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以書代刊的半學術性讀物,旨在從理論層麵進行建設和提高,將博物學從親近自然或怡情悅性的層麵提升到真正的學術高度。古今中外、一階二階與博物學相關的內容都在討論之列。
博物學在宏觀層麵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時髦,各種專門學科和技藝似乎完全取代瞭其功能,各級學校的課程錶已難覓博物學的字樣。博物學已經淪為前科學、膚淺探究的代名詞。博物學在衰落中,但是並沒有徹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體製之外意外獲得瞭廣闊生存空間。在許多國傢中,博物學得到公眾前所未有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參與,博物類圖書和博物類活動均受到大眾的普遍歡迎。可能的解釋在於,博物學有獨特的視角和眼界,重視普通人對“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係統在大尺度上的價值權衡,它相當程度瞭彌補瞭主流“現代性”話語的不足。
本書由劉華傑、薛曉源主編,定位為半學術性的讀物,旨在為博物學研究者和熱愛博物學的社會群體提供雅俗共賞的博物學文化論壇。古今中外、一階二階與博物學相關的內容都在討論之列。第二期分為“縱橫”“小品”“博物畫”和“圖書信息”三個欄目,包括“保護生物學初探”“淺說博物學的外與內”“幾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學實踐初探”“深入山林:鍾觀光的野外考察”“以伍德為例看維多利亞時期的博物學文化”“《鼴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等多篇文章。
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植物愛好者。熱心於復興博物學文化。作品有《看得見的風景》《博物人生》《檀島花事》《從博物的觀點看》等。
薛曉源,中央編譯局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書畫》雜誌專業委員會委員。主編《博物學經典譯叢》《博物學經典叢書》等,計三十多種博物學著作。
《中國博物學評論》的創刊,對中國齣版界來說,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對於文化傳播來說,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清華大學教授劉兵由於博物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進入門檻”相對來說比較低,不需要太艱苦的專業訓練,就可以涉足進來。這對於博物學走進公眾生活當然是有利的,因為容易將各方麵的博物學愛好者吸引過來;但對於這一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從理論層麵進行建設和提高,將博物學從親近自然或怡情悅性的層麵提升到真正的學術高度,也就顯得尤為迫切瞭――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對《中國博物學評論》有厚望焉!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縱橫
保護生物學史初探
淺說博物學的外與內
幾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學實踐初探
深入山林:鍾觀光的野外考察
以伍德為例看維多利亞時期的博物學文化
小品
《鼴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
博物畫
紅春鈴:為吊鍾花換個俗名
圖書信息
地方性知識與博物學
如何寫齣一本《看不見的森林》
首屆“大鵬自然好書奬”——國內第一個自然好書評選,開啓自然閱讀之門
博物學圖書推薦(200部)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思考。它不像快餐式的讀物,能夠瞬間抓住你的眼球,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作者們用專業的知識和嚴謹的態度,帶領我們走進未知的領域。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某種昆蟲的分類學研究印象深刻,那種對微小差異的敏銳捕捉,以及對證據的細緻考量,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的嚴謹與耐心。它讓我看到瞭那些肉眼難以分辨的細微之處,是如何構建起龐大而精密的生命係統。這種對細節的專注,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同時,書中也包含瞭一些關於博物學發展史的探討,讓我瞭解瞭這項古老學科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孕育、發展並傳承至今的。這種對曆史的迴顧,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知識和資源。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知識,往往隱藏在細節之中,需要我們用心去發掘,去體會,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探索和積纍的過程。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自然科學和文化遺産的愛好者,這本《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無疑是一次令人振奮的閱讀體驗。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孤立的物種信息,更是將這些生命置於廣闊的生態係統和悠久的曆史背景之中進行解讀,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極具啓發性。我被書中對於不同地理區域特有物種的研究深深吸引,那些在特定環境下演化齣的獨特生存策略,讓我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書中對曆史文獻和民間記載的引用,也為我們提供瞭瞭解古代中國人對自然認知的重要綫索,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賦予瞭博物學更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在探討某種瀕危動物的保護時,書中不僅列舉瞭科學的監測數據,還追溯瞭其在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這種多維度的呈現方式,讓我深刻理解瞭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傳承文化的重要性。它讓我明白,對自然的認識,從來不隻是冷冰冰的科學研究,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一種對我們祖先智慧的迴溯,也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評分《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激發瞭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本書的編排非常巧妙,將不同主題的內容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幅生動的中國博物畫捲。我喜歡其中關於野外科考的記錄,那些在艱苦環境下,科學傢們為瞭獲取第一手資料而付齣的努力,讓我深受感動。從荒漠戈壁到原始森林,從雪山之巔到海岸濕地,每一次的跋涉都充滿瞭挑戰與驚喜。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大地上那些鮮為人知的美麗角落,以及那些在嚴酷環境中頑強生存的生命。書中對於一些地方性物種的介紹,更是讓我驚嘆於中國地域的遼闊和物種的豐富性,仿佛翻開瞭一本活的中國地理百科全書。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感染,讓我渴望親身去體驗、去發現。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虛擬的探險,對這片土地上的一切充滿瞭無限的嚮往。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我最深的感受便是那份厚重與細膩。它並非那種流於錶麵的圖文展覽,而是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娓娓道來關於這片土地上生命的點點滴滴。從那些精美的插圖,我能感受到畫師傾注的心血,每一筆都帶著對自然的敬畏。不僅僅是描繪形態,更捕捉瞭生命的狀態,是靜止中的躍動,是無聲中的訴說。翻閱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古老的森林,感受微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或是沿著潺潺溪流,聽流水在岩石間低語。每一張圖下方的文字,更是如同點睛之筆,用嚴謹的科學語言,卻又不失文學的韻味,揭示瞭這些生命背後隱藏的奧秘。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某種特定植物的介紹,那種從種子萌發到繁茂盛開的生命曆程,被描繪得如此生動,讓我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植物産生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都承載著一段漫長而精彩的故事,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解讀。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身邊微小的生命,也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中國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窗戶,充滿驚喜與感動。
評分我必須說,《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是一本非常“耐讀”的書。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在一旁的速食讀物,而是值得反復翻閱、細細咀嚼的學術佳作。書中對於不同物種之間相互關係的探討,展現瞭生態係統中生命的復雜與精妙。例如,關於某種鳥類與植物之間互利共生的關係,被描繪得既科學又充滿詩意,讓我看到瞭生命之間唇齒相依的奇妙聯係。它讓我明白,自然界並非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此外,書中對一些傳統動植物知識的現代化解讀,也讓我看到瞭古老智慧在現代科學中的價值。它不是簡單地復述,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驗證和升華。這本書的專業性很高,但語言卻並不晦澀,許多地方都充滿瞭人文關懷,讓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和敬意。它讓我對“博物學”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隻是關於“物”,更是關於“博”——博大、廣博,是對整個自然世界的全麵認知和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