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统计学学习指导书(第3版)/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是与《统计学(第3版)》(孙静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相配套的学习指导书,旨在帮助学生及其他读者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和消化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统计学学习指导书(第3版)/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根据《统计学(第3版)》教材的框架,即总论、统计数据调查与整理、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概率统计、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内容,总结、整理出每章、每节的学习重点与难点,设计了大量的练习题,并给出了较详细的答案解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统计学学习指导书(第3版)/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适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及专科层次经济类、管理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读者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学习重点与难点1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1
第二节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阶段2
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
练习题3
练习题答案8
第二章统计数据调查与整理14
学习重点与难点14
第一节统计数据14
第二节统计数据调查14
第三节统计数据整理15
第四节频数分布15
第五节数据显示15
练习题16
练习题答案25
第三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37
学习重点与难点37
第一节总量指标37
第二节相对指标37
第三节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运用原则39
练习题39
练习题答案47
第四章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54
学习重点与难点54
第一节平均指标54
第二节标志变异指标55
第三节偏度与峰度56
练习题56
练习题答案65
第五章时间序列分析77
学习重点与难点77
第一节时间序列编制77
第二节时间序列分析指标77
第三节时间序列的解析80
练习题81
练习题答案90
第六章统计指数105
学习重点与难点105
第一节统计指数概述105
第二节综合指数106
第三节平均数指数106
第四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108
练习题109
练习题答案119
第七章概率统计135
学习重点与难点135
第一节随机事件和概率135
第二节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36
第三节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37
第四节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138
第五节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139
第六节样本及抽样分布140
第七节参数估计140
练习题141
练习题答案147
第八章抽样推断152
学习重点与难点152
第一节抽样推断概述152
第二节抽样的组织方式153
第三节抽样误差154
第四节参数估计155
第五节假设检验157
练习题157
练习题答案166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183
学习重点与难点183
第一节相关分析概述183
第二节线性相关的测定184
第三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85
第四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86
练习题187
练习题答案197
精彩书摘
《统计学学习指导书(第3版)/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
第三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统计所要研究的、客观存在的、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构成总体的各个个别单位,就是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或个体,它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统计总体的特征是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总体和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它们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是可以变换的。
指标亦称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统计指标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进行统计设计或理论研究时所使用的仅有数量概念而没有具体数字的统计指标;二是统计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构成。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规模、总水平和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也称为总量指标或统计绝对数;质量指标是反映现象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通常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派生的指标,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来表示,反映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比关系。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品质属性或特征的名称,它不能用数值表示,只能用文字说明;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是用数值表示的。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有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和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而指标不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数量标志的标志值进行直接汇总或间接计算的;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以上这几个基本概念是学习难点,要结合实例来深刻理解。
变异是指统计所研究的指标与标志,其具体表现在总体及总体单位之间是可变的,即指标及标志的具体表现在各总体或各单位之间不尽相同或有差异。
变量是可变的统计指标和可变的数量标志,是一种概念或名称。
变量值是变量的具体数值或具体表现,即为指标数值或数量标志的标志值。变量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按对变量值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的总体现象各方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两大类。统计指标体系按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描述统计指标体系、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和预警统计指标体系。
……
前言/序言
第3版前言
本书是与《统计学(第3版)》(孙静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相配套的学习指导书。《统计学学习指导书》(孙静娟、邢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版自2013年出版以来,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并进行练习训练,帮助教师驾驭学生的课外学习,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及运用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本书各章的顺序与《统计学(第3版)》教材一致,每章由学习重点与难点、练习题、练习题答案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练习题是针对教材的各知识点内容设计,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或思考题,且练习题答案的解题过程详细、容易理解。本书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生和其他读者更好地熟悉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不可或缺的学习辅导材料。
本书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本次修订由邢莉对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孙静娟对第五章、第九章的内容进行了修改,邢莉重新对第七章的内容进行了编写。
本书第1版、第2版的出版,以及现在第3版的修订都一直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编者
2017年3月于深圳大学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8版)》 引言 本书是享誉全球的经典经济学教材《经济学原理》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已更新至第八版。自问世以来,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教授的这部作品便以其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和贴近现实的案例,赢得了全球数百万学习者的青睐,成为经济学入门教育的基石。本分册聚焦于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工具,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个体经济单位(家庭和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资源的配置和价格的形成。 内容概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8版)》系统地阐述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最基础的供求关系,到复杂的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学,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涵盖了微观经济学的精髓。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本部分首先为读者构建起理解经济学的宏观框架。它从“经济学研究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出发,介绍了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等核心概念,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学研究是不可避免的。接着,本书提出了经济学分析的十大原理,如“人们面临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等。这些原理是理解后续所有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基础,贯穿于全书的始终。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如“披萨和啤酒”的选择,作者阐明了经济学原理的普适性和实用性。此外,本部分还区分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帮助读者认识到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性质。 第二部分:市场供求分析 本部分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石。它详细介绍了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如何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读者将深入学习: 市场与竞争: 定义什么是市场,并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特别是完全竞争市场,这是后续分析的重要模型。 需求: 讲解了需求的概念、需求曲线的含义,以及影响需求量的各种因素,如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预期以及消费者的数量。本书强调了“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即考察单一因素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并区分了需求量的变动(沿着需求曲线移动)和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供给: 类似地,本书阐述了供给的概念、供给曲线的含义,以及影响供给量的各种因素,如价格、生产要素价格、技术、预期以及卖者的数量。同样区分了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均衡: 引入了市场均衡的概念,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和数量。本书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市场如何趋向于均衡。并分析了当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价格时,市场如何通过过剩(供给大于需求)或短缺(需求大于供给)来调整。 供求变动的影响: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当影响需求或供给的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时,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何随之变动。通过绘制和解读供求曲线的移动,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市场对各种变化的反应。例如,分析一场突发的流感对口罩市场价格和销量的影响,或是技术进步对智能手机市场的影响。 第三部分:企业的行为与市场结构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企业,并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及其对市场结果的影响。 生产与成本: 深入探讨了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以及成本的概念,包括总成本、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等。通过理解生产和成本的关系,读者能够明白为什么企业会以特定的数量进行生产。 完全竞争市场: 详细分析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如何做出产量决策以最大化利润。重点在于理解单个企业面对水平的需求曲线,其最优产量选择在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以及在短期和长期中,企业的盈亏状况和退出决策。 垄断: 讲解了垄断的成因、垄断者的定价和产量决策。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垄断者面临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其利润最大化条件也是MR=MC,但由于其需求曲线的形状,价格会高于边际成本。本书分析了垄断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无谓损失)以及政府对垄断的监管。 垄断竞争: 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本书分析了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如产品差异化,以及企业在短期和长期中的定价和产量决策。重点关注产品差异化如何影响企业的营销策略和长期利润。 寡头垄断: 描述了少数几个企业主导市场的寡头垄断结构。本书介绍了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和博弈的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勾结和价格战等现象。 第四部分:市场效率与福利 本部分探讨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引入了福利经济学的概念。 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引入了衡量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福利的指标。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获得的收入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市场效率: 分析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下,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如何被最大化,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本书解释了为什么市场均衡能够实现效率,并讨论了价格作为经济信号的作用。 市场失灵: 介绍了市场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形,即市场失灵。主要包括: 外部性: 讨论了正外部性(如教育、疫苗接种)和负外部性(如污染)如何导致市场结果与社会最优结果偏离,以及科斯定理、税收和补贴等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 公共物品: 解释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且非排他性)的特征,以及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困难,从而引出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中的作用。 信息不对称: 探讨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信息不对称问题如何扭曲市场结果,并分析了信号传递和筛选等应对策略。 第五部分:劳动要素市场 本部分将分析工具应用于更具体的要素市场,重点关注劳动市场。 劳动供给与需求: 阐述了劳动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以及工资如何在劳动市场上形成。 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差异: 分析了导致工资水平差异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天赋、歧视、行业结构等。 收入分配: 讨论了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如何衡量和分析收入不平等。 第六部分:宏观经济学部分(在独立分册中详细展开) 本分册作为微观经济学部分,仅简要提及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详细的宏观经济学内容则会在另一本独立的分册中深入探讨。 本书特色与价值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8版)》之所以能够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在于其以下几个突出的特色: 清晰的逻辑结构: 全书遵循从基础到深入的逻辑顺序,概念的引入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逐步建立起对经济学的理解。 生动的案例分析: 作者善于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例如航空公司定价、最低工资的影响、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等,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具象化,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 强调经济学思想: 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读者的经济学思维方式。通过反复强调核心原理,引导读者学会用经济学的视角去分析问题。 严谨的学术性: 在保持语言易懂的同时,本书在理论推导和模型分析方面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水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的练习题和思考题: 每章末尾都配有大量的练习题和思考题,涵盖了概念理解、计算应用和开放性讨论等多种形式,有助于读者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学习建议 阅读本书,建议读者: 1. 逐章精读: 务必认真阅读每一章节,理解核心概念和原理。 2. 动手练习: 积极完成每章的练习题,特别是计算题和图示题,这是掌握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关键。 3. 联系现实: 尝试将书中的理论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4. 反复回顾: 经济学概念之间相互关联,要经常回顾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 讨论交流: 如果有可能,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学习中的困惑,集思广益,加深理解。 结论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8版)》是一本无可替代的微观经济学入门教材。无论您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希望了解经济运行规律的社会各界人士,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套严谨、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决策、市场运行以及资源配置的奥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经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