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河磨玉鉴赏与收藏

辽宁河磨玉鉴赏与收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道荣,唐旭光 著
图书标签:
  • 辽宁玉石
  • 河磨玉
  • 玉器鉴赏
  • 玉器收藏
  • 辽宁文化
  • 玉石文化
  • 矿物收藏
  • 工艺美术
  • 收藏投资
  • 玉器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15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0056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48
字数:28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万古风姿河磨玉,神秘中国玉之根。

  风沙磨砺俏玉容,冰晶玉肌飘清韵。

  玉石收藏新宠儿,名家精品展风采。

  皮肉色绺细鉴别,选购真品防打眼。


内容简介

  岫岩玉闻名天下,其中透闪石河磨玉是上佳品种,其开发利用历史非常悠久——考古证明,先人最初利用的玉石是从次生玉砾石,即河磨玉开始的。前人对河磨玉做了大量研究,成果丰硕。

  近年来,由于河磨玉的颜色可与和田玉相媲美,所以其市场热度一路走高,成为宝玉石收藏的新宠儿。同时,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河磨玉。本书系统、全面地对河磨玉的开发利用历史、矿产分布及成因、基本特征及分类等内容进行讲解,为广大爱好者分析其市场行情的同时,还介绍了收藏选购及鉴别评价的方法。本书中大量展示了张雪松和张庆东两位玉雕大师的雕刻精品。图文并茂,生动翔实,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亦能欣赏、感受到河磨玉之美。


作者简介

  刘道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检师,获国家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地质科研工作30多年,曾参加多项国家、省部级地质科研项目。长期在地质科研工作中主要负责课题中的矿物岩石研究工作。1991年至今一直从事珠宝专业科研,鉴定和经营管理工作。曾被聘任为天津职业大学珠宝专业客座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EMBA客座教授、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等职务。多年来在科技刊物及报刊上发表地质科技、岩矿、珠宝科普文章80余篇。正式出版珠宝、玉石、贵金属等相关书籍近30本。


  唐旭光,河磨玉爱好者。她主办的网站(旭光工作室)推出《玉观》近30期。在多种期刊发表关于岫岩玉的文章数十篇,为河磨玉的推广做了大量工作。

目录

概况/011

玉石的概述/012

什么是玉?什么是美玉?/012

河磨玉概述/020

河磨玉开发利用的历史/027

河磨玉在古代的开发和利用/028

河磨玉在近代的开发和利用/035

河磨玉矿产的分布及颜色分类/039

河磨玉矿产分布状况/040

河磨玉颜色分类/044

河磨玉矿产的地质特征及成因/047

河磨玉矿的地质特征/048

河磨玉矿的形成原因/055

河磨玉的基本特征及类型/061

河磨玉的基本特征/062

一般特征/062

光学特征/072

物理性质/076

镜下特征/078

河磨玉的矿物组成/080

河磨玉的市场行情及选购收藏/085

河磨玉市场行情/086

河磨玉的价格趋势/089

河磨玉玉器销售市场/096

荷花市场——最接地气/096

玉都玉石市场/098

万润玉雕园——玉雕精品园/098

东北玉器交易中心——玉器批发市场/099

中国玉雕会展中心——最大玉器经销场所/099

汉司羽皇玉雕商场/100

大成玉器——高端析木玉经销中心/100

伟兴珠宝玉器交易中心/104

金龙大厦/104

河磨子料的选择/106

河磨玉玉器的收藏及选购方法/111

河磨玉玉器的收藏及选购知识/111

收藏及选购河磨玉或玉器尤其关注其天然属性/111

选购河磨玉玉器要注意不同品质河磨玉的差价/111

选购河磨玉玉器必须重视其质地的油润性/113

选购河磨玉玉器其颜色是评价的重要因素/113

收藏及选购河磨玉玉器重点关心其质地好坏/113

收藏及选购河磨玉玉器尽量挑选雕琢造型完美的艺术品/114

馈赠亲朋好友的河磨玉玉器选购方法/114

如何购买河磨玉玉器/116

河磨玉的鉴别和评价/121

常见子料假皮/122

河磨玉及玉器的鉴别/126

河磨玉及玉器的鉴别方法/126

一般鉴别方法/126

科学鉴定方法/131

河磨玉与相似玉石的鉴别/132

透辉石大理岩/132

角闪岩/132

和田玉山料(老玉)/135

独山玉/142

蛇纹石玉/142

石英岩玉/143

钙铝榴石/143

符山石/143

葡萄石/144

翡翠/144

河磨玉玉器的评价/146

河磨玉玉器的养护/150

河磨玉常用术语/152

玉雕工艺/155

玉雕的基本工艺/156

审玉/157

描样/158

设计/158

粗雕/160

细雕/163

抛光/169

玉雕的特殊工艺 /174

玉润华夏/177

玉根国脉,神秘的中国玉之根/178

万古丰姿河磨玉/188

巍巍岫岩玉之乡/196

风景秀丽的岫岩/196

国家级风景区清凉山/196

因药盛名的药山/198

湾湾相照龙潭湾/198

老古庙和娘娘城/198

岫岩陨石坑/199

民风淳朴的岫岩/199

满族特色文化皮影戏/202

满族春节/202

元宵节/203

走进玉都/204

玉文化节/206

玉星奖/208

国石之争/208

天赐宝地——细玉沟/210

女娲补天遗落的无根之石——析木河磨玉/218

神秘的析木/222

走进孤山镇/226

仙人洞遗址/226

瓦子沟/228

析木河磨玉的价值/230

观赏价值/230

美饰价值/233

收藏价值/234

痴痴迷迷爱玉人——齐晓波与千璞匯/236

玉雕名家及作品介绍/239

美术玉雕师张雪松/240

青年玉雕大师张庆东/249

附录:石器时期各文化遗址中玉器分布略表/255

参考文献/256

前言/序言

  岫岩玉闻名天下,其中透闪石河磨玉是上佳品种,其开发利用历史非常悠久。考古证明先人最初利用玉石是从次生玉砾石,即河磨玉开始的。小孤山旧石器时期的透闪石玉砍斫器的发现,表明早在10000多年前当地先民就认识、磨制河磨玉了。红山文化的出现象征中华文明升起的曙光,河磨玉则是红山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她真的是玉根国脉!她让6000多年前的红山文明得以传承。比新疆和田玉进入内地早了3000多年。本书称谓的河磨玉主要指产自岫岩-海城周边地区的河床、田野、荒地中的次生透闪石玉砾石。它们是透闪石玉原矿经风化后,形成的大小不同的块状玉矿石,被山洪冲下山后,在河水中冲刷滚磨后的砾石,被称为河磨玉。这些玉砾石从外表看好像被一层石皮包裹,因此也叫石包玉。多数河磨玉在河水中搬运距离不远,所以它们磨圆度不高,更像是和田玉的山流水,而不是传统意义的子玉。但是,许多行家认为这里的玉砾石在河床中冲刷、浸泡了千万年,外有各种质地和颜色的皮壳,内部玉质更加温润,可以称其为子玉或河磨玉。由于河磨玉最早发现于岫岩偏岭细玉沟区域,长期以来,人们多称其为岫岩河磨玉。现在,有人认为岫岩河磨玉称谓太局限,应称为“辽宁河磨玉”或“辽宁河磨子玉”更为恰当。笔者也认同这种称谓,“辽宁”表示更广泛区域,“河磨玉”专指透闪石玉砾石。但是,河磨玉已经包含“子玉”含义,故没必要再加“子”字。笔者曾认为采用“辽宁和田玉子玉”更科学,但当地一些行家、商家认为这一称谓并没表示出河磨玉的地域特点,河磨玉称谓在当地采用很多年了,是岫岩地区独创,已经得到当地人的认同。另外,这一称谓容易与新疆和田玉混淆。

  十几年来,我们经常前往岫岩选购岫玉(蛇纹石玉)雕件,而对当时的河磨玉雕件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当时常见的河磨玉玉器的玉质油性不是很好,颜色灰暗发黑,即便质地好的黄白河磨玉因其雕刻比较粗糙也不太受欢迎,加之价格较贵,市场销售并不好。这几年岫岩等地的玉雕技术大幅提升,河磨玉雕琢更加精湛了,即便是原来较低档的岫玉雕刻也更加精美了,受到市场普遍欢迎。

  2015年3月底应鞍山市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于同霖先生邀请,笔者专程赴岫岩等地了解当地河磨玉,尤其是析木河磨玉的有关情况。于同霖先生希望笔者编著一本介绍河磨玉的书,将河磨玉介绍给全国各地的玉石爱好者。其间,在于同霖先生陪同下,不仅走访了当地一些河磨玉商家和收藏家,还有幸见识了一些顶级析木河磨玉原石和雕琢精品,并对当地河磨玉市场做了初步调研,使得笔者对河磨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近年来,海城的孤山、析木等地产出的一种优质河磨玉,在国内玉器市场异军突起,迅速得到行家的青睐和消费者的喜爱。这种河磨玉有浅绿、深绿、黄绿等颜色,质地特别温润油腻,手感极佳,握在手里就像能捏出油来一样,真的是绝佳美玉啊!这样的美玉值得大力推荐和宣传。

  前人对岫岩玉做了大量研究,成果丰硕。20世纪60?70年代,辽宁地质普查一队对岫岩玉矿区进行了普查和填图工作;80年代,辽宁第七地质队对岫岩玉矿进行了深入的地质研究工作,提交了该玉矿的地质研究报告;90年代,北京大学地质系部分师生对该玉矿进行了大量的矿物、岩石、宝玉石学研究工作,发表专题论文近20篇;后来,北京大学多学科联合组织了岫玉科研小组,对岫玉矿区进行了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宝玉石学、考古学和经济学全面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20世纪末期,地方有关部门还编辑出版了宣传岫玉的大型画册《国石精品画册》《国石岫岩玉》《中国瑰玉岫玉》和《玉都之星》等书籍;2007年王时麒教授等人通过对岫岩地区玉矿的大量野外地质调研工作,和对玉石样品的物化测试分析等科研工作,总结出版了《中国岫岩玉》一书,这本书科学系统地提出了岫岩玉区域内的地层划分、围岩类型、矿床成因,建立了成矿模式,提出了控矿条件和今后找矿方向以及岫岩玉的历史地位分析等,这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岫岩玉的学术经典之作。2011年岫岩有关部门还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编著出版了《玉根国脉》,即岫岩玉与中国玉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这些论著的出版发行,确定了岫岩玉的历史地位、经济价值和科学属性,为岫岩玉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宣传岫岩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笔者编著本书侧重于河磨玉的商业性讨论,当然也涉及一些当地透闪石玉原生矿研究,但愿能为玉器爱好者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对河磨玉推广宣传有所帮助。编著本书搜集采用了部分前人有关河磨玉和透闪石玉原生矿方面的资料和图片,尤其是王时麒教授等人在岫岩透闪石玉研究方面的资料,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本书还参考引用了许多河磨玉收藏家、商家以及网站河磨玉吧有关河磨玉方面的资料和部分图片,笔者对引用的资料和图片尽可能地进行标注,在此也深表谢意。岫岩玉川一品堂全体员工、大石桥齐晓波先生、玉雕大师张雪松、张庆东先生等人对出版本书提供了鼎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感谢。本书最后两个章节由唐旭光撰写,书中部分图片由孙永利拍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一些争议问题,敬请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辽宁河磨玉鉴赏与收藏》: --- 书名: 《宋代汝窑瓷器流变与审美研究》 作者: 顾鸿飞 出版社: 东方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5月 定价: 380.00 元 ISBN: 978-7-5077-8912-3 --- 内容简介 《宋代汝窑瓷器流变与审美研究》是一部集考古学、材料科学、艺术史与收藏鉴赏于一体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中国陶瓷史上地位至尊的汝窑,以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系统梳理了汝窑从兴盛到衰亡的完整历程,并对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 一、 时代背景与窑址的再确认 本书首先将汝窑的出现置于北宋中晚期复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图景之中。通过对宋徽宗时期“尚青一色”审美风尚的梳理,作者论证了汝窑作为宫廷御用瓷的必然性。 重点部分在于对宝丰清凉寺窑址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的解读。作者结合近年来出土的实物碎片、窑具以及窑址地层学分析,对汝窑的烧造范围、时间段落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书中详细对比了清凉寺主体窑址与周边附属窑口(如黄道窑)在胎土配方、釉料应用上的细微差异,为界定真正的“官汝”与“民汝”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二、 独特的物质性:胎土、釉料与烧成工艺的“密码破译” 汝窑之所以卓尔不群,核心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材质与釉色。本书投入大量篇幅,运用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如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存世汝窑的典型器物和窑址出土标本进行了深度剖析。 胎体结构: 揭示了汝窑特有的“香灰胎”的微观构成,解释了为何其胎体在高温下能达到如此高的均匀性和致密性,同时保留了“芝麻钉”垫烧的痕迹及其技术意义。 天青釉的奥秘: 详细阐述了釉料中铁、钛等微量元素对釉色形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不同烧成气氛下釉面变化的模拟实验记录,本书首次提供了关于汝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种复杂釉色自然演化的完整链条解释,而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描述层面。 开片与挂釉: 深入研究了汝窑标志性的“蟹爪纹”和“蝉翼纹”的形成机理,探讨了釉层与胎体之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如何导致了这种独有的冰裂纹美学。 三、 造型艺术的典范与流变 汝窑传世品数量稀少,且多为仿自青铜器的造型。本书系统梳理了汝窑从模仿礼器到烧制日常用具的造型演变轨迹。 仿古系列研究: 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洗、盆、瓶、尊等器型,将其与商周青铜器、唐代白瓷进行对标分析,阐释了宋人如何将古朴的形制与文人雅致的审美完美融合。 生活器皿的创新: 重点分析了汝窑水仙盆、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比例协调性和功能性设计,揭示了宫廷审美对民间手工业的渗透与反哺。 四、 汝窑的“失传”与后世的追摹 本书对汝窑烧造的突然终结进行了详尽的推测与论证。从政治动荡、原料枯竭到技术人员的转移,多角度探讨了这一“绝版”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更具价值的是,本书后半部分专题研究了汝窑对后世窑口的影响,特别是对官窑、哥窑、定窑乃至景德镇民窑的影响。通过对比北宋晚期官窑、南宋龙泉窑的青釉产品,清晰勾勒出汝窑“失传”的审美意趣如何在后世的“复古”浪潮中得以延续与变奏。 五、 收藏鉴赏的实战指南 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极为实用的收藏鉴赏指导。作者总结了鉴定真伪汝窑的“四不惑”原则: 1. 不惑于釉色: 强调区分标准天青、粉青与后仿的微小色差。 2. 不惑于支钉: 细致描绘了汝窑支钉的形态特征与烧制痕迹的不可复制性。 3. 不惑于器型: 强调了汝窑器物端庄、浑厚、去雕饰的整体气度。 4. 不惑于釉面: 警示收藏家需警惕现代仿品过于完美或刻意制造的开片。 本书配有大量高清的器物照片、科学分析图表以及窑址出土实物对比图,是考古学界、陶瓷艺术研究者、博物馆工作者以及资深收藏家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书。它不仅重现了汝窑的辉煌,更将引领读者进入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高地,领略那种“淡而不媚,雅而不俗”的至高境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只顾堆砌图片、不顾阅读体验的图册,这本书在版式设计上做到了艺术与实用的完美平衡。大面积的留白设计,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和图片获得了呼吸的空间,视觉疲劳感大大降低。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平滑,图注清晰准确地对应了主体内容,使得读者在阅读复杂信息时能够快速定位。我注意到,作者对不同玉器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表现都做了详尽的描述,这在实际的收藏和交易环境中是极其宝贵的参考信息,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实际需求的深刻洞察。

评分

作为一个刚刚涉足玉石收藏圈的新手,我被这本书的实用性深深折服。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非常耐心地将复杂的鉴别要点拆解开来,配以大量的实物对比图示。从沁色的变化到皮壳的肌理,再到包浆的自然过渡,书中提供的每一个细节观察点都精准到位,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导。特别是关于不同历史时期玉器风格演变的那几章,让我立刻明白了自己过去收藏中的一些误区。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快速提升鉴赏水平的“速成宝典”,只是这个“速成”建立在扎实的基础讲解之上,绝非空中楼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品味,封面选用了一种沉稳的灰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内敛的质感。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实和细腻,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图片色彩还原度极高,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玉石的温润光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玉料矿脉和历史脉络的梳理,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都能从那些精美的照片中找到新的感悟,无论是对玉质的细腻观察,还是对雕工的匠心独运,都体现了作者非凡的眼光和专业的知识储备。

评分

说实话,我过去翻阅过好几本关于玉石鉴赏的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偏重考古发掘的宏大叙事,要么就是流于商家的商业推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平衡的桥梁——它既有严肃的学术支撑,又不乏市场实战的经验积累。它清晰地界定了“真”与“仿”之间的微妙界限,尤其是在探讨现代仿制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差异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公正和洞察力,没有一味地贬低,而是客观地分析了技术的发展和审美的变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这个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流,值得每一位热爱玉石文化的朋友珍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心灵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逻辑清晰,但在叙述中却不失文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他似乎懂得如何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沉静的玉石世界,摒弃了许多市面上常见的浮夸描述,转而用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去探讨玉的“道”。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鉴赏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启发性。我常常在深夜里被书中的某些段落触动,思考玉石与时间、与人性的关系。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审美哲学的入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