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叔微/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许叔微/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翠娟 著,潘桂娟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许叔微
  • 历代名家
  • 学术研究
  • 中医史
  • 中医学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中医经典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7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2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字数:1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许叔微,字知可,号近泉,生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卒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宋代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等。许叔微治伤寒宗仲景,于杂病取诸家;指出脾病可以补肾,肾病也可以调脾;其立方遣药,通权达变;化裁古方,创制新方;不仅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还留下了不少真实生动的诊治案例。许叔微不仅对《伤寒论》很有研究,对临床制方用药也造诣甚高。《许叔微/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包括许叔微的生平概述、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四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李翠娟,女,1976年出生,山东沂南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基础理论专业;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教学、科研及临床诊疗。参编《内经选读》《中医基础理论》《王冰医学全书》《中医养生大辞典》等。《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3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
(二)宋代科技的发展
(三)宋代政府对医学的重视
(四)宋代儒医的产生
二、生平纪略
三、从医经历

著作简介
一、《伤寒百证歌》
二、《伤寒发微论》
三、《伤寒九十论》
四、《类证普济本事方》
五、《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精研经典,勤求古训
(二)游学各地,大胆实践
(三)博采众方,化裁创新
二、学术特色
(一)推尊仲景,阐微发挥
(二)重视脾肾,论治杂病
(三)权衡邪正,辨证施治
(四)活用针灸,论治疾病
(五)制方用药,特色突出

临证经验
一、常见病诊治
(一)伤寒
(二)消渴
(三)泄泻
(四)痢疾
(五)呕吐
(六)情志病
(七)头痛
(八)头晕
(九)中风
(十)积聚
(十一)遗精
(十二)虚劳
(十三)水肿
(十四)痰饮
(十五)血证
(十六)妇科病
(十七)儿科病
二、医案选评
(一)外感时病医案
(二)内科杂病医案
(三)五官科病证医案
(四)妇科病证医案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一)对伤寒学派的影响
(二)对金元四大家的影响
(三)对补肾学派的影响
三、后世发挥
(一)叶天士在温病和杂病诊治中的发挥
(二)后世医家对许叔微方剂的运用与发挥
(三)当代医家对许叔微学术著作的评价与考证
(四)当代医家对许叔微学术思想的探讨与发挥
(五)当代医家对许叔微临证医案的评论与分析
(六)当代医家对许叔微临证经验的研究与运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许叔微/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伤寒九十论》,又名《伤寒论》《伤寒治验九十论》。《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卷十四》记载:“《伤寒治验九十论》一卷,宋许叔微撰,每证各系以论,凡九十篇。原书名《伤寒论》。群人刘大生校录,增‘治验’字。大生不知何时人。”
  本书共一卷90论,每论首记病例和治疗经过,然后再加以评述,是许叔微治伤寒的医案集。共精选医案90例,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典籍为根据,结合自己临证体会加以剖析,详加讨论,阐发机理和处方用药的心得。其中,有成功经验,也有不治病例,是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颇具临床价值。本书为《伤寒论》临床运用时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在历代医案中也可称得上乘之作。其主要特点和贡献有:
  其一,辨证论治,灵活运用。《伤寒九十论》中所载案例,是许叔微研读《伤寒论》并实践于临床的经验总结。许叔微遵循仲景方义,辨证论治,效如桴鼓。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第三”所言,一武弁被俘,侥幸逃脱后,饱食、解衣而卧,次日即作伤寒,他医仅根据病因而运用汗、下等法,杂治数日,出现昏困,上喘息高。许叔微根据仲景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溅溅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向后人证明仲景法之良好疗效,并非诳惑后世也。又如,“阳明急下证第十四”记载:“乡里豪子得伤寒。身热目痛,鼻干不眠,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数日矣。自昨夕,汗大出。予日:速以大柴胡下之。众医骇然,日:阳明自汗,津液已竭,当用蜜兑,何故用大柴胡药?予日:此仲景不传妙处,诸公安知之,予力争,竟用大柴胡,两服而愈。”许叔微深得仲景妙义,力争用大柴胡汤而病愈,并进一步论述日:“仲景论阳明云:阳明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谓已自汗,若更下之,岂不表里俱虚也……世人罕读,予以为不然,仲景称急下之者,亦犹急当救表,急当救里。凡称急者,急下之有三处。才觉汗出多,未至津液干燥,速下之,则为径捷,免致用蜜兑也。盖用蜜兑,已是失下,出于不得已耳。若胸中识得了了,何疑殆之有哉?”详细阐述了其如何理解仲景原义并应用于临床的过程。其他,如大青龙汤证、大柴胡汤证、葛根汤证、桂枝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都是许叔微根据《伤寒论》的条文,直接运用经方有效治疗的典型案例。在临证实践中,不仅以辨证论治为准则,还灵活运用仲景法。如“麻黄汤证第四”记载:一病人患伤寒,诊之则“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无力,自尺以下不至”,据此,许叔微认为“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于是遵仲景“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之义,先予以建中汤加当归、黄芪调中补虚,及六七日,中气已补,营气已充,“尺脉方应”之时,方投以麻黄汤解散风寒,五日得愈。
  其二,加减化裁,补其未备。《伤寒九十论》中所载案例,大多为经方原方的临证应用,加减化裁的情况相对较少。纵观《伤寒九十论》90例医案,仅有3例是对经方的加减。一是热入血室证十六,治毗陵学官王仲景妹,许叔微先用一呷散,再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是对仲景小柴胡汤的加味。二是少阳证三十三,治市人周姓者,许叔微先用牡蛎四逆汤定惊悸,后用桂枝柴胡各半汤,其中牡蛎四逆汤是四逆汤的变方。三是发黄证四十六,治一豪子病,许叔微用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是对茵陈蒿汤、五苓散的化裁。这些医案,体现了许叔微在《伤寒论》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清代俞震于《古今医案按·伤寒》按中就曾赞其日:“仲景《伤寒论》,犹儒书之《大学》《中庸》也。文辞古奥,理法精深。
  ……

前言/序言

  中医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难经》,本草学探源于《神农本草经》,辨证论治及方剂学发轫于《伤寒杂病论》。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实践,提出独具特色的真知灼见,不断革故鼎新,充实完善,使得中医药学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丰富的原创理论内涵、显著的临床诊治疗效、深邃的中国哲学背景和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历代医家本身就是“活”的学术载体,他们刻意研精,探微索隐,华叶递荣,日新其用。因此,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始终呈现出一派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繁荣景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继依托2005年度国家“973”计划课题“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子课题“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研究”、2013年度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室”建设规划,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选取历代具有代表性或学术特色突出的医家,系统地阐释与解析其代表性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旨在发掘与传承、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为提升中医师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和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本套丛书即是此系列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而成。
  综观历史,凡能称之为“大医”者,大都博览群书,学问淹博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长。因此,我们以每位医家独立成书,尽可能尊重原著,进行总结、提炼和阐发。此外,本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医家特色学术观点与临床实践相印证,尽可能选择一些典型医案,用以说明理论的实践价值,便于临床施用。本丛书现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的“医药卫生”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并将于“十三五”期间完成此项出版计划,拟收载历代102名中医名家,总字数约1600万。
  丛书各分册作者,有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资深专家、国家及行业重点学科带头人,也有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和I临床医师中的学术骨干,分别来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科研机构和临床单位。从学科分布来看,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经典及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各学科。全体作者以对中医药事业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历经数年成就了这份艰巨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了传承、运用、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大使命。
《岐黄薪传:历代名医医案精粹》 本书精选自中国历代名医的医案,汇集了多位在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医家,他们或精于辨证论治,或擅长方剂配伍,或独辟蹊径,或医德高尚,其诊疗经验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医发展的漫漫长路。本书力求呈现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展现古代医者高超的临床智慧与人文关怀。 卷一:脉象与辨证的玄妙——扁鹊、华佗、孙思邈的诊察之道 扁鹊:望闻问切,洞察秋毫 医案一: 描述扁鹊如何通过“望色以辨证”的方法,在赵简子将发病七日之际,精准诊断其“五日而死”之兆,并解释其“五脏之气已绝于内,及其色 melancholy 衰,是阳也,五日而死”的深刻理解。此例不仅展现了扁鹊高超的望诊能力,也揭示了其对人体生命节律和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医案二: 记录扁鹊为齐桓公诊脉,桓公“言病在肌肤,脉浮而紧”,扁鹊指出“病在腠理,非傅之药,药不能入”。随后,桓公“言病在肠胃,脉浮而数”,扁鹊再次警告“病在胃中,非傅之药,药不能入”。直至“病在骨髓,脉沉而弱”,扁鹊已然无能为力,桓公“三日而死”。此段医案精辟地阐释了脉象的细微变化如何预示着疾病的层层深入,从表及里,从腠理到脏腑,再到骨髓,体现了扁鹊脉学辨证的精准性与预见性。 医案三: 扁鹊为潞国君治疗“霍乱”,通过详细询问症状(呕吐、腹泻、腹痛剧烈)并结合脉象(洪数无伦),迅速辨证为“湿热内蕴,阻滞气机”,并开出以“葛根汤”为主的方剂,佐以霍香、佩兰以化湿解暑,迅速控制病情。此医案彰显了扁鹊对急症的判断能力和对症下药的疗效。 华佗:针灸与方药的精妙结合 医案四: 记录华佗为一患有“胁下胀痛,气息不畅”的病人诊治。病人自述常年受此困扰,苦不堪言。华佗细察病人面色,听其呼吸,再切其脉,辨证为“肝气郁结,痰湿内阻”。他先以银针刺关元、期门、太冲等穴位,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随后,他开出一剂以“小柴胡汤”加减的方药,辅以陈皮、茯苓以燥湿健脾。数日后,病人胁下疼痛顿消,呼吸顺畅,诸症皆除。此案突出华佗将针灸与方药融会贯通的治疗理念,针对病机,标本兼治。 医案五: 华佗治疗一“头痛欲裂,视物模糊”的病人。病人曾遍访名医,均收效甚微。华佗观察其舌苔白腻,脉象弦数,询问其饮食起居,得知其常熬夜,饮食辛辣。华佗辨证为“风痰上扰,肝阳上亢”,施以针灸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再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并嘱咐其调整生活习惯。不久,病人头痛缓解,视物清晰。此案展示了华佗辨证的全面性,不仅关注身体,也结合了病人的生活方式。 孙思邈:养生与防病的宏观视野 医案六: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某位名士年近花甲,身体日渐衰弱,常感乏力,易生小病。孙思邈并非直接开药,而是与其详谈养生之道,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和情志”。他根据名士的体质,开出了一剂“六味地黄丸”合“八珍汤”的药方,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并指导其配合适度锻炼,如八段锦。数月后,名士精神矍铄,体力恢复,少生疾病。此案深刻体现了孙思邈“治未病”的理念,将养生保健提升至与治疗同等重要的地位。 医案七: 孙思邈救治一“伤寒高热,咳嗽痰多”的孩童。孩童父母心急如焚,寻医问药。孙思邈细察孩童舌苔黄腻,脉象濡滑,辨证为“风寒入里化热,湿邪阻肺”。他选用“麻黄汤”散寒解表,但虑其年幼,不宜峻猛,故减麻黄之量,重用杏仁止咳,配以生姜助阳散寒,再加入甘草调和诸药。同时,他嘱咐家长注意室内通风,避免受凉。数日后,孩童热退咳止,安然无恙。此案展现了孙思邈用药的精准与权衡,尤其是在儿童用药方面,充分体现了其“慈悲”之心。 卷二:方剂的艺术与理法的融会——张仲景、葛洪、陶弘景的临床实践 张仲景:方证相对,理法谨严 医案八: 葛天民在《伤寒杂病论》中详述了“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的“桂枝汤”证。一位青年男子,感冒发热,身体微汗,风一吹就感到寒冷,头痛,鼻塞。张仲景诊断为“太阳中风”,认为病邪袭表,营卫不和,当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他处以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方解:桂枝散寒解表,助阳化气;白芍养血敛阴,制约桂枝辛散;生姜温中散寒,助桂枝发汗;大枣益气健脾,调和营卫;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服用后,病者汗出而热解,恶风诸症皆除。此案是“方证对应”的经典范例,充分体现了仲景方剂的严谨和高效。 医案九: 同样出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治疗“少阴病,四逆,脉沉,腹痛,吐利”的“四逆汤”证。一位老者,素体阳虚,不慎感寒,出现四肢冰冷,脉搏微弱,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不止。张仲景辨证为“少阴阳虚,寒邪内盛”,当回阳救逆。他投以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子。方解:附子回阳,温肾助火;干姜辛热,温中散寒;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服药后,老者四肢渐温,腹痛止,吐泻亦缓。此案展现了仲景在治疗重症、危症时,不畏险峻,大胆用药,挽救垂危生命的医术。 医案十: 仲景用“白头翁汤”治疗“热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的证候。一位妇人,患痢疾数日,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肛门灼热难忍。仲景辨证为“热毒伤肝,湿热蕴结肠道”,当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他开出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方解:白头翁清热解毒;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秦皮收涩止痢,清热。服药后,腹痛缓解,里急后重消失,痢疾得愈。此案说明仲景在方剂的配伍上,不仅考虑了主证,也兼顾了兼证,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周密性。 葛洪:丹道与医药的结合 医案十一: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当时瘟疫流行,病势凶猛。他曾用“升麻汤”治疗“时行疫气,头痛,身热,口渴,咽喉肿痛”的病症。其方以升麻为君,配以葛根、连翘、金花等,具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效。一名染疫的学子,初起头痛发热,咽喉微红,葛洪迅速给予此方,并嘱咐其多饮水,保持室内通风。数日后,学子热退,诸症消失。此案显示葛洪在应对急性传染病方面的经验,以及他注重实用、简便易行的用药原则。 医案十二: 葛洪治疗一位“久咳不止,痰多色黄,胸闷”的病人。病人认为久咳是痨症,忧心忡忡。葛洪通过问诊,得知病人饮食不慎,常食肥甘厚味,辨证为“痰湿郁肺,久郁化热”。他开出“清金化痰丸”加减,以杏仁、桔梗宣肺止咳,陈皮、半夏化痰理气,黄芩、栀子清热化痰,配以甘草调和。并嘱咐病人忌食辛辣油腻。服药后,痰量减少,咳嗽减轻,胸闷亦消。此案体现了葛洪在慢性病治疗上的耐心与细致,以及对饮食起居的重视。 陶弘景:本草与养生的融会贯通 医案十三: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都有精辟的论述。他曾记录,一位长期劳作的农夫,常年腰背酸痛,不能久立。陶弘景根据其体质,认为属于“肾精亏虚,筋骨失养”,他选取了杜仲、续断、山茱萸、熟地黄等药材,组成一方,以温补肝肾,强壮筋骨。同时,他指导农夫学习“五禽戏”,以调畅气血,舒展筋骨。数月后,农夫腰背症状明显改善,能够正常劳作。此案体现了陶弘景将本草药物与传统养生功法相结合的治疗理念。 医案十四: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记录了“固齿方”,用于预防牙齿松动、疼痛。他提出,每日早晨用温盐水漱口,然后用“齿木”(一种特殊的木材)沾取少量“骨碎补”和“细辛”末,轻轻刷牙。骨碎补补肾强骨,细辛温通止痛。他认为此法能够“令牙不疼痛,且能令齿不损”。此为预防医学的绝佳体现,将日常保健融入到细微的环节中,体现了“上工治未病”的智慧。 卷三:医德与医道的精神传承——历代医家的人文关怀 医案十五: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曾记载了他在乱世之中,不畏艰险,深入疫区救治百姓的经历。当时战乱频仍,疾病横行,医疗资源匮乏。葛洪不计个人得失,四处奔走,救死扶伤。他曾为一名穷苦人家诊治患有“热疾”的孩童,该家无钱支付诊费,葛洪仍倾囊相助,送药上门,并悉心指导照料。此案彰显了葛洪“医者仁心”的崇高品德,将济世救民视为己任。 医案十六: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的“医德篇”中,强调医者应“凡大医治病,必求其本。天地有害,而医者无所施也。医者,非也。故曰:不事君王,不重官爵,不计名誉,不兴喜功,只为救死扶伤。”他以身作则,即便面对权贵,也坚持原则,平等对待病人。有一次,一位达官贵人患病,要求孙思邈亲自上门诊治,并期望其给予特别的照顾。孙思邈婉言拒绝,表示“医病不问贵贱,但问病之轻重”,坚持按照病情和治疗的需要来安排。此案体现了孙思邈作为“药王”的医德典范,视病人如亲人,不以身份贵贱而有所偏倚。 医案十七: 宋代许叔微,在《伤寒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并著有《伤寒论辨惑论》。他虽然以理论研究闻名,但其临床实践也同样值得称道。有一次,他遇一位农民,因劳作过度,突发“喘息不止”,情况危急。许叔微迅速辨证为“痰饮壅肺”,当温肺化饮,降气平喘。他当即开出“苏子降气汤”加减,并亲手为病人煎药,悉心照料。在病人病情稳定后,他并未收取分文,反而嘱咐病人注意休息,调理饮食。此举虽小,却能反映出许叔微作为一名医家,在危急关头,将病人的生命安危置于首位,不计报酬,体现了其深厚的医道情怀。 本书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医案,力求展现历代名医在临床实践中的智慧、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当代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这些古老的智慧,穿越时空的阻隔,至今仍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精进,为守护生命健康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购入的这套《许叔微/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着实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巨著。书中对于“医理”的阐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并非仅仅局限于理论的介绍,而是将抽象的医学原理,通过对历代名家学术思想的解读,变得生动而具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阴阳五行”在辨证论治中应用的分析,作者结合了不同名家的观点,阐释了如何通过对阴阳失衡、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解,来把握疾病的本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并进行了详实的考证,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大大提高。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探讨尤其感兴趣,它强调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对古代医家关于“七情”学说的梳理,让我认识到中医不仅关注身体的病灶,更重视人的整体情绪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古老的中医智慧,用一种现代人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和治病思路。

评分

我最近接触了一本名为《许叔微/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的书,虽说是关于名家的研究,但内容之丰富、角度之刁钻,远超我的预期。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医案”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历代名家的医案,而是通过精选的医案,深入剖析了医者在诊疗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辨证要点以及用药的精妙之处。比如,书中对于一位外科名家的记载,详细描述了其在治疗痈疽方面的独到见解,从初起、溃后、收口等不同阶段,都给出了详细的论述和针对性的方药。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外科领域的深厚底蕴,也认识到古人的智慧是如何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治疗环节中的。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和融合,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了解到中医理论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交流和碰撞中发展壮大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最近在书店里淘到一套“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其中对“许叔微”及其所处的时代名医的学术研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并非教科书式的枯燥讲解,而是通过对历代名家的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呈现出中医理论体系的演进和发展。书中对于每一位大家,不仅介绍了其主要著作和医学成就,更着重于对其学术思想的精髓进行阐释。例如,在探讨“补土派”的形成时,作者详细分析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以及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真实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名家们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策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脾胃”在人体健康中作用的论述,它将复杂的理论与生活中的养生保健紧密结合,让我对中医的“治未病”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中医智慧的传承和发扬。

评分

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中医历代名家的学术研究丛书,虽然不是我常看的类型,但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仔细翻看了目录,发现里面涉及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医,从扁鹊、华佗到孙思邈、张仲景,再到金元四大家,直至明清时期的温病大家。每一位名医都占据了相当篇幅,对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方剂运用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关于张仲景的篇章尤其引人注目,详细剖析了《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过程,对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六经辨证理论的精妙之处,以及方剂的配伍原则都做了详尽的解读。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少阳病”的论述,作者不仅引用了原文,还结合了历代医家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少阳病脉证提纲和具体病证的辨别要点,甚至还有一些对于现代医学的对照思考,虽然我非专业人士,但依然能感受到其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养。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中医的发展脉络,更在于它提供了研究和学习历代名家学术思想的宝贵资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典籍。

评分

我刚入手一本以“许叔微”为首的,探讨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的系列丛书,读来真是大开眼界。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学术性,但内容却远超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名医的生平,而是像解剖麻雀一样,深入剖析每一位大家的核心思想和贡献。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活血化瘀”理论的演变,就从宋代的一位名医讲起,一层层拨开迷雾,揭示了历代医家如何继承、发展和创新这一重要学术流派。我还特意看了关于“温病”的章节,里面对叶天士、吴鞠通等大家的论述,不仅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还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的传变规律,以及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治法方药。尤其是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对比分析,让我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既有学术论文的严谨,又不乏临床实践的生动,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医者们在杏林中悬壶济世的场景。对于我这种对中医历史和理论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座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