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也是*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集团整体转型为创业创新平台,为大型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蹚出一条转型的新路。海尔的转型与创新,昭示了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必然性与未来方向。深度解析海尔的转型之路,也为中国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探索指明了一条互联网生态的大道。
本书从思维“触网”、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客化、组织“生态圈”、解构海尔转型方法、海尔转型启示七个方面,展示了海尔不同寻常的转型与创新实践,以及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互联网时代企业需围绕“以用户为中心”完成转型与创新,也就是将企业转型为充分的互联网公司,从而结束与用户间的失联状态。这是海尔的战略颠覆,也是现在众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考验。
林志贤,
财经作家,财经评论员,《企业家日报》、《中国经营报》、《企业管理》杂志、《21财经》特约撰稿人,国内一线出版策划人。多年致力于中外企业管理研究和论著,在中国文化与企业管理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曾深度调研新希望、联想、阿里巴巴、苹果(外资)等中外集团公司。
出版《刘永好传》《苏宁背后的力量——创新营销》《苏宁新生态——创新与蜕变》《管理贵在坚持》《马到成功——创业教父马云的经营哲学》《逆商方太——中国制造再闯关》等经营管理类及企业传记类著作。
第一章 思维“触网”:海尔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
战略颠覆: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
组织颠覆:扁平化、信息化
流程颠覆:研发即销售,销售即研发
机制颠覆:每个员工对自己的成果负责
第二章 企业平台化: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平台
组建五大平台,提升内部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
打造开放交互的平台化“互联网公司”
海尔平台化样本:小家电跨境电商HOTOEM
从海尔“小微模式”看企业的平台化运营
从海尔与蜻蜓FM合作看“平台化”战略转型
第三章 用户个性化:内建互联工厂,外搭“U ”智慧生活平台
发现用户需求,并快速满足
用户需求拉动是创新主驱力
海尔“互联工厂”加速用户定制个性化
海尔空调全球首家实现用户定制全流程可视化
海尔造“网器”,让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和制造
海尔个性化定制引领智慧生活圈
第四章 员工创客化:全员创新、创造和分享价值
张瑞敏:员工创客化是颠覆转型的路径
“孵化”创客——万千物种自演进
向互联网转型,海尔创客成“英雄”
“人单合一”: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
“去海尔化”——海尔创客的群体崛起
第五章 组织“生态圈”:“利共体”下的全流程用户体验
“人单合一”商业模式下的并联生态圈
海尔生态圈共创共赢法则:体验无缝化
共赢生态圈场景一:用户真的可以做上帝
共赢生态圈场景二:电商不仅仅是卖货的
共赢生态圈场景三:金融小微助力大众创业
第六章 在“互联网 ”时代创业转型,张瑞敏的方法是“解构”
家电巨人变身巨型“车库咖啡”
互联网时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互联网 ”时代,如何制造“张瑞敏”
“互联网 海尔”,智能制造三原则
第七章 海尔转型启示:创业永远在路上
互联工厂:众创定制,产消合一
构建生态圈的“U ”智慧生活平台
十年“人单合一”,十年颠覆创新
互联网路上的孤独创业者
将所有的恐惧、荣誉、利益,都让用户说了算
永远在路上的海尔创客
海尔自我颠覆实践值得反复研究
2014年以来,海尔集团将战略推进的主题明确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其中,最关键的是员工创客化,让员工从原来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创业者,过去的上下级关系也变成了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关系。把员工从雇用者、执行者,转变成创业者、合伙人,这就和传统经济完全不一样,传统经济是所有人绑在科层制上,所有人绑在流水线上;而人人创客是员工为自己服务,创业成功可以获得收益,创业不成功损失则完全由自己负担。显然,当员工成为创业者、创客,无疑对人力资源体系是一种颠覆。
过去,人才要经历选、用、育、留的人才发展体系,但海尔内部采用的是“动态合伙人机制”。也就是说,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在这个平台上创业和发展,共享价值。“动态”一词表达的是,你若不能在平台上创造价值,就很可能被取代。所以,在海尔的平台上,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持续创造价值,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实现自驱动。
如何让员工自我激活?海尔通过“三权”来实现,即创业者(员工)可享有用人权、分配权和决策权。因此,对于曾经的中高层领导者来说,要在企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要么去做一个“小微”,要么自己去搭建好一个平台,让更多的创业者在你的平台上创业,而且取得成功。将这“三权”赋予员工,让员工从过去的执行者转变成现在的总经理,践行海尔的文化追求——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公司的CEO。
……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常说的话,也成为引领海尔创新发展的路标。在互联网时代,海尔正在用开放交互实现企业无边界、员工人人创业创新实现企业无领导、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作为供应链的尺度等形式,思考互联网对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思维“触网”指引海尔采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平台化旨在“用户零距离,企业网络化”,为此海尔积极推动企业平台化发展。用户个性化强调用户需求拉动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员工创客化颠覆了传统的雇用制,让员工变成创业者、动态合伙人。组织“生态圈”强调打造无组织边界的聚散资源平台。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也是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集团整体转型为创业创新平台,为大型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蹚出一条转型的新路。海尔的转型与创新,昭示了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必然性与未来方向。深度解析海尔的转型之路,也为中国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探索指明了一条互联网生态的大道。
本书从思维“触网”、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客化、组织“生态圈”、解构海尔转型方法、海尔转型启示七个方面,展示了海尔不同寻常的转型与创新实践,以及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这本书所探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与我个人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洞察不谋而合,尽管“新海尔模式”并未被明确提及。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驱动着制造业的下一次飞跃?是简单的自动化升级,还是对整个价值链的重塑?书中对于工业互联网所能带来的颠覆性改变的描绘,让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超越传统边界的制造新生态,一个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协同优化、并最终服务于用户需求的智能体系。我曾经对那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企业感到惊叹,本书通过对相关技术的解读,让我理解了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例如,书中关于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设想,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预测设备故障、优化工艺流程,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我特别赞同书中关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如何通过技术连接终端用户,收集反馈,并将其融入到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这正是当前制造业亟需突破的关键点。这本书让我对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了乐观,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智能、更加敏捷、更加贴近市场的全新制造时代。
评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制造业的未来图景,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提及“新海尔模式”,但它所描绘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赋能传统产业的宏大愿景,与我一直以来对制造业转型的思考不谋而合。我一直在关注那些能够真正实现“智能制造”的企业,它们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如何将生产数据转化为价值,如何构建一个动态、敏捷、可定制的生产体系。我发现,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技术整合的难题,供应链的协同效率低下,以及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挑战。这本书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趋势分析,无疑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协同、以用户为中心的制造业新生态,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流水线,而是能够感知、学习、进化的智能体。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思维模式的颠覆。我对书中提到的“平台化”战略尤其感兴趣,想象一下,一个开放的制造业平台,能够连接无数的供应商、制造商、甚至是终端用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这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景。这本书让我对接下来的制造业发展充满了期待,它让我相信,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将是生态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如同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虽然“新海尔模式”这个词汇在书中并未出现,但作者对于制造业在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的深入剖析,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关注着传统制造业如何摆脱低附加值的困境,如何实现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的转型。书中关于物联网技术如何连接生产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的论述,以及大数据分析如何赋能企业进行精准营销和客户服务,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曾亲身经历过企业在升级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碍,比如技术不兼容、数据孤岛、人才短缺等等。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灵丹妙药”,但它所展现的宏观趋势和前瞻性思考,让我明白,制造业的“再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企业从战略层面进行调整,拥抱新技术,重塑组织架构,并最终建立起一种能够持续自我进化的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生态化”转型的观点,如何通过构建开放的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效应,这正是当前制造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本书让我对未来的制造业发展充满了信心,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制造新时代。
评分这部作品,为我理解制造业的未来脉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使“新海尔模式”并未成为书中的显性主题。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真正实现“智慧生产”的企业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无缝连接,又如何通过数据流来驱动生产力的飞跃。书中对工业互联网的深度探讨,以及它如何渗透到制造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售后服务,都让我看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图景。我曾经思考过,为何有些企业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而有些则显得步履维艰?本书通过对技术演进的梳理,揭示了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及实现柔性化生产方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平台赋能”的论述印象深刻,想象一下,一个开放的制造生态系统,能够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接入,共享资源,共同创新,这无疑是对传统制造业格局的一次颠覆。这本书让我对未来的制造业充满了憧憬,它让我相信,一个更加高效、灵活、以人为本的制造新纪元正在到来,而技术,无疑是这场革命的强大引擎。
评分读罢此书,我脑海中关于“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具体落地场景,瞬间清晰了不少。虽然书名并未点明“新海尔模式”,但它所阐述的关于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尤其是工业互联网,来重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价值链的理念,与我所设想的制造业革新方向高度契合。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怎样的模式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再革命”?是简单的自动化升级,还是深层次的流程再造?这本书通过对一系列前沿技术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可能性:将分散的、静态的制造环节,整合成一个动态、互联、智能的有机体。例如,书中关于数据驱动的决策分析,如何帮助企业精确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库存管理,甚至是个性化定制生产,都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一直困惑于如何打破传统制造业的“烟囱式”管理,如何实现跨部门、跨企业的无缝协作,而这本书似乎给出了一个思考的起点。它描绘了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实时感知变化,并迅速做出响应,这种“神经元”式的响应机制,对于提升制造业的韧性和竞争力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对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了乐观,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高效、更智能、更人性化的制造世界。
评分好评
评分TD2017110756247147-1
评分好评
评分TD2017110756247147-1
评分好评
评分TD2017110756247147-1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