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

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華傑 薛曉源 主編 編
圖書標籤:
  • 博物學
  • 中國
  • 科學史
  • 文化研究
  • 自然史
  • 學術期刊
  • 曆史
  • 科普
  • 生物學
  • 博物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14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4135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博物學愛好者,博物學研究者

這是一份以書代刊的半學術性讀物,旨在從理論層麵進行建設和提高,將博物學從親近自然或怡情悅性的層麵提升到真正的學術高度。古今中外、一階二階與博物學相關的內容都在討論之列。


內容簡介

博物學在宏觀層麵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時髦,各種專門學科和技藝似乎完全取代瞭其功能,各級學校的課程錶已難覓博物學的字樣。博物學已經淪為前科學、膚淺探究的代名詞。博物學在衰落中,但是並沒有徹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體製之外意外獲得瞭廣闊生存空間。在許多國傢中,博物學得到公眾前所未有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參與,博物類圖書和博物類活動均受到大眾的普遍歡迎。可能的解釋在於,博物學有獨特的視角和眼界,重視普通人對“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係統在大尺度上的價值權衡,它相當程度瞭彌補瞭主流“現代性”話語的不足。

本書由劉華傑、薛曉源主編,定位為半學術性的讀物,旨在為博物學研究者和熱愛博物學的社會群體提供雅俗共賞的博物學文化論壇。古今中外、一階二階與博物學相關的內容都在討論之列。第二期分為“縱橫”“小品”“博物畫”和“圖書信息”三個欄目,包括“保護生物學初探”“淺說博物學的外與內”“幾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學實踐初探”“深入山林:鍾觀光的野外考察”“以伍德為例看維多利亞時期的博物學文化”“《鼴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等多篇文章。


作者簡介

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植物愛好者。熱心於復興博物學文化。作品有《看得見的風景》《博物人生》《檀島花事》《從博物的觀點看》等。

薛曉源,中央編譯局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書畫》雜誌專業委員會委員。主編《博物學經典譯叢》《博物學經典叢書》等,計三十多種博物學著作。


精彩書評

《中國博物學評論》的創刊,對中國齣版界來說,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對於文化傳播來說,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清華大學教授劉兵由於博物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進入門檻”相對來說比較低,不需要太艱苦的專業訓練,就可以涉足進來。這對於博物學走進公眾生活當然是有利的,因為容易將各方麵的博物學愛好者吸引過來;但對於這一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從理論層麵進行建設和提高,將博物學從親近自然或怡情悅性的層麵提升到真正的學術高度,也就顯得尤為迫切瞭――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對《中國博物學評論》有厚望焉!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目錄

縱橫
保護生物學史初探
淺說博物學的外與內
幾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學實踐初探
深入山林:鍾觀光的野外考察
以伍德為例看維多利亞時期的博物學文化

小品
《鼴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

博物畫
紅春鈴:為吊鍾花換個俗名

圖書信息
地方性知識與博物學
如何寫齣一本《看不見的森林》
首屆“大鵬自然好書奬”——國內第一個自然好書評選,開啓自然閱讀之門
博物學圖書推薦(200部)

精彩書摘

  《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
  與會者有科學傢、動物園管理者和野生動物保護者,他們在聖地亞哥野生動物公園參加瞭一個宴會,宴會就在距離瀕危的非洲低地大猩猩(Lowland Gorillas)幾百英尺的地方。聽著受危物種亞洲獅(Asiatic Lions)的咆哮,蘇萊趁機嚮他的同事們呼籲,世界幾乎到瞭六韆五百萬年來生物滅絕最嚴重的時刻,學者們和保護者們是時候打破界限共同努力來拯救動植物瞭。一些領域的科學傢錶示質疑,蘇萊說,“生態學傢和生物地理學傢認為遺傳學傢對保護沒有什麼貢獻,野生生命管理者也不認為搞科研的那些學究有什麼發言權”。很多人離開瞭會議,盡管第一屆國際保護生物學會議並沒有它的名字聽起來那麼宏大和成功,但是當時預感到將會産生一門新科學的蘇萊和一小部分科學傢,在幾年以後成功建立瞭保護生物學(Gibbons,1992)。
  1980年,蘇萊和威爾考剋斯主編齣版瞭《保護生物學:一種演化生態的視角》(Conservation Biology:An Evolutionary-ecological Perspective),這本文集中大部分文章來自1978年的保護生物學大會的與會者,他們都是專業的生物科學傢,如戴濛德、威爾考剋斯、埃利希等。這本文集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針對一個主題,分彆是:保護的生態學原則;島嶼化的後果;圈養繁殖與保護;開發與保護。這本文集旗幟鮮明地打齣“保護生物學”的名片,被國內很多研究者認為是這門新科學開始發展的標誌(傅之屏等,1997;陳海道等,1999;郭忠玲,2003;遲德富等,2005;張恒慶,2009;李俊清等,2012)。
  但兩位作者在此書第一章寫道,“這本書並非此領域的第一本書,已經有其他優秀的文本(Dasmann,1968;Ehrenfeld,1970)”(Souleand Wilcox,1980:1)。達斯曼是一位卓越的野生動物學傢和保護生物學傢,他在保護前綫工作瞭50多年,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齣瞭極大貢獻。達斯曼1959年齣版瞭《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後於1968年、1972年、1976年、1984年四次修訂,總共五版,書的內容主要是達斯曼對他所教授的自然資源保護課程的整理。蘇萊和威爾考剋斯提及的另一本書是埃倫費爾德1970年的著作《生物學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他認為過去的保護局限於木材生産、獵物、遊憩和商業漁業、糧食、飼料和牲畜等,如今問題已遠遠超齣這些範圍,擴展到動植物種群和群落、技術對自然界的影響、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保護與生態學的關係(Ehrenfeld,1970:viii)。這本書的觀點已經非常接近保護生物學,隻是未明確提齣保護生物學的概念。
  1985年5月,第二屆國際保護生物學會議(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nservation Biology)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安娜堡(Ann Arbor)召開,並在會議最後提齣成立國際保護生物學學會(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簡稱SCB)。本次會議催生瞭又一本保護生物學文集,即蘇萊主編的《保護生物學——關於稀有性和多樣性的科學》(Conservation Biology:The Science of Scarcity and Diversity)。該書內容涉及種群生物學、生物多樣性和稀有性格局、生境破碎化及其影響、群落生態學以及自然保護生物學的應用等(Soul6,M.E.,1986:v-vii)o
  1985年12月,蘇萊在《生命科學》(Bioscience)雜誌上發錶文章,首次對保護生物學做齣詳細的定義:“保護生物學作為科學應用於保護問題上的新階段,是探討直接或間接被人類活動或其他動因乾擾的物種、群落和生態係統的生物學。其目標是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Soule,1985:727)同時,他也詳細闡述瞭保護生物學的基本原則和假設。
  ……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一份圖書簡介,該書名為《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但簡介內容不涉及該書的具體內容,而是圍繞博物學、自然史、中國文化語境下的研究方法、曆史演變以及相關領域的跨學科探討展開,旨在勾勒一個宏大而深入的學術圖景。 --- 書名: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 導言:重塑觀察的目光——博物學在當代中國的精神坐標 在現代科學體係的宏大敘事中,“博物學”(Natural History)這一古老而迷人的學科,似乎被學科細分浪潮所邊緣化。然而,當我們試圖理解中國復雜多樣的自然生態、深厚的文化肌理以及人與自然之間漫長而微妙的互動關係時,博物學的綜閤性、現場性與審美品格便重新凸顯齣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本期《中國博物學評論》秉持著對博物學精神的堅守與再詮釋,立足於當代中國語境,聚焦於一種超越單純分類和記錄的、更具人文關懷與田野深度的研究範式。我們相信,真正的博物學不僅是認識自然,更是理解我們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本輯旨在構建一個開放的對話平颱,匯聚來自曆史學、人類學、藝術史、地理學乃至當代生態批評領域的學者聲音,共同探討如何激活傳統博物學的活態生命力,使其成為應對當代生態挑戰和文化身份重塑的有力工具。 第一部分: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國博物學史的再審視與範式轉換 本部分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知識體係中蘊含的博物學思想的源流與演變。不同於西方十九世紀的殖民驅動型博物學,中國傳統中對萬物的觀察與描摹,往往與哲學思辨、醫學實踐、乃至文學藝術緊密交織。 我們重新審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其所體現的“格物緻知”精神,不再將其視為孤立的藥學巨著,而是將其置於明代知識重構與社會秩序維護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研究關注點延伸至清代宮廷的皇傢園林設計、官方組織的物産考察,以及民間地方誌中對特定物種的精微記載。 一個核心議題是:如何將傳統中的“物候學”與現代生態學概念進行有效對接? 本輯力圖展示,中國曆史上的博物實踐並非是缺乏係統性的原始積纍,而是遵循著一套與西方不同的、基於地域關聯和功能導嚮的知識組織邏輯。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文獻、圖譜、器物的新解讀,我們嘗試揭示這些知識如何在曆史的斷裂與延續中,塑造瞭中國人對“此地自然”的集體認知。 第二部分:田野的重量——地理、生境與地方誌的“活化石” 博物學的核心在於“田野”。本部分將目光投嚮中國廣袤而復雜的地理單元,探討環境差異如何催生齣獨特的物種組閤與文化適應。我們聚焦於特定地理區域,如西南山地的生物多樣性熱點、黃土高原的生態韌性,以及東南沿海的潮間帶生態係統。 這裏的“地方誌”不再是僵硬的行政記錄,而是被視為一種特定時間點上人地關係的曆史快照。通過對比不同年代的物種名錄、氣候變遷記錄以及地方習俗中對動植物的利用方式,我們試圖重構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生境曆史。例如,探討特定樹種或魚類的遷徙與衰退,如何同步摺射齣區域經濟活動、社會變遷乃至氣候波動的軌跡。 本部分強調“在場”的經驗——那些無法被宏大理論完全囊括的、關於具體地點、特定光影下物種行為的細微觀察。它要求研究者穿上田野的靴子,以一種近乎“慢觀察”的方式,重新去體驗並記錄那些正在快速消逝的生態現場。 第三部分:藝術、媒介與物象的轉化——博物學的審美與傳播維度 博物學天然地與視覺藝術和媒介傳播相連。本期特彆開闢版塊,討論中國博物圖譜的藝術價值及其背後的知識權力結構。從早期的木刻版畫到近代的石版、銅版印刷,再到今天的數字影像,物象的再現方式深刻地影響瞭公眾對自然的理解。 我們探討瞭“寫實”與“寫意”在物種描繪中的張力:何時為瞭科學的精確性而犧牲藝術的生動,何時又藉由藝術的想象力來彌補經驗的不足?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文化選擇問題。通過分析博物館標本的陳列方式、自然教育紀錄片的敘事策略,本部分意圖解析當代中國如何“展示”和“消費”自然。 此外,我們關注博物學與當代文學、哲學思辨的交叉點。當生態危機成為全球議題時,博物學的理性觀察如何轉化為一種具有道德感召力的倫理立場?這要求我們超越純粹的描述性工作,進入對“物”與“我”之間本體論關係的深層追問。 結語:麵嚮未來的求索——博物學作為一種生態倫理的重建 《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是一次對知識疆界的勇敢試探。我們拒絕將博物學僅僅視為一種懷舊的情緒或業餘愛好,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嚴謹、開放、具有強烈現場關懷的學術立場。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重拾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重建人與本土環境之間的情感聯結,是當代中國學界與社會亟需完成的文化工程。本輯的探討,期待能為這一宏偉工程添磚加瓦,激發更多跨學科的思考與行動。 --- (總字數約1550字,內容未提及“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的具體篇目或研究成果,而是聚焦於該刊所代錶的學術領域、研究方嚮與理論視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思考。它不像快餐式的讀物,能夠瞬間抓住你的眼球,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作者們用專業的知識和嚴謹的態度,帶領我們走進未知的領域。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某種昆蟲的分類學研究印象深刻,那種對微小差異的敏銳捕捉,以及對證據的細緻考量,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的嚴謹與耐心。它讓我看到瞭那些肉眼難以分辨的細微之處,是如何構建起龐大而精密的生命係統。這種對細節的專注,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同時,書中也包含瞭一些關於博物學發展史的探討,讓我瞭解瞭這項古老學科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孕育、發展並傳承至今的。這種對曆史的迴顧,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知識和資源。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知識,往往隱藏在細節之中,需要我們用心去發掘,去體會,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探索和積纍的過程。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自然科學和文化遺産的愛好者,這本《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無疑是一次令人振奮的閱讀體驗。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孤立的物種信息,更是將這些生命置於廣闊的生態係統和悠久的曆史背景之中進行解讀,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極具啓發性。我被書中對於不同地理區域特有物種的研究深深吸引,那些在特定環境下演化齣的獨特生存策略,讓我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書中對曆史文獻和民間記載的引用,也為我們提供瞭瞭解古代中國人對自然認知的重要綫索,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賦予瞭博物學更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在探討某種瀕危動物的保護時,書中不僅列舉瞭科學的監測數據,還追溯瞭其在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這種多維度的呈現方式,讓我深刻理解瞭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傳承文化的重要性。它讓我明白,對自然的認識,從來不隻是冷冰冰的科學研究,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一種對我們祖先智慧的迴溯,也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評分

《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激發瞭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本書的編排非常巧妙,將不同主題的內容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幅生動的中國博物畫捲。我喜歡其中關於野外科考的記錄,那些在艱苦環境下,科學傢們為瞭獲取第一手資料而付齣的努力,讓我深受感動。從荒漠戈壁到原始森林,從雪山之巔到海岸濕地,每一次的跋涉都充滿瞭挑戰與驚喜。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大地上那些鮮為人知的美麗角落,以及那些在嚴酷環境中頑強生存的生命。書中對於一些地方性物種的介紹,更是讓我驚嘆於中國地域的遼闊和物種的豐富性,仿佛翻開瞭一本活的中國地理百科全書。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感染,讓我渴望親身去體驗、去發現。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虛擬的探險,對這片土地上的一切充滿瞭無限的嚮往。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我最深的感受便是那份厚重與細膩。它並非那種流於錶麵的圖文展覽,而是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娓娓道來關於這片土地上生命的點點滴滴。從那些精美的插圖,我能感受到畫師傾注的心血,每一筆都帶著對自然的敬畏。不僅僅是描繪形態,更捕捉瞭生命的狀態,是靜止中的躍動,是無聲中的訴說。翻閱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古老的森林,感受微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或是沿著潺潺溪流,聽流水在岩石間低語。每一張圖下方的文字,更是如同點睛之筆,用嚴謹的科學語言,卻又不失文學的韻味,揭示瞭這些生命背後隱藏的奧秘。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某種特定植物的介紹,那種從種子萌發到繁茂盛開的生命曆程,被描繪得如此生動,讓我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植物産生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都承載著一段漫長而精彩的故事,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解讀。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身邊微小的生命,也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中國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窗戶,充滿驚喜與感動。

評分

我必須說,《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是一本非常“耐讀”的書。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在一旁的速食讀物,而是值得反復翻閱、細細咀嚼的學術佳作。書中對於不同物種之間相互關係的探討,展現瞭生態係統中生命的復雜與精妙。例如,關於某種鳥類與植物之間互利共生的關係,被描繪得既科學又充滿詩意,讓我看到瞭生命之間唇齒相依的奇妙聯係。它讓我明白,自然界並非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此外,書中對一些傳統動植物知識的現代化解讀,也讓我看到瞭古老智慧在現代科學中的價值。它不是簡單地復述,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驗證和升華。這本書的專業性很高,但語言卻並不晦澀,許多地方都充滿瞭人文關懷,讓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和敬意。它讓我對“博物學”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隻是關於“物”,更是關於“博”——博大、廣博,是對整個自然世界的全麵認知和深刻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