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种子不死

如果种子不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安德烈·纪德(AndrGide)著罗国林译柳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末世
  • 生存
  • 植物
  • 异能
  • 冒险
  • 未来
  • 灾难
  • 希望
  • 进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89137
商品编码:12112511714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法)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著;罗国林 译;柳鸣九 丛书主编 著作 定  价:34 出 版 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01日 页  数:25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9289137 译本序:同几个纪德对话
上卷
下卷

内容简介

《如果种子不死》是安德烈·纪德的自传,一部坦率得令人震惊的著作,讲述其至二十六岁结婚前夕的生活,记录了他争取自由、逃离家庭的缓慢而艰巨的历程。是作者关于童年和青年的珍贵回忆。对了解纪德拒绝任何教条的一生,理解其变化多端、充满矛盾的作品,很好重要。 (法)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著;罗国林 译;柳鸣九 丛书主编 著作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20世纪很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历史记录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广泛关注宗教、爱情、家庭、性、政治等各类问题,热烈歌吟解放与自由。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人间食粮》,小说《窄门》《田园交响曲》《背德者》《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国林,1941年生,湖南常宁人,有名翻译家、文学编辑。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国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被认可为吉奥诺专家,译著有20多种。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过译员和译审,参与创办《法语学习》杂志,对翻译理论也颇有研究。
柳鸣等
《尘封的信笺:战后东欧的记忆与遗忘》 作者:亚历山大·科瓦奇 出版社:蓝光文学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页数:680页 --- 内容简介 《尘封的信笺:战后东欧的记忆与遗忘》是一部深度挖掘冷战阴影下,特定历史时期东欧社会肌理与个体命运的非虚构纪实文学作品。亚历山大·科瓦奇,一位长期致力于口述历史研究的学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求实态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个被铁幕笼罩的年代。 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由无数微小、私密的“信笺”和“遗物”串联而成的民族心灵史。科瓦奇通过对数百份尘封档案的整理、对健在亲历者的数十次深入访谈,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东欧社会图景:从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前夜的低语,到匈牙利布达佩斯起义的余烬,再到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后知识分子的精神流亡。 全书的核心议题围绕着“记忆的建构与重塑”展开。在高度集中的意识形态控制下,历史是如何被书写、被过滤、又如何在民间以隐秘的方式代代相传的?科瓦奇巧妙地平衡了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的张力,揭示了在极权统治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政治学”——如何在物资匮乏、言论受限的环境中,维持人性的尊严与精神的独立。 第一部分:铁幕下的生活肌理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描绘了战后重建时期(1948-1960年代初)东欧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构造。科瓦奇没有停留在对政治高层的分析,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工厂车间、集体农庄以及城市里的公寓楼。 “配给票与黑市的道德困境”: 作者详细记录了票证制度如何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及由此催生出的灰色经济地带。他通过对比不同阶层(如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生的工人阶级精英、以及被边缘化的宗教群体)对配给制度的反应,揭示了“社会主义平等”口号下潜藏的巨大社会张力。其中,一个关于某位大学教授不得不靠典当祖传银器来换取足够肉食配额的片段,极具画面感和冲击力。 “‘我们’与‘他们’的界限”: 这一章节深入探讨了邻里关系与社会监控的微妙关系。在密集的社会网络中,告密与自我审查成为一种生存策略。科瓦奇通过对几位早期安全部门人员的间接访谈,展示了他们如何在国家机器与个人良知之间进行复杂的心理拉扯。他还分析了当时流行文化(如走私的爵士乐唱片、地下诗歌朗诵会)如何成为知识分子群体抵抗精神同化的隐秘空间。 第二部分:裂痕与反抗的微光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那些试图冲破桎梏的时刻,重点关注了1956年和1968年发生在该区域的重大历史事件,但叙事角度依然是自下而上的。 “波兰的‘十月’与教会的庇护”: 科瓦奇考察了波兰天主教会如何在国家权力稀释时,迅速填补了社会真空,成为抵抗和身份认同的最后堡垒。他通过分析教会档案中保存的关于被捕政治犯家属的援助记录,重建了教会与普通市民之间相互依存的生存网络。书中引用了一份首次公开的、关于格但斯克造船厂罢工前夜的工人情绪调查报告,揭示了工人阶级对物质改善的诉求如何被迅速地政治化。 “布拉格之春的‘正常化’代价”: 这一部分尤为细腻。科瓦奇采访了那些在“布拉格之春”失败后被迫放弃学术研究、转行成为清洁工或夜班看守的知识分子。他重点记录了他们如何通过翻译西方哲学著作、秘密授课等方式,维持思想的“火种”。作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真正的抵抗,有时并非在街头,而是在于拒绝让自己的思维被意识形态彻底“驯化”。他特别描述了一位前哲学家,如何用晦涩的语言和晦涩的隐喻,向自己的孙辈传授“批判性思维”的逻辑。 第三部分:流亡、回归与遗忘的重负 第三部分聚焦于制度解体前后及解体后的记忆处理问题。东欧剧变后,人们面临的挑战不再是压迫,而是信息过载和道德的真空。 “档案的解密与个人记忆的错位”: 当安全部门的秘密档案被公之于众时,引发了社会内部巨大的伦理风暴。科瓦奇记录了几起家庭因揭露了父辈或祖辈曾是告密者而关系破裂的案例。他探讨了“真相”的复杂性——档案提供的真相是否总是等同于受害者的感受?档案的公开,有时是否反而会加剧受害者的创伤,因为他们必须面对一个不再是“完美受害者”的家人形象? “物质遗存与精神的‘去共产主义化’”: 作者对东欧各国在拆除列宁雕像、更改地名和博物馆重建过程中的社会反应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物质符号的消失,带来了一种身份认同上的失根感。本书最后探讨了记忆如何成为一种商品和一种政治工具,以及在快速的西方化进程中,一代年轻人如何与父辈的苦难经验产生断裂。 --- 写作特色 《尘封的信笺》的非凡之处在于其高度的文献性与文学性的融合。科瓦奇的叙事风格沉稳、克制,擅长通过具体的“物证”(如一张泛黄的明信片、一份被涂改的入党申请书、一盒被藏在壁橱后的黑胶唱片)来折射出宏大历史的幽微。本书的语言精准而富有层次感,避免了煽情,而是让历史本身以其沉重的重量,自然地压向读者。它是一部关于“失语者”如何被重新发声,关于“被遗忘的角落”如何重现光芒的深刻作品。 推荐人群: 历史研究者、社会学、政治学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对冷战史、东欧转型社会和记忆理论感兴趣的读者。 --- (总字数:约158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如果种子不死》的书,拿到手的时候,它的封面就带着一种淡淡的、难以言喻的吸引力。那种质朴的色调,似乎在诉说着一种久远的故事,一种关于生命、关于坚持的低语。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文字风格,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像是从内心深处挖出来的真诚。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触感,让我能够轻易地想象出书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他们的呼吸,甚至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却道出了生活最本质的哲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和愿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发现其中蕴含的无限可能。有时候,读到某个情节,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表达,思考其中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是很少见的,它不会让你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却能在你平静的心湖中激起层层涟漪,留下悠长的回味。

评分

我很少会一本一本地去追逐某个作者的书,但《如果种子不死》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它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不落俗套的立意,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将如此宏大的主题,用如此细腻、个人化的笔触来展现。书中的人物,虽然命运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韧性。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种平淡的叙述,将这种韧性深深地刻在了读者的心中。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情节而感到心疼,有时候,我会被人物的勇气所感动。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中那些被忽视的闪光点。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希望也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在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悄悄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茧而出的那一刻。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并且愿意反复品读。

评分

《如果种子不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的结构非常独特,并非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起其中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返璞归真的文字风格,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字字珠玑,句句入心。它让我思考,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坚守?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那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仿佛能够感同身受,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达出的那种深刻的生命智慧。它告诉我,即使经历了风雨,即使饱受摧残,只要生命的力量还在,就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这种信念,就像是黑暗中点燃的一盏灯,指引着我前行。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我们就能够变得更加强大。这种积极而富有哲理的思考,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如果种子不死》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并不快,作者似乎有意让读者放慢脚步,去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韵味。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人性弱点和复杂性的描绘,那些人物并非完美无瑕,他们有挣扎,有迷茫,甚至有犯错,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如此真实可信,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而是用一种包容而理解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选择与成长。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总能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悄然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那种希望,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宣言,而是微小、坚韧,却能在最黑暗的时刻给人带来一丝光明。我常常在合上书页后,脑海中依然萦绕着书中的某些画面和对话,它们会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去思考那些一直以来我未能真正理解的问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速食文化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初读《如果种子不死》,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领域的科普读物,但很快我就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坚韧的哲学散文诗。作者的语言非常精炼,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我尤其喜欢它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那种细腻入微的刻画,让人仿佛能够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而这些自然的描绘,又常常与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相互映照,形成一种奇妙的共鸣。它让我明白了,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生命的力量存在,就总有生长的可能。这种观点,不仅仅适用于自然界的植物,更可以引申到我们的人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是,面对困境,我们不应该轻易放弃,而是应该像种子一样,即使被埋在黑暗中,也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破土而出。这种积极而充满力量的解读,让我感到鼓舞,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深的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