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岩 著
图书标签:
  • 现代农业
  • 农业发展
  • 农业理论
  • 农业实践
  • 乡村振兴
  • 农村发展
  • 农业经济
  • 农业科技
  • 可持续农业
  • 农业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1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4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天津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260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选择产业融合、循环经济、美丽乡村建设、“互联网+”以及流通渠道等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进行阐释,并对天津市相关领域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设模式与创新经验,提出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为天津市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步伐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王立岩,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管理学博士,英国雷丁大学访问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作为主研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并完成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市)级规划项目及政府部门委托咨询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教材1部,参著书2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1
  第一节 现代农业的含义/3
  第二节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21
第二章 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29
  第一节 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概述/31
  第二节 现代农业的产业融合/38
  第三节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分析/52
第三章 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65
  第一节 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67
  第二节 国内外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77
  第三节 天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88
第四章 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99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对现代农业的客观需求/101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规划/109
  第三节 天津现代农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现状/117
第五章 “互联网+”与现代农业/125
  第一节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互动发展/127
  第二节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135
  第三节 天津“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145
第六章 产品流通与现代农业/157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渠道/159
  第二节 国内外农产品流通渠道经验借鉴/164
  第三节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品流通渠道现状/172
第七章 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189
  第一节 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191
  第二节 国内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201
  第三节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对天津的启示/205
第八章 天津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与对策/209
  第一节 天津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211
  第二节 天津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221
专家意见/231
附 录/235
  附录1:涉农电子商务开展意愿调查问卷/237
  附录2:涉农电子商务开展状况调查问卷/241
  附录3:天津市农产品物流配送现状调查问卷/246
  附录4:天津市民农产品消费行为调查问卷/250

前言/序言

前  言

截至2017年,我国政府已经连续14年发布了关注“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凸显了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力度。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将2012年十八大工作报告上提出的“四化同步”提升为“五化”,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2015年7月4日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重点行动,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导向下,天津市对发展现代农业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在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园区建设、环境建设等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本书共包括八章:第一章,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第三章,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第四章,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第五章,“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第六章,产品流通与现代农业;第七章,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第八章,天津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与对策。本书深度剖析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模式,结合与现代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融合、循环经济、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互联网+”等热点领域,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论述,深刻揭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优势条件,以及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品牌农业等的互动全貌,为天津市全面把握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要领提供认知性的专题思辨。本书对天津市现代农业各个热点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提出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为天津市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步伐提供科学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书可以作为现代农业领域工作人员、涉农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籍,也可以供农业管理、农业经济及涉农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本书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对诸位文献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刘静和王策分别参与本书第一、二、三章和第四、五、七章的资料收集与文字整理工作,张丹丹和牛晓蒙参与了实地调研与文稿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丝绸之路的商业智慧:千年贸易网络中的管理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贯穿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孕育和沉淀下来的商业运作模式、组织结构、风险控制以及跨文化沟通的智慧。我们不再将丝绸之路仅仅视为一条地理上的商贸通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庞大、复杂且极具韧性的商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贸易网络的构建与运营机制 第一章:契约精神与信任的基石 丝绸之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缺乏统一法律和强力中央监管的环境下,如何建立并维护商业参与者之间的信任。本章着重探讨了早期商业合伙人制度(如唐宋时期的“柜坊”雏形),以及回鹘、粟特等主要贸易民族所使用的非正式契约和担保机制。研究表明,一套基于家族声誉和社群压力形成的内部约束机制,其约束力往往超过外在的法律条文。我们详细考察了“行会”或“同业公会”在维护价格稳定、规范交易行为和处理商业纠纷中的实际作用。 第二章:物流链的极端优化与适应性 长距离、高风险的运输是丝绸之路贸易的核心挑战。本书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汉唐、宋元、明清)的物流策略。在驼队运输时代,重点在于负载效率、水源和补给点的选择(即“驿站经济学”的商业应用)。我们详细梳理了商队组织结构,包括领队、向导、武装护卫的职责分工,以及针对突发事件(如沙暴、盗匪、瘟疫)的预案体系。特别地,我们对比了陆路贸易与海上香料贸易在风险分散和货物转运方面的策略差异,揭示了在基础设施极度薄弱的背景下,贸易商如何实现物流效率的最大化。 第三章:金融工具的演变:从实物到信用 货币兑换、汇率波动和资金周转是贸易持续的关键。本章系统梳理了丝绸之路上金融工具的进化史。从早期的以丝、茶、贵金属直接易货,到唐代“飞钱”的雏形,再到元代纸币(中统钞、至元钞)在欧亚范围内的有限使用,再到伊斯兰世界和威尼斯商人所代表的汇票和信用证的早期形式。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这些金融创新是如何降低了携带大量实物货币的风险,并加速了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而支撑起更大规模的跨国交易。 第二部分:跨文化管理与风险应对 第四章:语言障碍与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文化交汇点之一。贸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不同语言、宗教和习俗的理解与尊重。本章研究了“翻译者”这一关键角色的专业化进程,从早期的官方使节翻译,到后来的民间专业“通事”。我们分析了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人如何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用共同的宗教语言(如部分地区的波斯语或阿拉伯语作为通用语)来降低沟通成本和避免欺诈。 第五章: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与合规策略 贸易路线的畅通与否,直接受制于沿线帝国的兴衰和冲突。本书建立了一套“地缘政治风险矩阵”,分析了商人如何评估特定时期的政治稳定性、关税政策变化以及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我们考察了商人在不同政权下采取的“合规”策略,例如通过向地方军阀或驻军提供物资来换取安全通道(变相的“保护费”或“地方税”的预付),以及在王朝更迭时迅速调整贸易伙伴和路线的“战略转移”。 第六章:库存管理与市场需求的弹性预测 丝绸之路的商品具有高度的季节性和长周期性。香料、茶叶、瓷器、皮毛等,其需求受制于遥远市场的气候、节庆和贵族审美。本章探讨了古代商人如何基于历史数据和间接信息(如来往商人的口述)进行需求预测。我们特别关注了“库存管理”的精髓——如何在保证供应连续性的同时,避免因价格波动或市场饱和导致的巨额损失。这涉及到对特定稀缺品(如上好的玉石或唐三彩)价值的精准估价能力。 第三部分:智慧的传承与现代启示 第七章:伦理与声誉的商业价值 在缺乏完善法律的时代,“信誉”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资产。本章研究了诚信在丝绸之路商业网络中的内生价值。一旦商人的信誉受损,其在整个网络中的生存能力将急剧下降。我们通过多个历史案例,展示了那些世代秉承“童叟无欺”原则的家族(如部分波斯或犹太商人团体)是如何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揭示了声誉资本的复利效应。 第八章:现代商业的古代回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古代丝绸之路的成功经验与现代全球供应链管理、跨国公司治理以及国际贸易谈判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虽然技术和规模已今非昔比,但关于信任构建、风险分散、多元文化适应以及长期战略规划的哲学思考,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早期丝绸之路对“缓冲库存点”的设置,与现代供应链中的“安全库存”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对这一千年商业史的系统梳理,《丝绸之路的商业智慧》旨在为今天的管理者和战略家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最原始、最艰难的全球化贸易实践中,汲取那些穿越时空、永恒适用的商业洞察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专注于农业技术细节的书,但它却更像是一份关于农业发展趋势的深度分析报告。书中对“农业政策与法规的演变”的梳理,让我对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政策如何引导和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农村社区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将视角局限于生产端,而是强调了农业发展与农村社区的和谐共生,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书中对“农业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播”的关注,也让我意识到,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和留住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涉及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农业实践,这使得理论的阐述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农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以及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

评分

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虽然书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但它的视角远不止于此。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农业技术的心态去翻阅的,结果却被书中对农业发展背后深层逻辑的剖析深深吸引。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技术置于一个宏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背景下进行审视。例如,在探讨智慧农业时,书中并未停留在介绍传感器、大数据分析这些技术本身,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如何影响了农民的收入结构,以及如何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相结合。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农业的绿色转型”那一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强调环保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可持续农业实践如何能够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这打破了我之前对“绿色”往往意味着“成本高昂”的固有印象。书中对供应链管理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优化和创新的空间,而不仅仅是生产端的问题。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份关于农业未来的深度报告,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潜力,也为我打开了看待农业问题的全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我原本对农业的认识比较片面,总觉得就是种地、养殖,是一个比较传统、相对封闭的行业。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将现代农业置于全球化、科技化、绿色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农业的无限可能性。书中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论述,让我了解到,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多种前沿科技的智慧产业。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农业保险与风险管理”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金融工具,而是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固有的高风险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来保障农民的收益和行业的稳定发展。书中对“农业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强调了如何通过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也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优质、更安全的产品。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农业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和机遇的新世界。

评分

当我翻开《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但事实恰恰相反,它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农业发展之旅。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而生动的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讨论,它让我认识到,农业不仅仅是生产食物,更是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环境服务的重要载体,而这些价值的评估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书中对“全球农业贸易格局与中国农业的机遇挑战”的分析,也让我对中国的农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农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探讨,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关注农业发展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类福祉的长远影响。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语言生动,即使是非农业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秘。它让我对农业的认识从“种地”上升到了“如何让农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高度,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

评分

我是一位在传统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向来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很多理论脱离实际,很多实践缺乏深度。然而,《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它在理论层面,构建了一个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学原理到社会学视角,再到生态学考量,都为理解现代农业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丰富详实的实践案例紧密相连。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经营主体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过程,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小农户如何融入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的讨论所打动,作者没有简单地呼吁规模化,而是提出了多种创新模式,比如合作社、订单农业等,这些都非常接地气,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读到关于“数字农业如何赋能偏远地区”的部分,我更是深受启发,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帮助那些原本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地区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如何做”,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