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以书代刊的半学术性读物,旨在从理论层面进行建设和提高,将博物学从亲近自然或怡情悦性的层面提升到真正的学术高度。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
长期以来,博物学是人们了解山川、岩石、动物、植物等自然物,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分类的重要学问。首先是世界各地的普通百姓对自己生活区域周围事物的熟悉和利用,其次是专门家对远方世界中自然物的探索、收集。现在,在近或在远,无论曾经如何辉煌,博物学在宏观层面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时髦,各种专门学科和技艺似乎完全取代了其功能,各级学校的课程表已难觅博物学的字样。博物学已经沦为前科学、肤浅探究的代名词。博物学在衰落中,但是并没有彻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体制之外意外获得了广阔生存空间。在许多国家中,博物学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参与,博物类图书和博物类活动均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可能的解释在于,博物学有独特的视角和眼界,重视普通人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系统在大尺度上的价值权衡,它相当程度了弥补了主流“现代性”话语的不足。
本书由刘华杰、薛晓源主编,定位为半学术性的读物,旨在为博物学研究者和热爱博物学的社会群体提供雅俗共赏的博物学文化论坛。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第yi期以“博物学是什么”和“当代的博物学活动”为讨论的主题。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植物爱好者。热心于复兴博物学文化。作品有《看得见的风景》《博物人生》《檀岛花事》《从博物的观点看》等。
薛晓源,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编《博物学经典译丛》《博物学经典丛书》等,计三十多种博物学著作。
《中国博物学评论》的创刊,对中国出版界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清华大学教授刘兵由于博物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进入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不需要太艰苦的专业训练,就可以涉足进来。这对于博物学走进公众生活当然是有利的,因为容易将各方面的博物学爱好者吸引过来;但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从理论层面进行建设和提高,将博物学从亲近自然或怡情悦性的层面提升到真正的学术高度,也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对《中国博物学评论》有厚望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不得不说,《中国博物学评论(第1期)》的出现,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界的一股清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本严谨的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非常欣赏作者们在撰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敢于挑战既有的观点,勇于提出新的见解,并且用充分的证据和扎实的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论断。这种学术上的勇气和担当,是推动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以及如何用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启迪,它鼓励着每一个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创造。
评分阅读《中国博物学评论(第1期)》,我感受到了中国博物学研究领域蓬勃发展的活力。这本评论集汇集了当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前沿知识的窗口。我尤其对那些探讨跨学科融合的研究方向感到好奇,比如博物学如何与生态学、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进行有效的对话,从而拓展研究的边界,揭示更深层次的科学奥秘。我期待它能够展现出中国博物学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中国学者们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评论集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学习资料,更是一种激励,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进步和潜力,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对《中国博物学评论(第1期)》寄予了厚望。我一直认为,博物学并非仅仅是对自然界的简单描摹,它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对自身土地、对生命万物的理解与情感。因此,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是如何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独特的观察体系和哲学思想。那些关于动植物的古老记述,那些关于地理地貌的传说故事,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或许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评论集能做到这一点,将历史的智慧与现代的视野巧妙地融合,展现出中国博物学别样的风采。我愿意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那些被时间湮没的角落,去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自然情怀。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刻回溯。
评分这本《中国博物学评论(第1期)》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艺术的考究,沉稳的色彩搭配,配以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初见便让人心生探究的欲望。翻开扉页,一股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那些默默耕耘在博物学领域的先行者们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我对博物学一直怀有浓厚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科普化,流于表面,要么太过艰深,望而却步。而这本评论集,从第一眼触感,便能预感到它可能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阅读空白。封面上那些若隐若现的自然图腾,更是暗示了内容将是对中国丰富自然遗产的深入解读。我期待它能呈现出一种既尊重科学方法,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奇迹和智慧的博物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门,通往中国大地上的无数秘密,等待我去发掘和品味。
评分初读《中国博物学评论(第1期)》,最先吸引我的是其精炼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述方式。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处理每一个研究课题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将孤立的现象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生动且富有启发性。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博物学研究的独特路径和方法论。我可以想象,为了撰写这些文章,作者们必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理论的深入剖析,都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研究的魅力。我迫切地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精髓,又如何用清晰的逻辑将复杂的概念层层递进地展现给读者。这本评论集所传递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一种对探索未知的执着,也是一种对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