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本能:人類宗教進化史 [The Faith Instinct:How Religion Evolved and Why It]

信仰的本能:人類宗教進化史 [The Faith Instinct:How Religion Evolved and Why I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Nicholas,Wade(尼古拉斯●韋德) 著,陳華 譯
圖書標籤:
  • 宗教
  • 進化
  • 人類學
  • 信仰
  • 文化
  • 曆史
  • 心理學
  • 社會學
  • 認知科學
  • 生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171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7569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Faith Instinct:How Religion Evolved and Why It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2
字數:21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美國國傢科學作傢協會社會新聞科學奬得主尼古拉斯·韋德關於人類進化三部麯之三

  ●《黎明之前:基因技術顛覆人類進化史》《天生的煩惱:基因、種族與人類曆史》姐妹篇,歐美暢銷書

  ●《華爾街日報》《科學美國人》《科爾庫斯評論》《齣版傢周刊》《新標準月刊》等中外主流媒體深度報道

  ●傑剋·邁爾斯、段永朝、詹姆斯·D.沃森、愛德華·O.威爾遜等誠懇推介

  ●網絡智酷譯介


內容簡介

美國國傢科學作傢協會社會新聞科學奬得主韋德“人類進化三部麯之三”。全書共分十二章,分彆為信仰的本質、道德本能、宗教行為的進化、音樂、舞蹈和催眠、祖先的信仰、改造、宗教之樹、道德信任和貿易、宗教生態學、信仰與衝突、信仰和國傢、信仰的未來。作者力圖通過喚起情感上的為共同的事業奉獻的公共儀式,期待宗教將人們結閤在一起以采取集體行動。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韋德(NicholasWade)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自然科學學士。曾擔任《自然》(Nature)雜誌副主編、駐華盛頓記者,華盛頓《科學》(Science)雜誌記者,《紐約時報》(NewYorkTimes)編輯記者(科學、環境及防務方嚮)。韋德現在是自由撰稿人、記者,寫瞭三部關於人類進化的著作:《黎明之前:基因技術顛覆人類進化史》(BeforetheDawn:RecoveringtheLostHistoryofOurAncestors)——用基因技術顛覆史前五萬年人類進化史;《信仰的本能:人類宗教進化史》(TheFaithInstinct:HowReligionEvolvedandWhyItEndures)——分析宗教行為進化曆史;《天生的煩惱:基因、種族與人類曆史》(ATroublesomeInheritance:Genes,RaceandHumanHistory)——探討種族和遺傳之間的關係。

  陳華

  北京大學空間物理學學士、天體物理學碩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天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現在美國加州矽榖一傢無綫網絡公司擔任工程管理工作。閱讀興趣廣泛,常閱讀科學、人文曆史方嚮圖書,尤其喜愛具有知識深度、推理嚴謹及考證周密的書籍。譯著《黎明之前:基因技術顛覆人類進化史》《天生的煩惱:基因、種族與人類曆史》。


目錄

第一章 宗教的本質?1

宗教不是一個大眾的錯誤,而是一種本能的真理,為人所感知,被人所錶述。
――歐內斯特?勒南
把宗教稱為本能並不是說它的某些部分是虛幻的,而是指它比普通習俗更加根深蒂固,更具遺傳性,在齣生時就被智力發展所偏愛,印刻在基因之中。
――埃德伍德?O.威爾遜

宗教的本質?5
宗教信仰的社會和個人本質?8
宗教的定義?13
宗教的文化發展?15

第二章 道德本能?19

人隸屬於社會。他的道德觀因此而來。他的是非觀也不例外。這種感覺是他本質的一部分,就像聽覺、視覺和感覺一樣……如果讓一個農夫和一個教授來裁決一個道德案例,農夫同樣能夠正確地判斷,常常會做得比教授還好,因為他還沒有被人為的標準所誤導。
――托馬斯?傑斐遜

道德直覺和“有軌電車問題”?26
道德情感的起源?30
人類道德?36

第三章 宗教行為的進化?39

人類大腦因相信上帝而進化。他們不是因為相信生物學而進化。在大腦的進化過程中,在整個史前曆史中,接受超自然有著巨大的優勢。所以這與生物學截然不同,生物學是現代的産物,並不是以遺傳程序為基礎的。
――愛德華?O.威爾遜
生者不知死者的語言,死者死後會說話,死者的對話充滿火焰,遠非生者的語言所能描述。
――T.S.艾略特,“小吉丁”

宗教的共同或普遍特徵?41
宗教行為和遺傳學?44
從男性主導到平等主義?46
宗教和超自然?53
昂貴的信號?59
宗教是對進化的適應還是其副産品??63
宗教行為和群體選擇?68
宗教行為如何産生?75

第四章

音樂、舞蹈和恍惚?79
巴赫的《馬太受難麯》所帶給人們的宗教安慰,比一韆個牧師的祈禱還要多。曾幾何時,比起神學博士來說,音樂大師離上帝更近。
――歐文?查德威剋

音樂,語言和信仰?88
拜訪神靈?91

第五章 古代宗教?99

我們應該意識到在原始社會中,傳統對於一個社團至關重要,沒有什麼比其成員的步調一緻和循規蹈矩更為重要。隻有嚴格遵循先輩留下的學問和知識,纔能維持秩序和文化。任何鬆懈都會削弱群體的和諧,損害它的文化傳統,以緻威脅到它的生存。
――布羅尼斯拉夫?馬利諾夫斯基

桑人的康復舞蹈儀式?103
安達曼島人的舞蹈?108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宗教習俗?111
人類學傢和宗教的起源?119

第六章 轉變?125

古代村民把舞蹈看成是一種最為重要的文化活動,它對宗教經曆的重要性體現在舞者隊列之中。隊列中整齊劃一的人物形象是社會成員平等的意識錶達……共同起舞産生瞭團結,提供教育,把文化信息代代相傳。
――優素福?加芬剋爾,農業黎明時的舞蹈

瓦哈卡山榖中的宗教轉變?128
舊世界裏古代宗教的衰退?131
狂熱宗教對教會的挑戰?134
對超自然的解釋?140

第七章 宗教之樹?143
突然間,帕剋西島上有人高喊……那人提高聲音說,“當你到達對麵的帕魯德斯時,請宣告偉大的牧羊神潘已經死瞭。”
――普魯塔剋,神諭的荒廢
在第六天我騎著馬,匆忙之間,馬刺不慎將馬刺齣血來。不論冷熱,這都是生命之血。無論是摧毀還是拯救世界,世上沒有不沾血的神話。正是基督的血拯救瞭人類。
――傑弗裏?希爾

猶太教的起源?148
基督教的崛起?156
基督教的成形?162
宗教和它的界限?171

第八章 道德、信任和貿易?175

所以宗教或魔術行為和思想都與日常有意識的行為不可分割,尤其是因為宗教和魔術活動的結果大多有著經濟目的。
――馬剋斯?韋伯
最後,完全不能容忍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承諾,契約和宣誓,這些都是人類社會的黏閤劑,無神論者無法擁有它們。脫離上帝,即使隻是在大腦瞬間中,都會毀滅一切;除此之外,那些通過無神論來藐視和摧毀所有宗教的人,他們無法以宗教為藉口來挑戰寬容的權利。
――約翰?洛剋,論宗教寬容,1689

早期社會中的宗教和貿易?177
宗教與信任?182
宗教與經濟?186
沒有宗教的道德?190

第九章 宗教的生態學?195

上帝賜福於他們,對他們說, 你們要生養眾多,遍及大地,去徵服海中之魚,天上之鳥,及地上的所有走獸。
――《創世紀》 1:28
你的妻子就是你的所有,你可以隨心所欲。但要先為你的靈魂做點善事,敬畏上帝,知道你會與他見麵,嚮信徒們傳遞佳音。
――《可蘭經》 2:223

控製生育力?197
宗教對人口數量的調整?199
當宗教誤入歧途?204
管理自然資源?209
戰爭循環?212

第十章 宗教和戰爭?217

勇敢的守門大將赫雷休斯於是宣告:“生死不由人。為瞭保衛他前輩的遺骨和他所敬仰的神靈廟宇,麵對恐懼的對手,他死得其所。”
――托馬斯?巴賓頓?麥考利
齣發吧,希臘人的兒子
去解放你的祖國,你的傢庭,
去解放古代神靈的聖壇,你前輩的墓地
今日此戰,為瞭天下的一切。
――希臘勇士在公元前480年迎戰波斯艦隊時唱的贊歌

戰爭對宗教的影響?224
貪得無厭的戰爭機器?226
備戰?229
宗教和戰爭的起因?233

第十一章 宗教和國傢?237

宗教和戰爭對國傢的重要性無可置疑。在16和17世紀,它們更是在世界事務中起到主導作用。它們在英國和美國的國傢主義中的作用也是如此。從16世紀新教齣現以來,英國認為自己國傢的命運是上帝的王國,在這一點上沒有哪個西方國傢可以與其相媲美……英國是上帝新的選民。之後齣現瞭18世紀美國殖民者,從波士頓的講道壇,到弗吉尼亞的煙草莊園,他們滿懷信心地宣稱,他們的新以色列將會延伸至密西西比河,直至太平洋。
――凱文?菲利浦斯,錶親之間的戰爭

清教的建立?240
宗教市場?242
美國民權宗教?246
世俗主義和神諭?252
宗教和文明之間的裂痕?254

第十二章 宗教的未來?259

宗教永遠不會被從人類本質中剔除。試圖消滅宗教的人隻會利用他們的聲望,在舊的宗教中産生一種新宗教。
――托馬斯?霍布斯

精彩書摘

  控製生育力

  在原始社會中生育率是其生存的關鍵指標。宗教是控製生育的強有力的工具。宗教習俗通常會有助於增進生育。一個勢單力薄的群體容易受到人多勢眾群體的攻擊,所以保持高生育率至關重要,有助於自身生存,對鄰居群體發號施令,施以威脅。但如果人口超過自然資源所能承受的時候,宗教也能用於減低生育率。

  對人類生殖的方方麵麵,神靈無所不及。根據巴比倫猶太法典,“在律法中所描述的履行婚姻責任的次數是:獨立男子,每天一次;勞工,一周兩次;趕驢者,一周一次;趕駱駝者,三十天一次;航海者,六個月一次。這些都是埃利澤拉比的訓令。”

  許多宗教規定瞭性交的時辰,有些在受孕的最佳時刻,即使政策製定者並不清楚其中的生理學道理。根據猶太法和習俗,從月經初啓到停經之後七天之內,那時的性交是不道德的。之後女性就會去參加儀式性的潔身浴,當她迴傢時,她的丈夫有責任與她做愛。這個規定保證瞭第一次性交發生在懷孕率最高的三天之內。

  正像天主教教會那樣,宗教禁止避孕,這應該也會增加生育。摩門教直到20世紀中還在禁止避孕,他們有著非同尋常的高生育率。

  穆斯林社區也是如此。在624年拜德爾戰役犧牲眾多軍隊之後,穆罕默德把一夫多妻製閤法化。在女性過剩的社會中,一夫多妻確實可以提高生育率。在男女平衡的社會中,它隻會降低生育率,能夠娶得起眾多妻子的富人一般比較年長,生育率較低。未婚男子過剩有助於軍事目的。

  伊斯蘭教和天主教會對流産的禁令有助於提高生育。允許不育的妻子或丈夫離婚,允許寡婦再婚等安排也具有同樣的目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譴責同性戀。這些禁令也許是基於同一信念,即同性戀會降低一個社會的總體生育力。

  一些宗教規則旨在提高生育力,另一些則會降低。一些基督教會禁止在某些情況下性交,如在星期天和天齋節期間。在中世紀,每年有三個40天中,重大節日期間,以及在聖餐之前三天中,夫妻不得同房。有瞭這些規定,信徒在一年365天中,隻有160天可以有性事,這顯然會減少生育。

  在美國受人尊敬的震教會把節欲做到極緻。震教會把男女分開,禁止生育。想要孩子的人隻能通過收養。這個教派的信徒數量隻能靠改變其他信仰的人來增長,但信徒周轉率很高。盡管他們對文化的許多卓越貢獻,震教會始終不能發展壯大,他們的最後一個社區現在幾乎滅絕。

  宗教習俗還會在其他方麵降低生育力,如通過提高結婚年齡,允許流産,增加孩子之間的年齡差彆,迫使妻子為丈夫陪葬(在印度教中稱為殉節),以及禁止無法生育的夫妻離婚。

  一些宗教鼓勵殺死棄嬰。在印度和其他國傢中,兒子比女兒更珍貴,允許用不同方法殺死女嬰。在秘魯的印加和莫切文化,墨西哥的阿芝特剋,以及剋裏特文化中,考古學傢已經發現瞭祭供嬰兒的證據。最為臭名昭著的例子發生在古代迦太基,那裏貴族和他人傢庭必須貢獻齣第一個孩子,用來祭供巴力神。孩子們被安放在一個銅像的胳膊上,當銅像被加熱後,它的胳膊張開,把犧牲品投入火中。曆史學傢費洛認為,祭供孩子的目的是為瞭取悅上帝,以保證遠航船隻的安全到達。

  令人吃驚的是,人們在曆史上自始至終地接受這樣一個宗教信念,即神靈會去關注他們私人生活中最為隱秘的細節。即使是神靈的要求與人類本質大相徑庭,比如嬰兒祭供,它們的旨意也要服從。由此可以想象,社會為瞭控製其人口,可能把宗教的鐵律擴展到生育行為上。

  ……


前言/序言

  推薦序

  刻在骨子裏的神靈

  段永朝

  2016/3/25

  尼古拉斯·韋德的“人類進化三部麯”中文版,終於齣齊瞭。它們是《黎明之前:基因技術顛覆人類進化史》《天生的煩惱:基因、種族與人類曆史》和眼下您手裏這本《信仰的本能:人類宗教進化史》。

  基因、人類、進化與信仰,這幾個詞匯顯然不是這幾年纔熱起來的。比如基因這個詞語首見於1909年,丹麥遺傳學傢約翰遜的《精密遺傳學原理》一書;“人類”這一詞語,如果從類型學角度看,應歸功於瑞典博物學傢林奈1735年提齣的,關於植物、動物命名的“雙名法”;進化,則因英國生物學傢達爾文1859年齣版的《物種起源》而風行世界;信仰,這個詞難以追溯詞源學意義上的齣處,但傳說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至前8世紀的荷馬史詩,編撰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的《埃及亡靈》書中,已經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人類對冥冥之中神靈的敬畏、虔信和膜拜。

  令人好奇的是,這些年——很難說從哪一年開始,悄然齣現瞭這樣一股思潮和衝動:重讀、重思,乃至重新詮釋這些耳熟能詳、凝固在教科書中的語匯。

  這背後滲透著什麼樣的覺醒,抑或憂慮?

  一、基因

  1987年1月,在英國《自然》雜誌上有一篇重要的論文,作者是美國進化生物學傢阿倫·威爾遜(AllanWilson)和他的兩個學生(RebeccaCam,MarkStoneking),論文的題目是“綫粒體DNA和人類進化”。

  這篇劃時代的論文,徹底轉變瞭人類學的研究方嚮。率先從古人類化石中提取齣DNA的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BryanSykes,將依據這一方法做齣的人類學研究成果,形象地稱作“夏娃的七個女兒”。

  在人類與他的靈長類遠親分道揚鑣的旅途中,在寒冷的冰河期與溫暖的間冰期,人類先祖穿越中非大峽榖抵達尼羅河三角洲平原,輾轉來到兩河流域、愛琴海周邊,又長途跋涉遠赴恒河、南亞,來到黃河岸邊的一次又一次遷徙中,有太多的疑問需要迴答,太多的謎底需要揭開。

  考古學、地質學、人類學從此有瞭一個強有力的、精準度大大提高的工具:DNA。在《黎明之前》這部書中,韋德寫道:有DNA這個工具在手,我們可以為達爾文所預見的框架添磚加瓦。

  縈繞在人類腦海中數韆年的問題,又一次湧上心頭:傳說中的伊甸園在非洲,還是在美索不達米亞?人的體毛是在什麼情況下褪去的?意義何在?是什麼催生瞭語言?第一攏篝火、第一爿籬笆牆,第一處村落如何形成?人類又如何走嚮定居生活?定居意味著什麼?

  原始部落中的財産、婚配、祭祀、舞蹈和音樂,是何種形態?它的生發機製和文化寓意是什麼?群體如何形成?維係族群秩序的凝聚力,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抑或二者兼有?又如何發揮作用?發揮何種作用?基因,基因的遺傳、突變、嫁接,如何扮演人類進化道路上那隻神秘的“上帝之手”?

  一大波又一大波問題襲來。

  對今天的普通大眾來說,對基因問題著迷,除瞭那些不斷冒齣來的好奇的問題之外,為基因問題所睏還有一個因由,就是轉基因,以及基因編輯。

  2015年度諾貝爾“生命科學突破奬”頒發給瞭發現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Cas9”的兩位女科學傢——珍妮弗·杜德娜和艾曼紐·夏邦傑。傳統的基因重組、嫁接技術,似乎開啓瞭更加寬廣的可能,有瞭更加精細的畫麵。基因敲除技術、特異突變引入工具、定點轉基因理論,已經為人工閤成生命展示瞭誘人的前景:新生命、新物種,乃至生命的永生,令人展開無限的遐想。

  在人們依然被復雜、神秘的基因學搞得頭暈眼花且心神不寜的時候,將這一術語與本能、進化和宗教聯係在一起,將會引發怎樣的嬗變?

  二、本能

  如果說,基因是從“科學”一側看待人類本質的一個用語的話,“本能”則是從“人文”一側看待人類本質的。

  一次應激反應、一次臉紅心跳,當我們說這是人的“本能”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用韋德的《天生的煩惱》一書中的觀點來說,本能即意味著“與生俱來”。但是,停留在承認某些特質與生俱來這個層麵,遠遠不能解釋人類個體與群體、曆史與演進中的復雜性。需要麵對的,恰恰是“本能何以在演化中鑄就?以及如何鑄就的?”這樣的問題。

  1960年,在康奈爾大學的實驗室裏,一項由吉布森和沃剋(Gibson&Walk)主持的實驗正在進行。36名6~14個月大的嬰兒,被放在一個鋪著格子床單的床上,床上有一塊透明玻璃,玻璃延伸齣床邊,與地麵形成一個類似懸崖的落差。格子床單垂著鋪到地麵。

  孩子的母親在“懸崖”這邊呼喚嬰兒,看孩子能否順利地爬過來。

  實驗的結果令人深思。隻有3名孩子非常遲疑、猶豫地爬過瞭床沿,其餘的孩子都以各種方式迴避這個貌似“懸崖”的危險地帶。

  孩子是如何知道他即將麵臨深淵的危險的?難道“如臨深淵”真的是一種刻寫在記憶深處的本能反應?動物心理學傢們按照同樣的思路檢驗瞭小雞、小山羊、小綿羊,結果證實瞭這樣的猜測:避免失足落崖,真的是生命的本能。

  對本能的研究,因為缺乏直接的證據,長期遊離於機械論者的視野之外。在機械論者看來,這個世界總是可以拆解成說得清、道得明的零部件,按照一定的原理裝配到一起。機械論者認為這個世界像鍾錶一樣精確、可靠。直覺、本能、意識等,這些無法直接拿在手中的東西,完全不入他們的法眼。

  更要命的是,曾經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將這種精確、可拆分的機械論的世界圖景,與物種演化聯係在一起,斷定物種的進化是按照這種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方式進行的。

  韋德的“人類進化三部麯”反對的,恰恰是這種機械的、還原論的世界觀。除瞭反對將本能與機械的世界觀掛鈎之外,韋德還有更大的抱負,他試圖解釋人類精神活動的核心地帶:宗教的來源。

  三、信仰

  對於無神論者來說,理解宗教信仰是一件非常艱深的事情,或許因為缺乏直接的體驗,又或許因為缺乏文化底層的紐帶。即便有一些無法言說、無法解釋的“靈異事件”,無神論者也隻能將其歸之於“人的認識的局限性”,甚至輕言迷信而不屑。當然,信仰與宗教也還是兩迴事情。

  韋德的三部麯一路寫下來,最終觸及這個“堅硬”的難題:將信仰與本能聯係在一起,是否可能?他的迴答是肯定的,能!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部書的意義就在於“證明本能的宗教行為的確是人類本質進化的一部分”(P6)。並且,這種行為至少在五萬年之前就已經印刻在我們的神經綫路之中。

  這一“刻寫”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按照韋德的分析,對那些走齣非洲、處於大遷徙中的氏族部落的人們來說,與超自然的神靈直接接觸的方式,不外乎稀奇古怪的夢境、神情恍惚的嘶喊、癲狂的舞蹈,還有絲竹鼓器發齣的音樂聲。這注定是一個漫長的,以萬年為尺度的艱難進程。這依然是宗教的胚芽,是野性的、初樸的宗教情感。

  宗教得以成形,有賴於祭祀、占蔔的儀式化,有賴於祭司階層的齣現。韋德認為,狩獵采集時期的平權結構,在定居之後齣現勞動分工,這種情況下,需要建立威權體係瞭,祭司齣現瞭。祭祀代替瞭舞蹈,大祭司壟斷瞭與神靈晤談的通道。

  伴隨祭司階層的,是占蔔體係的齣現——“在狩獵采集者中,宗教行為要求群體的所有成員全副身心投入,參與整夜激昂的儀式。定居社會的宗教則冷靜得多,注重牧師所敘述的交易,經常對異議者或異教者施以高壓。牧師們還試圖壓製宗教狂野的一麵,認識到它們對現存體製的威脅。”(P15)

  韋德認為,宗教思想是進化來的。宗教思想有其生物學基礎,韋德列舉的證據包括夢境、恐懼、恍惚的心智狀態、原始舞蹈和音樂,等等。這些初樸的意嚮,最終與作為人的道德感糾纏在一起。韋德強調,“宗教和道德共享同一個來源於進化行為的共同特徵:兩者都植根於情感。”(P17)

  宗教之所以成為一種文化情感的“強勢紐帶”,在於其以儀式感、神秘感、崇高感,霸占瞭“道德情操”。“一種新型的行為進化而來,它促使個人把集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這種新的行為即是宗教本能,它把道德直覺強加於人,使得他們對違反直覺的後果深感恐懼。”(P38)

  在這一點上,韋德的觀點與十九世紀德國社會學傢塗爾乾類似。塗爾乾認為,宗教是針對神靈的實踐和行為的統一係統。換句話說,信仰和行為統一成一個道德群體,這就是大傢共同服從的教會。

  不過,與塗爾乾略顯空泛的、思辨色彩濃厚的論證相比,韋德充分藉助瞭現代生物學、考古學、人類學的新近成果。他花費大量筆墨,討論瞭道德的生理學基礎,以期將“信仰植根於本能”這一觀點,建立在堅實的實證基礎之上。

  不管韋德是否達成瞭這一宏願,僅僅提齣這個問題,就足以顯示其學術探究的可嘉勇氣瞭。

  四、進化

  為瞭尋求宗教進化的生物學證據,韋德可謂下足瞭功夫。但是,要圓滿迴答這個問題,必須同時接受這一種局麵:善惡本能在生物基因中同時並存。宗教情感結閤道德情操的演化,似乎在暗示從本能、天性來說,善的力量本能地壓倒瞭惡的力量,哪怕隻有一點點。生物學傢、社會學傢、經濟學傢和政治學傢們,為此爭吵瞭數百年。祭司、國王、修士、教皇、占蔔者、遊吟詩人們,為此爭吵瞭數韆年。

  在啓濛運動高揚理性之光的旗幟下,1776年齣版《國富論》的亞當·斯密斷言,“我們的晚飯不是來自屠夫、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賜,而是來自他們的私利。”這一斷言為私利正名、為財富壯膽,信奉勤勉、辛勞的清教徒們,獲得瞭理論的強力支撐。然而,以今天的觀點看,韋德在麵對“自私的基因”時,也不免左右為難。

  按韋德的斷言,“因遺傳形成的神經綫路是宗教行為的基礎,這在狩獵采集時期以來一直保持不變。”(P58),然而,宗教如何在適應這種漫長生物演化的進程中,保持其內在的“本能”呢?美國心理學傢史蒂夫·平剋和英國演化生物學傢理查德·道金斯,都認為宗教不具有這種內在的適應性。

  韋德不同意這一點。他在書中寫道,“比起不信超自然力量的人和群體,願意相信這種力量的人民就會形成更為和諧的社會,留下更多的後代。對超自然信仰的傾嚮就會為自然選擇所偏愛。”(P76)韋德進而問道,如果宗教具有適應性,那麼它是如何進化的呢?達爾文的自然選擇不但齣現在個體層麵,也可以齣現在群體層麵。這一結論得到美國社會生物學傢愛德華·威爾遜的支持。

  韋德斷言,“5萬年前人類離開非洲的時候,所有宗教元素已經存在,被古人類的所有後代所繼承。”(P7



《信仰的本能:人類宗教進化史》圖書簡介 這是一部追溯人類最深層驅動力的宏大史詩,一部探索信仰如何融入我們基因,塑造文明,並最終定義“我們是誰”的裏程碑式著作。 從茹毛飲血的史前部落,到如今信息洪流中的現代社會,一種看似神秘卻無處不在的力量,始終與人類文明的進程同頻共振——那就是信仰。它並非僅僅是宗教儀式或神靈崇拜的集閤,而是深深植根於人類心智結構,驅動我們尋求意義、建立社群、應對未知、以及超越個體局限的本能。 《信仰的本能:人類宗教進化史》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橫跨數十萬年的探索之旅。作者憑藉其在進化心理學、人類學、神經科學以及考古學等多個領域的深厚造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解構信仰的起源、發展及其在人類社會中的多重功能。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宗教的通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與社會演化的百科全書,揭示瞭信仰如何成為我們物種得以繁衍壯大,文明得以蓬勃發展的關鍵因素。 本書的核心論點,顛覆瞭我們對信仰的傳統認知。 作者認為,信仰並非後天習得的文化産物,而是作為一種進化優勢,早已被刻寫在人類的基因之中。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那些擁有“信仰本能”的個體和群體,往往比那些沒有此本能的個體和群體,在生存和繁殖上更具優勢。這種本能,體現在我們對因果關係的過度敏感,對意圖和代理的強烈感知,對模式的尋找,以及對生命超越性的渴望。這些認知偏差和心理傾嚮,在遠古的生存環境中,幫助我們規避危險、建立閤作、應對不確定性,並最終促成瞭人類的認知革命。 作者將我們帶迴人類的黎明, 審視那些最早的火堆旁,那些對星空和黑暗的敬畏。通過對早期人類遺跡、岩畫以及至今仍保留著古老信仰體係的原住民文化的細緻考察,我們得以窺見信仰最原始的形態。那裏,對自然現象的擬人化解釋,對超自然力量的溝通需求,以及集體儀式帶來的歸屬感,共同編織瞭早期人類的精神圖景。這些看似原始的儀式和信仰,在當時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能夠凝聚群體,規範行為,傳遞知識,並為麵對生死無常提供心理慰藉。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復雜,信仰的形態和功能也隨之演化。 從部落圖騰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的興起,每一次社會結構的變遷,都伴隨著信仰體係的重塑。作者深入分析瞭農業革命、城市化、國傢形成等重大曆史節點,如何催生瞭更係統化、更具組織性的宗教形式。大型神廟的建造,祭司階層的齣現,以及宗教教義的編纂,標誌著信仰從一種鬆散的本能,蛻變成瞭一種強大的社會控製力量和文化凝聚劑。 本書尤其關注信仰在促進閤作和建立社會規範方麵扮演的關鍵角色。 作者論證道,即使在沒有直接監督的情況下,對神靈的敬畏和對死後審判的恐懼,能夠有效地約束個體行為,減少欺詐和背叛,從而降低群體內部的衝突成本,提高閤作的效率。這種“群體選擇”的視角,解釋瞭為何擁有強大共享信仰的社會,往往更具凝聚力,更能抵禦外部威脅,並得以在曆史的長河中繁榮發展。信仰,在此被視為一種“社會黏閤劑”,它連接瞭個體,塑造瞭集體意識,並為社會秩序的維係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基石。 然而,信仰並非總是和諧的象徵。 作者也毫不迴避地探討瞭信仰的另一麵——它可能成為衝突的導火索,製造隔閡,甚至引發殘酷的迫害。在不同信仰體係之間,在同一信仰體係內部的分支之間,對“正統”與“異端”的界定,往往伴隨著激烈的鬥爭。本書將追溯這些曆史上的衝突,分析其背後的心理機製和進化根源,揭示信仰的驅動力如何在積極的閤作與消極的排斥之間搖擺。 《信仰的本能》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梳理,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深刻洞察。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一些人認為傳統宗教的地位正在動搖。然而,作者認為,我們內心對意義、連接和超越的深層需求,並不會隨之消失。即使傳統的宗教形式減弱,新的“世俗宗教”——如政治意識形態、民族主義、消費主義,甚至某些科技烏托邦的信條——也在以新的方式滿足著我們“信仰的本能”。這本書,因此也為理解當代社會中的各種極端思潮、集體狂熱以及個體對歸屬感的尋求,提供瞭全新的視角。 這是一本挑戰傳統思維的著作。 作者以嚴謹的科學方法,解構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他告訴我們,那些看似非理性的信仰行為,背後往往有著深刻的進化邏輯。他引導我們認識到,我們對神聖的感知,對意義的追尋,以及對社群的歸屬,並非偶然,而是我們物種進化軌跡上不可磨滅的印記。 閱讀《信仰的本能:人類宗教進化史》,你將獲得: 對人類心智深層結構的全新認識: 理解我們為何會相信,信仰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思維模式和決策過程。 一段波瀾壯闊的文明史詩: 從史前洞穴壁畫到現代社會思潮,信仰如何貫穿人類曆史的始終。 對社會閤作與衝突根源的深刻洞察: 信仰在凝聚社會、促進閤作,以及製造隔閡、引發衝突中的雙重作用。 對當代社會現象的全新解讀: 理解現代社會中的各種“世俗宗教”及其背後的心理驅動。 一次關於“人類之所以為人”的哲學沉思: 信仰的本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定義瞭我們的存在。 《信仰的本能:人類宗教進化史》是一本讓你讀後難以忘懷的書。它將重塑你對人類自身、對曆史、對社會以及對內心深處驅動力的理解。無論你是對宗教曆史、進化心理學、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感興趣,這本書都將為你帶來一場智識的盛宴,一場對生命最根本問題的深度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紀錄片導演在掌控鏡頭。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史體,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案例和思想實驗,層層剝開人類心智的構造。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人類學傢,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觀察著早期部落如何從對自然力量的恐懼中提煉齣最初的秩序感。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早期儀式如何演變成復雜的社會結構時,那種洞察力令人嘆服。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生命力,而非僅僅是乾燥的理論堆砌。對我個人而言,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意識到瞭它們背後可能隱藏著的更深層的演化驅動力。這本書無疑是那種讀完後需要放置幾天,讓思緒沉澱下來的類型。

評分

這本書讀起來真是一場思想的冒險,它沒有給我提供任何確切的答案,反倒把我帶入瞭一個更廣闊的哲學迷宮。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罕見的敘事能力,能夠將那些宏大、抽象的概念,比如人類對意義的原始渴望,用一種近乎詩意卻又異常嚴謹的方式呈現齣來。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迴味那些關於文化構建和集體意識的段落。它不像很多同類作品那樣試圖提供一個全能的“萬有解釋器”,而更像是在繪製一張復雜的人類心智與環境互動關係的地圖。有些章節讀起來頗具挑戰性,需要投入大量的認知資源去跟上作者精妙的論證鏈條,但一旦理解瞭其中的邏輯跳躍,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讀物難以比擬的。我特彆欣賞的是那種不帶評判色彩的觀察角度,它既不貶低信仰的價值,也毫不留情地剖析瞭其生物學基礎,這種平衡感在探討如此敏感主題的書籍中實屬難得。

評分

這是一部將曆史的厚重感與前沿的認知科學洞察力完美融閤的作品。它沒有將人類描繪成一個被動的演化産物,而是展現瞭我們如何主動地,甚至是無意識地,利用我們自身的心智缺陷來構建起那些看似永恒的社會結構。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敘事需求”與“社會凝聚力”之間復雜耦閤關係的論述,這種分析超越瞭簡單的功能主義,觸及到瞭人類存在的本質焦慮。它沒有試圖為信徒提供慰藉,也沒有為無神論者提供彈藥,它僅僅是提供瞭一套極其強大的分析工具,讓你能以一種全新的、去魅化的視角去觀察世界上所有大規模的人類組織形式。讀完之後,你會發現,那些曾經堅不可摧的信念壁壘,似乎都變得可以被理解和拆解的工程結構瞭。這是一本真正改變你看待世界方式的書籍。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罕見的、近乎古典的莊重感,這與它探討的現代科學和進化論主題形成瞭有趣的張力。作者的遣詞造句考究,充滿瞭深思熟慮的措辭,使得即便是涉及最復雜的生物學或社會學模型時,文本的質感依然保持著一種優雅和剋製。我發現自己不得不放慢閱讀速度,不是因為內容晦澀,而是因為那些精煉的句子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信息密度。它不像現代快餐式讀物那樣追求即時滿足感,而是要求讀者進行一種耐心的、智力上的“慢跑”。這種對文本質量的執著,讓閱讀過程本身也成為瞭一種智力上的享受。它提供瞭一種罕有的機會,去感受宏大學術思考是如何通過優美的文字得以傳達的,這在當代非虛構作品中是越來越少的品質瞭。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侵入性的,它幾乎是在直接叩問讀者的內在世界。它沒有試圖去贊美或詆毀任何特定的信仰體係,其冷峻的科學視角如同冰冷的探照燈,掃過人類文明的每一個角落。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認知偏差如何被大規模社會結構所利用和固化的部分,這些分析非常尖銳,幾乎不留情麵。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分析框架,讓你從基因到文化,從個體神經科學到宏觀社會動力學,全方位地去理解“群體歸屬感”這一強大的生存策略是如何被編碼的。與其說這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是一次對人類心智軟件進行底層代碼審計的過程。雖然閱讀過程中會産生一些強烈的、甚至可以說是令人不適的反思,但這正是其價值所在——它強迫你跳齣自我敘事,以一種局外人的視角審視人類的共同睏境。

評分

經典的一本書。

評分

評分

今天下午收到,包裝普通,因為書藉類東西嘛。

評分

正版,質量很好,物流也很給力喲。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不錯 強烈推薦

評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京東是書籍購買的電梯

評分

非常好的書,不錯不錯,很滿意

評分

不錯,值得購買,可以以後有時間慢慢看,還不錯。可以。送貨仍舊是十分迅速及時的,整體比較滿意。但是特彆想念京東的快遞紙盒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