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球人文艺术通史(第2版)(套装上下册)》是美国著名高等学府教科书。美国资深教授“十年磨一剑”的精品力作。全球著名出版机构美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授权,来自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人类共同的经历:生与死、爱与丧失、快乐与痛苦、希望与挫折、欢欣与绝望等等。人文学科的研究——文学、哲学、历史、宗教和艺术,既展现人类历史中的各种价值与信仰,又吸引我们去认识与之相关的那些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价值。
《全球人文艺术通史(第2版)(套装上下册)》的目的就是让读者熟悉世界人文艺术历史的主线,构架理解西方与非西方文化所应拥有的基本理念;对全球古今的主要文明作出精要阐述和全新探讨的同时,几乎囊括各个文化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哲学、宗教、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领域的代表性作品;精当选择珍贵影像作品596幅,图文并茂地呈现一个完整而极富魅力的全球人文心灵之旅;全书收录多达676个关键术语解释,本身也是一部人文学科知识的总汇。
本版《全球人文艺术通史》是第2版,这一版在原来第l版的分卷版、合卷版基础上,继续加大了对全球范围人文学科涵盖面的扩展,并新增“文化影响”栏目,以及每章结束的“关键术语”和“可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相关网站”,为有关知识拓展提供了便利。
其主要特色栏目包括:
“链接”——某一文化中各种艺术之间的跨学科联系
“融合”——不同文化成就问的关联与交融
“当时与当下”——形成各种历史纽带的广泛文化对象
“文化影响”——一种文化或文明如何继续影响今天的世界
内容简介
《全球人文艺术通史(第2版)(套装上下册)》是美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于2005年出版的《艺术与文化:人文学科导论》一书的汉译本。英文原著是美国高校广为采用的大学通识教学用书,也是美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一版再版的畅销书。该书之所以有此非凡的影响和不俗的绩效,乃是这家出版社下功夫、花力气组织众多专家和教授,并历经十多年才“磨一剑”的精品力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人文学科与艺术
启蒙与革命
艺术家的角色
批判性思维与艺术评价
形式与内容的区别
初始阅读资料
共性
风格
功能和种类
视觉艺术
加框提示 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的成分
雕塑
建筑
文学
言语、写作和文学
书写与文学
文学的形式
加框提示 建筑
加框提示 文学
音乐
社会的和宗教仪式的角色
乐器
音乐的品质和结构
非西方的音乐
历史和哲学
加框提示 音乐
历史
宗教和哲学
上卷
第一章 文化的起源
最早的文化
旧石器时期
壁画
雕塑
新石器时期
壁画
建筑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摇篮
苏美尔
建筑
雕塑
加框提示 交融
文学
阿卡德
巴比伦
雕塑
亚述
雕塑
加框提示 链接
尼布甲尼撒的巴比伦
波斯
宗教
建筑
加框提示 当时和当下
加框提示 文化影响
雕塑
浮雕
第二章 古埃及
尼罗河文明
象形文字
宗教信仰
冥世生活
古王国时期
建筑
斜纹坟墓
左塞的阶梯金字塔
加框提示 当时和当下
大金字塔
亡灵书
雕塑
狮身人面像
迈赛里努斯和卡蒙罗内比蒂
卡一埃珀
浮雕和绘画
蒂观看猎杀河马
中王国时期
建筑
新王国时期
建筑
哈特舍普苏特女王神庙
阿蒙一穆特一孔苏神庙
房舍
雕塑
拉美西斯二世神庙
浮雕和绘画
贵族在沼泽中打猎
加框提示 链接
埃赫那吞和图坦卡蒙
埃赫那吞、涅菲尔提提和他们的孩子一起膜拜太阳
涅菲尔提提王后
缇王后
图坦卡蒙陵墓
埃及音乐
加框提示 交融
加框提示 文化影响
文学:抒情诗歌
第三章 爱琴海文明与早
期古希腊
爱琴海文明
基克拉迪文明
米诺斯文明
米诺斯王宫
斗牛泥壁画
陶器
执蛇女神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王宫
加框提示 当时和当下
武士瓶
占希腊的崛起
加框提示 当时和当下
希腊诸神的帕特农神庙
几何时期
陶器
加框提示 交融
雕塑
荷马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东方化时期
陶器
古风时期
黑绘风格的装饰瓶
红绘瓶
力口撰撮承链接
希腊的神庙
柏埃斯图姆的赫拉神庙I
雕塑
哲学
加框提示 文化影响
萨福和抒情诗
第四章 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希腊
第五章 罗马文明
第六章 犹太教,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文明
第七章 伊斯兰文明
第八章 印度文明
第九章 早期的中国文明和日本文明
第十章 美洲和非洲早期文明
第十一章 中世纪早期和罗马风格
第十二章 哥特风格和中世纪晚期
下卷
第十三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和风格主义
第十四章 北欧文艺复兴
第十五章 巴洛克时代
第十六章 18世纪
第十七章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第十八章 美好年代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
第十九章 13世纪以后的中国文明
第二十章 15世纪后的日本文化
第二十一章 焦虑不安的时代:一战及其后
第二十二章 现代非洲与拉丁美洲
第二十三章 丰裕时期:二战及战后
第二十四章 当代生活的多样性
精彩书摘
文学本质的专著,集中分析论述了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俄狄浦斯王》。《诗学》提出了一套有挑战性的、不朽的文学观。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观点不仅涉及到文学,而且也与一般的艺术有关。
源自《诗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观念相关。亚里士多德将宣泄解释为观众在观看悲剧表演过程中,被唤起的恐惧或怜悯的情感得以净化。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宣泄是悲剧的目标或结果。他的论述颠覆了传统的看法,认为诸如俄狄浦斯式的悲剧命运带给观众的悲悯或恐惧感是一种愉悦而不是痛苦的体验。原因在于,在悲剧的戏剧性情节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种怜悯和恐惧感,在表演结束的时候得到了净化。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净化包含着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肉体上刺激的发生和释放实现净化,其二是可以与出于宗教的目的而使灵魂得到净化进行类比的精神净化。这种净化因此对社会的健康做出的贡献是超越于剧院的。
亚里士多德对文学语言和戏剧结构的洞察力,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具有影响。经过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直至18、19世纪,人们已经承认亚里士多德建立了文学欣赏的标准。在第二个千年行将结束之际,在亚里士多德写作《诗学》的2500年之后,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们,仍在继续使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和术语。
……
前言/序言
《全球人文艺术通史》,是美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于2005年出版的《艺术与文化:人文学科导论》一书的汉译本。英文原著是美国高校广为采用的大学通识教学用书,也是美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一版再版的畅销书。该书之所以有此非凡的影响和不俗的绩效,乃是这家出版社下功夫、花力气组织众多专家和教授,并历经十多年才“磨一剑”的精品力作。
作为一部面向学生和青年读者的人文学科教材和入门书,既要传授文学、哲学、历史、宗教和艺术五大领域的知识,又要介绍全球古今的主要文明,并给大家提供在历史与文化背景中,欣赏艺术、了解音乐、阅读文学、体会真善美、认识人文价值的学习和实践。这就既需要作者的精深学养、精湛眼光与精要撰述,又需要编辑的精当选编、精心设计和精美装帧,对此,我们经三个寒暑的翻译、校译,才体会到这部精品力作之“精”,精确,精当,精美。
史诗的交织:世界文明的多元探索与思想的演进 一部宏大叙事,追溯人类精神的源头与文明的脉络。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过往艺术作品的罗列,而是一部深刻洞察人类精神变迁、社会结构演化与思想碰撞的编年史。它以全球视野为基石,摒弃西方中心论的传统框架,力图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多元、互联的世界文明图景。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产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与比较分析,本书旨在揭示人类在面对自然、社会和存在的终极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和共通的哲学底色。 第一部分:史前回响与早期神话的构建(约公元前3000年以前) 本卷首先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起点——史前时代。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洞穴壁画的考古学意义,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早期认知世界、建构符号系统的原始尝试。从拉斯科到阿尔塔米拉,这些图像如何反映了早期社群对狩猎、生命循环的理解?我们深入探讨了“巫术思维”在艺术形式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人类如何通过物质载体(如维纳斯雕像)来表达生育崇拜与对不确定性的驯服。 随后,叙事转向早期大河流域文明的崛起——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谷。重点不在于重复已知的王朝更迭,而在于分析这些早期国家机器是如何利用纪念性建筑(金字塔、神庙、Ziggurat)来固化神权与王权的合法性。在美索不达米亚,我们解析《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文学结构与其中蕴含的早期死亡焦虑;在古埃及,对来世的执着如何塑造了其超乎寻常的雕塑和壁画的稳定风格,以及这种稳定风格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秩序的僵化与永恒追求。我们特别关注了埃及的“阿玛尔那时期”短暂的艺术革命,将其置于宗教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短暂的“写实主义”尝试如何被迅速“矫正”。 第二部分:古典时代的理性与精神的扩张(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这一部分集中探讨了三大思想与艺术体系的成熟:古希腊的理想主义、古印度的哲学思辨以及中国的早期礼乐文明。 在爱琴海世界,本书详尽考察了古希腊艺术从几何时代向古典时代的转变,核心在于对“人”的发现和对“理想化比例”的探求。我们不仅分析帕特农神庙的建筑学成就,更深入探讨了其与雅典民主、公民伦理的内在关联。从菲狄亚斯到波留克列特斯,对人体美的解剖学式探索,体现了人类理性精神在美学领域的一次高峰。 与此同时,在东方,我们检视了孔子构建的“礼”的社会美学。中国的青铜器艺术——商周鼎彝的威严与饕餮纹饰——被解读为早期国家祭祀制度和等级秩序的视觉宣言。这种注重“器物精神”与“道德教化”的艺术观,与西方侧重于“个体英雄主义”的审美取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古印度文明的深入挖掘。从早期佛教造像中对佛陀形象的“非人形化”处理(以菩提树、法轮等象征符号替代),到犍陀罗地区希腊化影响下的佛像诞生,这一过程被视为东西方精神路径交汇的典范案例。我们探讨了印度教神庙建筑中对宇宙万象的繁复雕刻,如何体现了轮回、多神并存的复杂世界观。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信仰构建与世界的交融(约公元500年至1400年) 随着古典秩序的瓦解,宗教成为重塑世界观的核心力量。本卷侧重于信仰体系如何为艺术提供结构和叙事框架。 在拜占庭帝国,对神圣光芒和超越性体验的追求,催生了马赛克艺术的辉煌。本书详细分析了“圣像崇拜”的争议,以及这种对平面化、象征化视觉语言的偏好,如何区别于西欧早期的“复古”尝试。 西欧中世纪,从罗马式教堂的厚重坚固,到哥特式大教堂对“向上突破”的狂热追求,体现了城市发展与神学辩论的同步。飞扶壁、彩色玻璃窗的设计,不再仅仅是工程学上的奇迹,更是对“天堂之城”在人间的物质投射。 与此同时,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文化成就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细致分析了伊斯兰艺术对“图像回避”原则的应对——如何通过高度成熟的几何图案(如星形多边形、扭曲的植物藤蔓)和书法艺术,来表达“安拉的无限性”和宇宙的秩序。从阿尔罕布拉宫的精美灰泥雕刻到细密插画,伊斯兰艺术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具象描绘的精神出口。在中国,唐宋时期成熟的文人画体系,及其对“意境”而非“形似”的追求,被视为对精英阶层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与同时期欧洲艺术对宗教叙事的依赖形成张力。 第四部分:全球连接与观念的重塑(约1400年至1800年) 文艺复兴并非是突然降临的“重生”,而是古典遗产、拜占庭学者回归以及阿拉伯世界知识传入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强调了技术(如油画媒材的改良)与资本积累(如美第奇家族的赞助)对艺术生产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对透视法的掌握,象征着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对客观世界的精确测量。 我们跳出意大利的局限,考察了北方文艺复兴对细节的偏执与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如荷兰风俗画的先声),以及伊比利亚半岛艺术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在东方,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的“程式化”倾向与欧洲对“自然主义”的回归形成了有趣的呼应与反思。我们着重探讨了清代“海禁”与对外贸易对宫廷艺术的影响,以及日本浮世绘在审美上的独立发展,如何捕捉江户时代市民阶层的活力。 本书的结构旨在展示人类文明在不同地理空间中,以不同的语言和材料,探讨着相似的永恒主题:秩序与混乱、个体与集体、神圣与世俗。通过这种并置的阅读方式,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所谓的“艺术史”其实是人类精神不断适应、反思并超越自身处境的复杂过程。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看见”和“理解”世界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