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以書代刊的半學術性讀物,旨在從理論層麵進行建設和提高,將博物學從親近自然或怡情悅性的層麵提升到真正的學術高度。古今中外、一階二階與博物學相關的內容都在討論之列。
長期以來,博物學是人們瞭解山川、岩石、動物、植物等自然物,對其進行觀察、記錄、分類的重要學問。首先是世界各地的普通百姓對自己生活區域周圍事物的熟悉和利用,其次是專門傢對遠方世界中自然物的探索、收集。現在,在近或在遠,無論曾經如何輝煌,博物學在宏觀層麵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時髦,各種專門學科和技藝似乎完全取代瞭其功能,各級學校的課程錶已難覓博物學的字樣。博物學已經淪為前科學、膚淺探究的代名詞。博物學在衰落中,但是並沒有徹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體製之外意外獲得瞭廣闊生存空間。在許多國傢中,博物學得到公眾前所未有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參與,博物類圖書和博物類活動均受到大眾的普遍歡迎。可能的解釋在於,博物學有獨特的視角和眼界,重視普通人對“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係統在大尺度上的價值權衡,它相當程度瞭彌補瞭主流“現代性”話語的不足。
本書由劉華傑、薛曉源主編,定位為半學術性的讀物,旨在為博物學研究者和熱愛博物學的社會群體提供雅俗共賞的博物學文化論壇。古今中外、一階二階與博物學相關的內容都在討論之列。第yi期以“博物學是什麼”和“當代的博物學活動”為討論的主題。
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植物愛好者。熱心於復興博物學文化。作品有《看得見的風景》《博物人生》《檀島花事》《從博物的觀點看》等。
薛曉源,中央編譯局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書畫》雜誌專業委員會委員。主編《博物學經典譯叢》《博物學經典叢書》等,計三十多種博物學著作。
《中國博物學評論》的創刊,對中國齣版界來說,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對於文化傳播來說,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清華大學教授劉兵由於博物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進入門檻”相對來說比較低,不需要太艱苦的專業訓練,就可以涉足進來。這對於博物學走進公眾生活當然是有利的,因為容易將各方麵的博物學愛好者吸引過來;但對於這一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從理論層麵進行建設和提高,將博物學從親近自然或怡情悅性的層麵提升到真正的學術高度,也就顯得尤為迫切瞭――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對《中國博物學評論》有厚望焉!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閱讀《中國博物學評論(第1期)》,我感受到瞭中國博物學研究領域蓬勃發展的活力。這本評論集匯集瞭當下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動態,為我提供瞭一個瞭解前沿知識的窗口。我尤其對那些探討跨學科融閤的研究方嚮感到好奇,比如博物學如何與生態學、地理學、曆史學、人類學等學科進行有效的對話,從而拓展研究的邊界,揭示更深層次的科學奧秘。我期待它能夠展現齣中國博物學研究在國際舞颱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以及中國學者們在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評論集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學習資料,更是一種激勵,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進步和潛力,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評分初讀《中國博物學評論(第1期)》,最先吸引我的是其精煉的語言和嚴謹的論述方式。我尤其欣賞作者們在處理每一個研究課題時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他們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善於將孤立的現象置於更宏大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生動且富有啓發性。這種“抽絲剝繭”式的分析,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博物學研究的獨特路徑和方法論。我可以想象,為瞭撰寫這些文章,作者們必然付齣瞭大量的心血,他們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理論的深入剖析,都讓我感受到瞭知識的力量和研究的魅力。我迫切地想瞭解,他們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提煉齣精髓,又如何用清晰的邏輯將復雜的概念層層遞進地展現給讀者。這本評論集所傳遞的,是一種對知識的敬畏,一種對探索未知的執著,也是一種對中國優秀學術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評分不得不說,《中國博物學評論(第1期)》的齣現,讓我感受到瞭學術界的一股清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一本嚴謹的學術期刊,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我非常欣賞作者們在撰寫過程中所錶現齣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他們敢於挑戰既有的觀點,勇於提齣新的見解,並且用充分的證據和紮實的論證來支持自己的論斷。這種學術上的勇氣和擔當,是推動學科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我渴望從中學習到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問題,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抓住本質,以及如何用更加科學和理性的方式去認識世界。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想的啓迪,它鼓勵著每一個讀者去質疑、去探索、去創造。
評分這本《中國博物學評論(第1期)》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藝術的考究,沉穩的色彩搭配,配以古樸而又不失現代感的字體,初見便讓人心生探究的欲望。翻開扉頁,一股厚重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與那些默默耕耘在博物學領域的先行者們進行著無聲的對話。我對博物學一直懷有濃厚興趣,但總覺得市麵上的書籍要麼過於科普化,流於錶麵,要麼太過艱深,望而卻步。而這本評論集,從第一眼觸感,便能預感到它可能填補瞭我長久以來的閱讀空白。封麵上那些若隱若現的自然圖騰,更是暗示瞭內容將是對中國豐富自然遺産的深入解讀。我期待它能呈現齣一種既尊重科學方法,又不失人文關懷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奇跡和智慧的博物世界。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門,通往中國大地上的無數秘密,等待我去發掘和品味。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讀者,我對《中國博物學評論(第1期)》寄予瞭厚望。我一直認為,博物學並非僅僅是對自然界的簡單描摹,它更承載著一個民族對自身土地、對生命萬物的理解與情感。因此,我特彆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中國古代的先賢們是如何在與自然的互動中,形成獨特的觀察體係和哲學思想。那些關於動植物的古老記述,那些關於地理地貌的傳說故事,在現代科學的視角下,或許能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評論集能做到這一點,將曆史的智慧與現代的視野巧妙地融閤,展現齣中國博物學彆樣的風采。我願意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探尋那些被時間湮沒的角落,去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自然情懷。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也是一次對中華文明根脈的深刻迴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