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铜元 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

百年铜元 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代水,周沁园 著
图书标签:
  • 钱币收藏
  • 机制币
  • 铜元
  • 民国币
  • 古钱币
  • 钱币鉴赏
  • 百年铜元
  • 珍藏版
  • 历史文物
  • 收藏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6323
版次:2
商品编码:1217242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64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百年铜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第一版出版于2012年3月,面世后受到广大钱币爱好者,尤其是机制铜币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的肯定和好评。历时五年之后,决定推出此修订版。本修订版在保留第一版的风貌和内容的基础上,一是对近五年来国内外新出现的珍稀品种作了增补,二是对第一版个别品相欠佳者作了替换。相信这个修订版能弥补没有买到第一版《百年铜元》读者的遗憾。对于已经买过第一版《百年铜元》的读者并深爱她的读者,这个修订版也是上佳的珍藏版本。

内容简介

  

《百年铜元》是一部集大成的珍品铜元大系,收录了作者精选自藏(内含伍德华、李伟先、马定祥、张璜等诸多名家旧藏)一千余件,大纲钱、孤品、大珍不一而足,有些系首次公开亮相。其次,《百年铜元》是迄今第一部结合海内外文献,系统化论述铜元版别演变的专著,学术含量颇高。此外,《百年铜元》特别将铜元作为主线,以钱映史,以币说史,向读者娓娓讲述那个“铜元时代”,展示了清末及民国时期由币制变迁所引出的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令读者得以神游那段时光,细品百年沧桑,掩卷而有所得。本修订版在保留第一版的风貌和内容的基础上,一是对近五年来国内外新出现的珍稀品种作了增补,二是对第一版个别品相欠佳者作了替换。相信这个修订版能弥补没有买到第一版《百年铜元》读者的遗憾。对于已经买过第一版《百年铜元》的读者并深爱她的读者,这个修订版也是上佳的珍藏版本。

作者简介

何代水,上海钱币圈内著名收藏家,收藏与研究包括银锭在内的中国历代古钱币,其中尤以研究清代、民国铜元见长,目前所藏铜元在种类和品相上,在铜元收藏圈内,首屈一指。

周沁园,上海钱币协会会员,以整理研究清代、民国铜元见长,擅长铜元版别的分类与鉴定。

目录

壹.清代铜元(1900—1911)

1.“东粤珍奇胜碧霞”之清代广东铜元(GUANGDONG/KWANGTUNG) 002

广东首创,铜元肇始 002

追寻伍谱广东混配的轨迹 004

清末铜元时代生活史 005

2.“七闽山水多灵秀”之清代福建铜元(FUJIAN/FOOKIEN) 008

地灵人杰的福建官钱局 008

福建铜元南局的创举 009

陈璧与闽关铜币局 010

福建二文与一文之纠缠 011

闽浙总督的三好铜元 012

3.“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清代江南铜元(JIANGNAN/KIANGNAN) 014

清代江南省与造币厂 014

江南稀少版铜元 015

那两年江南发生了什么事 018

珍稀的丙午宁大清铜币套币 019

江南美女的沧桑史 021

4.“一轮明月照姑苏”之清代江苏铜元(JIANGSU/KIANGSU) 023

金陵岁月的“姑苏奇女子” 023

苏州铜元厂开张记 024

打烊之作 026

5.“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清代吉林铜元(JILIN/KIRIN) 029

华俄风情的珍稀钱币 029

吉林飞龙铜元好版举隅 030

吉林飞龙黄铜元 032

吉林银币风格的坐龙铜元系列 033

东三省大珍铜元 034

6.“长江万里此咽喉”之清代安徽铜元(ANHUI/ANHWEI) 035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的宝皖四杰 035

安徽仙龙的“前世今生” 036

划时代的安徽“仙文龙”合背币与黄铜样币 039

安徽光绪元宝十文的名版与少版 039

“奖”字章的年份之谜 044

败部复活的皖字大清铜币 045

珍稀的安徽五文与二十文铜元 046

7.“日落长沙秋色远”之清代湖南铜元(HUNAN/HUNAN) 048

湖南铜元三厂的版别系统假说 048

湖南黄铜元红铜造与五角星龙白铜样币 049

从合背币来看湖南新局的一段历史 051

湘字大清铜币的巨星 051

8.“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清代湖北铜元(HUBEI/HUPEH) 054

湖北圆珠龙样币与大火焰白铜样币 054

湖北红铜元黄铜造 056

湖北铜币局的铜元名版 056

湖北银圆局附造铜元混版 057

汉阳兵工厂的铜元珍稀版 058

中心鄂的龙兄龙弟 059

丙午鄂十文混配大集合 060

光绪帝与宣统帝的“纠缠” 062

9.“剑外忽传收蓟北”之清代北洋铜元(BEIYANG/PEIYANG) 063

孪生兄弟的北洋与户部光绪铜元 063

“苦民所苦”的北洋一文 064

从“北洋”到“直隶”的大清铜币 065

从清代文献中探寻直二文 066

10.“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清代浙江铜元(ZHEJIANG/CHEKIANG) 067

浙江水龙的“身世”之谜 067

浙江“黄铜当十”红铜造的由来 069

浙江水龙合背集结号 070

划时代的浙江白铜小B 宝 071

浙江铜元分局产品的假说 072

全系列的浙字大清铜币 073

11.“落霞与孤鹜齐飞”之清代江西铜元(JIANGXI/KIANGSI) 076

宝源库平反尾龙与蛟龙齐飞 076

江西黄铜元大集合 077

江西名版与少版 078

伍德华仅见两枚的大江西飞龙 079

拙朴的赣字地方大清龙 080

12.“美在巴山蜀水间”之清代四川铜元(SICHUAN/SZECHUAN) 082

四川官局铜元之肇始 082

四川省造铜元时代拉开序幕 083

巴山蜀水“当三十”飞龙 083

光绪元宝十文稀少版举隅 085

光绪元宝二十文稀少版 088

川字大清铜币的好版与样币 089

“川滇”大清铜币的故事 091

13.“奉天承运龙兴地”之清代奉天铜元(FENGTIAN/FENGTIEN) 092

铜元闯关东 092

奉天“中花”与“中满文”红铜样币 093

奉天光绪元宝铜元之旅 094

有“乙巳”而无“丙午”的奉字大清铜币 097

被忽视的珍稀奉天套币 098

与“造总”关系密切的奉天分厂 099

14.“遥望齐州九点烟”之清代山东铜元(SHANDONG/SHANTUNG) 101

山东铜元的“划时代”混配 101

山东米字星龙与五角星龙 102

细满飞龙混配群 103

东字大清铜币好版集锦 104

15.“中州盛日照河洛”之清代河南铜元(HENAN/HONAN) 107

美国派河南水龙黄铜样币与衍生后裔 107

日本派与本土派的铜元版别推测 108

“汴”字铜元的故事 110

“汴”字己酉五文与二十文样币 112

16.“南船北马清江浦”之清代清江铜元(QINGJIANG/TSINGKIANG) 114

漕运总督的最后建树 114

清江厂的混配与合背 115

珍稀的“淮”字大清铜币 116

17.“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清代广西铜元(GUANGXI/KWANGSI) 118

广西十文新考 118

广西十文试制版样币假说 120

18.“春城无处不飞花”之清代云南铜元(YUNNAN/YUNNAN) 121

最年轻的“老云南”大清铜币 121

采用先皇纪年的“滇”字铜元 121

19.“天山不隔中秋月”之清代新疆铜元(XINJIANG/SINKIANG) 123

美丽质朴的新疆龙王 123

宣统年间新疆铜元龙的传人 124

20.“拉萨的天空湛蓝”之清代西藏铜元(XIZANG/TIBET) 126

夕阳余晖的宣统宝藏西藏龙币 126

21.“造总一出谁争锋”之清代天津总厂铜元(CentralMint at TIANJIN) 127

乙巳年户部造币总厂开张 127

丙午年一统天下铜元 128

丁未年大清铜币的混配 129

铜币一文试样币与己酉总字一文存样币

130

庚戌年,收归造币权,推行国币

131

辛亥年,国币再造,功败垂成

133

贰.民国时期铜元(1912—1949)

1.“遐荒迢递五羊城”之民国广东铜元(GUANGDONG/KWANGTUNG) 136

民国广东铜仙币 136

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 137

“打着蓝旗反蓝旗”的孙像广东铜元 139

“南天王”的最后政绩 140

2.“七巷三坊记旧游”之民国福建铜元(FUJIAN/FOOKIEN) 141

辛亥光复与福建造币厂复工 141

从海军马尾造币厂的铁锚币说起 142

3.“金陵昔时何壮哉”之民国江南铜元(JIANGNAN/KIANGNAN) 144

孙大总统就任,开国铜元诞生 144

常州地区临时代用币 146

4.“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民国安徽铜元(ANHUI/ANHWEI) 153

史上最美的民国安徽早期铜元 153

民国3 年安徽新版铜元的推论 153

民国安徽晚期铜元的好版 154

安徽的徐总统铜元一套 155

安庆造币厂倪嗣冲像章 156

5.“潇湘月浸千年色”之民国湖南铜元(HUNAN/HUNAN) 159

谭延闿的双旗十八星银章与铜元 159

洪宪袁皇帝的“送终汤” 161

独特的“湖南省宪成立纪念”铜元 162

6.“楚虽三户能亡秦”之民国湖北铜元(HUBEI/HUPEH) 164

民国元年,武昌厂的第一枪 164

袁世凯像共和纪念铜元 165

“开国纪念币”样币家族大团圆 166

由湖北高值铜元引出的民国铜元主要流通区域概述 167

7.“渔阳鼙鼓动地来”之民国天津铜元(TIANJIN/TIANJIN) 169

共和纪念十文签字版样币 169

天津嘉禾国币 170

平字布图铜币与镍币 171

宋哲元版嘉禾铜元 171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与“军训团”纪念章 172

8.“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民国江西铜元(JIANGXI/KIANGSI) 174

“辛亥大汉”与民国的诞生 174

“壬子大汉”与江西铜币 175

9.“蜀道难于上青天”之民国四川铜元(SICHUAN/SZECHUAN) 177

民国初年四川军阀所造的铜元 177

四川嘉禾币 180

川边特别区与“边铸”一百文 182

梅花党徽铜辅币 182

神形兼备的四川马兰币 183

10.“北风吹雁雪纷纷”之民国辽宁铜元(LIAONING/FENGTIEN) 189

东三省大写壹分珍稀铜币 189

哈尔滨军舰壹分的前世今生 190

11.“羡煞济南山水好”之民国山东铜元(SHANDONG/SHANTUNG) 193

韩复榘主政时期的山东二十文 193

12.“黄河之水天上来”之民国河南铜元(HENAN/HONAN) 195

民国共和肇始的河南铜元 195

新旧军阀竞造高值铜元 196

“长腿将军”刘峙主政时期的铜元 198

面值最大的中国铜元 199

13.“归时还拂桂花香”之民国广西铜元(GUANGXI/KWANGSI) 201

“衣锦荣归”的陆荣廷与“广西一仙” 201

大桂小桂落玉盘 201

14.“云贵高原结露厚”之民国云南、贵州铜元

.(YUNNAN-GUIZHOU/YUNNAN-KWEICHOW) 203

唐继尧像铜元 203

新富滇银行发行的铜辅币 204

云南党徽布图一仙白铜币 204

贵州锑币与“黔”字铜元 205

15.“轮台城头夜吹角”之民国新疆铜元(XINJIANG/SINKIANG) 206

民国肇始的迪化局与大珍“辛酉十文”铜元 206

美丽的己巳新疆省城造铜元系列 207

稀少的庚午铜元系列 208

喀什造币厂首创五文铜元 209

喀造双旗时代的十文珍版与名品 210

惊鸿一瞥的阿克苏铜元 212

16.“望入高原思渺茫”之民国西藏铜元(XIZANG/TIBET) 213

民国时期西藏地方铜元举隅 213

17.“更上一层鹳雀楼”之民国山西铜元(SHANXI/SHANSI) 215

阎锡山与“左右山西壹枚”铜元 215

“山西中华铜币壹枚”的名版 216

军工工友消费证 217

阎锡山人像章 218

18.“黄河远上白云间”之民国甘肃铜元(GANSU/KANSU) 219

甘肃孔繁锦铜元 219

国民军主政甘肃时期的铜元 221

19 “风吹草低见牛羊”之民国察哈尔、绥远铜元(NEIMENGGU/INNERMONGOLIA) 224

塞北的中华铜币 224

夕阳余晖的绥远白塔铜币 225

20.“秦时明月汉时关”之民国陕西铜元(SHAANXI/SHENSI) 226

杨虎城军队的汉中铜元 226

百年铜元

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

21.“冲冠一怒为红颜”日伪政府钱币(PuppetGovernmentCoinage)228傀儡汉奸政府钱币举隅228

22.“吴淞江下碧如油”之民国上海中央造币厂钱币

.(Coinage of Central Mint at SHANGHAI) 231

中央造币厂与“金本位”铜、镍样币 231

费城版的孙像镍样币与镍币铜样 232

央厂的分币试样币 234

珍稀的铝样家族 235

财政部的密令 236

成都分厂的“益谦刻”纪念章 237

昆明分厂的“还我河山”纪念章 238

桂林分厂的“伟存刻”纪念章 238

23.“万水千山只等闲”之红军铜元(CommunistArmies' Coinage) 241

中央苏区红军铜元 241

鄂豫皖苏维埃皖西北道区红军铜元 241

川陕省苏区红军铜元 242

参考文献 244


前言/序言

清朝末年,西风东渐,结合了西方科技与中国传统钱币文化的机制铜元应运而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铜元肇始于广东省,后迅速遍及全国各省,从此,缤彩纷呈的中国铜元文化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近代中国战乱动荡,各地造币资料与相关文献并不完整,给中国铜元的收藏研究增加了难度,有幸近年经由国家档案的公开与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得中国钱币探源较有脉络可循。此外,清末机制币的最初技术大多来自于国外,中国铜元的研究往往可溯源到西方的造币厂,从而拓宽了视野,为中国铜元的研究从“立足本国”朝“与世界接轨”提供了依据。民国时期收藏家张絅伯先生有云:“学问之道,往往始于玩好。由玩好而生兴味,由兴味而起研究,由研究而成学问。以玩好始,以学问终”。笔者收藏中国铜元多年,有幸得自多位良师益友的指导,好奇地追究藏品的来龙去脉,渴望地探寻博大精深的相关泉识,因而获得了收藏旅程的美妙趣味和无与伦比的快乐。

本书中,笔者将把整理的各省铜元按流通的时间先后,以年月为“经”,以藏品考证与相关史实为“纬”,向读者娓娓讲述那个“铜元时代”的相关故事,以期呈现百年铜元珍赏的共鸣趣味。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至宣统三年,虽只有短短12年,却是铜元文化最璀璨的时光,这一时期可概分为光绪元宝、大清铜币与总厂一统等三阶段,笔者从造币厂的地理分布,归纳为21个单元,是为清代铜元(1900—1911)。

民国元年至民国38年,是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年代,由于初期军阀割据,圜法大乱,铜元滥造情况甚至较清末尤甚,直至北伐成功,法币推行以后,铜元时代逐渐步入尾声。所以,亦可概分出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前期与后期等三阶段,并归纳出23个单元,是为民国时期铜元(1912—1949)。

本书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以诗映景,以史证物,以藏怡情”的三元法,基于笔者的铜元藏品为起点,展开特定议题的探讨,以使读者能从多个方面了解铜元时代的时空背景。各单元出现的顺序依文献所载铜元起始之先后为准。书中所收录的铜元图片以“红花”、(绿

(红色编号图)“绿叶”色编号图)相辅相成的编排手法予以展示,并为了鉴赏的需要,将绿色编号图在实物原大基础上放大约10%,将红色编号图放大约30%,希望能衬出铜元的名品与大纲。编号则采用取其省区或厂名等汉语拼音首字母加Q(清)或M(民),后缀数字的方式。此外,有时为了能使相关的铜元故事表达得更生动连贯,也时而穿插少量“划时代”的银圆、机制方孔钱、镍币、铝币与铜章等。笔者除了参考前辈大师们的巨著与研究,也旁征博引相关的史实、传记、地理、经济与藏品流传信息等资料,并且加入笔者的研究心得,希望能留下过去几年的收藏成果与学习的“雪泥鸿爪”。

笔者从伍德华的巨著《中国当十铜元》(伍谱)进入铜元收藏之旅,故文中常引用其编号与级别,作为参考。此外,周沁园与李平文的《中国机制铜元目录》(周谱)是现代铜元收藏难得的佳作,故也引为本书主要的交叉参考之用,期许更能呈现铜元的客观评价。

这里,要感谢施新彪与孙浩老师的泉识指导,感谢施诚一、郑仁杰、王寿萱、周鼎、刘继武、周鲲、朱复圭、沈雪明与周沁园诸兄的收藏指导,感谢陈吉茂、孟雄、施志民、张洪宝、张经舟、詹蔡滨与高铭隆诸兄的收藏协助。至于本书的顺利完成,则须感谢沁园兄的辛勤摄影与美工编辑,也谢谢老同学郑文义兄不厌其烦地校稿,最后,也要感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使本书最终得以付梓出版。

笔者以收藏遨游于中国历史与神州地理之间,幸逢难得的收藏盛世,藉着本书的铜元之旅,期望能带领读者进入美妙中国铜元的大千世界,并将所获得的乐趣与读者诸君分享。

何代水

2011年10月于上海



百年铜元:探寻中国近代机制币的演变与价值 引言 钱币,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社会的变迁。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机制铜元以其独特的姿态,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和货币流通的深刻变革。它们不仅仅是流通的货币,更是凝固的历史碎片,是收藏家眼中的珍宝,是研究者手中的钥匙。本书,《百年铜元 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正是对这段辉煌历史的一次深入探索与全面呈现,旨在为广大钱币爱好者、收藏家以及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权威且富有洞见的珍赏指南。 第一章:铜元的曙光——中国近代机制币的缘起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回晚清时期,探寻中国机制铜元的诞生背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后,中国的传统铸币方式——方孔圆钱,已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需求。机器制造的、标准化、统一规格的铜元,以其高效、便捷、精美的特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铸币,标志着中国货币近代化的开端。 传统的货币困境: 详细阐述中国古代铸币方式的局限性,包括手工铸造的效率低下、成色不稳定、重量不均等问题,以及其在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适应性。 西风东渐的影响: 介绍西方国家先进的铸币技术和工业化浪潮如何对中国产生影响,以及中国有识之士引进西方技术、创办机制局的努力。 机制局的建立与早期铜元: 追溯中国最早的机制铜元制造机构,如广东钱局、湖北钱局的建立过程,以及它们所铸造的早期铜元。重点介绍这些早期铜元的特点,如版式、材质、铭文等,以及它们在中国货币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龙纹铜元”的时代背景: 深入分析以龙纹为主要图案的铜元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其象征意义。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这一时期被广泛应用于铜元设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反映了当时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铜元的繁荣——清末民初的多元化图景 随着机制铜元的推广,各省纷纷效仿,铸造了大量不同图案、不同规格的铜元。这一时期,铜元的种类繁多,版式各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的主要铜元品种,并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行解读。 各省铸币的特色: 分区域、分省份详细介绍不同地区铸造铜元的特点。例如,南方各省铜元多以龙纹为主,图案精美,铸造精良;北方各省则可能出现一些与政治事件相关的特殊图案。 “大头”、“小头”的辨析: 重点解析在流通中最为广泛的“袁大头”铜元以及其他带有“大头”、“小头”特征的铜元。分析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变化,以及其在流通和收藏价值上的差异。 图文并茂的时代印记: 深入挖掘铜元上各种图案和文字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例如,带有皇帝年号的铜元、带有省份简称的铜元、带有花卉、飞龙、军旗等图案的铜元,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特殊版式与稀有品种: 关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或存世量稀少的版式,如错版、试铸币、纪念性质的铜元等,介绍其鉴定要点和收藏价值。 铜元的流通与社会影响: 探讨铜元在清末民初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日常交易、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 第三章:铜元的变迁——民国时期的挑战与演变 民国建立后,虽然铜元的铸造仍在继续,但其地位和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争、通货膨胀、银元和法币的崛起,都对铜元的发行和流通产生了影响。本书将深入探讨民国时期铜元的演变历程。 民国初期的新气象: 介绍民国成立后,铜元设计上的变化,如出现孙中山头像、五谷丰登图案等,以及其象征意义。 战争年代的铜元: 分析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物资匮乏和经济波动,部分地区铜元铸造质量下降,出现大量低劣铜元的情况。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带有爱国主义宣传图案的特殊铜元。 法币改革的影响: 详细阐述法币的发行对铜元地位的冲击,以及铜元作为辅币在法币体系中的作用。 国民政府的铜元政策: 探讨国民政府在铜元发行、管理和收兑方面的政策变化,以及其对铜元市场的影响。 地方割据与分散铸造: 分析民国时期,由于中央政府权威下降,一些地方军阀或政权也可能自行铸造铜元,导致版式更加混乱,也催生了一些珍稀的“军阀铜元”。 第四章:铜元的价值——鉴赏与收藏的智慧 铜元作为一种重要的收藏品,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稀有度。本书的这一章节将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铜元鉴赏与收藏方法。 铜元的鉴定要素: 材质分析: 铜元的材质成分,如红铜、黄铜、白铜等,以及不同时期、不同版式材质的差异。 版式研究: 详细讲解版式的重要性,包括正面图案、背面图案、文字、边齿、龙纹的细节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区分真伪和确定版别。 尺寸与重量: 介绍标准尺寸和重量,以及因铸造误差或磨损造成的偏差。 工艺痕迹: 分析铜元的铸造工艺,如压印、模具、清洗、包浆等,以及如何通过工艺痕迹来判断真伪。 磨损程度: 评估铜元的使用痕迹,从完全未使用(MS)到磨损严重(AG),不同品相的价值差异。 真伪辨别技巧: 总结常见的仿造手段和鉴别方法,如听声、称重、看包浆、比对、借助专业仪器等。 价值评估体系: 稀有度: 详细介绍影响铜元稀有度的因素,如铸造数量、发行范围、存世数量、特殊版式等。 品相: 强调品相在收藏价值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如何客观地评定铜元的品相。 历史背景: 具有特殊历史事件或人物关联的铜元,其历史价值往往能提升其收藏价值。 市场行情: 分析当前铜元市场的交易情况、价格趋势,以及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 收藏的乐趣与误区: 分享收藏铜元的乐趣所在,如探寻历史、品味艺术、与藏友交流等。同时,警示收藏者应避免盲目跟风、轻信传言等误区。 储存与保养: 提供科学的铜元储存和保养方法,以延长铜元的寿命,保持其品相。 第五章:铜元的传承——中国近代机制币的未来展望 在历史的长河中,铜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流通领域,但它们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收藏品,正以新的姿态走进我们的生活。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展望铜元收藏的未来,并呼吁保护与传承。 铜元在博物馆与学术研究中的地位: 介绍铜元在各大博物馆、钱币研究机构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为学术研究提供的宝贵资料。 铜元收藏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分析当前铜元收藏市场的活跃程度,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专业化、精品化等。 推动铜元文化的传播: 鼓励通过展览、讲座、出版物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铜元知识,提升铜元文化的社会认知度。 对年轻一代收藏者的建议: 为有志于投身铜元收藏的年轻爱好者提供入门建议,如多学习、多交流、理性投资等。 保护历史,传承文明: 强调收藏铜元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对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每一枚铜元,都讲述着一段不容遗忘的故事。 结语 《百年铜元 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不仅仅是一部图录,更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机制铜元的方方面面,从其诞生、发展到演变,从其图案、版式到价值,从其收藏、鉴赏到传承。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让更多人认识到铜元的独特魅力,体会到收藏的乐趣,并从中获得对中国近代史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泛黄的书页,在枚枚铜元的光泽中,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活的历史”。我通常不是那种会把专业书籍在书桌上放太久的人,但这本书却成了我的常客。无论是闲暇时随机翻阅某一个章节,还是在鉴定新入手的藏品时进行比对查验,它总能提供可靠的知识支撑。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知识点提炼精准,注释详实而不冗余。对于初入此道的年轻人,它是一扇通往专业殿堂的坚实大门;对于我这样的老手,它则是一面不断打磨、保持清晰的镜子,时刻提醒着我收藏的边界和深度。我强烈建议所有对中国近代金融史、工业史乃至社会史感兴趣的朋友,都应该收藏并细读此书,它提供的视角是独一无二且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坦率地说,市面上的近代钱币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做到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深度和可读性的凤毛麟角。这本修订版最让我赞叹的是其“修订”二字的含金量。看得出,作者团队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补充和更正。我对比了早期版本的一些资料(虽然我没有原版,但参考了网上的部分对比),新加入的几处关键版别鉴定点,对于目前市场上活跃的几枚高估值错版币的甄别,提供了决定性的依据。这种与时俱进的修订,体现了作者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和对藏友负责的态度。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微小戳记、齿边差异的细节放大图,清晰度极高,即使用普通的放大镜也能对照辨识,极大地提升了实战操作性。对于资深玩家而言,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升级版。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沉溺于清末民初那种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而是通过铜元这一载体,巧妙地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工业化进程与民族自信心的萌芽。比如,书中对不同年份、不同面额的铜元在铸造工艺上的地域差异的对比分析,让人不禁感叹,即便是标准化生产的货币,也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的烙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雕刻师们在模具上倾注的心血,以及机器轰鸣声中,新旧时代交替的阵痛与希望。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单纯的阅读文字史料难以体会的。它让我对“中国制造”的起点有了更富有人情味和历史深度的理解,远远超出了对钱币本身的兴趣范畴。

评分

我一直对钱币收藏抱有一种“淘金”的心态,总想着能偶然捡漏几枚“大名誉品”。然而,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态有了微妙的转变。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收藏乐趣,并不在于拥有多少枚稀有币,而在于理解每一枚普通铜元背后的社会经济脉络。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期铜元的发行背景、币值波动、以及对民间流通的影响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这不再是枯燥的目录式排列,而是将历史、经济学、甚至社会学熔铸一炉的精妙叙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试铸样币”和“不合格品”的讨论部分,这部分内容极为专业,但行文流畅,让即便是初学者也能理解其珍稀性所在。它强调了一种“求真务实”的收藏态度,提醒我们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臆造品”,这对于净化收藏圈风气,无疑是巨大的贡献。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的收藏箱,不再盲目追求“贵”,而是开始注重“精”和“真”。

评分

这本《百年铜元 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老实说,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下决心入手的。作为一名业余的钱币爱好者,我之前也收藏了一些不同时期的古钱,但对近代机制币这一块一直有些模糊,总觉得资料零散,难以形成系统认知。拿到这书后,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图版所吸引。那些光影下泛着历史痕迹的铜元,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脉搏。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仔细研读,特别是关于不同省份铸造厂的技术细节和版别差异的描述,简直是拨云见雾。作者在考证史料方面下了大功夫,很多我之前听说的“传说”或“坊间传闻”,在这里都能找到严谨的出处和详实的证据链支撑。比如,对于某些稀有版别的铸造背景、模具的更换过程,书里描述得绘声绘色,让我对这枚小小的铜币背后蕴含的宏大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份图录,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近代史侧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