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以书代刊的半学术性读物,旨在从理论层面进行建设和提高,将博物学从亲近自然或怡情悦性的层面提升到真正的学术高度。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
博物学在宏观层面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时髦,各种专门学科和技艺似乎完全取代了其功能,各级学校的课程表已难觅博物学的字样。博物学已经沦为前科学、肤浅探究的代名词。博物学在衰落中,但是并没有彻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体制之外意外获得了广阔生存空间。在许多国家中,博物学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参与,博物类图书和博物类活动均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可能的解释在于,博物学有独特的视角和眼界,重视普通人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系统在大尺度上的价值权衡,它相当程度了弥补了主流“现代性”话语的不足。
本书由刘华杰、薛晓源主编,定位为半学术性的读物,旨在为博物学研究者和热爱博物学的社会群体提供雅俗共赏的博物学文化论坛。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第二期分为“纵横”“小品”“博物画”和“图书信息”三个栏目,包括“保护生物学初探”“浅说博物学的外与内”“几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学实践初探”“深入山林:钟观光的野外考察”“以伍德为例看维多利亚时期的博物学文化”“《鼹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等多篇文章。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植物爱好者。热心于复兴博物学文化。作品有《看得见的风景》《博物人生》《檀岛花事》《从博物的观点看》等。
薛晓源,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编《博物学经典译丛》《博物学经典丛书》等,计三十多种博物学著作。
《中国博物学评论》的创刊,对中国出版界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清华大学教授刘兵由于博物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进入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不需要太艰苦的专业训练,就可以涉足进来。这对于博物学走进公众生活当然是有利的,因为容易将各方面的博物学爱好者吸引过来;但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从理论层面进行建设和提高,将博物学从亲近自然或怡情悦性的层面提升到真正的学术高度,也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对《中国博物学评论》有厚望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纵横
保护生物学史初探
浅说博物学的外与内
几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学实践初探
深入山林:钟观光的野外考察
以伍德为例看维多利亚时期的博物学文化
小品
《鼹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
博物画
红春铃:为吊钟花换个俗名
图书信息
地方性知识与博物学
如何写出一本《看不见的森林》
首届“大鹏自然好书奖”——国内第一个自然好书评选,开启自然阅读之门
博物学图书推荐(200部)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自然科学和文化遗产的爱好者,这本《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无疑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孤立的物种信息,更是将这些生命置于广阔的生态系统和悠久的历史背景之中进行解读,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极具启发性。我被书中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特有物种的研究深深吸引,那些在特定环境下演化出的独特生存策略,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书中对历史文献和民间记载的引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重要线索,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赋予了博物学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探讨某种濒危动物的保护时,书中不仅列举了科学的监测数据,还追溯了其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我深刻理解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对自然的认识,从来不只是冷冰冰的科学研究,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对我们祖先智慧的回溯,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评分我必须说,《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是一本非常“耐读”的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旁的速食读物,而是值得反复翻阅、细细咀嚼的学术佳作。书中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展现了生态系统中生命的复杂与精妙。例如,关于某种鸟类与植物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被描绘得既科学又充满诗意,让我看到了生命之间唇齿相依的奇妙联系。它让我明白,自然界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此外,书中对一些传统动植物知识的现代化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古老智慧在现代科学中的价值。它不是简单地复述,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验证和升华。这本书的专业性很高,但语言却并不晦涩,许多地方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敬意。它让我对“博物学”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是关于“物”,更是关于“博”——博大、广博,是对整个自然世界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它不像快餐式的读物,能够瞬间抓住你的眼球,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作者们用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带领我们走进未知的领域。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种昆虫的分类学研究印象深刻,那种对微小差异的敏锐捕捉,以及对证据的细致考量,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耐心。它让我看到了那些肉眼难以分辨的细微之处,是如何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生命系统。这种对细节的专注,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博物学发展史的探讨,让我了解了这项古老学科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发展并传承至今的。这种对历史的回顾,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知识和资源。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识,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去体会,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
评分《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将不同主题的内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博物画卷。我喜欢其中关于野外科考的记录,那些在艰苦环境下,科学家们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而付出的努力,让我深受感动。从荒漠戈壁到原始森林,从雪山之巅到海岸湿地,每一次的跋涉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大地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美丽角落,以及那些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书中对于一些地方性物种的介绍,更是让我惊叹于中国地域的辽阔和物种的丰富性,仿佛翻开了一本活的中国地理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感染,让我渴望亲身去体验、去发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虚拟的探险,对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我最深的感受便是那份厚重与细腻。它并非那种流于表面的图文展览,而是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关于这片土地上生命的点点滴滴。从那些精美的插图,我能感受到画师倾注的心血,每一笔都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不仅仅是描绘形态,更捕捉了生命的状态,是静止中的跃动,是无声中的诉说。翻阅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森林,感受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或是沿着潺潺溪流,听流水在岩石间低语。每一张图下方的文字,更是如同点睛之笔,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却又不失文学的韵味,揭示了这些生命背后隐藏的奥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种特定植物的介绍,那种从种子萌发到繁茂盛开的生命历程,被描绘得如此生动,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植物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承载着一段漫长而精彩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微小的生命,也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窗户,充满惊喜与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