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学与现代中国·分科时代的通才教育:以清华大学为考察中心(1925-1937)》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华大学为立足点,从教育理念、招生考试、课程设置、教学活动、人格培养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了通才教育的多种模式,探讨了通才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展现了分科时代通才教育的复杂面相。
作者简介
朱庆葆,1963年生,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会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改办大学受挫与新大学制度的酝酿
第一节 留美预备学校概况
第二节 改办大学受挫与新大学制度的酝酿
第二章 “造就领袖人才”:新大学制度的尝试与通才教育
第一节 新大学教育宗旨和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新大学学制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选拔可造之才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探索
第五节 新大学制度在争议中停顿
第三章 改弦易辙:学系制下通才教育模式的探索
第一节 学系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学制修改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文理兼重与人才选拔
第四节 教学活动与人格培养
第四章 谋求“学术独立”:罗家伦长校时期的通才教育
第一节 罗家伦长校及其通才教育理念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系统化
第三节 招生活动中文理兼重原则的偏离与回归
第四节 “学术化”方针下的教学活动
第五节 学术团体的兴起与知识面扩展
第六节 “纪律化”方针下的人格培养
第五章 探寻“大学之道”:梅贻琦长校时期的通才教育
第一节 梅贻琦长校及其通才教育理念
第二节 施行“大一不分院系”制度
第三节 课程结构的合理化
第四节 新生招考中的通才标准取向
第五节 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六节 师生合作与人格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欧洲。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帝国主义化和殖民化,大学在全世界迅速扩展。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学者许美德将这一进程称为“欧洲大学的凯旋”。是否是“凯旋”姑且不论,但大学的扩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源远流长。远者如起源于汉代的太学,鼎盛时期东汉太学生多达三万;近者如宋元以来的书院,讲学之风兴盛,一时蔚为风气。但现代大学在中国的出现,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梅贻琦便曾指出:“近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机构,中国大学自诞生之日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变迁历程中,大学以及活跃于大学场域的社会群体,对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教育、学术和文化领域,而且触及政治的更替、民族的救亡和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变革。
首先,大学是推动中国学术独立和文化重建的中心。从根本上来说,大学是由学者组成的学术性组织,并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本职。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强调的就是大学以学术为本位的组织特征。近代以来,在现代西方学术和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分崩离析,如何构建现代中国的学术和知识体系,推动中华的文化重建,是大学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罗家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说:“要国家在国际间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必须中国的学术在国际间也有独立自由平等。”并把追求学术独立作为新清华的使命。胡适在1915年留学美国时也说:“中国欲保全固有之文明而创造新文明,非有国家的大学不可。”学术独立和文化重建,是百余年来大学孜孜以求的理想。
其次,大学成为新兴知识分子汇聚的舞台和社会流动的新阶梯。随着科举的废除和现代学校体系的建立,大学这种新兴的学术机构成为城市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新场域。知识阶层在从传统的“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中,学术成为一门职业,使他们在大学找到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并致力于构建“学术社会”的努力。而对于有着数千年以读书为进身之阶传统的中国社会,“上大学”也成为各个阶层谋求改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大学成为社会晋升阶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再次,大学是政治变革的先导者和国家建设的担负者。大学还深度介入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国家建设之中。大学对政治和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并有着致力于国家政治建构的时代担当,屡屡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力量。正所谓“政治一日不入正轨,学子之心一日不能安宁”,大学因其特殊地位和知识阶层汇聚的特征,成为近代政党鼓吹主义、发展组织、吸纳成员的重要场域。
《大学与现代中国·分科时代的通才教育:以清华大学为考察中心(1925-1937)》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聚焦于大学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重塑自身,以及“通才教育”理念在分科日益精细化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与实践。作者以清华大学(1925-1937)为核心考察对象,力图揭示这一时期中国大学在学科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术思想演进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并勾勒出其对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形成的独特贡献。 时代背景:巨变中的大学与民族复兴 20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政治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新文化运动呼唤思想解放,而伴随而来的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模式的涌入,则对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现代大学的兴起被视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各种新型大学,特别是仿效西方模式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随着学科的专业化和细化,如何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能拥有广阔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通才”,成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作为一所深受西方现代大学理念影响、并且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的知名学府,自然成为研究这一议题的理想样本。1925年至1937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经历了国民政府的北伐统一,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日本侵略威胁。这一时期的清华大学,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探索,尤其是在“通才教育”的理念实践上,留下了值得深思的经验与教训。 核心议题:分科时代的“通才教育”困境与突围 本书的核心在于剖析“分科时代”与“通才教育”之间的张力。随着西方学科体系的引入,中国大学的专业设置日益精细,学生被引导深入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学习。这无疑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然而,过度的分科也带来了“技术化”的倾向,即过度强调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独立批判精神以及对社会整体的关怀。 “通才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健全人格、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够适应复杂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科日益专门化的背景下,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实现这种理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在中国更是如此。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既深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也怀揣着对民族未来的殷切期望,他们如何理解和实践“通才教育”?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构建一套既符合时代需求,又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教育体系? 本书正是通过对清华大学这一时期教育实践的细致考察,来回应这些问题。它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当时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学生社团、教师队伍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来展现“通才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以及不同学派、不同学者所提出的应对策略。 考察中心:清华大学(1925-1937)的独特视角 选择清华大学作为考察中心,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作为一所由庚子赔款建立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自建校之初就与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有着天然的联系。在1925年至1937年间,清华大学经历了从学院到大学的转型,学科设置逐渐完善,师资力量日益雄厚,涌现出一大批在各自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这一时期,梅贻琦先生担任校长,他所倡导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理念,为理解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演变: 分析清华大学在此期间新增的学科、调整的专业设置,以及核心课程的设置。重点考察哪些课程被认为是培养“通才”的关键,例如人文通识课程、基础学科课程,以及它们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作用。 “大师”与思想的传播: 深入研究在清华任教的学者群体,他们的学术背景、思想主张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例如,周诒春、陈岱孙、陈省身、华罗庚、朱自清、闻一多等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是如何在各自领域做出贡献,又如何将他们的思想和学术精神传递给下一代的。 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探究清华大学在当时的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来推行通识教育,例如通识讲座、跨学科研讨、课外读书会等。这些措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学科分化的弊端? 学生的成长与思想: 通过考察学生的社团活动、学术论文、毕业去向等,来了解学生在接受分科教育的同时,是如何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的理想、困惑与追求,折射出时代对青年人的塑造。 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内部以及与外界,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教育理念的碰撞,例如强调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平衡,或者西方教育模式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本书将尝试梳理这些思想的交锋。 研究方法与价值:历史的深度与现实的启示 本书采用扎实的史料研究方法,广泛梳理了清华大学的校史档案、学术期刊、学人回忆录、报刊杂志等一手资料,并结合相关的二手研究成果,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作者注重历史情境的分析,将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置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力图揭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梳理和深化,更在于其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能提供的深刻启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学科设置更加精细,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依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通才教育”的理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清华大学在分科时代探索通才教育的经验进行反思,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如何在保持学科专业性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如何营造更加开放、自由、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历史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现代大学的生成逻辑,以及在复杂时代背景下,教育者和知识分子所付出的努力与面临的挑战。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清华大学的校史著作,更是一次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史、知识分子史以及现代中国史的学者、学生以及所有关心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人士,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阅读意义。 结论:一扇回望历史,洞悉未来的窗口 《大学与现代中国·分科时代的通才教育:以清华大学为考察中心(1925-1937)》是一部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学术专著。它以史为鉴,通过对清华大学这一重要样本的细致考察,展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进行的宝贵探索。阅读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回望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中国知识分子为民族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启示,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续追寻更加理想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