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系列·广州蓝皮书: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

皮书系列·广州蓝皮书: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再高,冯兴亚 著
图书标签:
  • 广州汽车产业
  • 汽车工业
  • 产业报告
  • 区域经济
  • 广州蓝皮书
  • 皮书系列
  • 经济发展
  • 产业分析
  • 汽车市场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99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66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广州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字数:2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展现了广州汽车产业在2016年的发展情况,跟踪新形势下广州以及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动态及热点问题,展望2017年及今后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前景,研究探讨了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全书的内容主要包括总报告、环境篇、专题篇、区域篇、企业篇和附录。

作者简介

杨再高,男,1966年生,贵州石阡人,经济学博士。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区域与城市发展规划、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1984—1988年在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8—1992年在贵州化肥厂子弟学校工作,1992—1995年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学习,1995年至今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原广州市经济研究院)工作。历任经济学副研究员(2000年)和研究员(2007年底),区域经济研究所负责人(2001年3月起)、副所长(2003年11月任)、所长(2006年3月任),2010年9月起任现职。2007年11月—2008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
冯兴亚,男,1969年生,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执行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车间主任、生产处副处长、厂办副主任。1992年至1995年任郑州日产汽车配套厂采购处处长。1995年至1998年任郑州海燕搪瓷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委员。1998年至2004年任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2004年至2007年任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销售部副部长。2007年至2008年任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8年7月至今任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经理。2013年6月任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常务副总。2008年3月被广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广汽集团十年发展突出贡献先进个人”,2009年3月在“第四届华鼎奖汽车年度人物”评选中获得“2008中国汽车年度风云人物”殊荣,2009年被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13年6月被人民网主办的“新中国汽车工业诞辰60周年盛典”评选为“中国汽车工业60年卓越贡献人物”。
白国强,男,1969年生,广东河源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学位,经济学教授,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1990年7月-1992年9月在广东省和平县和平中学任教。1995-2011年7月省委党校工作,曾任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系)副主任,教授,经济学导师组副组长,硕士导师。其间:1996年在广东省政府研究中心宏观处见习锻炼;2003年被省委党校选送至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挂任德庆县副县长。2011年8月起在广州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工作。兼任广东经济学会理事,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泛珠三角研究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委宣传部思想理论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巫细波,男,1983年生,广东五华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2-2006年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获双学士学位;2006-2009年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从事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研究,获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至今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汽车产业、空间计量与GIS应用。
皮书系列·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 导言:新时代的城市之问与未来之路 在全球化与区域化浪潮的交织下,城市已成为承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载体。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加速构建,以及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都在重塑着城市的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基础。本期《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聚焦于回答“在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面前,中国的城市将如何重塑其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命题。 第一部分:理论与方法的重构——衡量城市韧性的新视角 本报告在理论框架上,不仅继承了以往对经济绩效、创新能力等传统维度的考察,更引入了“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和“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作为核心分析维度。我们认为,面对气候变化、技术颠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不确定性风险,一个城市的长期竞争力不再仅仅取决于其当前的经济体量,更取决于其应对冲击、快速恢复并实现适应性增长的能力。 在方法论上,我们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升级。引入了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城市内部的要素流动性(如人才、资金、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首次构建了“城市创新生态指数(CEI)”,该指数综合衡量了基础研究投入、应用技术转化效率、风险资本活跃度以及政策环境的友好程度。此外,报告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之间的“溢出效应”与“虹吸效应”的动态平衡,以期更精准地揭示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第二部分: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与深度剖析 本报告基于最新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模型,对全国280多个主要城市(包括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重要地级市)进行了全面的竞争力排序。 2.1 综合竞争力梯队分析: 报告清晰地划分了当前中国城市的四个主要竞争梯队: 第一梯队:全球影响力城市群核心:这一梯队主要由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少数城市构成。报告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人才虹吸、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和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领域的全球布局和深度链接。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这些城市在“去中心化”压力下面临的优化治理结构和控制“大城市病”的对策。 第二梯队:区域增长极与产业升级先锋:以南京、杭州、成都、武汉、西安等为代表的城市,正依托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加速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向高附加值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报告详细对比了这些城市在产业链断裂带的修复能力和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梯队:要素集聚与特色发展:聚焦于那些在特定领域(如旅游、新能源、先进制造集群)展现出明显比较优势的城市。分析重点在于这些城市如何利用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在不追求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构建起难以复制的“小而美”的竞争优势。 第四梯队:承压与转型期:主要为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传统重工业城市。报告重点研究了这些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修复和劳动力再培训方面的政策有效性与面临的社会阻力。 2.2 关键维度竞争力透视: 创新驱动力分析: 报告揭示了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转化率与创业存活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特别关注了“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机制在不同城市间的差异化表现。 宜居环境与可持续性评估: 引入了空气质量指数(AQI)的长期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占GDP比重等指标,量化评估了城市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贡献度。 营商环境优化指数(BEI): 基于对企业高管的问卷调查和行政审批效率的数据分析,本报告首次发布了详细的“企业注册、审批、纳税、劳资关系”四大模块的营商环境细分排名,为政府改进治理提供了直接的靶向建议。 第三部分:城市群发展的新格局与协同治理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已不再是孤立的城市间的“零和博弈”,而是城市群内部的“合作共赢”。本报告将分析视角聚焦于三大核心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协同治理的瓶颈: 分析了在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等领域,跨行政区划的协同机制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成本分摊难题。 大湾区:全球创新网络的节点重塑: 专门章节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自身的角色,特别是香港的国际金融与专业服务如何赋能内地科技创新中心的崛起。 都市圈的“内生动力”: 报告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以成都、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特大城市群,如何通过建设“卫星城”和发展轨道交通,有效疏解核心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共同进入高效率发展轨道。 第四部分: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基于全面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测算,本报告向中央及地方政府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1. 重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推动户籍制度进一步改革,优化人才流动的空间限制,确保高素质人才在核心城市群内部的自由流动。 2. 构建“韧性城市”的风险预警体系: 建议设立跨部门的城市危机管理常态化机制,将气候风险、供应链中断风险纳入城市年度绩效考核。 3. 差异化产业引导政策: 避免“千城一面”的招商引资冲动,鼓励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聚焦“生态+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而非盲目复制东部沿海的产业结构。 4. 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强调利用城市信息模型(CIM)和智能传感器网络,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预防性维护和公共服务的实时响应。 结语: 《皮书系列·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旨在为政府决策者、城市规划师、经济学家以及关注中国城市未来的投资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操作性的分析框架。我们相信,理解并提升城市的内在韧性与创新生态,是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汽车产业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广州这个南方重镇的汽车发展史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我认知上的一个重要空白。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脉络”章节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带领我回顾广州汽车产业从萌芽到壮大的历程,了解其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转折点。尤其是在2017年这个时间点,我们都知道,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传统燃油车面临转型压力,智能网联技术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我想了解在这场变革中,广州的汽车产业是如何站稳脚跟,又是如何把握住新的发展机遇的。书中关于“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的分析,也可能提供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品牌影响力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城市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广州的汽车品牌是如何在国内外市场上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和市场份额的。

评分

我是一名对汽车技术发展趋势颇为关注的读者,因此,《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的出现,自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就“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化”这一核心议题,进行详尽的论述。2017年,无疑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年份,各个车企都在加大研发投入,政府补贴政策也在不断调整。我想了解当时广州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取得了哪些突破,其产业化进程又达到了何种程度。此外,我对“智能化与网联化趋势下的产业变革”也充满了疑问,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我想知道在2017年,广州的汽车产业在这方面是如何布局的,又有哪些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书中是否有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这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信息。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扫过目录的标题,就足以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从宏观的产业环境分析,到微观的企业战略解读,再到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似乎无所不包。我对其中关于“产业政策与创新驱动”的部分尤为关注,毕竟政策的导向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创新则是产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想了解在2017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哪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来扶持汽车产业,又有哪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标杆。此外,书中对“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的论述,也让我颇感兴趣,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早已不是单一企业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生态系统。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广州的汽车产业是如何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吸引更多配套企业入驻,构建起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评分

作为一个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洞察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深入行业分析和区域发展洞察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皮书系列·广州蓝皮书: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尤其对书中“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外部环境分析”部分感到好奇。2017年,全球经济形势、贸易摩擦、以及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对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我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剖析这些外部因素对广州汽车产业具体构成影响的,并从中洞察出潜在的风险与机遇。此外,对于“人才培养与技术引进策略”这一章节,我也抱有极大的关注,一个产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支撑。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了解在2017年,广州汽车产业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又如何在技术引进上有所作为,从而为产业升级提供不竭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眼前一亮,那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有力的书名,散发出一种专业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对于广州汽车产业的深入剖析。我尤其喜欢“皮书系列”这个名字,它给人一种可靠、权威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厚重、严谨的研究报告,而“广州蓝皮书”更是直接点明了其地域性和研究深度。2017这个年份的标识,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能够一窥那个特定时间节点上,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脉络和关键动态,这对于理解这个产业的演进历程至关重要。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份,广州的汽车制造商们是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如何在技术革新和政策导向下寻求突破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能够透过它,更清晰地看到广州这座城市在汽车产业这一战略性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对于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企业案例,或者对某些热门技术(如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在当年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解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