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字源于何时?中国书法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陈彬龢:中国文字与书法》探索中国文字的源流,详细介绍各种书体及其沿革,评述各个时期的书法及理论发展,并系统讲解学书、习字的技法。
《陈彬龢:中国文字与书法》根据1931年初版的《中国文字与书法》重新配图编印,它以史为经,从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碑刻墓志、造像、题铭、砖瓦、刻帖、墨迹到篆刻,上自商周甲骨文、下迄清末民初书家的经典作品都有收录。作者从文字源流,书体沿革,细讲汉字的历史与发展,再从书法述评、书法研究两个方面。
陈彬龢(1897—1945),曾用名乐素素、昌蔚、松轩。江苏吴县人。著有国学小丛书《中国文学论略》,民国20年初版商务印书馆曾出版。
第一编 文字源流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文字之渊源及其发达
第一节 字之特征
第二节 字之构造——六书
第三节 字之整理
第三章 古代文字研究之程序
第二编 书体沿革
第一章 书体总说
第一节 古文
第二节 大篆
第三节 小篆
第四节 隶书
第五节 八分
第六节 章草
第七节 楷书
第八节 行书
第九节 草书
第三编 书法述评
第一章 书法总评
第一节 三代人书法
第二节 秦人书法
第三节 两汉人书法
第四节 三国人书法
第五节 六朝人书法
第六节 王羲之
第七节 唐人书法
第八节 宋元明人书法
第九节 清人书法
第二章 南北书派论
第四编 书法研究
第一章 学书概说
第二章 执笔
第一节 执笔法
第二节 把笔无定法
第三节 执笔之高下
第四节 拨镫法
第五节 腕法
第六节 悬腕
第七节 提腕
第八节 枕腕
第九节 平覆法
第三章 用笔
第一节 起笔与终笔
第二节 藏锋与露锋
第三节 正锋与偏锋
第四节 直笔与侧笔
第五节 圆笔与方笔
第六节 三折法
第七节 欧阳询八法
第八节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第九节 智永“永”字八法
第十节 笔法名称二种
第四章 结构
欧阳询三十六条结构法
第五章 习字
第一节 选纸
第二节 选毫
第三节 选墨
第四节 安砚
第五节 正姿势
第六节 临、摹
第七节 少数字之熟习
第八节 博览
附录一历代名家小传
导言
附录二重要碑目
第二章文字之渊源及其发达
吾国开化最早,历史甚长;太古之世,荒渺难稽。史书所载,多出后人附会。尧、舜以前,茫昧不可考;但依传说与神话,从人文发达之程序观之,亦可获得关于文明发达之端绪耳。
文字之起源亦然。世称伏羲氏因画卦而作龙书,神农氏因嘉禾而作穗书,黄帝见卿云而作云书,祝诵、仓颉观鸟而作古文,少昊氏作鸾凤书,高阳氏作蝌蚪文,高辛氏作仙人书,帝尧得神龟而作龟书,大禹铸九鼎而作钟鼎文,文字因之以起。荒渺无稽之谈,以今日眼光观之,殆难凭信。然其传说之中,亦有可以观察文明发达之程序者。如谓“太昊氏时始有文字”,或云“篆乃黄帝变古文而为之者”。又曰,“庖羲氏获景龙而作龙书,炎帝因嘉禾而作穗书,仓颉变古文,依鸟迹作鸟篆,少昊氏作鸾凤书取似古文,高阳氏作蝌蚪书,尧因轩辕龟图作龟书,夏后氏作形似篆,商务光作倒薤篆等”。无确切之证,但若去其不足信之说,而取其可凭者,隐约间亦可探得吾国文字之源流也。
据史所载,未有书契以前,有所谓“结绳之政”,结绳以为标识,为彼此互通意思之方法。盖所谓“结绳之政”者,亦必拘泥其语,仅限于结绳。大抵表示意思,传达语言;此类单纯方法,异地异时,自难适用。其后文明之程度渐臻,是等单纯之方式不能应用;且同时社会组织亦趋于复杂,更足以促进文字之发明,如所传伏羲氏之书,即《易》之卦爻,诚为草昧时代创作之原始文字。其后仓颉即据之以造书契,此乃时代进步,自然之趋势也。
一加一,又加一,合三画而为“小成卦”,更广之而作六画之“大成卦”;此卦爻之制作,见于《周易》之记载,其形式甚为单纯。吾国文化初放曙光之际,此等主观之思想即已存于其间,其后优美之文学,亦即由此起源。吾国一切学问、道德、思想与艺术之发达,胥受其影响甚巨,可谓为文明唯一之渊源也。
《尚书》者,吾国最古之史也,其书始于尧、舜;尧、舜以前之事,概付阙如。《史记》所称三皇、五帝之事,如伏羲、神农、黄帝、仓颉等,多由史家搜集而来,殆难征信。虽然,文字之创始,有可考者焉。《易?系辞传》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易》之由来已明。庖羲氏之后,经神农、黄帝而至尧、舜,其间文化渐进之迹,吾人不难推测而知也。然而黄帝之事,《尚书》不载,似不足信,黄帝以上,溯及神农、庖羲,益难稽考。则此等记载,亦不过得之传闻,于隐约之观察文明沿革之状态而已。而编纂史集者,遂拘其文,泥其义,信以为正确之事实,而以之解释太古史,可谓妄甚。读《系辞传》者当三思之。
许慎曰:“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据此则结绳之政在庖羲氏之后,而文字制作由于其后仓颉之手。又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此又一说也。
黄帝既征蚩尤,吾族由北而南,越黄河而达扬子江流域。尧、舜以前,其文明已有足观。文字之创造,在草昧时代,早已萌芽。盖吾族之兴也,以时则经悠远之年代,以地则跨广阔之封土,以人物则分无限纠纷错杂之区落。吾国古时北方之部落,湮灭者甚多,失记之史迹,及其所创造之原始文字,其形式与种类,或亦不一致;其后经悠久之岁月,始熔铸一切而归于统一。于是始产生发明创造之代表人物,因是有伏羲、神农、黄帝、仓颉、高阳、高辛诸说。此殆犹北欧之神话,中西如出一辙者也。
……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成功地在严谨与普及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注意到他对一些历来存在争议的观点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引用了多方学者的论述,并清晰地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推导过程,这对于建立一个扎实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比如在辨析某一特定字体源流时,书中清晰地列出了不同流派的证据链条,没有采取一言堂的方式,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良知。同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那些复杂的考证并未转化为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精巧的图表和注释得到了有效的补充和解释。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中国文字起源的“混沌时期”有了更清晰的脉络感,不再觉得历史文献像迷雾一般难以捉摸,它构建了一个清晰、可信的知识框架。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地域性”和“个体性”的强调。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书法史看作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正统”演进链条,但作者巧妙地将焦点转向了那些在主流之外,却同样光彩夺目的“地方声腔”。他用相当大的篇幅去描绘了特定区域(比如巴蜀、岭南)在书写传统上所保留的独特风貌,这些风貌往往因为远离权力中心而保持了更原始的生命力。这种“去中心化”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文字的演变并非是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无数地方智慧与实践交织的结果。阅读这些地方个案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受到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运用手中之笔来表达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审美倾向的,这让“中国书法”的概念变得更加丰满、更具人情味。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关于汉字的解读是停留在“形”和“用”的层面,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对“声”和“韵”的关注。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于诗人的敏感,他能将那些硬朗的、静态的文字符号,重新赋予了生命力和音乐性。在描述颜体的端庄厚重时,他使用的词汇带着一种庙堂的庄严感,仿佛能听到金石之声在耳边回响;而谈及苏轼的意态,文字则变得圆润而富有流动性,带着江湖的洒脱。最令我惊艳的是其中关于“点画的力度”分析,他引入了现代物理学的概念,比如“惯性”和“张力”,来解析一个横画在收笔时力量的释放与控制,这种跨学科的借鉴使得论述既新鲜又富有说服力。对于想要提升自己书法鉴赏层次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从单纯的模仿到深层理解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艺术史著作那样按时间线索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切片式的结构,从“工具的革新如何重塑笔法”讲到“文人精神在行草中的自由表达”,这种跳跃性反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笔墨精神”的探讨,他不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而是将书法视为一种哲学实践。例如,在论述王羲之的时候,他引用了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的背景,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士大夫会追求那种超脱尘世的、飘逸的笔势,这使得对书法作品的解读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时代的思潮紧密相连。这种宏观的视野让阅读过程充满了顿悟的时刻,我常常读完一个章节,会立刻停下来,回味作者提出的那个观点,甚至会反思自己日常的思维定式。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引导你去“思考”书法本质的指南,而非仅仅是教你“如何写”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墨色基调,到内页纸张那种恰到好处的触感,都透露出出版方对“文字”这个主题的深度敬意。尤其是那些对于古代碑刻拓片的高清复刻,那种细微的皴裂、笔画的起承转合,仿佛能透过纸面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篆书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演变路径,作者在梳理这些演变脉络时,引用的参考资料极其扎实,不只是简单罗列字形变化,而是深入到当时的社会形态和书写载体的制约,比如竹简的尺寸如何影响了笔画的疏密。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探寻,让人不禁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拿起毛笔,尝试去临摹那些古朴的线条,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对于一个并非科班出身,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敬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入口,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形”背后的“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