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东京2.0

设计东京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东龙 著
图书标签:
  • 东京
  • 设计
  • 建筑
  • 城市规划
  • 文化
  • 生活方式
  • 未来城市
  • 创新
  • 日本
  • 现代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08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12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快打开书封发现700站超密布地铁路径。
  快打开封底细数400个超云集设计景点。
  抢鲜曝光!139个设计新地标
  六本木Tokyo Midtown·新丸大楼·丰洲LaLaport·横滨Bay Quarter·横须贺美术馆
  扩张品味版图,进化东京创意基因。
  东京,是精彩绝伦的设计舞台,创意不眠地轮番上阵。
  给我MALL&MORE; TOKyo Midtown、新丸大楼、丰洲LaLaport,一座座新世纪的商场提案,给你最惊艳的生活美学体验。
  品味美术馆 NANI?NANI!美术馆也能移动?在东京也能逛意大利街?还有集中了建筑、产品、视觉与时尚四大天王创作能量的设计美术馆!
  阅读×设计世界上最高的Librarv、最梦幻的阅读实验室、最书房式的购书空间,你还要去伊东丰雄横滨的“书的车站”驶向未来。
  穿越时空看建筑 走一段安藤街,爬一层鲸鱼背,到SwATCH大楼看长颈鹿,去神保町找破壳巨蛋。旧筑不褪色,新楼超抢眼,哪栋才是你的建筑STYLE?
  TOKYO PLUS 哪里有可以同时看海、看建筑、看设计的美术馆?购物城也走环保风,成了豪华“绿洲邮轮”?玩累了就到漫画家家中喝杯星巴克咖啡吧!
  流连不忘买 可以打开脑袋的奈良美智糖果盒、56味的100%chocolate、蝴蝶椅子、渡边力时钟……吼!这么多好物,快把设计打包回家!

内容简介

  《设计东京2.0》设计达人吴东龙睽违两年最新力作,《设计东京2.0》带给你更不一样、更新颖的东京观点。
  “2.0”是什么?它可以代表良好的视力,也可以代表一个版本的升级。
  《设计东京2.0》传达的是视野的扩张,以及一种立足在原有基础上再充电、再进步的意义。无论在“观察”、“设计”、“视野”与“论述”无疑都要再度升级。所以用“2.0”来形容东京,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再生,设计的再进化!
  《设计东京2.0》依然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字观察记录与图片编排,内容丰富多样却不让人却步,不仅是美学经济、也是书籍设计的又一新示范。跟这本书再次走一趟东京,你会经历更多设计风格的洗礼,触发你对美感经验的深层思考。
  在《设计东京2.0》里,透过设计,分享的是一座“纸上DESIGN MALL”。你可以上顶楼眺望建筑构成的天空线,可以到美食楼层落脚歇腿,可以在文化楼层血拼创意,可以窝在图书楼层阅读生活,可以进概念馆汲取设
  计元气,或者搭车到距离较远的二馆看海景、喝咖啡。作者严选进驻这座“纸上DESIGN MALL”的每家店,期待它可以激起读者的设计思维。
  现在这扇门即将开启,各位亲爱的顾客,欢迎光临2.0的“设计东京DESIGN MALL”吧!
  东京,是精采绝伦的设计舞台,创意不眠地轮番上阵!
  给我MALL & MORE Tokyo Midtown、新丸大楼、丰洲lalaport,一座座新世纪的商场提案,给你最惊艳的生活美学体验。
  品味美术馆 NANI?NANI!美术馆也能移动?在东京也能逛意大利街?还有集建筑、产品、视觉与时尚四大天王创作能量的设计美术馆开催!
  阅读╳设计 世界最高的library、最梦幻的阅读实验室、最书房式的购书空间,你还要去伊东丰雄横滨的“书的车站”搭向未来。
  穿越时空看建筑 走一段安藤街,爬一层鲸鱼背,到SWATCH大楼看长颈鹿,去神保町找破壳巨蛋。旧筑不褪色,新楼超抢眼,哪栋才是你的建筑STYLE?

作者简介

  吴东龙,1976年出生,台湾新竹人,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工业设计组毕业。观察设计的创作旅人,现为自由作家及设计师,以设计为借口,致力于东京的观察体验,文字作品常见于两岸平面媒体。长于书籍、gallery、书店美术设计与数码设计等工作。
  2006年7月出版第一本个人创作书籍《设计东京》,作品曾获2007年“台湾设计奖”金奖、“优良视觉设计奖”优选,并入围台北国际书展金蝶奖“亚洲区新人奖——封面设计大奖”。
  2007年春天展开为期半年的东京设计观察,同年7月于中国内地出版发行《设计东宗》简体字版。

内页插图

目录

时间轴上看建筑
设计学校看设计
东京2馆
设计歇歇腿
设计阅读空间
品味美术馆
设计概念馆
东京设计Mall&More
DT2Shop
大师带路
索引
地图

精彩书摘

  2000年,日本政府为了增加国土利用的效率,将六本木的防卫厅迁到新宿,腾出这块10公顷的土地,结合了三井不动产、建设公司积水HOUSE等数家不动产,共同开发这个新区域,继2003年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后,在东京都里又建起了 座“城中之城”——东京中城Tokyo Midtown。
  Midtown在2007年3月30日开幕之后,宛若一块大磁石,将人潮从各处吸往这个结合办公、住居、美术馆、商场、餐饮和绿地的城中新域。
  和六本木之丘54层的“森之塔”(Mori Tower)相比,它有54阶的“Midtown Towe r”:和“森美术馆”相较,它也有“三多利美术馆”(Sunto ryMu seum of Art)、“21 21 DESlGN SlGHT”与“DESIGN HUB”设计展演空间。前者有“G randHyatt”饭店,后者则有“Ritz—Ca rltorl”:一方以“毛利庭园”休养生息,另一方则是纳入“桧町公园”,两方各阶段PK大赛似乎难分轩轾。
  如果说,六本木之丘为城市率先打造了一个从无刭有的“城中城”垂直住居的新生活形态,Tokyo Midtown则挟带后起之势,努力将新开发
  案的标准从A做刭A+。

前言/序言

  
设计东京2.0:现代都市的演化与未来图景 一部关于城市生命力的深度探索,一次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建筑、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宏大叙事。 《设计东京2.0》并非仅仅聚焦于我们熟悉的那个光影交错、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它将目光投向更深处,探究“东京”这一概念在时间河流中如何被不断地重塑、解构与重建。本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剖析了这座全球性大都市在经历了战后重建、经济奇迹、泡沫破裂乃至数字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节点后,其内在的结构性变化与外在形态的精妙演化。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2.0”的内涵——它代表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种城市精神的更新,是面对全球化挑战和本土文化坚守之间的动态平衡。我们试图揭示,东京的“设计”绝非仅指其建筑的线条或交通系统的效率,而是一种深刻嵌入城市肌理中的生活哲学和应对复杂性的智慧。 --- 第一部分:根基与断裂——城市记忆的叠层结构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东京的起源和历史演变,着重分析了两次关键的“重置”事件——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逻辑与二战后的重建浪潮——如何为后来的“2.0”形态奠定了基础。 1. 江户遗存的微观几何: 东京的城市基因,很大程度上继承自江户时代的防御体系、水系网络和职人聚落的布局。我们详细分析了被现代高密度建筑所掩盖的“小路”(Yokocho)文化、沿河商业带的生存逻辑,以及“町人”(Chōnin)阶层对公共空间和邻里关系的早期构建方式。这些看似零碎的碎片,构成了现代东京城市效率之下的情感锚点。 2. 废墟上的速度:战后重建与“功能至上”的迷思: 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扩张,是东京从“灾后城市”迈向“超级都市”的关键阶段。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当时盛行的“功能主义”建筑思潮对城市风貌的影响,例如高度集中的政府机构、大规模的都市高速公路建设,以及住宅区郊区化的趋势。我们探讨了这种对“速度”和“效率”的狂热追求,如何在无意中制造了新的城市隔阂和身份认同危机。 3. 灾害韧性与“非永久性”美学: 东京作为地震多发地带,其建筑规范和城市规划始终围绕着“易变性”和“可替代性”展开。本章考察了日本特有的“式年迁宫”传统如何渗透到现代建筑的维护与更新观念中,以及这种对“暂住性”的认知,如何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拒绝僵化的大都市美学。 --- 第二部分:系统重构——从垂直扩张到水平渗透 “设计东京2.0”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对传统“中心-边缘”模式的打破,转向一种多核、去中心化的复杂网络结构。 4. 铁路的骨骼与地方节点的复兴: 东京的城市扩张并非由政府主导的几何扩张,而是由私营铁路公司(如JR、东急、小田急等)的线路延伸所驱动的“线状城市”。本章重点分析了车站周边(Station Area)如何从交通枢纽演变为集商业、居住、文化于一体的微型城市综合体。我们对比了新宿、涩谷、品川等不同类型车站的城市功能差异,揭示了铁路公司在城市设计中的隐形权力。 5. 界面革命:从“街道立面”到“天空连廊”: 随着城市密度的增加,建筑之间的物理连接从地面转向了中高层空间。本章细致剖析了地下街、空中步道(Skywalk)以及大型复合设施(如表参道Hills或六本木之丘)在重塑行人体验和消费路径中的作用。这些“二级街道”的设计,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创造出一种既封闭又开放的都市奇观。 6. 信息的流动与“隐形基础设施”: 在数字化时代,东京的“设计”已超越物质实体。本章关注支撑这座城市运转的无形基础设施:5G网络覆盖、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以及庞大的数据中心如何被整合进城市结构中。我们探讨了这些信息流如何影响了居住选择、工作模式乃至社会交往的频率和质量。 --- 第三部分:文化代码与未来栖居 《设计东京2.0》的最终目标是捕捉东京精神中那些难以量化的元素——文化弹性、审美偏好与对未来生活的预想。 7. “卡哇伊”经济学与次文化的城市投射: 次文化(Subculture)不再是边缘现象,而是驱动城市商业和设计趋势的重要力量。本章研究了原宿、秋叶原等地如何将特定文化符号转化为全球性的城市品牌。我们分析了这种“萌化”趋势对传统严肃建筑设计语汇的冲击,以及它如何提供了一种逃离高度规范化生活的出口。 8. 居住的微缩艺术:10平方米的哲学: 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稀缺的土地,东京发展出了一种极致的居住空间优化艺术。本章通过对“胶囊旅馆”、“共享居住空间”(Co-living)以及极小户型公寓的案例分析,探讨了日本社会如何在物理空间极度受限的情况下,通过收纳技术、家具设计和生活习惯的调整,维持高品质的个体生活。 9. 绿色回溯:可持续性与生态介入: 在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东京正努力进行“绿色设计”的回归。这不仅包括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更重要的是对城市水循环的修复和对老旧建筑的低碳改造。本章考察了东京正在推行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如何平衡历史保护、人口密度与生态足迹的矛盾。 --- 结语:一个永不完成的“Beta版本” 《设计东京2.0》总结道,东京的魅力并非在于其完美无缺,而在于其永恒的“测试版”状态。它是一座永远在自我修正、不断迭代的城市。理解东京的设计,就是理解如何在巨大压力下保持优雅的混乱,如何在极端的效率中捍卫人性的柔软角落。这本书邀请读者跳出游客的凝视,深入这座巨型有机体的心脏,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摩天大楼阴影下,驱动其持续进化的内在动力与文化密码。它提供了一套观察全球都市化进程的全新透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城市的脉搏,在那些蜿蜒的街道和闪烁的霓虹灯下,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我总是在想,是什么让东京这座城市,在保持着它独特历史底蕴的同时,又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拥抱未来?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个转角都通向新的发现。作者的文字如同高倍变焦的镜头,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最细微的文化碰撞和生活细节。从涩谷十字路口的疯狂人潮到下町老店里氤氲的烟火气,那种对比带来的冲击感,让人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城市规划美学的探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种将功能性与审美完美融合的智慧,不仅仅是建筑上的成就,更是深入骨髓的生活哲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现代性”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摩天大楼和高科技的堆砌,而是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平衡的进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参与一场深入的城市探索,充满了惊喜和对未知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强,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城市研究的专著,反而更像是一部节奏明快的纪录片,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带偏见的观察视角,她似乎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东京,而是像一个冷静的社会学家,用犀利的笔触解剖着这座超级都市的肌理。那些关于“空间利用的极限”的描述,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日本人对于寸土寸金的理解和实践,已经达到了一个近乎艺术的境界。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些狭窄的公寓里,人们是如何巧妙地安排生活,将每一个立方米都赋予了存在的意义。这种对物理限制的创造性回应,才是东京真正的生命力所在。它不是对既定规则的服从,而是对规则的重新定义。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赞叹之余,感受到一种紧迫感,那是面对一个不断自我革新、永不满足的城市时,所产生的复杂情绪。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城市分析报告,但作者的文笔充满了文学的张力,读起来非常过瘾。她成功地将冰冷的城市数据和充满人情味的社会观察熔铸在一起。特别是关于通勤文化和“个人空间”的界限探讨,直击现代都市人的痛点。东京那种将“不被打扰”视为一种最高礼仪的社会契约,在书中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们看到了在极度拥挤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发展出一种精密的社交距离维护机制,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社会工程。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追求的“效率”背后,是否也付出了情感连接的代价。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东京的,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化进程中,所有大都市都必须面对的关于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终极拷问。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拉伸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维度。

评分

我一直对日本的“物哀”美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探讨现代东京时,巧妙地将这种古典情怀融入了进去。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时尚和潮流,而是挖掘了在高速发展背后的那种难以捕捉的“时间感”。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老旧车站,那些坚守传统的匠人,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下,形成了一种既疏离又和谐的共存状态。作者对这种新旧交替的描绘,细腻到让人心疼。你会发现,东京的魅力并非仅仅在于它有多“未来”,而在于它如何温柔地抱持着过去。这种对“流逝”的敏感性,让整本书的基调有了一种深沉的底蕴。它不是一本浮躁的旅游指南,而是一本关于时间与空间哲学的深刻对话,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那种混合着香火与咖啡的独特气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线性推进,反而像一个多线程运行的程序,不断在不同的主题之间进行快速切换,但每一次切换都恰到好处地印证了前一个论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次文化生态”的章节,作者对街头时尚、特定圈层艺术的剖析,展现了东京强大的包容性和无限的创造力。这种文化上的“去中心化”现象,使得城市内部涌现出无数个微型的、自洽的宇宙。这些微型宇宙彼此独立,却又共同构成了东京这个宏大系统的活力源泉。作者通过对这些边缘现象的细致观察,揭示了主流文化是如何被这些非主流的力量不断地塑造和颠覆的。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文化博览会,每一个展区都有其独特的震撼力,让人应接不暇,却又意犹未尽。

评分

很好,很快,质量很好,下次还可以买

评分

既然1都买了。2也就买来看看吧。

评分

还没有仔细看过呢。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

盆友推荐的,说是特别不错

评分

日本人也有值得参考的一面

评分

不东京,不设计!!!

评分

非常不错,品质可以。

评分

非常喜欢 非常喜欢 非常喜欢

评分

物流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