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研究(2016年卷·下) [China Rural Studies]

中国农村研究(2016年卷·下) [China Rural Stud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勇,邓大才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农村
  • 乡村研究
  • 农村发展
  • 社会学
  • 经济学
  • 中国问题
  • 区域研究
  • 政策分析
  • 民生
  • 城乡差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68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04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a Rural Stud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2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研究(2016年卷·下)》设有“农村政策执行”、“农村减贫与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与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习俗与基层治理”等六个栏目,收录了《我国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政策冲突:现实困境与实践逻辑》、《惩治村官腐败的法律路径探析》、《贫困群体瞄准:基于国外女户贫困研究的考察》、《论农村教化的重塑及其实现路径》等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农村政策执行
我国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政策冲突:现实困境与实践逻辑
国家文本与地方规则:救灾治理中的基层政策执行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元镇为表述对象
惩治村官腐败的法律路径探析

农村减贫与发展
贫困群体瞄准:基于国外女户贫困研究的考察
良政落地:精准扶贫的现实图景——对四川省万源市精准扶贫的观察
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的困境及化解路径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与农村发展
城镇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治理机制——基于全国3402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村改居”背景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与改革研究——基于广东和山东两省的实地调研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中“数量较大”与“大量毁坏”的关系——以防止农用地被擅改用途为出发点

农村文化习俗与基层治理
论农村教化的重塑及其实现路径
市场经济一熟人社会一风俗习惯三层结构下的农村理事会和婚庆演艺现象研究——基于山西省一个村及周边的观察
合作治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基于香港地方治理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社会变迁中的乡村社会样态
我国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分析
农村生产和居住方式的耦合路径与变迁模式——基于中国、印度和欧美地区的比较

书评
移民搬迁政策执行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关怀——谈《山区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执行研究》
《现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从革命到改革》 作者: 张志强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9年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经济形态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演变。作者立足于宏大的历史叙事,结合扎实的田野调查与翔实的档案资料,构建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现代中国经济史著作。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历史动因与结构性挑战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系统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关键历史节点。 第一部分:计划经济的建立与内在张力(1949-1978)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新中国早期国家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形成过程。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与城市工人的二元结构形成中的内在逻辑。 重点分析了“重工业优先”战略的成本与收益。张志强教授指出,尽管这一战略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中国奠定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但也造成了严重的部门间发展失衡和效率低下。书中详细比较了不同历史时期(如“一五”计划与“三线建设”)的资源投入模式,揭示了中央指令性计划对地方自主性和市场自发性的压制如何埋下了未来改革的伏笔。特别是对人民公社制度下农产品剩余的汲取机制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阐明了这种制度如何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并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障碍。 第二部分:改革的酝酿与突破口(1978-1984) 本卷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关键决策过程。作者认为,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顶层设计,而是多重力量博弈和基层自发生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书中详细考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不同省份的试点差异与推广逻辑。通过对安徽小岗村等典型案例的微观考察,结合中央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弹性,本书勾勒出政策制定者如何将自下而上的农业松动转化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同时,本部分也探讨了经济特区的设立,分析了这些“试验田”在吸引外资、学习现代管理经验方面所起到的先导作用,以及它们在初期如何平衡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部分:价格闯关与所有制重构(1985-1992) 这是全书最具争议性,也是最具学术深度的部分之一。作者认为,1980年代后期的改革核心在于对价格体系的“双轨制”改革及其引发的社会震荡。 张志强教授详细梳理了价格闯关失败的深层原因,不仅是经济学上的信号扭曲问题,更涉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在所有制重构方面,本书对乡镇企业(TVEs)的异军突起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TVEs在没有明确产权界定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的激励机制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有效地激活了部分被国有部门抑制的生产力。然而,作者也批判性地指出了TVEs在环保、融资和政企关系方面的结构性缺陷,预示了其后续的整合趋势。 第四部分:加入全球体系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1993-2001) 本部分主要围绕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及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后的经济转型展开。 核心议题聚焦于国有企业(SOEs)的“抓大放小”战略。本书以详实的数据分析了数千万“下岗”工人的命运轨迹,探讨了社会保障体系在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作者强调,剥离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并实现其市场化运作,是提高效率的必要之举,但处理不当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此外,本书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涌入如何重塑了中国的产业布局、技术学习路径以及劳动力的工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第五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结构性挑战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2002年至今的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了新世纪。作者分析了中国“加入WTO红利”的释放过程及其边际效应的递减。重点关注了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后继乏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等风险。 本部分提出了对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刻反思,特别是消费和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地位的提升,以及如何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书中对城乡要素流动的障碍、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财富分配体系,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 总结与学术贡献 《现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从革命到改革》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致力于揭示中国经济决策的“历史遗产”和“路径依赖”。作者通过宏观数据与微观案例的结合,成功地将政治经济学分析、制度经济学理论与历史学研究方法融为一体。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复杂性的思想工具,有助于跳出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二元对立,更深入地理解一个正在经历剧烈结构转型的经济体的深层运作逻辑。它不仅是经济史学者的重要参考,也是政策制定者和关注中国发展的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穿越回那个曾经熟悉的时代,那些朴实而充满力量的文字,一下子勾起了我对故乡深切的怀念。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村口的老槐树,听到了田间此起彼伏的劳作声,闻到了泥土混合着作物散发的芬芳。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农村的生活图景,没有过度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静静地呈现,却自有动人心魄的力量。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或勤劳善良,或淳朴智慧,或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仿佛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无论是农家小院里的陈设,还是节庆时的习俗,亦或是人们日常的言谈举止,都被描绘得格外真实,让人在阅读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它让我在喧嚣的城市中,寻回了一丝久违的宁静与温暖。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专业,难以阅读。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能用一种非常生动、流畅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知识的吸收,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书中对一些社会学、经济学概念的解释,既准确又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他总能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并且在不同观点之间找到平衡。这种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写作风格,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的学术研讨会,不断地被激发去思考和探索。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必须去感受那里的生活气息,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精髓。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冰冷枯燥,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儿。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具同情心和观察力的记录者,他用一种非常贴近地气的方式,讲述了那些普通农民的故事。我读到了他们在土地上的辛勤耕耘,感受到了他们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乐观。尤其是一些关于家庭变迁、青年一代的择业观以及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境遇的章节,让我深感触动。这些真实的个体命运,汇聚成了时代洪流中一股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与那些我素未谋面的农村居民之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共鸣,仿佛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打破了我之前对农村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以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模式相对单一,但书中展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让我大开眼界。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发展阶段的细致考察,揭示了中国农村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性。从沿海地区的经济转型,到内陆地区的产业升级,再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独特性和启示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农村电商、特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分析印象深刻,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迸发出的勃勃生机和创新活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简单地将农村划分为“贫困”或“发展”,是过于片面的。它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村多元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变迁,是理解整个国家发展脉络的关键。这本书以其扎实的学术根基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深入地剖析了导致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演变、政策的导向以及文化观念的冲击等。书中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探讨,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流转的困境、基层治理的挑战以及城乡差距的根源,都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洞察力。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思想的辩论,作者提出的观点,有时让我深以为然,有时又引发我强烈的思考和反驳,这种智识上的挑战正是吸引我的地方。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中国农村所面临的复杂现实,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