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大爆炸

物理大爆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安东尼·J.莱格特 著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宇宙学
  • 大爆炸
  • 宇宙起源
  • 天文学
  • 科学普及
  • 理论物理
  • 现代物理
  • 科普读物
  • 宇宙演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62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43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特种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鲜有科普类著作,而本书正是量子物理学大师、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东尼?莱格特教授面向普通大众的科普力作。

  2.本书深入浅出,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与读者探讨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宇宙学等多个学科的奥秘,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

  3.在严谨的科学知识外,本书透露出丰富的哲学和辩证之美。例如在讨论时间反演时,作者很巧妙地揭示了常识对实验判断的影响。

  4.本书英文版为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经典物理系列之一,在西方读者中已获广泛好评。该书的引进必将在国内读者中激起良好反响。

内容简介

  《物理大爆炸》为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量子物理学大师安东尼?莱格特教授面向普通大众的科普著作。物理学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无疑值得我们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作者莱格特教授以通俗的语言揭示了一个玄妙但并不神秘的物理世界,可谓是物理学知识集中普及的一次“大爆炸”。许多物理、天文爱好者关注的黑洞、引力波、宇宙膨胀、时间弯曲、时间之箭、波粒之争等话题也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讨论。正如作者所言“物理学家们就像在一个裂开的冰川中攀岩”,物理成果的每次获取都需要经历冒险但过程却充满惊喜。让我们一起加入这场探险之旅吧!


作者简介

  安东尼·J.莱格特 (Anthony J. Leggett) ,1938年生于英国伦敦。1964年获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教授。莱格特教授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量子物理学领域的领袖。由于他在超流体理论研究中做出的原创性工作,2003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莱格特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英国物理学会荣誉院士。他因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士称号。莱格特教授不但有精深的科学造诣,他在哲学,语言等人文学科也有深入研究。

精彩书评

  “量子力学的阐述简直太棒了!作者对于 ‘希格斯机制’的描述是我见过睿智的。”

  ——《自然》

  “……不是科学家也能读懂……精彩至极。”

  ——《泰晤士文学增刊》

  “此书作者在叙述的通俗性和理论的抽象性之间,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在基础与应用之间,保持了出色的张力与平衡感”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刘 兵

目录

第1章 物理学的演进

第2章 物质由何组成

第3章 宇宙的结构与演化

第4章 人类尺度上的物理

第5章 不可外扬的家丑!

第6章 理论物理即将走向终点了吗

延伸阅读

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这本书写于1986年。如果我有机会在2016年从头开始再写一次的话,我也不会改变太多的东西。在过去的30年里,物理学对世界的描绘并没有太多变化。当然,书中提到的每一个特定领域都有一些重要的知识更新,下面我将它们列出来。但是从根本上讲绝大多数“已知”的和绝大多数“未知”的东西与1986年相比基本一致。

  在粒子物理领域,过去30年最值得一提的进展很可能是2012年探测到了期待已久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基本粒子,它的质量大约是125 千兆电子伏(GeV)。另一个有些出乎意料的发现是至少某些中微子有非常小的(大约1电子伏)但一定非零的质量。虽然这两个结果都与“标准模型”吻合,但是与1986年相比,这个模型是不是终极真相或者模型中的众多常数是不是有更透彻的解释,这两点目前都没有更加清晰的答案。

  在宇宙学领域,至少有一个意料之外的重大进展和一个(某种程度上)意料之中的进展。意外来自90年代末人们发现宇宙的膨胀实际上是加速的,这和最简单版本的FRW模型预言的不管质量密度的值是多少,宇宙膨胀的速率都始终随时间减小的结论恰恰相反。关于这个令人惊讶的宇宙的状态,最为广泛接受的解释是除了公认组成宇宙很大一部分的“暗物质”之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暗能量”。但是后者的本质现在还不清楚,而且这整个想法最后可能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另外一个更普遍被预见到的发展——大型实验物理的一次真正的胜利是2016年初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观测到引力波,这个结果彻底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如果之前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广义相对论的话)。而且接收到脉冲的形状和理论上预言的两个正在相互碰撞的黑洞产生的辐射完全吻合。

  凝聚态物理中一个主要的颠覆性的结果是发生在之前公认的温度极限25K(开氏度)之上的超导现象(实际上是在1986年末发现的,但是原版来不及将其收录)。“高温超导”现象最初被认为只在一系列层状材料铜氧化物中发生,其机理和绝大多数之前知道的材料都不一样。但是最近高温超导在其他地方也被发现,而且讽刺的是直到2016年末,超导温度的记录保持者(一种硫化氢化合物,其转变温度在极高压条件下是室温的2/3以上)似乎还是“经典”类型。一个在1986年之前并不存在,但令人激动的新领域是“量子通信”——一种利用量子力学领域的一些离奇特征,来实现保密通信(“量子密码”,已经被实现)和大规模并行计算(“量子计算”,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计划阶段)的技术。

  最后,在书的最后一章我推测,当我们将量子力学的预言推广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我们会碰到某种危机。事实上,最近15年对量子描述的基本特征的测试延伸到了许多不同的系统,特别是超导器件。它虽然不处于“日常生活层面”但是也牵涉到百万个不同电子态的叠加。尽管如此,至今为止我们得到的所有结果都显示量子力学仍然运转良好。显然如果存在让量子力学分崩离析的结果的话,它一定发生在和我们日常经验更接近的层面,或者与日常经验完全无关的层面。

  安东尼·J.莱格特

  2016年11月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与《物理大爆炸》主题完全不同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 《城市光影:现代都市的社会生态与文化变迁》 作者: 陈铭远 出版社: 远方文化 ISBN: 978-7-89123-456-7 装帧: 精装,配有大量纪实摄影图片与城市地图 定价: 128.00 元 内容简介: 《城市光影:现代都市的社会生态与文化变迁》是一部深度剖析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城市群落如何从物质空间结构走向精神文化重塑的社会学与人类学专著。本书并非简单描绘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城市内部复杂交织的生命网络、流动的社会阶层、被遗忘的角落以及新兴的文化符号。 作者陈铭远教授,以其三十余年行走于世界各大都市的田野调查经验,结合扎实的社会理论基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现代城市镜像。全书共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揭示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加速器”的本质。 第一部分:空间的凝固与解构——城市地理的权力博弈 本部分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重点分析了“通勤带”、“卫星城”以及“核心商业区(CBD)”这三大要素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与社会互动模式。作者深入考察了“士绅化”(Gentrification)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剖析了老城区居民如何被边缘化,以及“共享空间”概念在过度商业化浪潮下的异化。 书中详细对比了东京新宿的垂直密度与柏林克鲁茨贝格区的水平蔓延,指出不同规划哲学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居民的归属感与社会资本的积累。一个重要的论点是: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工程技术问题,而是关于谁有权定义“美好生活”的权力斗争。例如,书中花费大量篇幅描述了在某些快速发展的大都市中,公共座椅的设计如何无声地排斥了无家可归者,揭示了“隐形政策”在物理空间中的体现。 第二部分:流动的人群与破碎的连接——都市社会学的微观透视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城市中的“人”。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看似缩短,心理距离却在扩大。作者引入了“社会疏离感”与“数字亲密性”的辩证关系,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成为城市人弥合孤独的工具,同时又可能固化了基于兴趣圈层的“亚文化孤岛”。 重点研究了城市中的三种关键群体:“城市游牧者”(Digital Nomads)、“隐身劳工”(Invisible Workforce) 和 “城市原住民”(Urban Natives)。通过对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的访谈,揭示了零工经济下个体在城市生存体系中的脆弱性。他们的流动性极强,却构成了城市运转最不可或缺的底层支撑。陈教授提出,理解现代城市,必须先理解那些在凌晨三点仍在穿梭于街道上的“隐身之手”。 第三部分:消费的剧场与身份的构建——都市文化符号的生产 城市是巨大的文化消费机器。本章聚焦于商业空间如何被设计成一种“沉浸式体验”,以及消费者如何在这种体验中构建或丧失自我身份。我们看到的那些网红打卡地、概念咖啡馆和主题购物中心,其背后运作的逻辑是什么? 作者剖析了“怀旧经济”在城市中的复兴——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追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复古风格?这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更是对当前高速变化生活的一种无声抵抗。此外,本书详细分析了“跨文化适应”在移民社区中如何催生出新的、混合的城市美食和艺术形式,探讨了城市艺术(如街头涂鸦、快闪艺术)如何在被资本收编与保持反叛精神之间走钢丝。每一件霓虹灯下的艺术品,都是城市文化身份的宣言。 第四部分:数字化的未来与生态的韧性——城市可持续性的挑战 展望未来,本部分探讨了技术进步(如物联网、智慧城市系统)对城市治理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警示了数据垄断可能带来的“算法控制”风险。作者强调,一个真正有韧性的城市,不仅要有高效的交通系统,更要有强大的“生态韧性”。 书中通过对雨水花园、垂直农场等“绿色基础设施”的案例研究,阐述了城市如何重新学习与自然环境共存。陈教授认为,对抗城市热岛效应和资源枯竭,需要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居民对“公共领域”(The Commons)价值的重新认识。最终,本书呼吁读者跳出屏幕的视角,重新以行走的、感官的、充满呼吸感的身体去体验和参与塑造我们所居住的这座城市。 本书特色: 深度田野: 结合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洲的实地案例,视野宏大而细节丰富。 跨学科融合: 融合了社会学、城市规划、人类学、文化批评等多学科视角,提供全面分析框架。 视觉冲击: 随书附赠的专题摄影集,捕捉了城市中最具张力的瞬间,增强了阅读的现场感。 适合读者: 城市规划专业人士、社会学和人类学爱好者、关心居住环境与社会公平的都市居民,以及所有对现代社会运作机制感到好奇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尝试阅读《物理大爆炸》之前,我对于“物理”这个词总是带着一丝敬畏,甚至有些畏惧。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遥远,充满了各种我无法理解的符号和定理。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枯燥的公式,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非常吸引人的视角切入,让我感受到物理学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它解释着我们周围世界的运行规律,也回答着我们内心深处关于宇宙的终极疑问。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把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概念,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时间旅行”和“平行宇宙”的讨论,这些曾经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情节,竟然在物理学中也能找到理论上的依据,这真的太震撼了!这本书让我明白,物理学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它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也让我对科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普书,不仅要传达知识,更要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物理大爆炸》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书中关于宇宙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引力波的探测,暗物质的追踪等等,都让我惊叹不已。我以前只是隐约听说过这些名词,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到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意味着什么。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宇宙的浩瀚星空中进行一场精彩的旅行。每一章都充满了新奇的发现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欲罢不能。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让我感到被信息淹没,而是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我现在已经开始查找更多关于物理学的资料,想要更深入地探索这个迷人的领域。《物理大爆炸》就像一个引信,点燃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评分

哇,收到这本书《物理大爆炸》的时候,我真的超期待!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宇宙膨胀的视觉效果,让人立刻联想到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我一直对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也读过一些科普类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艰涩,要么又太浅显,找不到那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所以,当《物理大爆炸》出现在我面前时,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会不会是那个能填补我知识空白的神奇之书?”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想了解物理学的宏大叙事,更是希望它能用一种易于理解、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呈现在我面前。想象一下,如果这本书能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带我穿越时空,亲历宇宙从无到有,从奇点到无限延展的壮丽历程,那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体验!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关于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的种种疑问,也能让我窥探到宇宙未来的发展轨迹。总之,这本书承载了我对科学探索的无限憧憬,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开始这场关于宇宙的奇妙旅程。

评分

不得不说,《物理大爆炸》这本书给我的思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思考那些关于宇宙起源、时间本质、空间结构的问题。书中提出的某些理论,比如关于宇宙的“胀大”机制,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是否只是无数个可能中的一个?这种对现实的颠覆和对未知的探索,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好奇。作者的论证过程也非常严谨,虽然语言通俗,但逻辑链条清晰,让人信服。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肯定。

评分

这本书的入手体验,简直超乎我的想象!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沉甸甸的,很有质感,这在现在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实体书的触感和翻阅的乐趣是电子设备无法比拟的。打开书页,纸张的质量也非常好,印刷清晰,排版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插图和图表,都设计得非常精美且富有启发性,它们不像那些生硬的科学图示,而是更像艺术品,巧妙地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可视化,让我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在视觉上获得直观的理解。这对于我这种对复杂公式不那么敏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上的处理,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一步步深入物理学的殿堂,让我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而不是被冰冷的公式吓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评分

包装非常好,发货也很快。

评分

还没有看,搞活动买的,攒着慢慢看!京东书籍品质保证。

评分

凑单购入,没事儿可以看看

评分

科普书值得一看。京东让我多看了不少书,就为了满199减50。

评分

书不错,包装完好,快递也挺快,满意

评分

书籍非常好,很经典!

评分

很好的选择很好的选择

评分

东西都收到了还没看,不过应该不错

评分

儿子钦点的,说非常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