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华杰 薛晓源 主编 编
图书标签:
  • 博物学
  • 中国
  • 科学史
  • 文化研究
  • 自然史
  • 学术期刊
  • 历史
  • 科普
  • 生物学
  • 博物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14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413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博物学爱好者,博物学研究者

这是一份以书代刊的半学术性读物,旨在从理论层面进行建设和提高,将博物学从亲近自然或怡情悦性的层面提升到真正的学术高度。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


内容简介

博物学在宏观层面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时髦,各种专门学科和技艺似乎完全取代了其功能,各级学校的课程表已难觅博物学的字样。博物学已经沦为前科学、肤浅探究的代名词。博物学在衰落中,但是并没有彻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体制之外意外获得了广阔生存空间。在许多国家中,博物学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参与,博物类图书和博物类活动均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可能的解释在于,博物学有独特的视角和眼界,重视普通人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系统在大尺度上的价值权衡,它相当程度了弥补了主流“现代性”话语的不足。

本书由刘华杰、薛晓源主编,定位为半学术性的读物,旨在为博物学研究者和热爱博物学的社会群体提供雅俗共赏的博物学文化论坛。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第二期分为“纵横”“小品”“博物画”和“图书信息”三个栏目,包括“保护生物学初探”“浅说博物学的外与内”“几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学实践初探”“深入山林:钟观光的野外考察”“以伍德为例看维多利亚时期的博物学文化”“《鼹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等多篇文章。


作者简介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植物爱好者。热心于复兴博物学文化。作品有《看得见的风景》《博物人生》《檀岛花事》《从博物的观点看》等。

薛晓源,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编《博物学经典译丛》《博物学经典丛书》等,计三十多种博物学著作。


精彩书评

《中国博物学评论》的创刊,对中国出版界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清华大学教授刘兵由于博物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进入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不需要太艰苦的专业训练,就可以涉足进来。这对于博物学走进公众生活当然是有利的,因为容易将各方面的博物学爱好者吸引过来;但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从理论层面进行建设和提高,将博物学从亲近自然或怡情悦性的层面提升到真正的学术高度,也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对《中国博物学评论》有厚望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目录

纵横
保护生物学史初探
浅说博物学的外与内
几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学实践初探
深入山林:钟观光的野外考察
以伍德为例看维多利亚时期的博物学文化

小品
《鼹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

博物画
红春铃:为吊钟花换个俗名

图书信息
地方性知识与博物学
如何写出一本《看不见的森林》
首届“大鹏自然好书奖”——国内第一个自然好书评选,开启自然阅读之门
博物学图书推荐(200部)

精彩书摘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
  与会者有科学家、动物园管理者和野生动物保护者,他们在圣地亚哥野生动物公园参加了一个宴会,宴会就在距离濒危的非洲低地大猩猩(Lowland Gorillas)几百英尺的地方。听着受危物种亚洲狮(Asiatic Lions)的咆哮,苏莱趁机向他的同事们呼吁,世界几乎到了六千五百万年来生物灭绝最严重的时刻,学者们和保护者们是时候打破界限共同努力来拯救动植物了。一些领域的科学家表示质疑,苏莱说,“生态学家和生物地理学家认为遗传学家对保护没有什么贡献,野生生命管理者也不认为搞科研的那些学究有什么发言权”。很多人离开了会议,尽管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会议并没有它的名字听起来那么宏大和成功,但是当时预感到将会产生一门新科学的苏莱和一小部分科学家,在几年以后成功建立了保护生物学(Gibbons,1992)。
  1980年,苏莱和威尔考克斯主编出版了《保护生物学:一种演化生态的视角》(Conservation Biology:An Evolutionary-ecological Perspective),这本文集中大部分文章来自1978年的保护生物学大会的与会者,他们都是专业的生物科学家,如戴蒙德、威尔考克斯、埃利希等。这本文集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针对一个主题,分别是:保护的生态学原则;岛屿化的后果;圈养繁殖与保护;开发与保护。这本文集旗帜鲜明地打出“保护生物学”的名片,被国内很多研究者认为是这门新科学开始发展的标志(傅之屏等,1997;陈海道等,1999;郭忠玲,2003;迟德富等,2005;张恒庆,2009;李俊清等,2012)。
  但两位作者在此书第一章写道,“这本书并非此领域的第一本书,已经有其他优秀的文本(Dasmann,1968;Ehrenfeld,1970)”(Souleand Wilcox,1980:1)。达斯曼是一位卓越的野生动物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他在保护前线工作了50多年,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极大贡献。达斯曼1959年出版了《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后于1968年、1972年、1976年、1984年四次修订,总共五版,书的内容主要是达斯曼对他所教授的自然资源保护课程的整理。苏莱和威尔考克斯提及的另一本书是埃伦费尔德1970年的著作《生物学保护》(Biological Conservation),他认为过去的保护局限于木材生产、猎物、游憩和商业渔业、粮食、饲料和牲畜等,如今问题已远远超出这些范围,扩展到动植物种群和群落、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保护与生态学的关系(Ehrenfeld,1970:viii)。这本书的观点已经非常接近保护生物学,只是未明确提出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1985年5月,第二届国际保护生物学会议(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nservation Biology)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Ann Arbor)召开,并在会议最后提出成立国际保护生物学学会(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简称SCB)。本次会议催生了又一本保护生物学文集,即苏莱主编的《保护生物学——关于稀有性和多样性的科学》(Conservation Biology:The Science of Scarcity and Diversity)。该书内容涉及种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和稀有性格局、生境破碎化及其影响、群落生态学以及自然保护生物学的应用等(Soul6,M.E.,1986:v-vii)o
  1985年12月,苏莱在《生命科学》(Bio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对保护生物学做出详细的定义:“保护生物学作为科学应用于保护问题上的新阶段,是探讨直接或间接被人类活动或其他动因干扰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学。其目标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Soule,1985:727)同时,他也详细阐述了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则和假设。
  ……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该书名为《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但简介内容不涉及该书的具体内容,而是围绕博物学、自然史、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研究方法、历史演变以及相关领域的跨学科探讨展开,旨在勾勒一个宏大而深入的学术图景。 --- 书名: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 导言:重塑观察的目光——博物学在当代中国的精神坐标 在现代科学体系的宏大叙事中,“博物学”(Natural History)这一古老而迷人的学科,似乎被学科细分浪潮所边缘化。然而,当我们试图理解中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深厚的文化肌理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漫长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时,博物学的综合性、现场性与审美品格便重新凸显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期《中国博物学评论》秉持着对博物学精神的坚守与再诠释,立足于当代中国语境,聚焦于一种超越单纯分类和记录的、更具人文关怀与田野深度的研究范式。我们相信,真正的博物学不仅是认识自然,更是理解我们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本辑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对话平台,汇聚来自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地理学乃至当代生态批评领域的学者声音,共同探讨如何激活传统博物学的活态生命力,使其成为应对当代生态挑战和文化身份重塑的有力工具。 第一部分: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国博物学史的再审视与范式转换 本部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博物学思想的源流与演变。不同于西方十九世纪的殖民驱动型博物学,中国传统中对万物的观察与描摹,往往与哲学思辨、医学实践、乃至文学艺术紧密交织。 我们重新审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其所体现的“格物致知”精神,不再将其视为孤立的药学巨著,而是将其置于明代知识重构与社会秩序维护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研究关注点延伸至清代宫廷的皇家园林设计、官方组织的物产考察,以及民间地方志中对特定物种的精微记载。 一个核心议题是:如何将传统中的“物候学”与现代生态学概念进行有效对接? 本辑力图展示,中国历史上的博物实践并非是缺乏系统性的原始积累,而是遵循着一套与西方不同的、基于地域关联和功能导向的知识组织逻辑。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文献、图谱、器物的新解读,我们尝试揭示这些知识如何在历史的断裂与延续中,塑造了中国人对“此地自然”的集体认知。 第二部分:田野的重量——地理、生境与地方志的“活化石” 博物学的核心在于“田野”。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中国广袤而复杂的地理单元,探讨环境差异如何催生出独特的物种组合与文化适应。我们聚焦于特定地理区域,如西南山地的生物多样性热点、黄土高原的生态韧性,以及东南沿海的潮间带生态系统。 这里的“地方志”不再是僵硬的行政记录,而是被视为一种特定时间点上人地关系的历史快照。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物种名录、气候变迁记录以及地方习俗中对动植物的利用方式,我们试图重构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生境历史。例如,探讨特定树种或鱼类的迁徙与衰退,如何同步折射出区域经济活动、社会变迁乃至气候波动的轨迹。 本部分强调“在场”的经验——那些无法被宏大理论完全囊括的、关于具体地点、特定光影下物种行为的细微观察。它要求研究者穿上田野的靴子,以一种近乎“慢观察”的方式,重新去体验并记录那些正在快速消逝的生态现场。 第三部分:艺术、媒介与物象的转化——博物学的审美与传播维度 博物学天然地与视觉艺术和媒介传播相连。本期特别开辟版块,讨论中国博物图谱的艺术价值及其背后的知识权力结构。从早期的木刻版画到近代的石版、铜版印刷,再到今天的数字影像,物象的再现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公众对自然的理解。 我们探讨了“写实”与“写意”在物种描绘中的张力:何时为了科学的精确性而牺牲艺术的生动,何时又借由艺术的想象力来弥补经验的不足?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选择问题。通过分析博物馆标本的陈列方式、自然教育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本部分意图解析当代中国如何“展示”和“消费”自然。 此外,我们关注博物学与当代文学、哲学思辨的交叉点。当生态危机成为全球议题时,博物学的理性观察如何转化为一种具有道德感召力的伦理立场?这要求我们超越纯粹的描述性工作,进入对“物”与“我”之间本体论关系的深层追问。 结语:面向未来的求索——博物学作为一种生态伦理的重建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是一次对知识疆界的勇敢试探。我们拒绝将博物学仅仅视为一种怀旧的情绪或业余爱好,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严谨、开放、具有强烈现场关怀的学术立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拾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重建人与本土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当代中国学界与社会亟需完成的文化工程。本辑的探讨,期待能为这一宏伟工程添砖加瓦,激发更多跨学科的思考与行动。 --- (总字数约1550字,内容未提及“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的具体篇目或研究成果,而是聚焦于该刊所代表的学术领域、研究方向与理论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我最深的感受便是那份厚重与细腻。它并非那种流于表面的图文展览,而是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关于这片土地上生命的点点滴滴。从那些精美的插图,我能感受到画师倾注的心血,每一笔都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不仅仅是描绘形态,更捕捉了生命的状态,是静止中的跃动,是无声中的诉说。翻阅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森林,感受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或是沿着潺潺溪流,听流水在岩石间低语。每一张图下方的文字,更是如同点睛之笔,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却又不失文学的韵味,揭示了这些生命背后隐藏的奥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种特定植物的介绍,那种从种子萌发到繁茂盛开的生命历程,被描绘得如此生动,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植物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承载着一段漫长而精彩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微小的生命,也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窗户,充满惊喜与感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它不像快餐式的读物,能够瞬间抓住你的眼球,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作者们用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带领我们走进未知的领域。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种昆虫的分类学研究印象深刻,那种对微小差异的敏锐捕捉,以及对证据的细致考量,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耐心。它让我看到了那些肉眼难以分辨的细微之处,是如何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生命系统。这种对细节的专注,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博物学发展史的探讨,让我了解了这项古老学科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发展并传承至今的。这种对历史的回顾,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知识和资源。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识,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去体会,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

评分

我必须说,《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是一本非常“耐读”的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旁的速食读物,而是值得反复翻阅、细细咀嚼的学术佳作。书中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展现了生态系统中生命的复杂与精妙。例如,关于某种鸟类与植物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被描绘得既科学又充满诗意,让我看到了生命之间唇齿相依的奇妙联系。它让我明白,自然界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此外,书中对一些传统动植物知识的现代化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古老智慧在现代科学中的价值。它不是简单地复述,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验证和升华。这本书的专业性很高,但语言却并不晦涩,许多地方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敬意。它让我对“博物学”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是关于“物”,更是关于“博”——博大、广博,是对整个自然世界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自然科学和文化遗产的爱好者,这本《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无疑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孤立的物种信息,更是将这些生命置于广阔的生态系统和悠久的历史背景之中进行解读,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极具启发性。我被书中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特有物种的研究深深吸引,那些在特定环境下演化出的独特生存策略,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书中对历史文献和民间记载的引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重要线索,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赋予了博物学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探讨某种濒危动物的保护时,书中不仅列举了科学的监测数据,还追溯了其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我深刻理解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对自然的认识,从来不只是冷冰冰的科学研究,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对我们祖先智慧的回溯,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评分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将不同主题的内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博物画卷。我喜欢其中关于野外科考的记录,那些在艰苦环境下,科学家们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而付出的努力,让我深受感动。从荒漠戈壁到原始森林,从雪山之巅到海岸湿地,每一次的跋涉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大地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美丽角落,以及那些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书中对于一些地方性物种的介绍,更是让我惊叹于中国地域的辽阔和物种的丰富性,仿佛翻开了一本活的中国地理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感染,让我渴望亲身去体验、去发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虚拟的探险,对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