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风险处置

堰塞湖风险处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宁,杨启贵,陈祖煜 编
图书标签:
  • 堰塞湖
  • 风险管理
  • 灾害防治
  • 地质灾害
  • 应急响应
  • 水利工程
  • 安全评估
  • 灾害救援
  • 环境影响
  • 工程地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ISBN:9787549240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43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3
字数:6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堰塞湖风险处置》不仅对堰塞湖成因分类、基数资料及检测技术、风险分析及等级划分进行了研究介绍,对溃口洪水分析及演进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述,而且提供了国内堰塞湖实际处置案例,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堰塞湖
0.2 堰塞湖基础信息获取
0.3 堰塞湖风险分析和评估
0.4 堰塞湖溃坝洪水风险分析
0.5 堰塞湖应急处置
0.6 堰塞体的后期处置

第1章 堰塞湖成因与分类
1.1 概述
1.2 堰塞湖成因与分类
1.3 世界堰塞湖分布
1.4 国内历史性滑坡堵江实例
1.5 国外历史性滑坡堵江实例

第2章 信息获取与监测技术
2.1 前言
2.2 水情监测
2.3 堰塞体勘测
2.4 通信保证
2.5 水情预测

第3章 堰塞湖风险评价
3.1 概述
3.2 堰塞坝几何形状
3.3 堰塞湖规模等级划分
3.4 堰塞湖风险评价的查表法
3.5 堰塞湖风险评价的数值分析法

第4章 堰塞湖溃口洪水分析
4.1 前言
4.2 溃坝洪水模型试验
4.3 溃口流量经验公式估算法
4.4 物理模型数值分析法
4.5 常用溃口洪水分析程序

第5章 堰塞湖溃决洪水全过程分析
5.1 概述
5.2 溃决洪水演进模型
5.3 溃决洪水实时预测方法
5.4 唐家山堰塞湖实例分析
5.5 总结

第6章 汶川地震堰塞湖应急处置
6.1 前吾
6.2 嘉陵江典型堰塞湖排险
6.3 涪江典型堰塞湖排险
6.4 沱江典型堰塞湖排险
6.5 石亭江上游典型堰塞湖排险

第7章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处置
7.1 前言
7.2 堰塞坝
7.3 堰塞湖影响区域水文水情
7.4 坝址区域工程地质
7.5 溃坝风险分析
7.6 应急处置方案
7.7 泄流渠快速施工技术
7.8 泄流过程
7.9 应急处置评价

第8章 易贡堰塞湖应急处置
8.1 概述
8.2 堰塞体概况
8.3 水文水情资料
8.4 应急处置
8.5 堰塞体溃决过程
8.6 应急处置效果

第9章 舟曲堰塞湖抢险处置
9.1 前言
9.2 舟曲泥石流灾害
9.3 舟曲堰塞湖险情分析
9.4 堰塞湖应急抢险处置
9.5 灾后综合治理
9.6 实施过程与效果

第10章 红石岩堰塞湖抢险处置
10.1 前言
10.2 红石岩堰塞湖基本概况
10.3 堰塞湖风险分析
10.4 红石岩堰塞湖应急处置措施
10.5 红石岩堰塞湖永久性整治工程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堰塞湖风险处置》:
  确保目标与争取目标应可动态调整,实现除险目标应有预备方案保障。由于影响除险方案实施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人员、机械、天气、后勤保障等均可能成为实现目标的控制环节。针对施工效率的高低和湖内来水的不同,应有不同的除险目标,以适应各种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灵活调整;为应对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当预定方案实施遇到困难时,应有预备方案,以保证除险目标的实现。
  技术方案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借力水体势能,在可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起到事半功倍、举重若轻的效果。人工泄流渠断面应呈窄深状,以尽早过流,限制库水位的上升,同时利用水流的冲刷力,拓宽冲深断面。工期应尽可能提前,既达到早日解除险情的目的,也有利于避开来水较大的主汛期。
  同时要制定工程排险方案和人员转移避险方案,除险与避险并重。除险与避险是一对互为保障、相辅相成的措施,且因抢险工程变化因素多,除险与避险均应有必要的安全裕度。工程措施应向最佳方向努力,避险措施应从最不利因素考虑,以实现“零死亡”的目标。
  ……
湖光山色:当代水利工程的生态挑战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大型水利工程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所面临的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它避开了传统的工程技术和单纯的经济效益评估,聚焦于人与自然系统在水资源调配、流域管理以及生态平衡重建过程中产生的深刻矛盾与张力。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田野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旨在为水利决策者、生态规划师以及环境社会学家提供一套审慎的、以可持续性为核心的理论参照。 第一部分:流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边界重构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流域生态系统”的概念范畴,强调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整体性,以及在人类高强度干预下所展现出的系统脆弱性。作者通过对多个典型流域案例的剖析,揭示了水文过程的非线性变化如何对生物多样性、土壤健康及气候微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1.1 水文动力学的“驯服”与“反噬”: 传统水利工程往往致力于将河流的自然脉动(洪水与枯水期)通过水库群进行“规整化”处理。然而,这种规整化极大地削弱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和河漫滩的生态功能。书中详细阐述了下游水温、含沙量、营养盐输移速率的改变,如何直接导致三角洲萎缩、咸潮上溯,以及特定水生生物(如洄游鱼类)种群的断崖式下降。我们探讨了如何量化这种“动力学缺失”对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 1.2 土地利用变迁与生物栖息地的破碎化: 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带来土地功能和空间格局的重塑。本章重点分析了水库淹没区、引调水渠道沿线以及电站尾水区的土地承载力变化。内容涵盖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森林植被的物种组成替代效应(从本土到耐淹物种的转变),以及野生动物廊道被阻断后的遗传交流障碍。我们引入了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走廊-基质”理论,评估了工程建设如何从空间结构上瓦解了流域的生态连续性。 1.3 地质环境的隐性响应: 超越了对大坝主体结构安全的关注,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水库蓄水后对区域地质环境的长期影响。包括库区岩土体的饱和度变化引发的边坡稳定性问题、地下水位的抬升与地面沉降的关联性研究,以及小震活动的诱发机制分析。这些“隐性”的地质风险,往往是长期、低烈度,但一旦爆发则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社会文化资本的耗散与社区韧性重塑 水利工程的社会影响远非简单的“移民安置”所能概括。本部分着眼于工程建设对地方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生计模式的深层冲击,并探讨了构建新的社区韧性的路径。 2.1 传统生计模式的系统性瓦解: 对于依赖河流生存的社群而言,河流不仅仅是水源,更是其文化、经济和时间观念的依托。书中通过对渔业文化、梯田灌溉系统以及季节性迁徙习俗的民族志记录,揭示了水文环境的剧变如何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快速流失。重点分析了生计结构单一化后,社区在面对新环境压力时,其抵御风险能力的系统性下降。 2.2 利益分配的复杂博弈与社会资本的侵蚀: 水利工程带来的利益(电力、灌溉水量)分配,常常成为不同利益群体间冲突的焦点。本章细致梳理了跨行政区、跨用水户群体之间的分配博弈模型,包括上游、中游、下游用水需求的冲突权重设定。我们探讨了,在利益分配不公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原有的社会信任网络(社会资本)是如何被侵蚀,转变为制度性不信任的。 2.3 参与式规划的困境与未来展望: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公众参与式规划(PPP)在大型水利项目中的实践效果。作者认为,有效的参与必须超越“告知义务”,进入到决策权力的实质性分享阶段。内容包括如何建立真正代表弱势群体声音的反馈机制,以及如何将传统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有效地整合到现代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之中。 第三部分:非常规风险管理与生态补偿的伦理维度 在气候变化和突发性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传统的水利安全标准面临检验。本部分转向探讨未来水利系统的适应性管理策略和生态伦理的重建。 3.1 极端事件下的系统冗余性设计: 本书强调,未来的水利规划必须摒弃“线性确定性”思维,转向“非线性不确定性”的风险管理。我们分析了在极端干旱、特大暴雨等气候变化情景下,现有水库的调蓄能力与防洪标准是否仍具备足够的系统冗余度。讨论了“多目标协同优化”模型中,如何将生态基流保障置于与人类供水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应对极端气候下的水资源分配困境。 3.2 生态补偿机制的量化评估与跨期公平: 生态补偿是弥补工程损害的重要手段,但其有效性依赖于科学的量化。本章构建了基于价值评估(如支付意愿法、替代成本法)的生态损害量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河流健康指标的恢复性测量。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跨期公平”问题——即当代人享受工程效益时,如何对后代人承担的生态负债进行恰当的、具有约束力的补偿。 3.3 治理模式的转型:从工程中心到生态智慧: 最终,本书呼吁水利治理模式从侧重于“硬件建设”的工程中心主义,向关注“软件维护”和“系统调适”的生态智慧转型。这要求培养一批既懂工程原理又深谙生态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推动水资源管理权限的适度下放,以实现对地方独特生态环境的更精细化、更具柔性的日常管理。 结语:河流的“再生”——一种新的工程哲学 全书以对河流本质的重新认识作结。河流的价值不在于其被驯服后的静止稳定,而在于其动态循环的生命力。本书旨在启发读者思考:真正的“水利”目标,或许不是对自然的完全控制,而是与河流生态系统共同演化,寻找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的、可持续的共存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应该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读物。毕竟,在当今社会,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的频发,使得“堰塞湖”这样一个曾经相对陌生的概念,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安全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系统地梳理堰塞湖风险的各个方面,从最基础的成因分析,到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再到最终的风险处置。在成因方面,我设想它会深入浅出地讲解,比如地质构造的演变、水文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堰塞湖的形成的。在风险评估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科学、量化的评估模型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并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做出预测。最令我期待的是关于“处置”的部分,这应该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应对堰塞湖风险的策略,包括工程加固、人工泄洪、应急撤离预案的制定与演练等等。这些内容如果能够结合实际案例,比如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或失败的处置经验,那么无疑会大大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一本好的专业书籍,不仅能解答“是什么”,更能指明“怎么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宝贵资源,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也为普通读者普及相关知识,提升防灾意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没有采用那种哗众取宠的浮夸风格,而是以一种沉静但充满力量的视觉语言,直接点明了主题。那可能是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水流被阻碍的形态,或者是一片被淹没的区域,但整体色调却传递出一种不容忽视的警示。这让我对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堰塞湖风险处置”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形成堰塞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例如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强降雨的触发作用,以及森林砍伐、不当开发等可能加剧风险的行为。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风险评估的科学方法,包括如何识别潜在的堰塞湖体,如何监测其发展动态,以及如何预测溃坝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范围。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处置”这一环节,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系列关于堰塞湖风险的应对策略,涵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甚至是社会层面的应对机制。例如,对于已形成的堰塞湖,是否有详细的排险、减灾方案?对于潜在的风险区域,又该如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具体的项目或事件,来展示各种处置方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这本书不应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堆砌,更应该包含对风险管理哲学和决策过程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和应对堰塞湖这一复杂的灾害挑战,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韧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一眼就能吸引住那些对自然灾害治理、风险防范有着深刻关注的读者。封面的色彩搭配,或许是深沉的蓝与坚韧的黄,又或是沉静的灰与警示的红,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主题的庄重与紧迫。我尤其对其中象征“堰塞湖”的图形处理感到好奇,它是抽象的几何线条勾勒出的不安的平衡,还是具象的巨石堆砌在河道上的压迫感?这种视觉语言的运用,成功地在翻开书页之前,就为读者搭建起一个关于潜在威胁的想象空间。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类风险的形成机理,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多个维度去解释,让读者不仅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同时,一本好的图书,不应仅仅停留在问题的呈现,更应致力于解决方案的探讨。因此,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风险评估方法、预警体系构建,以及应急处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路,让专业人士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也让普通民众能够对潜在的风险有更清晰的认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我不希望它只是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用生动的事例、翔实的案例,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责任与担当。

评分

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这本书,书名“堰塞湖风险处置”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只有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安稳,总有一些潜藏的危机,是需要我们去了解、去应对的。堰塞湖,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不确定性和潜在的破坏力,尤其是在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这类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出发,阐述堰塞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地区在形成原因、演变规律上存在的差异。也许它会介绍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堰塞湖灾难,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来揭示风险的演变过程和灾害的严重性。我特别关注那些具有前瞻性的内容,比如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GIS技术等,来监测和预警堰塞湖的形成与溃决。书中是否会对不同类型的堰塞湖,例如由地震、滑坡、冰川融水等形成的堰塞湖,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置策略?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国际上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技术,并且能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应该只是理论的探讨,更应该包含实际操作的指导,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对如何应对这类突发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或许还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工程技术、环境监测、甚至是社会动员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严谨而富有逻辑的章节安排所吸引。从书名“堰塞湖风险处置”可以推断,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从风险的源头开始,逐步深入到应对和解决的各个层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堰塞湖形成机理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笼统的地质运动,而是要详细解释不同类型堰塞湖的形成机制,比如由滑坡、地震、冰川等因素造成的堰塞湖,在成因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风险评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如何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遥感、地震监测、水文监测等,来实时掌握堰塞湖的状态,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等方式,来预测堰塞湖溃坝的潜在风险和影响范围。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期待书中在“处置”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应该涵盖了各种应对策略,从工程措施,如修建泄洪设施、加固坝体,到非工程措施,如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公众教育、以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处置技术和方法,并且能够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案例,来验证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这本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应该是一种理念的引导,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认知和有效的行动,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