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² 作为二十世纪*激动人心、*富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德勒兹的影响已遍布人文科学的各个角落。
²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是读者进入德勒兹思想的一个相对容易的突破口,也是作者将哲学触角探向绘画的杰出尝试。德勒兹哲思与培根画作碰撞产生的思维火花,让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² 本书在市面上已绝版多年,老版本更在二手市场上炒至百余元。
² 在此次精装版推出之际,著名法语翻译家、傅雷翻译奖组委会主席董强先生对于自己的译本进行了全面的精心修订,力求使译文更加流畅准确,接近完美标准。
² 彩插与图录表也进行了更新与调整,方便读者参考与核查。
对肉的怜悯!毫无疑问,肉是培根的怜悯的*高对象,是他*一的怜悯对象,带着他那爱尔兰人、英国人的怜悯心……肉并非死去了的肉体,它存留着一切痛苦,并在它身上保存了新鲜肉体的全部色彩。在培根的笔下,肉有着那么多的痉挛的、脆弱的痛苦,但同时又有那么多迷人的新发现、色彩和高明的杂技。培根不说“对动物的怜悯”,而是,所有痛苦的人都是肉。肉是人与动物的共同区域,是“不可区分”的区域,它是这一“事实”,在这一状态下,画家与他恐惧或怜悯的对象相认同。画家是屠夫,那是一定的,但他在这一屠宰场中,就像身处教堂之中,肉是他的十字架上受难的人。唯有在屠宰场中,培根才是一名宗教画家。
——吉尔·德勒兹
自1981年在法国首次出版到现在,《弗兰西斯·培根》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这本著作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对培根的绘画、感觉的非理性逻辑和绘画行为本身做出说明的时候,这本著作也同样指出了绘画与诸如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类目之间的关联性。《弗兰西斯·培根》是了解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概念增殖所不可或缺的切入点。
作者: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
法国哲学家。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系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年到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1995年11月4日,因难忍肺疾折磨,从巴黎住处的窗户坠楼自杀。德勒兹的影响遍布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与费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合著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1):反俄狄浦斯》和《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业已取得世界性的声誉。
译者:董强
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傅雷翻译奖组委会主席。旅居法国十二年。曾师从世界文学大师昆德拉。著有《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插图本法国文学史》、法语诗集《松绑的手》。译著30余部,涉及文学、艺术、人文、宗教等多个领域,如《西方美术大辞典》、《西方视觉艺术史》(共六册)、《西方绘画流派欣赏》、《波德莱尔传》、《娜嘉》、《记忆的群岛》、《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三)、《云的理论: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绘画史》等。2009年获法国政府“教育骑士”勋章,2013年获法兰西学院大奖“法语国家联盟金奖”,2015年获法国政府“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6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荣誉博士”称号。
吉尔·德勒兹有关弗兰西斯·培根的书远非一个哲学家对一位画家的研究。那么,这本书是否是“论”培根的?谁是哲学家,谁是画家?我们的意思是:谁在那里思考,谁又在看着思考者思考?一定可以对绘画进行思考,也一定可以将思想画出来,包括绘画这一激情、热烈的思想形式。
——《哲学范畴》丛书主编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和芭芭拉·卡桑(Barbara Cassin)
导读:德勒兹的第三条道路 / i
法语版序 / 001
法语版前言 / 003
1 圆,圆形的活动场地 / 005
2 关于古代绘画与具象的关系的思考 / 014
3 田径运动 / 019
4 身体,灵与肉,变成动物 / 028
5 概括性思考:培根绘画的不同时期与各个方面 / 037
6 绘画与感觉 / 046
7 歇斯底里症 / 059
8 画出力量 / 074
9 交合形象与三联画 / 085
10 札记:什么是三联画 / 096
11 绘画,在绘画动作之前…… / 110
12 图形表 / 126
13 类比 / 142
14 每位画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概括了绘画史…… / 155
15 培根穿越了什么 / 172
16 关于色彩的思考 / 185
17 眼与手 / 197
全书所引用的绘画索引 / 209
绘画,在绘画的动作之前……
认为一位画家面对的只是一个白色的表面,乃是一种错误。对“形象化”的信仰就源自这一错误:事实上,假如画家面对的真是一个白色的表面,那么,他就可以在那里复制出一个起模型作用的、外在的物体。但事实并非如此。画家有许多东西在头脑中,或者围绕着他,或者在画室中。而在他头脑中的,或者围绕着他的,已经在画布上存在了,带着或多或少的潜在性,带着或多或少的现时性,在他开始创作之前就已经存在。这一切都在画布上,作为现时的或潜在的图像。所以,画家所做的,不是要填满一个白色的空间,而是要清理它、扫除它、清除它。所以,他绘画不是为了在画布上复制出一个像模型一样起作用的物体,他是画在已经存在着的图像之上,以画出一块其功能将颠倒模型与复制品之间的关系的画布。简言之,需要定义的,是那些在画家开始工作之前就已经在画布上的“数据”,而在这些数据当中,哪些是一种障碍,哪些是一种帮助,甚至起到一种预备性工作的效果。
首先,存在着形象化的数据。形象化肯定是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它甚至是绘画的先决条件。我们到处都受到各种图像的围攻:作为插图的照片、作为叙述的报纸、电影影像、电视图像。有心理的和生理的俗套图像、现成的感知、回忆、幻想。这里面有着对画家来说十分重要的经验:一系列我们可以称之为“俗套图像”的东西,在绘画行为开始之前,就已经占据着画布。这是非常严重的。好像塞尚真正地跨越了这一严肃体验的最高点:在画布上,总是已经有着俗套图像,而假如画家满足于改变俗套图像、将它变形或任意处理、从各个角度去虐待它,那么就依然是一种过于智性的、过于抽象的回应,使得俗套可以从它的灰烬上重生,使得画家还是停留在俗套的元素上,或者能为他带来的,只有一丝滑稽模仿的安慰。有关塞尚这一不断重新开始的体验,D.H.劳伦斯写下了非常美的文字:“然而,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激烈搏斗之后,他终于完全地了解了一只苹果。一只或两只花瓶。这就是他成功地做到了的一切。这看来非常微不足道,他在去世时,充满了苦涩。但真正重要的是第一步,而塞尚的苹果是非常重要的,比柏拉图的理念还要重要……假如塞尚同意接受自己的巴洛克俗套图像,他的图画按照古典的规范而言将是极其完美的,而且没有任何一个批评家会找出什么毛病来。但是,当他的图画按照古典的规范而言是非常完美的时候,在塞尚本人看来却是彻底糟糕的。因为那是俗套。所以,他向俗套发起攻击,从中抽取出形式和内容,然后,等这一俗套由于多次受到虐待、被抽空而变得糟糕后,他就让它丝毫不变地、凄惨地待在那里,因为这还不是他所想要的。正是在这里,出现了塞尚画中那些可笑的元素。他面对俗套时的愤怒使他有时候将之变成了滑稽的模仿,如《大富翁》和《女人》……他想表达某种东西,但是,在这样做之前,不得不与类似一个多头怪物的俗套图像搏斗,他使尽全力,却总是无法割掉怪物的最后一个脑袋。在他的绘画中,与俗套图像的搏斗是最明显的。搏斗中扬起厚厚的灰尘,四处都飞溅起搏斗时打碎的东西。他的那些追随者模仿的,正是这些灰尘与溅起的碎片。……我坚信,塞尚本人所想要的,是表现。他希望有一种忠实的表现。他只是希望它能够更加忠实。因为,人们在摄影的时候,也很难获得比塞尚想得到的表现更忠实的表现……尽管他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女性人体依然是一种俗套的客体,是人人皆知的,已经现成的,他无法去除概念的萦绕,以达到一种直觉性质的知识。唯有他自己的妻子是例外:在她身上,他终于可以感觉到某种类似苹果的特征……在画男子时,塞尚经常能够逃脱俗套,通过强调他们身上的衣服,那些僵硬的衣服、厚厚的衣褶,那些帽子,那些夹克,那些帘子……塞尚有时能够完全逃脱俗套,并对真实事物真正进行完全直觉性的演绎,那就是在静物中……在这一领域内,他是不可模仿的。他的模仿者们复制了他那些有僵硬褶子的桌布、他画中那些没有现实性的物体。但是,他们不去复制他的罐子或苹果,因为他们做不到。人们不可能模仿真正的苹果的特点。每个人都必须创造出一个新的、不同的苹果来。一旦像塞尚的苹果,它就什么也不是了……”
俗套,俗套!我们不能说,自塞尚以来,情况有什么好转。不仅仅有了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图像,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头脑中,而且,甚至对俗套的反击也会产生出俗套来。即使抽象绘画也制造了许多俗套,“所有这些立方体和那些波动、起伏的铝片,简直愚蠢之极,而且还不乏多愁善感的一面”。所有的模仿者又都产生出俗套来,有的是从已经获得自由的图像中再次生出俗套。与俗套的搏斗是件可怕的事情。正如劳伦斯所说,能够成功地画出一只苹果或一只瓶子,就已经是非常美好的了。日本人知道,想要画好一根草,可能倾尽一生也不够。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画家们面对他们的作品都非常严厉。有那么多的人将一张照片视为艺术品,将一张摹作视为大胆的作品,将一种滑稽的模仿视为笑声,或者更糟糕,把一种小小的发现视为创造。但是,伟大的画家们知道,仅仅去除俗套的一部分、将它胡乱处理、将它滑稽地模仿是不够获得真正的笑声、得到真正的变形的。培根身上有着与塞尚一样的严厉,与塞尚一样,他毁掉了许多作品,或者一旦看到敌人又重新出现了,就放弃继续画,将它们扔掉。他本人的评判:“十字架刑”系列?太刺激人的感官了,太刺激就无法被感觉到。甚至那些斗牛场景,也太戏剧化了。教皇系列呢?“我试图(将委拉斯开兹的教皇)进行一些变形,但没有能够做到”,“我很遗憾这幅画,因为我觉得画得太愚蠢了,是的,我很遗憾,因为,我认为,这件东西是一件绝对的东西……”照培根的说法,他的作品有哪些是可以留下来的呢?可能有几个“头部”的系列,一两件轻盈的三联画,以及一个男子宽大的脊背。比一个苹果或一两只花瓶多不了多少。
……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高得惊人,读起来像是在啃食一块经过数百年沉淀的陈年硬糖,初时味道寡淡,但一旦融化,其后劲和复杂的回甘便会占据你的味蕾。我必须承认,有些段落我不得不反复咀悦,不是因为作者的表达过于晦涩,而是因为其思想的跳跃性极强,如同高速公路上瞬间切换的场景。作者似乎对“系统性”的构建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从不满足于表层的现象描述,而是力图探究现象背后的驱动机制和内在逻辑。这使得全书的阅读节奏非常缓慢,每翻过一页,都需要进行一次小型的知识重组。但正是这种缓慢,带来了一种近乎冥想的沉浸感。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宏大的哲学命题,拆解成了无数个可以被精确分析和量化的微小组件。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对于那些渴望真正“消化”思想的求知者而言,它提供的营养是无可替代的。它构建的世界观,坚实而富有弹性,经得起推敲,也耐得住时间的冲刷。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重估”——不仅是对书中提及的那些古老思想的重估,更是对我自身认知习惯的重估。作者对于“经验”与“理性”之间那道传统鸿沟的处理,堪称一绝。他没有简单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复杂动态关系。这并非一本提供“信仰”的书,而是一本提供“工具箱”的书。它教导我们如何去质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认识论基础,如何用更加细致入微的尺度去衡量知识的可靠性。我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彻底的思维“排毒”,那些陈旧的、未经审视的判断标准被一点点地剔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基础性问题的持续追问,它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持续的、内在的思辨涌动。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认知上的“提纯”过程,这对于任何严肃的思考者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思想史和方法论的著作,但这一本的叙事策略显得尤为独特和大胆。它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轴梳理,而是更像是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进行探索,不同时代的思想碎片被巧妙地悬置、并置,形成一种非同步的对话。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不再是将作者视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而更像是一个精明的策展人,他精心挑选那些最能相互映照的文本片段,让它们在读者眼前产生奇妙的火花。特别是对于概念源头的追溯,处理得非常精妙,没有那种生硬的“此处引用”的教科书式堆砌,而是让概念的演变如同河流的分岔与汇流,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对传统线性思维的一种温柔的反叛。它要求读者放弃对“从A到B”的线性期待,转而拥抱一种网状的、多中心的理解方式。这种阅读体验,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它拓宽了我对知识组织方式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克制,几乎不带任何情绪色彩,仿佛作者是一位冷峻的解剖学家,正在细致地剖析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械装置。这种疏离感,反而创造了一种强大的阅读张力。读者被要求剥离自身的预设和情感投射,纯粹地以逻辑的视角去审视文本的内在结构。我个人对这种高度理性的叙述方式非常欣赏,因为它避免了落入那种主观臆断的泥沼。每一次论证的推导都如同数学证明般严丝合缝,每一个中间步骤都不可或缺。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冷静,使得某些关键转折点显得尤为震撼。当作者最终揭示那个深藏于结构之下的核心矛盾时,那种由冷静铺垫而成的爆发力,远胜于任何浮夸的修辞。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平静的表象之下,而清晰的逻辑,才是通往深刻洞见的唯一路径。
评分这部作品,以一种近乎学术的严谨和近乎散文的优雅,搭建起了一座思想的迷宫。它并非那种开宗明义、直截了当的哲学导论,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在历史迷雾中穿梭的智力探险。作者似乎对文本的肌理有着近乎病态的执着,每一个论点的铺陈都如同细密的手工地毯,纹理复杂,需要读者屏息凝神才能捕捉到其中隐藏的联结。我尤其欣赏他对语境的重建能力,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知识尚未被彻底分类、科学与思辨尚未完全分野的时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那些被重新激活的观念的震撼力。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质疑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常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积累性的,初读或许会感到某些章节如同迷雾中的灯塔,光芒若隐若现,但随着深入,那些光点会逐渐连成清晰的星座图。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妙的提问工具,让你自己去凿开思想的岩层。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更像是一次对思维范式的自我重塑训练。
评分非常好,值得,京东品质有保证!
评分还没读
评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Aaaa 啊
评分挺好的书。不错
评分非常棒 不止艺术评论 更是一本跨越哲学与艺术的经典
评分送货很快,书很好,以后就认准京东了。
评分很好的书,包装也不错,开本正合适
评分Goooooooooooooooooooood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看,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