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儿童技能发展标准参照为线索,遵循从大约1岁到更加复杂的直至被社会接受的成年人的发展顺序,将认知领域技能分划分为9个次领域,以具体的活动设计为形式,系统地描述学生的技能水平,具有评估、教学与交流的指南功能。作为一种评估工具,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评估与早期鉴别,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成长与进步;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具有项目干预与教学资源的引导与借鉴功能,帮助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出个别化适宜的技能学习目标,并在在课程中有目地培养和拓展;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为所有参与学生教育项目的合作者提供整个教育阶段了学生发展进步的记录档案,便于信息交流,特别是为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训练提供明晰而具体的指导。
盛永进,硕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特殊教育理论及特殊儿童发展研究,著有《特殊教育学基础》,主编《特殊儿童教育导论》。范里,苏州仁爱学校校长。
前言
使用说明
1.注意
2.任务的完成
3.出勤及时性
4.阅读
5.数学
6.实用数学
7.书写
8.拼音
9.推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带着一种老派教育家的睿智和温和。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涉及复杂的理论,也总能用生动的故事或者贴切的比喻来阐释其核心思想。例如,它描述“图式(Schema)”的构建过程,就像是在为大脑搭建一个个精致的“小抽屉”,新的信息要么被归入现有抽屉,要么需要创造一个新抽屉。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让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瞬间变得触手可及。对于那些希望自我教育、弥补专业知识短板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是极佳的入门读物。它给予的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一种“内化”的能力——教会你如何像一个发展心理学家一样去观察和思考你孩子的每一次探索与发现。它读起来很流畅,完全没有那种硬邦邦的教材感,更像是一本充满洞察力的成长日记。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智演变充满好奇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量身定做的。初读之下,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孩子思维深处的窗户,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认知发展阶段,被作者以一种近乎于手把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它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经典理论的现代解读,它没有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贴近日常生活的案例,比如孩子如何从“自我中心”走向“去中心化”的思维转变,是如何通过模仿和脚手架构建起复杂的概念框架。书中对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等关键时期的描述,细致到连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背后可能隐藏的认知线索都有所捕捉。这使得我们在观察孩子时,不再是凭感觉判断,而是有了一套科学的、可量化的参考坐标。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孩子“为什么这么想”的困惑,一下子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理解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这种系统性和操作性的结合,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评估与教学”的字面意义,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儿童主体性”的宣言。它反复强调,教学设计必须以儿童的内在发展需求为驱动力,而非外部的知识灌输压力。书中关于游戏在认知建构中的核心地位的论述尤其具有启发性,它将游戏提升到了“最高级的研究活动”的层面,鼓励成人退后一步,让孩子在自主选择和自由探索中完成认知的飞跃。我特别赞赏它对文化多样性在认知评估中的敏感性,指出单一的评估标准可能系统性地排除掉某些文化背景下习得的优势。通过阅读此书,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修正“错误”,而是提供“可能性”。它最终引导我们构建的,是一种更富同理心、更具前瞻性的教育哲学,让人在面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小挑战”时,都能保持耐心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名在职的幼儿园教师,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学前教育的书籍浩如烟海,大多是空泛的口号或是偏向于具体活动操作的“傻瓜教程”。然而,这本著作的价值在于它直击“评估”这一核心环节。它提供的评估工具和方法论,不再是那种一张表格填完就算数的简单测试,而是强调情境化、观察式的动态评估。书中详尽描述了如何通过非结构化观察捕捉孩子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的萌芽,比如延迟满足的能力、工作记忆的负荷极限,以及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的初步展现。特别是关于“错误分析”的部分,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教导我们,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都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其当前认知结构正在努力适应新信息的信号。通过这些精妙的评估框架,我学会了如何更精准地定位每一个孩子“最近发展区”的位置,从而设计出既有挑战性又不至于挫败的教学干预方案。这种从诊断到干预的闭环思考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专业实践的有效性。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研究生,我更关注的是其理论的严谨性和跨学科的整合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成功地将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与传统的发展理论进行了无缝对接。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讨论了传统的言语发展阶段,还引入了“执行功能障碍”在学习困难中的早期指标识别。书中对于工作记忆模型的细致拆解,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认知负荷管理策略来优化学习效果的论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将“认知”视为一个孤立的模块,而是将其置于情绪调节和社会互动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探讨,强调了依恋关系和情感安全对高级认知功能发展的基石作用。对于需要进行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书后详尽的参考文献和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呈现,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绝非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可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