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形、容貌、举止、情态、须眉、声音,在在都能透露出TA的本质。是青年才俊还是渣人怪胎?是应该倾心相交、重用还是退避三舍?台湾易学大师刘君祖精解《冰鉴》,为您讲述识人秘笈。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著作,深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喜爱。不同于一般的江湖相书,《冰鉴》强调声音、容貌、神态、气色的密切关联,注重在动态变化中寻求zui佳的平衡,介绍了识人、相人的重要方法。在《新解冰鉴》中,作者以《周易》的高远思想境界关照、解析《冰鉴》,不仅详细讲述了透过外表看到他人本质的具体方法,还揭示了依靠修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深刻哲理和具体途径。
刘君祖
1952年生,祖籍湖南宁乡。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奉元学会现任理事长。
刘君祖先生精研传统经典近四十年,尤其深修《易经》,为近年来享誉海内外的易学大家。
刘君祖先生于书院讲授传统经典近三十年,授课内容涉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佛家经典。他讲授的传统经典,注重依经解经,体贴经义,将深奥难懂的义理,转化为切实有用的人生智慧,呈现了传统文化的真味道,开启了现代中国人真正读懂中华传统经典的方便之门。多年来,他一直孜孜致力于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神骨第一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语云”,俗话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这当然是象征笔法。“脱谷为糠,其髓斯存”,有一点像《易经》中的剥卦。上爻“硕果不食”,果皮、果肉不是最重要的,里面的种子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创造力的源头,也是每一个生命的基因跟其他生命不一样的地方。子女会像父母,不可能全像,跟他的兄弟姐妹也不会全像,那就是“独”。桃仁能生成桃子,不会长成杏子。我们探到里面的精华,会发现每一个生命都不一样。可以“人同此心”,但不可能“人同此独”。“脱谷为糠”,就是突破外面的假象,“其髓斯存”,就是看到真相。“神之谓也”,神就是这个东西,要剥极了才能复。一般人只看表象,而高手是剥到最后,探知真相。这就是《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要怎么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需要最深奥的智慧,才可以“照见五蕴皆空”,把所有的东西都探透,看到里面的真实,才能“度一切苦厄”。《冰鉴》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要探到神,不然一开始就会陷在形里面。全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多大用的糠,但大米这一稻谷的精髓仍然存在”,用在人身上来说,就是人的内在之神。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识人要向深处探求。
那么“‘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呢?“骞”就是亏,剥卦就是山骞的象,岩石日渐风化。剥卦《大象传》称:“山附于地,剥。”山被不断地风化侵蚀,但是它不会崩塌。为什么?因为它有骨,即基本的岩石架构,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即使外表消瘦不堪,但还是有骨撑着。就像稻壳剥掉了,但是里面最重要的米还在,那是最基本的生命力。“山骞不崩”,虽然不是青春永驻,但是基本的样子还在。换句话说,“骨”很重要,傲骨嶙峋。“山骞不崩”,为什么不崩?因为山是石头构成的,哪有那么容易垮呢?“‘唯石为镇’,骨之谓也”,山没有那么容易崩,因为有石头镇住了,就像骨骼能支撑人体一样。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就是:“山体表面的泥土虽然常会流失,但山不会崩塌,靠的就是其主体部分——岩石”,岩石就相当于人体最坚硬的骨骼部分。
“‘脱骨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一句废话都没有,提醒我们掌握本质,了解基本架构。所以,神骨当然无比重要,禁得住岁月的风霜,一个人只要本质存在,外面再怎样风云变色,都打不垮。
一个人的神骨实在是很难琢磨,但不要紧,下面开始具体讲述。我们先看“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就是整体,一个人一身的精神主要集中在两只眼睛上。一身精神,完全表现在灵魂之窗——眼睛上。我们常常讲“眼神”,一个人有没有神采,就看眼睛。双目炯炯有光,精神自然焕发。换句话说,精神的落脚点体现在眼睛。虽然“神无方”,但是眼睛凸显人的神。从古到今的美人,她的眼睛起码不会难看,光那眼神就勾魂夺魄,再不然就水汪汪,很多文人看了直说要淹死在那一汪水里。这就是整体的精神凸显在眼光的流动中。有的人心性不正,眼睛看起来不是色迷迷,就是浑浊无光;有的人感觉就不一样,目光如电,慑人心魂。“一身精神,具乎两目”,说明神是无形的,但也能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于两目。如果两目之中有一些缺陷,人的精神肯定就差很多。孟子观人的时候,为什么要说观其眸?因为眼神太重要了。《孟子》中提到一个名叫北宫黝的人如何养他的勇气——养勇,就是“不肤挠,不目逃”,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人瞪着不逃避。也就是说,心底坦荡,眼睛可以直视别人。一般人如果遇到一些不敢直视的情况,通常就气馁了,不敢直视。小孩子就敢直视,眼光清澈,完全不会畏惧。眼神一旦不是很宁定,人就开始躲闪、逃避,甚至堕落。嗜欲渐深,天机渐浅。《易经》中的睽卦之“睽”,不也是眼睛出问题了吗?其上爻“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看到很多奇怪的东西,不是看到满身泥巴的猪拉车子,就是看到载了一车子的鬼。也就是看到别人都觉得是坏人,看到的只有老牛破车,这就是你的欲望、愤恨蒙蔽了理智,让你的神都有问题。
“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一个人的骨相,主要体现在他的一张面孔上。面部就等于是全身骨相的缩影,分析骨相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看你那一张脸。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人的身体各个部分都息息相关。像看人的耳朵、舌头,就能知道人体的某个部位有何毛病。神骨是最重要的,它体现了内在的实质。读书读得心醉神迷,最后还是要问,在21 世纪我们所读的书该如何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无法落实,那对这书真该打一个问号了。儒、释、道,它们都要面临操作性的考验,就是要落实。《金刚经》很多人都喜欢念,念了心里很舒服,怎么操作呢?这是要问自己的问题。经典当然是可以落实的,它不是空泛的理论。《冰鉴》同样告诉你如何操作,就如“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是不是把焦点告诉你了?还有“一身骨相,具乎面部”,面部也有骨,那是最重要的,也是具体而微的。研究面部就可以了解全身整体的骨架了。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冰鉴》的作者认为面相学里面有百家学说,高手如云。他们会“兼论形骸”,讨论这个,也讨论那个,但是讨论了半天,就不像他这个“高级知识分子”“先观神骨”。“文人”,完全是正面的意思。他觉得自己才是文人,不去讨论鼻子、耳朵,也不去讨论臀部或者手脚,直接从观神骨开始。神骨才是面相的精髓,才是要点中的要点。那些看相的人,一看到那些肥头大耳的,就说他会发财,即所谓的“十肥九富”,这就有一点“兼论形骸”,不是究竟。文人的做法是“先观神骨”,这才是高级的。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文章的做法很重要,包括做事也是如此,首先就要懂得开门见山,把要点在简短的总论中写出来,让人家知道文章的主旨在哪里。不要东扯西拉,让人看完文章,还茫然不知你在说什么。“开门见山”是最重要的。不要迂回又迂回,绕弯又绕弯,不如开门见山,把重要的东西先揭示出来,开宗明义。《易经?系辞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易简”的重要,整个《系辞传》通篇都在讲“易简”。“易简”就是《易经》的开门见山,以此为第一,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
……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变化把握得非常精妙,这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单一的、严肃的腔调,读起来容易感到疲倦。相反,作者的笔触如同高明的乐师,懂得在不同的段落切换节奏和情绪。在需要严谨论证的地方,文字变得精确而有力,如同手术刀般直击要害;而在阐述一些更具哲学思辨色彩的内容时,文字又变得舒缓、富有画面感,充满了一种古朴的韵味,读起来如同品尝陈年的佳酿,回味悠长。更难得的是,作者在穿插个人见解时,措辞总是保持着一种克制而谦逊的态度,既能表达出自己对经典的独到见解,又从不僭越,始终将“解释”而非“创造”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即便是面对最艰深的篇章,也能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经典”之间的关系。在当代这个信息爆炸、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将传统文化视为僵化的教条,只去摘取那些最容易被理解和利用的部分。然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经典的生命力。他没有将古人的智慧锁在象牙塔中,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园丁,精心修剪、浇灌,让这些古老的种子在新的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书中很多地方的论述,都巧妙地联系到了当代社会的诸多困境和挑战,提示我们,很多看似新颖的矛盾,其实古人早已在他们的思辨中有所预见和解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经典”不是用来膜拜的偶像,而是可以随时取用、持续对话的智慧资源库。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了通往这份宝贵资源的大门。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体感”。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研究者对所研究对象的深沉热爱与敬畏。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从竹简、绢帛上传来的历史气息。作者在引用和对比不同时期学者的观点时,那种对历史语境的细致考量,让人深切感受到知识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千淘万的需求精炼。例如,书中对某个重要概念的起源追溯,不仅查阅了最早的甲骨文或金文的模糊记载,还对比了汉代经学家的注疏和宋代理学家的重构,最后才给出自己的论断。这种详尽而又充满温度的考据,使得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一种对历史的敬意。阅读过程中的那种“沉浸感”非常强,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学术功底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的绝佳平衡点。
评分我必须得说,作者在梳理复杂概念时的逻辑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面对那些跨越了数千年、被无数注疏反复解读的经典理论,想要构建一个既忠于原文精神,又能让今人轻松理解的桥梁,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这位作者似乎拥有化繁为简的魔力。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或堆砌术语,而是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解构方式。他首先会引入一个核心的、看似高深的理论框架,然后迅速用贴近生活、现代人易于接受的语境进行阐释,就像是为晦涩的古文打上了一层清晰的“注释透镜”。每一次深入阅读,我都能感觉到思维被引导着,从宏观的哲学层面逐步聚焦到具体的实践细节。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种充满启发性的探索。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辩证关系的处理上,作者的洞察力非凡,总能一语中的地揭示出古人思维的精妙之处,避免了陷入教条主义的窠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封面采用了厚实的布面材质,触感温润而沉稳,底色是那种很雅致的墨黑,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审美的简洁。装帧的工艺处理得非常精细,书脊的走线平整,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内页的纸张选用了偏米黄色的纯木浆纸,这种纸张不仅能有效减少阅读时的眼部疲劳,还散发着一种淡淡的书卷气,让人在阅读时能更快地沉浸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古籍原貌的还原度极高,排版上留足了舒适的阅读空间,旁边的注释和译文区域划分清晰,既保证了对原文的尊重,也极大地便利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对话,这种实体书带来的仪式感和质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挺好的,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刘君祖老师的新书每一本第一时间购买,期待出版更多的好书,什么时候能把金刚经讲一下
评分刘君祖老师的新书每一本第一时间购买,期待出版更多的好书,什么时候能把金刚经讲一下
评分看得不太懂,努力学习中
评分大师级别,厉害
评分书很薄,定价太高!刘先生的书质量还是不错,京东服务好!
评分大家之言!??????
评分大师级别,厉害
评分现在终于有时间可以看书了,阅读真的很好,只要是好书我都愿意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