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京報·騰訊 2017年度社科類好書
★ 這個“天纔成群地來”的時代,會是學術史上的絕響嗎?——20世紀上半葉造就瞭一批纔華橫溢的學人,這個時局動蕩的時期,卻成瞭學術的黃金時代。藉由一個個知識人的片斷,重新審視大時代下的個體生命。
★ “國學”到底是什麼,它真的存在嗎?——王國維、陳寅恪等等如今被視為“國學大師”的民國人物,在當時都是利用新材料、提齣新問題、開瞭新風氣的現代學者,返視這一百年來的學術轉型,觀照現在的“國學”,我們或許會發現“國”與“學”之間的關係遠遠不是如此簡單。
★ 在東西文化、新舊學術的十字路口,知識人該如何選擇?——可以是通往現代世界的大道,也可能會帶人墜入“背叛傳統”的深淵。有的人手足無措、痛苦絕望,也有人徘徊猶豫、摸索前進。數十篇“學術史的彆頁”,刻畫齣那一代學人的的掙紮和探索曆程。
國傢與民族的動蕩不安,把所有學者拋進巨浪顛簸之中,把那個時代知識人的心靈撕得四分五裂。在這些學者身上,可以看到時代的吊詭、潮流的變遷和思想的動蕩,一個時代的學風與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霧中漸漸消失,學術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識與政治在彼此糾纏,理智與情感在相對角力。盡管說餘音繞梁也可以“三日不絕”,但是“三日”之後呢?餘音或成絕響,總會裊裊遠去。
本書收錄瞭葛兆光教授紀念晚清民國以來16位已故學人的隨筆。這些人中,有的融入曆史的大動脈中,有的成瞭被遺忘的暗流。作者迴顧他們的經曆,探尋他們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的“變”與“不變”,捕捉思想史與學術史、時代與個人間那微妙的角力與交融。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曆史係特聘教授。原籍福建,1950年齣生於上海,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1992年起,任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2006年至2013年擔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颱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獲選第一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全球學人”。著有《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等。
序 / i
一個佛教居士的憂思 / 003
世間原未有斯人 / 013
欲以“舊道德新知識”六字包掃一切 / 027
陰晴不定的日子 / 043
佚劄留存在異鄉 / 055
王國維手稿本《殷虛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跋 / 065
最是文人不自由 / 079
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 / 093
萬裏之外總有人牽掛 / 107
學術的意味 / 113
徘徊到糾結:顧頡剛關於“中國”與“中華民族”的曆史見解 / 119
吾儕所學關天意 / 131
“颳骨療毒”的痛苦 / 145
謀萬國知識之溝通 / 155
重讀潘光旦 / 161
不是旅行季節的旅行 / 165
學問的意義畢竟久遠 / 169
“正晌午時說話,誰也沒有傢” / 175
重讀楊聯陞日記 / 189
黃河依舊繞青山 / 201
看人如伊呂 / 217
遙知水遠天長外 / 221
師友三十年 / 231
那一道不曾消失的風景 / 237
附錄一 運化細推知有味 / 247
附錄二 世傢考 / 259
序(節選)
猶豫再三,終於在朋友和編輯的鼓勵下,把二十年來紀念已經逝去的學者的二三十篇隨筆,重新編輯瞭這個選集。照例,交齣文稿,就該寫序和定名,可是,用什麼為題,寫什麼作序,我卻很彷徨。原來這些文章,大概有近十篇不曾編入各種集子,但也有十幾篇,曾經分彆收入前些年齣版的《考槃在澗》(1996)、《並不遙遠的曆史》(2000)、《本無畛域》(2010)幾本隨筆集裏。現在迴想,編那幾本集子的時候,我對學術界還算有信心,總覺得前輩學者餘蔭猶在,如果“發潛德之幽光”,沿著餘波或許仍可以溯流嚮上。但編這本集子時,我的心境卻很蒼涼,覺得前輩的身影,連同一個時代的學風與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霧中漸漸消失,不由得想到的卻是“餘音”這個多少有些無奈的詞語。盡管說,“餘音繞梁”也可以“三日不絕”,但是“三日”之後呢?因此現在我想到的,卻是“餘音”或成“絕響”,總會裊裊遠去。
趁著重新編輯齣版之際,不妨說幾個縈繞心中已久的話題,也算是一個“坦白交代”。這幾個話題,第一個是晚清民國學術究竟如何評價?第二個是有關傳統中國的文史研究,為什麼一定要把它叫“國學”?第三個是時代,以及獨立與自由的環境,對人文學者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些話題原本太沉重,並不適閤在這種文字中錶達,而且,下麵說齣來的話也太學究氣,不過骨鯁在喉,隻好請讀者耐心地聽我絮叨。
一
從20世紀90年代起,很多有關晚清民國學者的評論文章齣來,我也從那時起,陸陸續續寫瞭一些有關學者的隨筆,到現在數下來,還不止這二三十篇。在我看來,這些有關學者的隨筆,並不算是學術史,最多隻能算“學術史彆頁”。盡管我寫瞭不少有關瀋曾植、王國維、陳寅恪等人的文章,但我總覺得,把這些彆有懷抱的隨筆看成學術史,其實多少有些誤會,真正的學術史,應當討論的是“學”。比如,談王國維,應當討論的是他的古史之學、甲骨文字之學、濛元遼金史地之學,而不是他在頤和園的自沉;談陳寅恪,應該討論的是他的那些預流之學問,比如中古曆史與宗教研究,而不是他在《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上說的“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至於周一良,學術史最好討論他的中古史、佛教史和日本史研究,而不是那本《畢竟是書生》。
不過話說迴來,學者也和普通人一樣,身處社會,必然受到社會變動的影響。特彆是晚清民初以來,中國經曆“數韆年未有之變局”,原本“天不變道亦不變”,現在卻“瞠目不知時已變”。國傢與民族的動蕩不安,把所有學者拋進巨浪顛簸之中,且不說帝製王朝與共和政體的交替,民族危亡與思想啓濛的衝突,民族本位與世界主義的抉擇,就是業已習慣的舊傳統與洶湧而來的新潮流,賴以自負的舊學問與需要追逐的新知識,習慣麵對的舊朋友和不得不麵對的新貴胄,也已經把那個時代知識人的心靈撕得四分五裂。
因此,在這些學者身上,你也看到瞭時代的吊詭、潮流的變遷和思想的動蕩,這些有關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變”與“不變”的經曆,成瞭我寫這些學者隨筆的主要內容,用有關瀋曾植的那一篇文章中的話來說,就是學術史與思想史有些分不開。那個時代,學術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識與政治在彼此糾纏,理智與情感在相對角力。20 世紀非常特彆,充滿政治化的環境,使得知識分子的命運與處境也非常特彆,這個時代,沒有退隱山林,沒有袖手旁觀,沒有騎牆中立,就好像那句著名口號“華北之大,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一樣,時代逼著你不歸楊則歸墨,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
“靈颱無計逃神矢,我以我血薦軒轅。”在這兩句詩裏,最讓我看重的就是“無計”二字,仿佛寫盡滿懷的無可奈何。在《陰晴不定的日子》這篇隨筆中,我曾記述瞭1927 年6 月2 日那天,王國維從容寫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然後自沉昆明湖的經過,在這裏不妨再接著看受命整理王國維後事的陳寅恪和吳宓。十幾天之後的6月14日,仍是在清華園,深夜,陳寅恪與吳宓長談,吳宓覺得,自己麵對舊理想和新世界,就像左右雙手分牽二馬之繮,雙足分踏兩馬之背,“二
馬分道而馳,則宓將受車裂之刑”。陳寅恪則安慰他說,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必然麵臨痛苦,“凡一國文化衰亡之時,高明之士自視為此文化之所寄托者,輒痛苦非常,每先以此身殉文化”。幾個月後,陳寅恪把這層意思寫在瞭紀念王國維的《挽詞》裏,在小序中他說:“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韆年未有之钜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
這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史,卻不能說是那個時代的學術史。
從整體上看,這本書似乎旨在構建一個宏觀的時間軸,去捕捉特定曆史時期內學術理念的“呼吸”與“脈動”。我預感,作者在選取這些隨筆時,必然是經過瞭精心的主題裁剪,使得不同時間點的論述能相互映照,共同描繪齣一幅時代精神的側影。這種跨越近二十年的梳理,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時代感和批判性——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一種對“現在”的審視。它要求讀者跳齣單一學科的限製,用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知識的生産與傳播過程,這種結構上的野心,讓人非常期待它能帶來的整體性認知提升。它不滿足於提供答案,更緻力於提齣更好的問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吸引人,那種沉穩的色調和恰到好處的留白,一下子就把人帶入一種需要靜心閱讀的氛圍裏。拿到手裏,分量感十足,讓人感覺這本書的內容也必然是經過瞭深思熟慮的。雖然我還沒來得及仔細研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學術史這個領域的深厚積澱。那種行文的流暢感和邏輯的嚴密性,即使是瞥上一眼,也能體會到作者駕馭復雜史料時的那種從容不迫。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精心準備的學術盛宴的請柬,它邀請我們進入一個由作者精心構建的知識殿堂,去探索那些可能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微脈絡。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羅列史實,更在於提供瞭一種審視學術發展路徑的獨特視角,讓人充滿期待去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火花。
評分讀完導言,我立刻被作者那種近乎於“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所摺服。他對待史料的挖掘和梳理,絕非蜻蜓點水,而是帶著一種對曆史真實性的執著探求。這種態度在當今快節奏的學術寫作中,顯得尤為珍貴。我能想象,為瞭梳理齣這十幾年(1992-2015)間學術思潮的演變,作者必然付齣瞭巨大的心血,穿梭於浩如煙海的文獻之間,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轉摺點。這種“隨筆”的形態,沒有傳統專著的闆正,反而更具一種思想碰撞的活力和親切感,仿佛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在茶餘飯後進行一場高水平的對話,既有高度的理論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它更像是一本知識的“地圖集”,指引我們認識學術地理上的重要坐標和隱秘的小徑。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張力,既有學術的精確性,又不乏文學的敘事美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復雜理論或曆史轉摺時,所使用的那些精準而富有畫麵感的詞匯。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的敘述,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觀察和思考。它讓人感覺,曆史並非是已經完成的、僵硬的陳列品,而是一個不斷生長、充滿辯論和活力的場域。這種寫作方式,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也降低瞭進入學術史討論的門檻,提供瞭一個非常友好的切入口。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深奧的學術議題與廣大的知識愛好者,讓人在閱讀中不斷被激發,産生“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在於其“反思性”的重量。在如今學科壁壘日益森嚴的學術環境下,這種跨越不同研究領域的融會貫通的探討,顯得尤為可貴。我期待它能夠揭示齣不同學術領域間潛在的聯係和相互啓發的作用,而非僅僅是孤立地陳述各自的成就或睏境。這種曆史性的迴溯,常常能讓人對眼前的研究盲點産生警覺,從而激發新的研究方嚮或理論假設。它提供瞭一種“元認知”的工具,讓我們能夠跳齣自己的研究圈子,去觀察我們所處的知識生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結構性偏見,這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思考者來說,都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
評分還行吧還行吧還行吧還行吧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餘音的題目也能說明此書的用意所在吧。上一代學人的為學態度一直都在那裏,隻是浮躁的社會讓當下的“學者”們功利化,“著書都為稻粱謀”,當追求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的時候,所謂的學術界就隻是一潭死水,沒有存在的意義。/ 葛對前輩的論述多有深思,多論及其思想內核,至於今人就多以迴憶瑣事居多瞭,不知是今不如昔,還是所謂的文人相輕。
評分嗯,一批文章,紀念性質,有主題,有情懷
評分還可以……………………
評分國傢與民族的動蕩不安,把所有學者拋進巨浪顛簸之中,把那個時代知識人的心靈撕得四分五裂。在這些學者身上,可以看到時代的吊詭、潮流的變遷和思想的動蕩,一個時代的學風與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霧中漸漸消失,學術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識與政治在彼此糾纏,理智與情感在相對角力。
評分敬佩民國大師的學識,風範。
評分學術散文集
評分書不錯,送貨也很快,朋友很喜歡,可以慢慢看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