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闽籍学者文字学著作整理研究丛书:林义光<文源>研究》是“挖掘整理闽籍文字学家著作及其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文源》,有十二卷。林义光撰。林义光认为《说文解字》只就篆字说解,不足以探文字制作之源,因采辑钟鼎遗文,审察六书,以定本形、本义。虽有臆说,亦多创见。《闽籍学者文字学著作整理研究丛书:林义光<文源>研究》对〈文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闽籍学者文字学著作整理研究丛书:林义光<文源>研究》对《文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林义光及其《文源》总论、《文源》所用术语诠释、林义光与古文字研究、《文源》例字选评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从郑樵到林义光:闽籍学者的文字学研究(代序)
第一章 林义光及其《文源》总论
第一节 林义光生平及主要着作
第二节 林义光与《文源》
第三节 关于《文源》的取材问题
第四节 林义光古音学思想初探
第二章 《文源》所用术语诠释
第一节 《文源》所用术语分类阐释
第二节 试论林义光的“声借”说
第三节 《文源》“因隶制篆”例说
第四节 论林义光的“互体”理论
第三章 林义光的“六书”理论
第一节 传统六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概述
第二节 林义光《六书通义》研究
第三节 《文源·二重形声》笺证——兼论双声符字研究
第四节 “形变指事”说之推阐
第四章 林义光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金文与《说文》研究史略
第二节 林义光在金文研究上的成就
第三节 林义光对古文字形体演变规律的探索
第四节 林义光对古文字学的贡献
第五章 《文源》例字选评
第一节 《文源》象形字选评
第二节 《文源》指事字选评
第三节 《文源》会意字选评
第四节 《文源》形声字选评
第六章 《文源》的学术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文源》为传统《说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二节 《汉语大字典》引《文源》笺证
引用书刊简称表
附录一 通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闽籍学者文字学著作整理研究丛书:林义光〈文源〉研究》:
乾嘉之后的学者开始利用金文研究《说文》之例,他们的研究主要对《说文》所收的古籀文进行疏证、补充,即羽翼《说文》,并试图探究造宇之源。这类着作中影响较大的有杨大堉的《说文重文考》、庄述祖的《说文古籀疏证》、严可均的《说文翼》等。他们的研究使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小篆之前另有文字系统,如庄述祖着述的本意就是想利用彝器文字来建立一个古籀系统。他在自序中说:“今即许氏偏旁条例,正以古籀,自甲至亥,分为二十二部,条理件系,触类引申,至蹟而不可恶,至动而不可乱。翼以通古今之变,穷天工之奥,辨万类之情,成一家之学。”吴大激在《说文古籀补序》中明确提出“古器习见之字即成周通用之文”。这一时期学界在观念上的另一重大变革是:明确指出《说文》绝非无误之书。王筠在《说文句读》中第一个勇敢地宣称“毋视《说文》为完书也”,他也是以金文证《说文》并非完书之第一人。他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文字蒙求》都能利用金文来说解文字,仅《说文释例》所引金文就一百多祭。
……
前言/序言
闽籍学者的文字学研究,自宋代至民国有郑樵、黄伯思、谢章艇、林尚葵、李根、林庆炳、吕世宜、林茂槐、陈建侯、陈盘仁、林义光等人,其中著名者,宋代有郑樵,民国有林义光,可以作为闽籍学者文字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郑樵读书论学,涉猎极广,用力至勤,成果丰硕。以文字学而言,其着作有《象类书》《六书证篇》《六书略》《金石略》《石鼓文考》等,前三种主要研究“六书”,后二种主要研究金石文字。其中《六书略》是郑氏最重要的文字学着作,书中最能体现郑氏字学研究成果的是他对“六书”理论的研究。
《六书略》对“六书”的深入研究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抛开许慎之说,重新阐释“六书”,不乏卓见。比如他通过比较来阐释“指事”字的特点,比许慎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更为清晰。他说:“指事类乎象形:指事,事也;象形,形也。指事类乎会意:指事,文也;会意,字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形可象者,曰象形,非形不可象者指其事,曰指事。”这就把指事字的“事”字的含义和不可拆分的特点说得比较透彻了。他对“谐声”的认识也颇为精到,他说:“谐声与五书同出,五书有穷,谐声无穷;五书尚义,谐声尚声。天下有有穷之义,而有无穷之声……谐声者,触声成字,不可胜举。”从中可见形声造字法的优越性之所在。第二,他提出“子母相生”说,发挥了“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观点,并把“六书”的排列顺序予以逻辑化。他在《论子母》篇中立330母为形之主,870子为声之主,合为1200“文”,构成无穷之“字”,“以子母相对的二元构字方式首次分析了汉字系统,求得了汉字组字成分中母与子的最低公约数”,证明汉字系统是有规律可循的。①他又说:“象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假借,文字俱也……六书也者,象形为本,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此说明确了“六书”中的“文”“字”之别,揭示了“六书”之间的排列顺序和相互关系,其中以“象形”为本,较之许慎把“指事”置于“象形”之前,无疑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第三,对“六书”中的每一书又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类,其分类先以图表形式列出,又在《六书序》中用文字加以说明,可谓纲目清楚,条理井然。第四,《六书略》以“六书”统字,共分析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各种类型的文字计24235字,打破了《说文》以部首统字、据形系联的格局,是在实践上对其“六书”理论的进一步验证,其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郑樵对“六书”的重视和实际研究,奠定了他在文字学史上的地位。正如唐兰先生所评价的那样,郑樵是文字学史上“第一个撇开《说文》系统,专用六书来研究一切文字”②的人。他的研究使文字学结束了仅仅仿效《说文》编撰字书或为之作传的阶段而进入一个比较纯粹的理论探求阶段。在他的影响下,“六书”学成为后代汉语文字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一个核心问题,出现了一大批以“六书”为名的文字学着作,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推进了汉字学理论的研究。文字学史上“六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究其绿由,不能否认郑樵的提倡和转轨之功。
闽籍学者文字学著作整理研究丛书:林义光《文源》研究 图书简介 本丛书旨在汇集梳理闽籍学者在文字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以期为中国文字学研究提供更丰富、更系统、更具地域特色的学术资源。首辑精选林义光先生所著《文源》一书进行整理与深入研究,意在挖掘其学术价值,展现林义光先生在文字学领域的独特贡献,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对闽籍学者学术思想的整体性认识。 一、 丛书背景与意义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字学作为一门研究汉字起源、演变、结构、音韵、训诂的古老学科,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学者们为破解文字的奥秘,探寻其历史脉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福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海洋文明,也涌现出众多在各个学术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文字学领域亦不乏大家。然而,由于地域分布、文献流传、研究关注点等诸多因素,闽籍学者在文字学研究上的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系统性梳理和充分的展现。 本丛书的出版,正是基于这一学术需求。我们希望通过系统地整理和研究闽籍学者的文字学著作,不仅能够为学界提供一批珍贵的学术史料,更能从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学术思想,为当下的文字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丛书的出版,将有助于: 1. 填补学术空白: 填补闽籍学者文字学研究系统性梳理的空白,为研究中国文字学史,尤其是地域性学术史提供重要参考。 2. 提升学术影响力: 集中展示闽籍学者在文字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提升其在全国学术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3. 促进学术交流: 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集中了解闽籍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激发更广泛的学术讨论与合作。 4. 传承与发展: 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当下的文字学研究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史料支持,促进学科的传承与发展。 二、 首辑研究对象:林义光先生《文源》 林义光先生(1897-1974),福建闽侯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尤其在文字学领域,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著述丰硕。《文源》是林义光先生文字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他对汉字本质、构造、演变规律的深刻洞察。 《文源》一书,顾名思义,旨在探究文字的本源,追溯汉字由来的初始形态与核心意义。林义光先生在《文源》中的研究,并非简单地罗列字形变化,而是深入到一个更为根本的层面,试图揭示文字产生之初的逻辑与思维方式。 《文源》研究的核心内容与价值(本部分将详细阐述《文源》研究的内涵,但不是直接引用《文源》原文,而是对其研究方向和学术贡献进行介绍): 1. “文”之本源的探寻: 林义光先生认为,“文”并非仅指代文字本身,更包含了“纹理”、“文采”、“文理”等多重含义。他从“文”字的原始形态出发,结合古代哲学思想、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论证了“文”作为文字之根基,其产生与人类对世界秩序、规律的认知和表达密切相关。他对“文”的解释,摆脱了单纯的字形考据,上升到了哲学和文化的层面,展现了文字与人类思维、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2. 象形与表意的辩证关系: 《文源》深入探讨了汉字早期构成中的象形和表意原则。林义光先生并非将象形视为文字构成的唯一或绝对的起点,而是强调了象形在早期文字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组合、类比、约定俗成等方式,从具象的“形”走向抽象的“意”,最终形成丰富多样的汉字体系。他对这一过程的论述,揭示了汉字从图画到符号,从直观到抽象的演进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 汉字早期形态的再构拟: 林义光先生在研究《文源》时,极为重视对汉字早期形态的“再构拟”。他并非仅依赖于传世的古文字资料,而是运用了比较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方法,对一些字形进行了审慎的推断和合理的解释。他提出的许多关于早期字形演变的观点,虽然在当时可能面临争议,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发。 4. 文字与思想文化的高度融合: 《文源》的研究,深刻揭示了文字与先民的思想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林义光先生认为,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是先民认识世界、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载体,也反过来塑造了先民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他对汉字字义的溯源,常常能够触及到古代的哲学思想、神话传说、社会习俗等,展现了文字作为文化基因的强大力量。 5. 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林义光先生在《文源》的研究中,试图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的文字学理论。他不仅仅局限于对具体字例的分析,更注重从中提炼出普遍性的原则和规律。他对汉字起源、构成、演变等方面的论述,体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立的学术判断。他在某些问题上的创新性观点,如对“文”字的独到理解,对早期文字构成模式的辩证分析等,都为文字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思路。 三、 本书的研究价值 本书(即“闽籍学者文字学著作整理研究丛书:林义光《文源》研究”)的研究,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林义光先生《文源》研究的价值: 1. 文献整理与学术史梳理: 本书将对林义光先生《文源》进行全面的整理、校勘与注释。通过梳理《文源》成书的学术背景、林义光先生的治学经历,以及《文源》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文献基础和学术史的清晰脉络。 2. 深入的理论分析: 本书将对《文源》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挖掘林义光先生关于文字起源、构造、演变等问题的独到见解。研究将侧重于阐释其理论体系的创新之处,以及这些理论在当时的学术界所产生的意义。 3. 方法论的探讨: 本书将探讨林义光先生在《文源》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其如何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手段,如何进行文献考据与理论推演的结合,以及其研究方法的优长与局限。 4. 时代意义的再认识: 本书将结合当下的文字学研究新进展,重新审视《文源》的学术价值,探讨林义光先生的学术思想对于解决当前文字学研究面临的难题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并进一步发掘其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理论价值。 5. 地域性研究的呈现: 作为“闽籍学者文字学著作整理研究丛书”的首辑,本书也意在展现福建学者在文字学研究领域的独特风格和贡献。通过深入研究林义光先生的《文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们对中国文字学史,特别是地域性文字学研究的认识。 四、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阅读: 文字学研究者: 对汉字起源、演变、构造、训诂等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学者。 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研究者: 关注古代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与文字发展关系的学界人士。 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者: 需要接触和理解珍贵学术文献的研究者。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 如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古典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 对汉字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汉字背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社会读者。 结语 林义光先生的《文源》研究,是探寻汉字本源、理解文字与思想文化内在联系的深刻尝试。本丛书的首辑,聚焦于此,旨在继承和发扬林义光先生的学术精神,为中国文字学研究贡献一份新的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对《文源》的深入研究,不仅能让更多人认识和理解林义光先生的学术成就,更能激发对中国优秀传统学术的珍视与传承,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