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收录了140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撰写的学术自传。全套丛书按学部分为五卷八册:《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上下册)、《历史学部卷》(上下册)、《经济学部卷》(上下册)、《社会政法学部卷》、《国际关系学部卷》。
学部委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荣誉称号,获此殊荣者是各个学术领域中的佼佼者和领军者,学术素养深厚、学术成就出色。他们以第一人称 (有少量几篇为第三人称) 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 并且总结介绍了自己的治学和为人的体会。
通过这套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些优秀学者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使后学者能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同时,这套学术自传也是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巡礼,展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薪火相承、人才辈出的盛况。
作者简介
周溯源,祖籍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汉族,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历任红旗杂志社哲史部编辑、求是杂志社哲史部历史组副组长、哲史部副主任、文化部副主任、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
赵剑英,现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党员,哲学博士,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和文章近百篇,代表作有:《试析实践活动运行机制》、《人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再思考》、《深刻变化的世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坚持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蕴涵》、《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建》等。著有和主编多部著作,代表作有:《哲学的力量》、《复兴中国》、《论中国模式》等。
目录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
王伟光:我的学术历程
李崇富: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探索前进
项启源:学习、宣传、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我毕生的追求
程恩富:实现“重建中国经济学”的学术梦想
靳辉明:在学习、研究和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
文哲学部卷(上)
马西沙:对传统历史观的重大改变及新体系的构建
仁钦道尔吉:我的蒙古文学研究之路
方克立: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邓绍基:五十年问学之旅的若干回忆
叶秀山:无尽的学与思
刘魁立:感恩时代,矻矻前行
江蓝生:追回流失的岁月
汝信:我的学术生涯与感悟
杨义:从古今贯通到激活先秦诸子智慧
李惠国:在跨学科研究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李景源:做时代的思考者
吴云贵:回望我的宗教学研究之路
余敦康:吟到夕阳山外山
沈家煊:我的语言学之路
文哲学部卷(下)
张炯:从战士到著名学者和作家
陈铁民:我的学术研究之路
陈筠泉:愿为哲学研究事业繁荣献年华
邵荣芬:回望语言学研究之路
卓新平:徜徉在人的精神世界
罗希文:精勤不倦三十载矢志不渝铸鸿篇
金宜久:从哲学迈人宗教和政治
郎樱:从书斋走向田野:我的新疆情结
柳鸣九:柳鸣九先生的外国文学研究之路
侯精一:漫漫五十载弹指一挥间
姚介厚:回眸治学之途
钱中文:跋涉的欣悦
徐崇温:学术领域跋涉六十载
高莽:艰苦的道路
郭宏安:三驾马车永远在路上
黄长著:从语言学到图书馆学情报学:成长中的转折
黄宝生:跋涉在梵学之路
粱存秀:上溯到德国古典哲学
朝戈金:孜孜砣砣问业转益多师求学
魏道儒:我的佛教学术研究历程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套装全2册)》: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大部队从我们村口走过,几天几夜,同老百姓亲如一家、秋毫无犯。解放前,已到学龄的我,因家里穷上不了学;即使在解放后的土改前,由于家境仍然困难,也上不起学。直到土地改革,我家划为贫农,并分得了土地、农具和耕牛。1952年,我9岁时,才发蒙上学,其后辍学一年,也跳级一年。读高小和保送进初中,都要寄宿住校,还要靠生产队集体供给口粮;考入高中和大学时,主要靠国家提供的“人民助学金”才完成学业。我求学之路之艰辛,是现在的学生所难以想象、难以克服的。我从读高小到读初中的5年间,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米,由学校食堂帮助蒸饭,在那些年就餐时,从未吃上过一口新鲜菜,仅靠自带的酶干菜下饭。所以,我在上大学以前,一直营养不良,20岁时体重只有90多斤。当时,高小、初中、高中的校址距离我家,分别有10里、15里和30—45里的路程,无论是上初小时走读,还是上高小、中学住校以后的周末或平日回家和返校,从未坐过一次车船,都是步行往返。由于读中学时没有同村伙伴,孤单一人行路,有时就边走路、边看书,在农村土路上经常摔跤,常常走回家或到校了,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套装全2册)》也就看完了。这是我双眼近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出于对党、国家和人民由衷的感恩之情,而且深知自己家庭贫寒、求学不易,因此我在学习上,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刻苦勤奋,各科成绩都较好。曾有这样两件趣事:其一,是在读初一时,正处于当地农村生活最为困难而生产队集体基本不提供主粮的年月,我几乎天天要到湖滩地挖野藕,以养活自己和家人c故此,我在这一学年基本没有到校上课。直到学年考试前10余天,我才回校参加复习考试,而结果竞出人意料,我的各科考试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课程在内),居然在我们年级的几个班中名列前茅。这使得老师和同学们都大为不解,引为笑谈!
其二,是在读高三时,在全年级四个班同时举行的一次“最难”(特别是“流体力学”的那道题)的物理学课程考试中,教物理学的郭伦老师“打赌”说,这次考题恐怕不会有同学都能做得对;如果有谁能把全部题目都做对了,他就把自己年轻时穿的一套西服“奖”给谁。而我在这次考试中,却侥幸得了个满分,但我并未接受郭老师的这个奖励。高考前,教语文课的老师建议我报考文科,而教物理和化学课的老师则建议我报考理工科,最后我折中地以“第一志愿”,报考了认为与之都有关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当年哲学专业的高考中,要考数学和物理学)。那时学哲学最时兴、红火,报考者趋之若鹜。后来,系里到我省高考招生的麻保安老师告诉我:你是我亲手录取的:在湖北省以“第一志愿”报考人大哲学系的800多名考生中,只录取了你一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套装全2册)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与文哲学部卷的合集,是一部集学术研究、个人成长、人生感悟于一体的珍贵文献。它不仅是各位学部委员学术生涯的生动记录,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见证。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 该卷收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各位资深学者的学术自传。他们中的许多人,经历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期,他们的学术生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频共振。 时代的回响与理论的求索: 每一位学者的自传都不仅仅是对个人学术轨迹的回顾,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的深刻写照。他们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学习与初步探索,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理论的解放与创新,也应对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课题。这些自传中,字里行间流淌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不懈追求,以及在复杂理论与现实挑战中,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思考。 思想的传承与学术的薪火: 这部卷册集中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们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他们如何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出发,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在经济学领域,有的学者可能回顾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早期构建;在哲学领域,有的可能阐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历程的贡献;在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分支学科,他们也可能详细描述了各自的学术贡献和理论创新。这些自传是宝贵的思想史料,为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治学之道与人生智慧: 除了宏大的理论阐释,各位学部委员的自传也充满了真挚的人生体悟和治学之道。他们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年轻学子成长为学术大家,如何克服困难,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如何在学术研究中保持批判精神和创新活力。这些内容对于年轻一代的学者而言,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并在学术道路上少走弯路。他们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对真理的执着,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都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研究领域聚焦: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在此卷中,读者将有机会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核心理论的研究历程、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的探讨。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的形成过程、核心要义及其在中国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说及其历史演变的梳理与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思潮的辨析与评价。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 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指导中国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 文哲学部卷 文哲学部卷则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宗教学等领域享有盛誉的学部委员的学术自传。这部卷册犹如一座思想的宝库,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以及当代中国学者在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方面的杰出贡献。 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文哲学部委员的自传,深刻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现代人文精神的探索。他们梳理了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哲学思想、历史演进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西方先进的学术理念,力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这些自传不仅是对各自学术领域的贡献总结,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的有力彰显。 跨学科的视野与综合的智慧: 文哲学部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在此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者们往往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能够将文学、哲学、历史、美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产生更深刻的洞见。他们的自传中,不仅有对具体学科的精深研究,更有对人文学科整体价值的思考,以及在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与融合。这种综合的智慧,对于理解复杂的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的坚守与创新的足迹: 在各自的学术领域,这些学部委员都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在文学领域,他们可能梳理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见解,对现代文学思潮的把握,以及对文学创作理论的贡献。在哲学领域,他们可能探讨了中国哲学史的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西方哲学思潮的介绍与评论,以及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历史学领域,他们可能聚焦于某一重要的历史时期或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全新的视角进行解读和研究。在语言学、美学、宗教学等领域,他们也都有着各自的开创性研究和深远影响。 研究领域聚焦: 文哲学部涵盖了人文学科的诸多重要领域,在此卷中,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 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理论等。 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外国哲学史、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等。 历史学研究: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历史理论、考古学、民族史等。 语言学研究: 汉语史、汉语言文字学、外国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 其他文化研究: 艺术学、文献学、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等。 套装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套装全2册,集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顶尖的学者群体的学术生命史。这不仅仅是个人学术简历的汇编,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人文学科繁荣的重要文献。 学术史的珍贵记录: 这两卷自传共同勾勒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人文学科发展的主体脉络,记录了重要的学术思潮、研究范式和理论创新,是研究中国当代思想史、学术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思想启迪的源泉: 各位学部委员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探索,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对真理的追求,能够激发读者的思想活力,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思考和更广阔的理论探索。 人生经验的分享: 在严谨的学术论述之外,这些自传也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感悟、治学体会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借鉴和精神滋养。 跨学科学习的典范: 通过阅读不同学部的学者们的自传,读者可以了解学科间的联系与融合,培养跨学科的视野,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致敬学术大师: 这是一次向中国当代最杰出学者致敬的机会,通过他们的自述,我们得以走近这些学者的思想世界,感受他们为学术事业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 无论是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还是对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人,亦或是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这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 都将是一份极具价值的读物。它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顶尖学者学术人生、思想轨迹和人生智慧的绝佳机会,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家学术体系中重要地位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