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拯救自己:一位女心理师的心理诊断实录》一书提供了48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案例,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生涯,用讲故事的方法让你轻松掌握每一个心理技术。在轻松的故事中解决问题,心理学书籍也可以如此有趣。
作者简介
章宁香,心理医生,资深媒体人,知乎专栏作家。从心理咨询到心理治疗,再到心理教育,作者在学校和医院实战数载,丰富的经历为她写作本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为了验证大量的心理问题是否都从童年就开始出现,作者开办了儿童之家和父母课堂,亦受邀到各大卫视和凤凰电台录制心理节目,尝试新媒体下的心理学应用传播,取得了节目单集播放量突破16万次,总播放量数百万次的好成绩,被业界誉为“*有亲和力的心灵导师”。
在心理学书籍中,她创造了心理技术与心理量表相对应的模式来与读者进行互动,从此心理学书籍变得简单直白,不懂都难。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心之声
002 寻找你的优势 优势表格
008 你有权利不完美 跟洁癖say goodbye
014 无疾而终的亲密关系 一念之转
023 脏话不脏心理疗愈法 君子动口
028 刷不出的存在感 150式管理
034 颜值年代 德施五样
039 面对偶然事件我们喜欢冒险 冒险系数
045 会说话的身体 唤醒能量
052 有一类人不喜欢做爱 自由之路
058 为什么我们会去讨好 我是谁
065 不快乐的理由中也许包括这个 来摘苹果
071 如何给自己解梦 梦的启示
077 我们能永远相爱吗 爱的修行
084 认识你的内在小孩 找回童心
091 屏读时代我们赖何而生存 时间的减法
096 成年人流泪你怎么看 向上看看
第二章 心之舞
102 传递正能量 赞美陷阱
108 焦虑那些事 焦虑自评
113 善意可以传染 种子力量
120 把乐观培养成习惯 聚沙成塔
125 看标签效应如何影响你 未知的我
132 当我们必须分离时 九宫格绘画
138 清理心理内存 言语革命
143 和“巨婴”相遇,你必辛苦 不做“巨婴”
148 语言暴力是把刀 谁来承担
154 假如无趣,就请放下 趣人趣事
160 幻想多了会成瘾 念念要忘
167 用另一种色彩生活 五彩世界
173 我们害怕和别人不一样 和而不同
179 同时掉海里,先救起的一定是妈 同心圆
185 被情结牵绊的人生 一路情怀
第三章 心之力
192 心理咨询也会“骗人” 觉醒之路
199 烦恼时的文艺疗法 诗意人生
206 揭秘现代心理测验 意向寻找
213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分心测试
220 读书能治病 文字之力
228 选择困难症发生以后 无常之选
234 偏见是存在的 我不喜欢
239 愤怒是个什么鬼 愤怒指数
245 你所不知道的“七” 仪式之美
249 无处不在的催眠 帮忙启示
256 无力感来时应该这样做 心灵导师
261 如何保持心情平静 心灵四季
266 失眠了怎么办 合适最好
272 下班沉默症 幸福账单
278 脸盲者的心塞 允许遗忘
283 美是你看不见的竞争力 美美与共
前言/序言
时间会推你往前走
我曾经反复对自己说,生活是分为一个个阶段的,不知道你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我1999年从师范毕业后进入教育行业,再到心理领域,后来经历过创业,一路走来,有痛苦也有快乐。虽然,我还是得诚实地告诉你,我的创业是失败的,因为我投入的100万元成本并没有收回,在最后营运链断开的那个时刻,我找到一个机会把公司以15万元的低价转掉了。在别人眼里,我虽忙忙碌碌但却无所作为。我想,应该是没有任何一个投资人愿意再来投资我了。所以,我只能走上这条自己投资自己的道路。
看看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路,我觉得收获很多,体验了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的感觉和感情。我有时会想: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我走到今天,使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应该是我的经历。我要感谢所有的经历让我成为今天的我。我也要感谢我的来访者们,他们给了我更快成长的机会。本书所列的案例全部真实,但是出于职业操守和咨询的保密原则,所有人的姓名我全部做了处理,请勿对号入座;部分事件的情节也做了文字处理,因为保护来访者的隐私是我的本职。
两年前,我把公司转让后,自己处在恢复期,不想过早地涉足繁忙的事情,便去一家幼教机构担任长沙本地负责人,这家幼教机构的总部在长春,完全独立运营,事务不算繁忙。所以,除了日常在四所分园里巡园,我基本都是在家里办公,同事们只能在开会和做活动的时候见到我。我的时间很自由,时间是我自己的。我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每日忧虑着要拿出多少钱来给员工发工资,房东那里还要交多少钱房租,本月的空调费怎么比上月多了好几千……我过着神仙般的无压力感的日子。我会悠闲地睡到自然醒,然后待在家里看书,接待咨询。
后来,幼教机构计划在省会城市再开一家大型的幼儿园,我为选址稍稍花了一点时间。不过,这没有影响到我的自由,暑假的时候我去深圳和家人一起住了两个月,顺便去厦门的一个幼教机构做了一个家庭培训。过完那个暑假,我想我应该走了。其实早该走了,我拿着薪水,却并没有把很多的精力放在这里。如今想来我为什么没有完全投入,我才意识到当时心中一直是准备随时离开的。
没有工作是不行的,出于“稻粱谋”的考虑,并结合要满足自己继续做心理咨询的愿望和自己现阶段的处境,我选 择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很正经的工作,去学校当了一个心理老师。我的家人也举了无数例子,费了很多的力气来告诉我教书育人是多么好的职业。我少有的一次冷静思考后发现,创业那几年自己生活作息彻底乱了,学校有规律的生活和饮食可以帮我彻底调整身体;另外我对现有的应试教育了解太少,需要找个合适机会去了解当下的小学教育状况,以便在学校教育领域推广心理学。理由似乎很充足,于是我正式开始了有规律的生活。
与此同时,为了推广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应用,除了平时接受一些电视台心理节目的录制之外,我在2014年受凤凰FM之邀设立了一个心理学栏目,计划用一年的时间来尝试新媒体下心理技术的传播。心理学要在社会上广泛应用,首先要科学化,科学化的前提是要技术化。我便尝试着在每期节目的后半部分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技术,坚持把心理技术生活化。我索性把节目取名为“心计”,本意就是“心理技术”。后来,这一方式得到听众的支持和喜爱,而且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也因此遇到了更多喜欢自己的人和不喜欢自己的人,毕竟偏见总是存在的,我欣然接受。
逐渐地我把创业时的那种无奈和压力感忘记得差不多了。我记得当时我的想法常常是假如我不带着这个公司,不养这么多员工,我该是多么潇洒和自由。如今的现实是我已经不需要养活那么多人,也不需要焦虑每月的房租了,我已经自由了。可事实上,我却并不潇洒。这使得我又进入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原来,幸福真的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放弃那段不轻松的路程,却也并没有走到一个轻松的地方。这也再次验证了生活其实是被分成一段一段的。
我有过假设,假如我没有从事心理教育,一直待在少儿之家,或者一直在幼教行业工作,也许今天我是个机构的主管,又或者是个营销能手。可是没有假设,我已经选择了,我的生活有规律了,可是我的心并没有因此而平静。难道这份清闲不正是我想要的吗?要知道当初我多么渴望这些。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未来看得很重要,希望借助未来回避当下;也会把他人看得很重要,其实是借助他人来体现自己的重要;说到底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只是用了这么一个手段而已。当我明白这些的时候,我已经在社会上经历了整整16年。
时间会推着你往前走,但是最终决定你走的方向的还是你自己。所幸的是,我喜欢担当,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对的还是错的,我都愿意为我前行的每一步去负责、去承担。过往的阶段,哪怕有走错的地方,我也真心觉得奇妙而美好。
我的下一个阶段必将会再次离开学校,然而我会把心理学应用到哪里,我将何去何从,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很明白我会往哪个方向走,在不同的阶段、太多的变数中,总会有一些永不改变的东西在里面,永远。
《拯救自己:一位女心理师的心理诊断实录》是一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心理学著作。它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也不是流水账式的个人日记,而是以一位资深女心理师的视角,深入探索了当代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群的内心世界,并以精准、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与挣扎。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巧妙融合,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宝贵的心理学启示。 书中的故事主人公,那位充满智慧与同情心的女心理师,她并非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一位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普通人。她同样会面对患者的困惑、治疗过程中的挑战,甚至有时也会被复杂的人性所触动。正是这种真实的存在感,让她的叙述更加 relatable,也让读者更容易跟随她的脚步,一同踏上探索心灵奥秘的旅程。 本书的内容并非仅仅停留在诊断层面,它更侧重于“诊断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和实现自我拯救”。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因原生家庭创伤而背负沉重枷锁的年轻人,他们渴望摆脱过去的阴影,却又常常被无形的恐惧所束缚;有在职场竞争中迷失自我、焦虑不安的中年人,他们追逐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声音;有婚姻关系出现裂痕、情感支离破碎的夫妇,他们努力维系,却常常陷入沟通的死胡同;甚至还有一些看似“正常”,却被内心空虚或难以名状的痛苦所折磨的个体。 作者以她敏锐的洞察力,抽丝剥茧般地剖析了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她不会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于某一个单一因素,而是会深入探究其复杂的成因,包括但不限于:童年经历、人际关系模式、社会文化影响、个人认知偏差等等。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一些晦涩的心理学理论,如依恋理论、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等,融入到生动的案例分析中,让原本遥不可及的专业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例如,在讲述一位长期被社交恐惧症困扰的患者时,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社交恐惧”这个标签上,而是会追溯到患者早年的成长经历,分析是否存在被同伴排斥、过度批评的环境,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患者对人际关系的负面认知。接着,她会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通过认知重构、行为暴露等方法,逐步挑战那些不合理的信念,重新学习如何建立健康的社交连接。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能理解社交恐惧症的形成机制,更能从中学习到应对类似困扰的实用技巧。 又比如,在探讨抑郁症患者的案例时,作者不会将其描绘成一个“情绪低落”的标签,而是会深入挖掘患者内心的痛苦、无望感、以及可能伴随的躯体症状。她可能会详细描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艰难,如何在被巨大的负面情绪笼罩下,依然努力维持一些基本的生活功能。同时,她也会着重强调,抑郁症并非“想不开”那么简单,它往往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等多重因素,需要专业的干预和耐心的陪伴。作者的叙述会充满了人文关怀,让读者感受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存在着希望的光芒。 本书的“实录”二字,并非意味着对患者隐私的暴露,而是对临床工作真实性的强调。作者在处理案例时,会巧妙地进行匿名化处理,保护患者的隐私,同时又保留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她会记录下诊断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以及治疗方案的每一次调整。这些细节,对于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能从中获得对心理咨询过程更深入的理解。 “拯救自己”这个主题,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作者并非是以一个救世主的姿态出现,而是强调“自助”的重要性。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一个陪伴者,她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激发他们改变的决心,并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支持,让他们能够一步一步地走向自我拯救。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最终都指向了希望和成长。患者们在经历了一番挣扎和探索后,或多或少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拯救”之道,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意义。 例如,一位长期受困于完美主义焦虑的女性,她总是对自己要求苛刻,害怕失败,因此常常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作者可能会通过引导她认识到“完美”的虚幻性,以及允许自己犯错的必要性,帮助她建立更灵活、更宽容的自我认知。最终,这位女性不再被“必须做到最好”的念头所绑架,开始享受过程,发现生活中的更多乐趣。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张力,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将抽象的心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画面。她笔下的对话,真实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读者就置身于咨询室中,亲耳聆听着那些内心的倾诉。同时,她也能以一种冷静而专业的态度,对复杂的心理现象进行梳理和分析,既不失温情,也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 《拯救自己:一位女心理师的心理诊断实录》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疾病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成长的史诗。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心理上的挑战,但这些挑战并非不可逾越。通过自我觉察、专业求助和持续的努力,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拯救之路”,最终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成长。这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心理、自我成长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从业者,还是普通大众,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力量。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理解他人,并更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