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史料丰富,书中涉及人物具有一定知名度,本书作者同样是知名人物传记作家。内容和文笔都相对较好。
杨者圣,江苏海安人,数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民国史。因其掌握资料准确、善于构建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对民国历史的缜密思索,以及其作品中渗透的浓郁的民国情结,而成为既得到专业研究者认可、又受到普通读者欢迎的一位成绩卓著的民国人物传记作家。
第一章南方“新贵”
“火箭式”新干部
中央银行之父
财经“沙皇”
“为革命行苛政”
第二章在夹缝中的摇摆与变节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三不”政策
“计毒无过断粮”
“单刀赴‘沪”’
十字街头
源远流长的宋氏家族
“子文”者,志于孙文也!
失恋季节:一个老掉牙的爱情故事
终究跨进了蒋家大门
第三章财政部长与“狗”
“生殖器政府”的财政部长
与“山西九尾狐”过招
“梅开三度”的中央银行
“善门难开,善门难闭”
“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
“他是强盗,这次打完仗,我也不干了”
“诸君打到哪里,子文跟到哪里”
“棉麦大借款”风波
扑朔迷离的“辞职风波”
第四章“红顶商人”
“中国的摩根”
中国银行“劫夺案”
“我没有办法反对宋”
“O.S.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
“权力致富”与“信息生财”
第五章从冒险赴陕到避难香港
“愿以私人资格前往西安探询情况”
“子文确有抗日决心与改院布置”
“我姓宋的不骗人”
刺宋:“事成不会少于百万之数”
“国家的事,有他们办,用不着我们了”
“口里叫哥哥,背后摸家伙”
宋派势力捅出“南尖社”事件
“治标之道”与“治本之道”
异军突起的“公馆派”
“讨了他的小姨子,我就是他的连襟”
第六章从“私人代表”到外交部长
“可怜的宋子文”
纵横美国朝野的“丐帮老大”
美国大借款
不是冤家不聚头
“现代大儒”与“太上大使”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折冲于大国之间
一波三折的“倒史”事件
“茶杯风波”的台前与幕后
失之史迪威,得之史迪威
登上顶峰
第七章院长宝座
率队挤进“大国俱乐部”
“今天并不是我要求你来帮忙”
“三板斧”夺回接收大权
“委员长大家可以用”
“干得了挑起来,干不了放下来”
“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
国民党内的又一只“溺尿桶”
第八章在走下坡路的日子里
《中央日报》炮打宋子文
捐银子,买顶子
“衰仔”的复兴梦
第二号战争罪犯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匹夫的野心,富裕的难民
梦中不知身是客
附:杨者圣和他的“民国人物系列”
第一章 南方“新贵”
“火箭式”新干部
“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是一句现代的豪言。不过,对于人生的智慧和经验来说,它的确不是一句高调,也不是一句诳语。人的一生,有许多关口,亦即有许多挑战和机遇。对于人生来说,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拼搏,还可能会是命运的大变化与大转折。1923年2月,宋子文所面临的境遇,就是这种人生的大选择与大转折点。
29岁的年轻人,在著名的汉冶萍公司当过上海办事处秘书,也当过汉阳总公司会计科长。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人生境遇不能说不好!不行,“炒”老板的鱿鱼!于是,跳到联华商业银行,跳到大洲实业公司,跳到神州信托公司。从1917年回国,前后只有四五年的时间,“炒”老板已经“炒”了四五个。这真是一个抱负很高不满足运命的年轻人。
一次次的跳槽,当然是一次次的不满意。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不安分也是一种野心;然而,未尝不可以认为,这也是一种期待与追求!现在,又当上了华义银行总经理。尽管华义银行只是个小银行,但是,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缺乏的不是前景与前途,缺乏的只是经历与经验。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大银行是从小银行来的,大银行的总经理难道不是从小银行总经理来的么?然而还是不满意,去意再一次萌生了。不过,实业界干过了,金融界干过了,还能到哪儿干呢?不要紧,好在二姐庆龄已经从南方来信了,要他到南方去帮忙。一切正透露出一个新的人生际遇!
2月间,孙中山在广州东郊农林试验场设立陆海军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职。开府伊始,缺钱,缺枪,缺炮,缺实力;当然,在聪明的政治家眼里,最缺的还是人才。有了优秀的人才,可以弄到钱;有了钱,就能弄到枪、弄到炮;有了枪炮,就有了实力,这是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优秀的人才在哪里呢?在夫人的提醒下,中山先生想到了子文。宋子文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还在“世界金融之都”华尔街花旗银行有过一番历练。老实说,在20年代,这样的中国人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但是,从宋子文的角度说,究竟去不去南方,不能不有一番权衡,也不能不有一番布置。二次革命以来,姐夫已经三次在广州开府。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也失败了,第三次难道就一定会成功么?这是宋子文不能不想到的问题,他不能不提出这个疑问!姐夫是一个革命家,二姐也是一个革命家。革命家是不计成败的,只要没有成功他们还会接着干。但子文不是革命家,他只想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只想做一个成功的金融家。而企业家和金融家是不善于面对失败的,这是他与姐夫孙中山不同的地方,也是他与二姐宋庆龄不同的地方。
不过,宋子文小时候受到其父宋嘉树的影响,长大了又受到二姐的影响,对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虽没有坚定的信念,但始终怀有好感,不希望革命失败这是没有疑义的。况且,回国已经五年了,从汉冶萍公司,到联华商业银行,到大洲实业公司,到神州信托公司,再到华义银行,宋子文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时代的压迫,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封建贵族的压迫,一切的抱负、一切的追求,都还无从谈起,便是与盛七小姐的恋爱也在盛家封建势力的压迫下而凋谢了,这是他最感耻辱的失败经历。对于老年人来说,沉痛的失败也许只是冬天喝下了一碗凉水,从此慢慢地消沉了;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沉痛的失败则好比是夏日喝下了一碗烈酒,只会激起年轻人复仇的欲望。
此时的宋子文,便是这样的心境。也许是受野心的刺激,期望着有朝一日能借助革命的成功报复盛家的白眼;也许是为了忘却年轻人失恋的痛苦,换一个全新的环境改变一下压抑的心情;也许是受到家族拓荒与冒险精神的影响,决定到多彩多姿的南方碰碰运气吧,于是宋子文决定响应二姐庆龄的感召,丢下了华义银行总经理的宝座,丢下了上海的优裕生活环境,投奔南方革命阵营去了。
说到运气,真是一个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的东西。曾国藩晚年曾说:“不信书,信运气。”以“曾圣人”的一生体验,竟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见,运气这个东西不可不加以注意。本来,子文的这次南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带有负气的成分。在上海,与赫赫有名的盛氏家族闹得颇不开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南方碰碰运气吧!偏偏这一碰,竟碰出了一生的飞黄腾达。
中山先生一生服膺革命,可是从没有获得成功的纪录。同盟会时期,十几次的武装起义失败了。后来,辛亥年的革命失败了,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败了,1915年的护国运动失败了。为领导南方的护法运动,1917年第一次在广州开府失败了;1920年第二次在广州开府失败了。这次是第三次在广州开府,就一定会成功么?革命30多年了,国人看到的孙中山从来只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一次次的失败,使得许多追随者对革命发生了动摇,并由此而离开了中山先生。然而,就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转折时期,宋子文加盟进来了。这不能不说是宋子文的成功,也不能不说是宋子文的运气。
有人说宋子文这一次南下是商人的一种投机心理,看准了中山先生一定会成功,才投奔南方政府的。如果是这样,那倒未免抬高了这个多少有点纨绔气的宋大公子。老实说,不但宋子文不可能有这个眼力,便是一批长期跟着中山先生打天下的元老重臣,也未必有这样的眼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若以商人的投机手腕而言,宋子文不及他的大姐宋蔼龄多了。早在民国初期,宋蔼龄就是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革命资格比宋子文老多了。然而,这个时候的宋家大小姐,正伴随她的白马王子孔祥熙推行其“稳健”政策,在北方按兵不动冷眼坐观南方的成败。事实上,即便英明伟大的孙中山先生,虽然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但也未必对这一次的开府有着成功的绝对把握。
但是,正像广告词里所说的那样,“付出总有回报”。因为有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又因为有了两次开府遭挫的经历,第三次建立的南方革命政府才有了获得成功的基础。如此,这才有了宋子文在南方政坛的崛起,“潜龙在渊”一变而成为“飞龙在天”,从一个无足轻重的钱庄经理,一个商界跑龙套的小角色,一跃而成为南方政府的财政大臣,成为一言九鼎的南方“金融沙皇”,真可谓横空出世,一飞冲天。
所谓“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对于中山先生领导的南方政府来说,宋子文只是搭了一个末班车,却抢了个早市。3月间,子文出任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这是大姐蔼龄、二姐庆龄的旧职,也是子文政治生涯的开始。虽然,就职务而言,这个位置并不算高;但是,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南方政府的大人物,也可以熟悉大本营的一套运作程序。显然,这是一个过渡,更是一种历练。
果然,4月间子文便有了新职,转而出任中央银行筹备员。对于子文来说,干金融,这是他的所长,也是他的专利。在美国老大哥那里,学的就是这一套么!子文办事,真是雷厉风行。5月间,中央银行便已成立,老资格的革命党人林云陔出任中央银行行长,宋子文任副行长。虽屈居副手,但看得出来这是个管事的人物。
10月间,宋子文出任两广盐务稽核所经理。用现代的官职比照,大致相当于两广税务局长。这不但是一个独当一面的要职,更是一个让人垂涎的肥缺。事实上,在不少元老人物看来,这个大元帅的小舅子半年前还是一脸的稚气,而现在已经是跻身于南方政府的新贵了。半年三迁,真让人看了眼红。
如果说子文南下,第一年坐的是特快列车;那么,在随后的几年里搭乘的就是直升机了。1924年4月,宋子文被任命为广东省财政委员会委员,这是向财政高层迈出的一步。8月间,宋子文升任中央银行行长,成为南方政府的阁僚。一年多以前,宋子文还只是上海滩上名不见经传的钱庄经理,而现在已经是南方政府最年轻的内阁大臣,掌控国民党金融事业的最高主管。虽然,从副行长到行长只是顺理成章的一次升迁,算不上放了一颗卫星;但30岁的年轻人就当上政府阁僚,在一个老成的国度里不能不说是一次破格的任用。
不过,那是一个非常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出现奇迹的年代。在今天被看作是意外的变化,在那个时代正是一种常态的演变。1925年,宋子文的仕途已经由坐直升机改乘波音客机了。是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对于宋子文来说,这不啻是失去了一道像青藏高原那样巨大的政治屏障,当然是一个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由于两年来的杰出表现,也由于中山先生的崇高威望,宋子文已经像一棵大树在南方那块陌生的土地上扎根了。是年7月间,宋子文兼广东省政府委员及商务厅厅长。这是在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子文得到的又一个政府高职。这说明,尽管失去了中山先生的扶持,宋子文的政治前途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由省财委委员到省政府委员,由金融到商业,宋子文主管的范围正不断扩大。一切都预示着宋子文的政治仕途正如日中天。
说实话,这本书的史料考据工作量之庞大,简直让人望而生畏。行文中引用的那些文献、电报、私人信函的片段,无一不显示出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倾尽全力。但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详实的数据和考证并没有让文本变得晦涩难懂,反而如同精美的骨架,支撑起了整个叙事结构,使其具备了无可辩驳的真实感。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穿梭的情景,那种对真相的执着和探求精神本身就极具感染力。这种扎根于史实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历史厚重感,让读者能够踏实地沉浸其中,去感受历史的脉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层面。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它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挖掘。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剥开那些光环和标签,去探究驱动他们做出关键选择的内在动机。你会看到一个人物在面对巨大压力时表现出的坚韧与权衡,也会看到在光鲜亮丽之下隐藏的那些妥协与挣扎。作者似乎有一种洞察人心的天赋,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和道德困境。这种对人性的探究,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让你在理解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自身在面对抉择时的立场。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是从宏观的政治角度去看待那段历史,而是开始从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所经历的内部冲突去重新审视,收获良多。
评分天呐,我最近读完的这本书真是让我三观都受到了冲击,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维度。我一直以为我对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了解得差不多了,但这本书里揭示的那些细节,那些权力斗争背后的暗流涌动,简直是让人目不暇接。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仿佛我能亲眼看到那些历史场景在我眼前上演。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描述,那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交织的磅礴气势,让人在掩卷沉思之余,也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更像是一幅描绘近代中国转型期社会生态的恢弘画卷,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值得推敲的细节和引人深思的议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沉稳与华丽的结合感。它既有传统史书的严谨和力量感,用词精准,逻辑清晰,没有丝毫的浮夸之气;同时,在描绘那些关键的历史场景或人物内心活动时,又流露出一种近乎诗意的细腻和张力。尤其是在描述环境氛围和时代背景时,那种色彩感和画面感极其强烈,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那个特定年代特有的气息。这种风格上的平衡掌握得非常好,使得阅读过程既有知识的充实感,又不乏文学上的享受。它不像很多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令人望而却步,而是以一种优雅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一段复杂的历史娓娓道来,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实在是太妙了,有一种张弛有度、层层递进的魅力。起初的章节铺陈得非常自然,像是在平缓地引导你进入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让你先对大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然而,一旦进入核心事件的描写,那文字的密度和信息量瞬间暴增,像是一列全速前进的列车,让人不得不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关系网时的那种老道和清晰,即便是涉及多个派系、多重利益纠葛的场景,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丝毫的混乱感。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跟随作者的视角,亲自参与了一场场高风险的博弈。那种文字带来的紧张感和掌控感,是许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文学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