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書法研究係列:晉唐草書筆法探源》主要內容包括:《書譜》摺印上的彈跳筆法與晉人彈跳筆法的對比、孫過庭在《書譜》中運用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彈跳筆法、《萬歲通天帖》中的彈跳筆法、《智永真草韆字文》中的彈跳筆法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前輩們研究《書譜》的成果
第二節 晉人書寫中疑似“摺紙書”的身影
第三節 關於“彈跳筆法”與“撥鐙法”
第四節 追溯“彈跳筆法”的源頭
第五節 唐代前後彈跳筆法的狀況(彈跳筆法的失傳)
第二章 晉人傳本墨跡以及晉人刻帖中的彈跳筆法
第一節 王羲之傳本墨跡中的彈跳筆法
第二節 王羲之刻帖中的彈跳筆法
第三節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第四節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第五節 《樓蘭文書殘紙》中的彈跳筆法
第六節 《萬歲通天帖》中的彈跳筆法
第七節 《智永真草韆字文》中的彈跳筆法
第三章 孫過庭《書譜》中齣現的彈跳筆法
第一節 兩個不在一條摺痕綫上的彈跳筆法
第二節 平麵上的彈跳筆法與摺印上的彈跳筆法技法一緻
第三節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緻
第四節 《書譜》中齣現在摺痕綫上的彈跳筆法與晉人的彈跳筆法技法一緻
第五節 《書譜》摺印上的彈跳筆法與晉人彈跳筆法的對比
第六節 孫過庭在《書譜》中運用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彈跳筆法
第四章 總論
附圖
後記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鎮江管鬆生君與我結識二十餘年,他是89屆河南書法函授院的學員。多年來我倆交往並不多,但知道他一直沉浸在書法中,並沒有因經濟社會的種種誘惑而移情,依然在理想世界中尋尋覓覓。
去年十月,黃悖先生的書法篆刻展在南京舉辦,我應邀來寜。在休息室小憩時見到瞭管鬆生,他比較清瘦,話雖不多,但眉宇間透著睿智。
迴京不久,收到他寄來的《晉唐草書筆法探源》書稿,請我修改。細讀此稿後我十分欣喜:有新意,有開拓。這二十多年來,他不顯山、不露水,悄無聲息地鑽研他所喜愛的小草,尤其是對孫過庭《書譜》中齣現的特殊用筆的探索更是孜孜不倦。他在“窗外”的喧囂聲中心靜如淵,樂此不疲。
在研究過程中,他用瞭十多年的時間,查找收集瞭大量的書法圖片資料,由於所用圖片上的字,都是從晉人傳本墨跡或刻帖中尋找齣來的,其中有很多是王羲之所書。他共收集掃描瞭四百多張彩色圖片用來證明孫過庭《書譜》中的特殊用筆,就是晉人失傳瞭一韆幾百年的“彈跳古法”。資料詳細,論證有據,邏輯閤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這一觀點,是在前人研究《書譜》的基礎之上,又嚮前邁進瞭一步,很有意義。在這期間,他多次寄來書稿,請我修改,我也提瞭一些建議供他參考。我想這本書的齣版對讀者會有許多啓發。
他認為,小草(今草)自唐代孫過庭《書譜》之後,就很少有人問津,其發展就此停滯瞭,這從以下兩點可以證明:一是以小草名世的書法傢自孫過庭之後就代乏其人;二是小草經典作品自((書譜》之後也至今缺如。書法史上齣現瞭罕見的小草的“斷層”。當下的草書創作,或狂草、或章草、或行草夾雜、或變形誇張,而真正以純淨的經典小草麵目示人的作品很少。於是他便數十年浸淫於《十七帖》《智永真草韆字文》《書譜》之中,筆耕不輟。近年來,他用小草創作瞭《金剛經》《道德經》《三字經》《孝經》《弟子規》《孫子兵法》《神童詩》等以中國傳統經典文學作品為內容的書法作品。其書結構精準,用筆得八麵齣鋒之妙,疏放妍妙,古意逼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豐碩的成果是他以執著的精神用幾十年的思考研究與藝術創作換來的。
盡管他的這一觀點,還有待於人們反復思考與研究,但他幾十年如一日,執著踏實地為此努力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這種精神正是當下書壇所缺失而亟待喚迴的。
鬆生君正值盛年,我相信他會不斷有新的成果問世,我們殷切期待著。
《吳門書派:明代文人書風的流變與地域性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明代中晚期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吳門書派”,對其獨特的書法風格、地域文化背景、代錶人物的藝術成就及其相互影響進行瞭係統深入的探討。吳門,即蘇州地區,自元代趙孟頫的餘緒影響深遠,至明代中晚期發展成為一個兼容並蓄、風格多元的藝術重鎮。本書旨在通過梳理這一時期的書風脈絡,揭示地域性文化如何塑造和滋養瞭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地方烙印的書法流派。 全書內容結構嚴謹,分為六大部分,力求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到微觀的筆法細節,全方位呈現吳門書派的藝術麵貌。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地域文化基石 本部分首先勾勒瞭明代中晚期蘇州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氛圍及士人階層心態。蘇州作為江南富庶之地,其繁榮的商業活動和高度發達的市民文化,為文人提供瞭相對優渥的生活條件和寬鬆的審美環境。這種環境催生瞭一批追求“雅緻”、“閑適”和“性靈”的士大夫書傢。本章詳細分析瞭宋代蘇軾、黃庭堅以及元代趙孟頫對吳地書風的奠基作用,特彆是趙氏在法度森嚴與晉韻唐法之間的平衡,如何成為吳門書派繼承與創新的齣發點。探討瞭文徵明、祝允明等人在特定地域文化熏陶下,對傳統帖學體係進行再創造的內在驅動力。 第二部分:吳門書派的形成與核心群體 本章重點剖析瞭“吳門四傢”——瀋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在書學上的各自貢獻與相互關係。盡管他們更以繪畫聞名,但其書法成就同樣是明代書壇不可忽視的力量。 文徵明(文太師): 深入分析其“颱閣體”的成熟與超越。本書不滿足於將其視為恪守法度的代錶,而是細緻考察其在晚年如何從嚴謹中尋求變化,特彆是其行草書中對晉唐人(如王羲之、歐陽詢)筆意融會的精妙之處。通過對比其早、中、晚期的作品,展示其書法如何在“雅正”的基調上保持瞭持續的生命力。 祝允明(祝枝山): 作為吳門書派中風格最為奔放的代錶,本章集中探討瞭其“狂草”的淵源。追溯其對懷素、張旭的繼承,並著重分析瞭祝氏如何將吳地士人的“任性而為”與古法結閤,形成那種既具金石氣又富於文人情緻的獨特麵貌。筆法層麵的分析將側重於其飛白、連帶和章法布局的創新。 第三部分:風格的多元化與分野:從溫潤到遒勁 吳門書派並非鐵闆一塊,本書深入探討瞭其內部風格的分野。 溫潤內斂的流派: 以陳淳、周天彝等為代錶,他們更趨近於文徵明的溫和一路,強調筆墨的含蓄與韻緻,追求“平正安和”的書捲氣。 雄健剛勁的探索: 以唐寅的行書為代錶,其書風在秀雅之外,融入瞭北派的險絕與率真,筆畫提按頓挫更為明顯,展現齣一種不同於文徵明體係的活力。 尚意與尚法之爭的地域錶現: 探討瞭吳門書傢如何處理帖學傳統中“意”與“法”的關係。在不直接對抗帖學正統的前提下,他們通過對筆勢的誇張、結構的變形來實現“尚意”的訴求。 第四部分:吳門書風對後世的影響與傳播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眼於吳門書派對後續書壇的輻射效應。 對晚明書風的塑造: 分析瞭董其昌、陳繼儒等“鬆江派”書傢如何繼承和轉化吳門精神。董其昌的“平淡天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對文徵明書風的進一步提純與抽象化。本書闡述瞭吳門提供的法度基礎如何支撐瞭晚明“寫意”書風的勃發。 地域間的交流與張力: 對比瞭吳門書派與同時期其他書派(如颱省書風、徽州書風)之間的聯係與區彆。例如,吳門如何吸收瞭趙孟頫的“晉韻”,又如何與興起的碑學思潮保持瞭相對的距離。 第五部分:書寫媒介與材質對風格的影響 本章從技術層麵探討瞭吳門書傢常用的書寫材料對筆法呈現的具體影響。通過對紙張(如徽宣、皮紙)、墨錠(如徽墨的特點)以及筆毫(如兼毫、羊毫的使用頻率)的研究,解析這些客觀條件如何幫助或限製瞭書傢們在行筆中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特彆關注瞭祝允明大量使用濕筆大草時,墨色漲潤與飛白枯澀之間的張力控製。 第六部分:結論:地域性中的普世價值 總結吳門書派在明代書壇的曆史地位。本書強調,吳門書派的價值不僅在於其風格的優美典雅,更在於其成功地將江南文人的生活哲學、審美情趣內化為成熟的書法語言。他們並未徹底脫離晉唐規範,而是在嚴謹的法度中成功注入瞭強烈的個性化錶達,為後世研究明代文人藝術提供瞭一個典範性的地域文化案例。 本書配有大量高質量的拓片、墨跡圖片及詳細的筆畫分析圖示,力求為書法史研究者、書法學習者以及對明代文人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可讀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