殊文化景观。 第三卷:边疆的塑造与文化的互动 本书最具突破性的部分,在于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关系中的文化互动进行深入挖掘,突破了传统的“教化”史观。 第八章 吐蕃的吸收:雪域高原的唐风渗透: 详细梳理文成公主入藏后的文化交流。分析唐代历法、医学、文字(对藏文的启发)对吐蕃上层社会的影响,以及唐朝官吏在吐蕃的长期任职所带来的文化桥梁作用。 第九章 回鹘与漠北:游牧世界的唐化与反哺: 探讨回鹘汗国建立后,其贵族阶层对唐代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字和服饰)的积极学习。同时,也探讨了唐朝对游牧文化(如马术、兵法)的借鉴。 第十章 异乡的史官:边疆文字中的帝国叙事: 收集整理散见于中亚、西域的碑刻与文书,分析唐朝在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后,如何利用当地的语言和书写习惯来巩固统治,以及这种双向记录对我们理解盛唐帝国疆域的意义。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史、艺术史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视野宏大,论证严密。 2. 地图与图版丰富: 全书配有百余幅高清地图、文物高清图版及复原线稿,直观展示文化交流的节点与路径。 3. 叙事平实: 虽为学术著作,但行文流畅,摒弃了晦涩的术语堆砌,力求让对历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领略盛唐气象的万千风采。 《盛唐气象》是一部关于“流动”与“生成”的史诗,它告诉我们,伟大的文明并非孤立自赏,而是通过无尽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最终铸就了其独一无二的辉煌气度。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戏曲鉴赏”范畴,它融入了大量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对艺术生命的深刻感悟。在一些篇幅中,阿甲先生会穿插一些关于自己与某位艺术家交往的片段,或是记录下某次演出带给他的震撼时刻。这些“幕后花絮”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分析,却是让整套书充满人情味的关键。它让我们看到,那些舞台上光芒万丈的艺术家,在台下也有着常人的困惑与坚持。这种真诚的分享,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使得那些严肃的理论讨论不至于显得冷冰冰。每当读到这些充满温度的文字,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艺术深沉的热爱与敬畏,这股力量是感染人心的,它会激励着每一个阅读者去更加珍惜和守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还有点犹豫,因为市面上很多戏曲理论书籍都过于学院派,读起来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阿甲戏曲笔记》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阿甲先生的文笔真是太有感染力了,他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用最朴实却又极其精准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高深的戏曲门道娓娓道来。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感,反而像是在一位老先生的茶馆里听他讲故事、谈心得。他擅长从具体的演出片段入手,层层递进地剖析背后的艺术规律和时代背景。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气口”和“韵味”的探讨,这些是衡量一位演员功力的核心标准,但往往难以言传。阿甲先生却能借用日常生活的比喻,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戏迷也能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架起了一座沟通专业与大众的桥梁,让高雅的戏曲艺术不再高不可攀。

评分

这套《阿甲戏曲笔记(套装共2卷)》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作为一个资深的戏曲爱好者,在寻找这类深入研究的著作时,总是期望能淘到一些真知灼见,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非常棒,这对于反复翻阅和细细品味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很多关键的戏文和术语都做了特别的标注,即便是初涉某一剧种的读者也能较快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欣赏它在文本分析上的细致入微,作者似乎对每一出戏的唱腔、身段乃至舞台调度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味儿”里去剖析。比如,对于某段经典唱腔的润腔处理,他能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勾勒出那位名家的神韵,让人仿佛亲临现场,耳边犹闻天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笔记”,更像是一部活态的戏曲研究文献,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

评分

这两卷笔记的系统性安排也是一大亮点,它们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框架。我注意到,作者在梳理不同剧种或不同流派的演变脉络时,总是非常清晰地标示出时间线索和地域特色,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在第二卷中,关于某几个特定剧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新与守正”的讨论,简直是精彩绝伦。他没有简单地褒贬某位改革者的得失,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辩证分析,体现出极高的历史素养和客观立场。这使得书中的论述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和参考价值,对于那些希望进行更深层次戏曲史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而且,作者对不同剧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能清晰地描绘出A剧的某个技巧是如何被B剧吸收并改良的,这种交叉对比的分析角度,让整个戏曲艺术图景显得更为宏大和立体。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资料引用的严谨性。作为一套研究性质的笔记,其资料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特意对照了几处引用到的地方戏的原始剧本和一些老一辈艺术家的口述史资料,发现阿甲先生的考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细致,几乎无可挑剔。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久已失传或仅在民间流传的唱腔和做派时,他能够引经据典,追溯源头,甚至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去还原一些模糊的历史场景。这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学术的审慎态度,是当代很多快餐式研究作品所缺乏的。这让《阿甲戏曲笔记》不仅是欣赏的佳作,更是一部值得信赖的工具书。它为我们理解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无疑会成为戏曲研究领域中一本经久不衰的案头之宝,值得每一位戏迷和学者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