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代成语

南京历代成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蓓 著,夏蓓 译
图书标签:
  • 南京
  • 成语
  • 历代
  • 文化
  • 语言
  • 典故
  • 历史
  • 地方文化
  • 江苏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ISBN:97875533180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04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品读南京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正文语种: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品读南京”丛书中的一本。在中国众多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与南京息息相关。据初步统计,因得益于南京历史文化的滋养,并从相关的典籍、故事、传说中蕴积和提炼出来的、具有南京地方特色或与南京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成语有130多条。这些成语集文学、艺术、哲理、历史于一身,要么精辟神妙、富于哲理、要么脍炙人口、孺妇皆知。本书将这些成语按照时间的顺序分为四篇:六朝篇、隋唐五代篇、宋元篇、明清篇,每条成语都有相应的典故和出处,读起来趣味盎然。

作者简介

  夏蓓,南京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南京市档案局档案征集利用处处长。学者型官员,主持《南京城市百年》丛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六朝篇
哀梨蒸食
白璧微瑕
白面书生
标新立异
别无长物
冰清玉润
步步莲花
不堪回首
不可理喻
不越雷池一步
超凡人圣
澄江如练
摧枯拉朽
大发雷霆
叠床架屋
东床快婿东床坦腹
断蛟刺虎改邪归正
咄咄怪事
多难兴邦
凤毛麟角
古肥今瘦
管中窥豹
光怪陆离
过江之鲫
洪乔之误
厚颜无耻
后起之秀
虎踞龙盘
击缺唾壶
开门揖盗
刻画无盐,唐突西子
空洞无物
蓝田生玉
量体裁衣
琳琅满目
龙行虎步
盲人瞎马危言耸听咄咄逼人
迷途知返
明镜不疲
千载难逢
倾箱倒箧
情同骨肉
穷兵黩武
人琴俱亡
日近长安远
入幕之宾
三纸无驴
手不释卷
束装就道
天花乱坠
遐迩闻名
新亭对泣楚囚相对
异口同声
一身两役
一往情深
饮醇自醉
越凫楚乙
至理名言
自惭形秽

隋唐五代篇
伯仁由我而死
才高八斗
草间求活
城狐社鼠
大笔如椽
得意忘形
东山再起
家破身亡
矫情镇物
飞蛾扑火
功败垂成
画龙点睛
江郎才尽
江左夷吾
疾恶如仇
寄人篱下
渐入佳境
尽心尽力
精神满腹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落笔成蝇
目光如炬自毁长城
南金东箭
皮里春秋
飘茵堕溷
破镜重圓
千万买邻
骑虎难下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全无心肝
人木三分
三山二水
声泪俱下
生生世世
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探囊取物
天上人间
行不由西州路
徐娘半老
言不及私
衣锦还乡
一目十行
一衣带水
应对如流
芝兰玉树
中流击楫
罪莫大焉
宋元篇
干卿何事
六朝金粉
巧夺天工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小姑独处

明清篇
彼倡此和
解铃还须系铃人
锦囊妙计
义不容辞
用非所学
蛛网尘封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南京历代成语》:
  凤毛麟角这个成语出自两个典故。“凤毛”出自南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原文:“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而“麟角”则见于《太平御览》卷六○七引蒋子《万机论》。原文:“谚曰: ‘学如牛毛,成如麟角’言其少也。”意思是说,学习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像麒麟的角一样稀少。
  凤毛,今指凤凰的毛,但南北朝时期称赞某人品格、风度、学识像他的父亲,称其为“有凤毛”。麟角即麒麟的角,比喻稀少,后也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
  桓公即东晋西征大将军桓温。工敬伦,名劭,字敬伦,是王导的第四子。王导是个实权人物,他被后人称为东晋门阀政治的“教父”。晋元帝司码睿之所以能称帝继大统,全靠丞相工导。在司马睿刚袭封琅琊王的时候,两人即为知心好友。王导看到八王相争,天下大乱,便竭力向皇帝推举司马睿,为司马睿争取到了官职。永嘉元年(307年),他义跟着司马睿渡江南下,来建康(今南京)赴任。因为司马睿没有什么威望,所以江南的豪门士族都不肯前来归附。王导便劝司马睿礼贤下士,延揽豪杰。王导还趁着节日聚会的时候,带领渡江南来的社会名流,骑着高头大马,簇拥着司马睿的轿子,一起拜访贤人。
  ……
《南京历代成语》:一部流淌在古都血脉中的智慧结晶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成语,而是深入探寻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传承和发展出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成语。这些成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智慧、情感寄托与价值观念。 一、 历史回响:成语中的时代印记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长期定都的城市,见证了王朝的更迭、文化的融合与民族的兴衰。其丰富的历史积淀,为成语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六朝风云与帝王将相: 东晋、南朝的四代王朝,留下了无数辉煌与悲歌。《乌衣巷》的“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虽非成语,却道出了世事变迁的无常;而与此相关的成语,如“金陵王气”,直接指向南京的帝都气象,以及“建康风流”,描绘了六朝时期繁华奢靡的士族生活。唐宋时期,南京作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也催生了许多反映社会风貌的成语。例如,与城市地理相关的“秦淮夜泊”,不仅指具体地名,更隐含了文人墨客在此寄情山水、寻访古迹的雅趣。明朝定都南京,更是留下了“明故宫”等与具体建筑相关的词汇,以及“应天繁华”这类形容当时盛况的表述。 战火洗礼与民族抗争: 南京曾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间的烽火硝烟、悲壮抗争,也深深地刻入了成语之中。“破镜重圆”这个广为人知的成语,虽然来源有多种说法,但其故事中蕴含的离乱与重聚,在经历过无数次战乱的南京,更能引发深刻的共鸣。“金陵烽火”这样的表述,虽未固定为成语,却直接点明了南京在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城破人亡”更是直观地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 文化传承与士林风尚: 南京自古便是文化名城,文人荟萃,学术昌盛。这里孕育了无数的文人雅士,也留下了不少与文人墨客、学术思想相关的成语。“杏坛讲学”虽然出自孔子,但南京的书院、学宫也曾是重要的讲学场所,反映了其文化底蕴。“金陵书香”便直接概括了南京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读书氛围。“鸿儒荟萃”也常用来形容南京曾经汇聚过的众多才子。 二、 地域特色:成语中的南京风情 南京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间传说,都为成语注入了鲜活的地域生命力。 山水城林与自然风光: 南京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独特。“钟山秀色”直接赞美了中山(钟山)的壮丽景色;“玄武湖光”则描绘了玄武湖的湖光山色,是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而“莫愁烟雨”,则将南京的著名景点莫愁湖与江南特有的烟雨朦胧之美相结合,营造出诗意的画面。“栖霞晚照”则点出了栖霞山在傍晚时分的壮丽景色。“扬子江头”更直接指向长江,是南京重要的地理标志。 市井百态与民俗风情: 成语不仅记录了宏大的历史,也折射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夫子庙灯”与夫子庙一带的商业繁荣和节日景象紧密相连,是南京人熟悉的场景。“秦淮桨声”则描绘了秦淮河上摇橹船的声音,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江南水乡的韵味。“白鹭翩跹”虽非南京特有,但在南京的湿地和湖泊中,白鹭是常见的景象,也成为描绘自然美景的一种意象。“梅花傲雪”则与南京的梅花山相关,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 许多成语的背后,都隐藏着南京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白门楼”指向三国时期吕布在白门楼兵败身亡的典故,是南京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乌衣子弟”则与东晋王导、谢安家族的荣辱兴衰相关,成为形容显贵子弟的代名词。“杜鹃啼血”虽然与杜鹃鸟的传说有关,但在南京的民间故事中,也常常被赋予更深层的悲情色彩。 三、 智慧结晶:成语中的人生哲理 南京历代成语,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古人生活经验、处世智慧的浓缩。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 励志勤勉与积极进取: 许多成语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精益求精”虽然普遍适用,但在南京的工匠精神和学术传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锲而不舍”是对坚持不懈的赞美,在南京的治水工程、城市建设中,更能体现出这种精神。“发愤图强”则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成为南京人民奋发图强的写照。 审慎明智与权衡利弊: 成语也教导人们在处理事务时要审慎思考,明辨是非。“三思而后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在南京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变迁中,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察言观色”提醒人们要善于观察,洞察人心。“防患未然”则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在南京的防洪、防御工作中,更是体现了这一智慧。 人情世故与道德伦理: 成语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所推崇的道德规范。“乐善好施”是南京素来推崇的美德,在许多慈善活动和民间互助中都有体现。“知恩图报”强调感恩的重要性。“患难与共”则展现了南京人民在艰难时期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的精神。 四、 结语:一部流动的南京史诗 《南京历代成语》是一本关于南京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智慧、关于人生的书。它通过成语这一独特的载体,串联起南京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展现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风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阅读这本书,如同与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倾听他娓娓道来南京的故事。每一条成语,都是一个历史的切片,一段生活的缩影,一缕智慧的光芒。它们或许曾经在街头巷尾被口口相传,或许曾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被挥洒自如,又或许曾在无数普通人的心中被默默珍藏。 本书希望通过对南京历代成语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让读者不仅能了解成语的字面意思,更能体会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它是一本工具书,也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深入南京灵魂的旅行。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语言研究者,还是对南京这座城市充满好奇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与独特的阅读体验。 《南京历代成语》,一部流淌在古都血脉中的智慧结晶,等待您来细细品读,用心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词语背后的温度与凉意》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历史中人物情感的细腻描摹。它不是那种宏观描述“时代如何如何”,而是聚焦于“特定的人在特定情境下说了某个词语,那语境意味着什么”。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分析在战乱时期,人们如何用一些看似轻松诙谐的词语来掩盖内心的恐慌和绝望。那些被选入书中的成语,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微小的“时间胶囊”,承载着那个瞬间的集体情绪。我个人偏爱那种带着淡淡哀愁的叙事,而这本书的作者恰恰在这方面拿捏得极好,他没有过度煽情,而是用冷静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韧性。读到一半时,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留意周围人说话的用词,试图去挖掘那些日常用语背后可能隐藏的历史痕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让你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那个时代“在场”的人。它让我体会到,研究历史,最终还是要回到对“人”的关怀上来。

评分

《格物致知的另一种可能》 坦白说,最初我对这本书的兴趣点在于其“学术前沿性”,我希望看到对传统文献解读的新颖角度。这本书确实在这一点上没有让我失望,它在方法论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作者似乎运用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将社会学的人群流动模型,融入到对某些特定地域性成语传播路径的分析中。例如,他探讨了明清时期徽商和盐商在南京的活动,如何加速或阻碍了某些带有商业色彩的成语的固定化。这种将经济活动与语言现象强行关联的思路,虽然有些许争议性,但无疑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阅读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思考作者的逻辑链条,这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强迫你走出舒适区。书中的图表制作也非常精良,虽然内容偏向专业,但图表的简洁明了,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对于想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与社会结构深层互动关系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提供了足够的“智力挑衅”。

评分

《一页宋词的侧影》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于语言演变过程的精妙捕捉。它似乎不是在讲“南京”的历史,而是在讲述“语言”如何在这座城市里扎根、生长、变异。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对于宋元时期白话文进入官方文书的分析。作者引用了大量地方志和民间契约作为佐证,那种语气和用词的转变,清晰可见。比如,书中对比了南宋和明代官员批复公文时在措辞上的差异,前者还保留着文言的典雅,后者则明显带着市井的直白和务实。这种细微的语言痕度量,让我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心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并没有将读者拒之门外。作者在关键论点处总会穿插一两个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成语作为参照,让原本深奥的语言学概念变得平易近人。这本读物让我意识到,语言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每一个词的兴衰都对应着某种权力或文化的更迭。对我这种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次意外的语言考古之旅。

评分

《故纸堆里的光影流转》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古朴的字体,仿佛一打开书页就能闻到旧时光里墨香混合着樟脑丸的味道。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史料汇编,毕竟“历代”二字听起来就意味着厚重的年代感。然而,作者在叙事上的功力令人惊叹。他没有采取那种编年体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巧妙地将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与当时盛行的俗语、谚语串联起来。比如,讲到某次科举舞弊案时,会穿插引用几句当时流传的讽刺打油诗,读来不仅生动,更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有了立体化的感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秦淮风月”那一章节的论述,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繁华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流传至今的俚语背后,隐藏的文人雅士的失意与市井百姓的辛酸。那文字的张力,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每一处细节都值得驻足品味。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的史料,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让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故事,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评分

《市井烟火气的文脉重构》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不是按照时间线索铺陈,而是以“市井生活场景”为锚点来组织材料的。第一部分讲“吃”,如何从宫廷菜肴的讲究,过渡到民间小吃的俚语化表达;第二部分讲“行”,例如码头上的号子和船工的黑话如何演变成约定俗成的短语。这种从生活最基本需求出发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某些特定地域性词汇的考证,比如对“夫子庙”附近特定行话的溯源,他挖掘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文化普及读物。文字风格上,它比我想象的要更加洒脱和富有画面感,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像是在听一位老南京娓娓道来他年轻时的见闻。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宏大叙事,分解成了无数个可以触摸、可以品味的微小片段。这本书让我对南京这座城市的理解,从地图上的地理概念,变成了充满温度和气味的鲜活记忆。这是一本真正懂得如何“讲故事”的历史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