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研究系列:晋唐草书笔法探源》主要内容包括:《书谱》折印上的弹跳笔法与晋人弹跳笔法的对比、孙过庭在《书谱》中运用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弹跳笔法、《万岁通天帖》中的弹跳笔法、《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弹跳笔法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前辈们研究《书谱》的成果
第二节 晋人书写中疑似“折纸书”的身影
第三节 关于“弹跳笔法”与“拨镫法”
第四节 追溯“弹跳笔法”的源头
第五节 唐代前后弹跳笔法的状况(弹跳笔法的失传)
第二章 晋人传本墨迹以及晋人刻帖中的弹跳笔法
第一节 王羲之传本墨迹中的弹跳笔法
第二节 王羲之刻帖中的弹跳笔法
第三节 王羲之行草书中的弹跳笔法
第四节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弹跳笔法
第五节 《楼兰文书残纸》中的弹跳笔法
第六节 《万岁通天帖》中的弹跳笔法
第七节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弹跳笔法
第三章 孙过庭《书谱》中出现的弹跳笔法
第一节 两个不在一条折痕线上的弹跳笔法
第二节 平面上的弹跳笔法与折印上的弹跳笔法技法一致
第三节 《书谱》中运用的弹跳笔法与晋人运用的弹跳笔法技法一致
第四节 《书谱》中出现在折痕线上的弹跳笔法与晋人的弹跳笔法技法一致
第五节 《书谱》折印上的弹跳笔法与晋人弹跳笔法的对比
第六节 孙过庭在《书谱》中运用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弹跳笔法
第四章 总论
附图
后记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镇江管松生君与我结识二十余年,他是89届河南书法函授院的学员。多年来我俩交往并不多,但知道他一直沉浸在书法中,并没有因经济社会的种种诱惑而移情,依然在理想世界中寻寻觅觅。
去年十月,黄悖先生的书法篆刻展在南京举办,我应邀来宁。在休息室小憩时见到了管松生,他比较清瘦,话虽不多,但眉宇间透着睿智。
回京不久,收到他寄来的《晋唐草书笔法探源》书稿,请我修改。细读此稿后我十分欣喜:有新意,有开拓。这二十多年来,他不显山、不露水,悄无声息地钻研他所喜爱的小草,尤其是对孙过庭《书谱》中出现的特殊用笔的探索更是孜孜不倦。他在“窗外”的喧嚣声中心静如渊,乐此不疲。
在研究过程中,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书法图片资料,由于所用图片上的字,都是从晋人传本墨迹或刻帖中寻找出来的,其中有很多是王羲之所书。他共收集扫描了四百多张彩色图片用来证明孙过庭《书谱》中的特殊用笔,就是晋人失传了一千几百年的“弹跳古法”。资料详细,论证有据,逻辑合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一观点,是在前人研究《书谱》的基础之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很有意义。在这期间,他多次寄来书稿,请我修改,我也提了一些建议供他参考。我想这本书的出版对读者会有许多启发。
他认为,小草(今草)自唐代孙过庭《书谱》之后,就很少有人问津,其发展就此停滞了,这从以下两点可以证明:一是以小草名世的书法家自孙过庭之后就代乏其人;二是小草经典作品自((书谱》之后也至今缺如。书法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小草的“断层”。当下的草书创作,或狂草、或章草、或行草夹杂、或变形夸张,而真正以纯净的经典小草面目示人的作品很少。于是他便数十年浸淫于《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书谱》之中,笔耕不辍。近年来,他用小草创作了《金刚经》《道德经》《三字经》《孝经》《弟子规》《孙子兵法》《神童诗》等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其书结构精准,用笔得八面出锋之妙,疏放妍妙,古意逼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丰硕的成果是他以执著的精神用几十年的思考研究与艺术创作换来的。
尽管他的这一观点,还有待于人们反复思考与研究,但他几十年如一日,执著踏实地为此努力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这种精神正是当下书坛所缺失而亟待唤回的。
松生君正值盛年,我相信他会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我们殷切期待着。
《吴门书派:明代文人书风的流变与地域性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晚期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吴门书派”,对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地域文化背景、代表人物的艺术成就及其相互影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吴门,即苏州地区,自元代赵孟頫的余绪影响深远,至明代中晚期发展成为一个兼容并蓄、风格多元的艺术重镇。本书旨在通过梳理这一时期的书风脉络,揭示地域性文化如何塑造和滋养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烙印的书法流派。 全书内容结构严谨,分为六大部分,力求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微观的笔法细节,全方位呈现吴门书派的艺术面貌。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基石 本部分首先勾勒了明代中晚期苏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氛围及士人阶层心态。苏州作为江南富庶之地,其繁荣的商业活动和高度发达的市民文化,为文人提供了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宽松的审美环境。这种环境催生了一批追求“雅致”、“闲适”和“性灵”的士大夫书家。本章详细分析了宋代苏轼、黄庭坚以及元代赵孟頫对吴地书风的奠基作用,特别是赵氏在法度森严与晋韵唐法之间的平衡,如何成为吴门书派继承与创新的出发点。探讨了文徵明、祝允明等人在特定地域文化熏陶下,对传统帖学体系进行再创造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部分:吴门书派的形成与核心群体 本章重点剖析了“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在书学上的各自贡献与相互关系。尽管他们更以绘画闻名,但其书法成就同样是明代书坛不可忽视的力量。 文徵明(文太师): 深入分析其“台阁体”的成熟与超越。本书不满足于将其视为恪守法度的代表,而是细致考察其在晚年如何从严谨中寻求变化,特别是其行草书中对晋唐人(如王羲之、欧阳询)笔意融会的精妙之处。通过对比其早、中、晚期的作品,展示其书法如何在“雅正”的基调上保持了持续的生命力。 祝允明(祝枝山): 作为吴门书派中风格最为奔放的代表,本章集中探讨了其“狂草”的渊源。追溯其对怀素、张旭的继承,并着重分析了祝氏如何将吴地士人的“任性而为”与古法结合,形成那种既具金石气又富于文人情致的独特面貌。笔法层面的分析将侧重于其飞白、连带和章法布局的创新。 第三部分:风格的多元化与分野:从温润到遒劲 吴门书派并非铁板一块,本书深入探讨了其内部风格的分野。 温润内敛的流派: 以陈淳、周天彝等为代表,他们更趋近于文徵明的温和一路,强调笔墨的含蓄与韵致,追求“平正安和”的书卷气。 雄健刚劲的探索: 以唐寅的行书为代表,其书风在秀雅之外,融入了北派的险绝与率真,笔画提按顿挫更为明显,展现出一种不同于文徵明体系的活力。 尚意与尚法之争的地域表现: 探讨了吴门书家如何处理帖学传统中“意”与“法”的关系。在不直接对抗帖学正统的前提下,他们通过对笔势的夸张、结构的变形来实现“尚意”的诉求。 第四部分:吴门书风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播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吴门书派对后续书坛的辐射效应。 对晚明书风的塑造: 分析了董其昌、陈继儒等“松江派”书家如何继承和转化吴门精神。董其昌的“平淡天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对文徵明书风的进一步提纯与抽象化。本书阐述了吴门提供的法度基础如何支撑了晚明“写意”书风的勃发。 地域间的交流与张力: 对比了吴门书派与同时期其他书派(如台省书风、徽州书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吴门如何吸收了赵孟頫的“晋韵”,又如何与兴起的碑学思潮保持了相对的距离。 第五部分:书写媒介与材质对风格的影响 本章从技术层面探讨了吴门书家常用的书写材料对笔法呈现的具体影响。通过对纸张(如徽宣、皮纸)、墨锭(如徽墨的特点)以及笔毫(如兼毫、羊毫的使用频率)的研究,解析这些客观条件如何帮助或限制了书家们在行笔中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特别关注了祝允明大量使用湿笔大草时,墨色涨润与飞白枯涩之间的张力控制。 第六部分:结论:地域性中的普世价值 总结吴门书派在明代书坛的历史地位。本书强调,吴门书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风格的优美典雅,更在于其成功地将江南文人的生活哲学、审美情趣内化为成熟的书法语言。他们并未彻底脱离晋唐规范,而是在严谨的法度中成功注入了强烈的个性化表达,为后世研究明代文人艺术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地域文化案例。 本书配有大量高质量的拓片、墨迹图片及详细的笔画分析图示,力求为书法史研究者、书法学习者以及对明代文人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