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国内原创的艺术素养教育丛书,延请国内一流的艺术教育团队,历时数年为中国孩子们量身打造,众多艺术史家联袂推荐——艺术素质教育就看这一套!
1. 国内一流的作者团队——《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史》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国内艺术史论专家张敢教授领衔主编,由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的教授、博士生团队为中国孩子量身打造,同时请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梳理语言,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兼具严谨和生动,同时接地气,符合国情。
2. 生动有趣的内容——《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史》精选中外艺术史上重要、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将艺术故事与艺术家的人生历程完美融合,孩子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吸收艺术养料,同时艺术家的奋斗精神也会滋润孩子的心田,帮助孩子实现自然、无痕励志。
3. 引人入胜的游戏模块设计——考虑孩子的阅读心理,设置了很多吸引其的注意力的板块:可以动手操作的“艺术小游戏”,脑洞大开的“问题来了”,幽默搞笑的四格漫画,简洁明了的“TIPS”,跳跃思考的“延伸阅读”……把游戏融入艺术知识的学习中,为孩子们建构多角度、立体的知识体系。
4. 安全、环保的印装。本套书的书角全部采用圆形模切,且厚度适中,纸张色调柔和,全部大豆环保油墨印刷,装帧设计精美,确保孩子们提高审美的同时,可以轻快、安全的阅读。
本套丛书由国内艺术史论专家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杭间教授联合推荐!
他是“星星王子”,一生的创作充满不可解的梦幻色彩。他爱画梯子,总想帮助人类逃离这个不安定的世界。细节画、超现实主义油画、拼贴画、陶艺、壁画、雕塑……他从不重复自己,永远不乏创作的激情和才华。他的作品早年曾饱受争议,32岁以后却成为现代艺术的宠儿。他为人单纯质朴、爱憎分明,用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复杂的情感。
他是谁?他就是西班牙艺术大师霍安·米罗。《米罗/写给孩子的艺术史》将带你认识霍安·米罗!
张敢。生于1969年6月,男,江苏丹阳人。美术史论专家,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出版的美术史专著有《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译著《向大师学绘画--艺用解部》,编著《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发表论文《威廉.莫里斯及其美学思想初探》。学历简历:199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
01 热爱自然的孩子
“星星王子”诞生了
发现自然
米罗生病了
学画
好朋友的肖像画
首次画展
细节画
02 超现实主义朋友
巴黎像块磁铁
超现实主义的开始
诗意的想象
成功的展览
与马克斯·恩斯特的冲突
终生的朋友——艾吕雅
荷兰之旅
甜蜜的开端
03 有趣的拼贴画
是羽毛还是舞女
立体主义拼贴
神秘的符号
比米罗更激进的破坏者
04 战争来了
从诗意到野蛮
内战爆发
巴黎世界博览会
《星座》组画
05 超越绘画
“魔法”陶艺
宏大的壁画
雕塑
新的探索
简化的形式
06 “星星王子”的梦想
“星星王子”的自画像
“我梦想有一间大画室”
真正的梦想
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就深切地意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并大力倡导和践行。然而,中国在20世纪频仍的战火和政治动荡让文化的正常发展都难以为继,更遑论美育。随着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的崛起,人们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必须以创新精神为基础,而不能依赖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与制造业。艺术的核心价值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文化的认识、思考和理解,加强美育恰好顺应了中国发展的需求,实为大势所趋。
美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了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戏剧和影视等各个艺术门类。美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会画几笔画,会唱几首歌,会几种乐器,而是像蔡元培所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其实,美育还可以端正一个人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与工作的态度。爱美之人对待工作一定是精益求精的,无法容忍些许瑕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很多丑陋的事物都是因为缺少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导致的。因此,一个健全的社会需要人们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位和专精的工作精神,这才是一个健全人格必须具备的全部素养。而这种素养的培养一定是从小开始的,因此,针对儿童的美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
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美育呢?其实美育的方式是灵活而多元的。可以让孩子们去美术馆看展览,去剧场欣赏戏剧和音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获取各种关于艺术的知识。然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孩子兴趣最简便、也最有效的方式。这就需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普及性读物。事实上,普及性读物是最难写的,因为只有真正理解艺术的人才能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明白,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兴趣。
这套丛书是在山东美术出版社的倡议下编写的,能否得到小朋友们的认可,是我们最关切的。真心希望能够得到小读者们的反馈,我们就能借此不断完善,把书编得更好,共同为中国的美育做一点贡献。
张 敢
我一直觉得,关于艺术的教育,最怕的就是“枯燥”和“精英化”。我给我的外甥买过好几本市面上热销的儿童艺术书,很多都像一本精美的百科全书,知识点堆砌得满满当当,但读起来就像在啃干巴巴的学术论文,孩子很快就失去了耐心。而这本《米罗/写给孩子的艺术史》(虽然我得自己记住它的名字,因为孩子压根不在乎名字,他只在乎里面的内容),则完全避开了这种陷阱。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口语化,像一位特别会讲故事的、有点调皮的邻家长辈在跟你聊天。它不会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解释“什么是美”,而是会提出一些非常孩子气的问题:“如果你的房间只有蓝色和黄色,你能画出什么?”“为什么有的画看起来很‘乱’,但你看着它却很平静?”这种互动式的提问,真正激发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它把艺术史变成了一场关于“人类如何看世界”的侦探游戏。例如,在介绍透视法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几何公式,而是通过一个“小人在画中走出来”的视觉错觉游戏来解释,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厚度适中,内容密度安排得也很好,不会让人觉得压力山大,非常适合每天晚上睡前进行半小时的“视觉漫步”。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类书籍时最担心的就是“翻译腔”或者“本土化不足”。很多引进的国外优秀读物,在转述给国内孩子时,常常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显得生硬或晦涩。然而,这本关于艺术史的绘本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成功地用了一种既保留了原著精髓,又完全符合我们东方孩子思维习惯的语境进行表达。比如,在解释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意境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一些孩子能理解的“留白即是呼吸”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的“负空间”理论,这种尊重差异的叙事方式,让我对这套书的编辑团队肃然起敬。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像是一个迷宫,而不是一条直线。它时不时会跳出来,用一个“你有没有想过”的小方框来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强迫你停下来思考。这种间歇性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参与感。它没有试图教导孩子“什么是好艺术”,而是耐心地展示了“艺术是如何产生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什么是触动他的那一个瞬间。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孩子的朋友”,它用最温和的方式,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想象力的门。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在带孩子去博物馆之前,给他一个基础的概念框架,但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它甚至让我这个自诩为“艺术爱好者”的成年人都有了重新审视经典的角度。这本书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流派名称来编排的,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主题对话”。比如,它可能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人物肖像,紧接着就放在了某个现代摄影作品旁边,然后用一两句精炼的对比文字点出它们在“捕捉真实”这个主题上的异同。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弹性,避免了“历史的刻板印象”。我发现,通过这种对比,孩子不再把艺术看作是“古老的”或者“现代的”两块互不相干的石头,而是理解为人类面对相同问题(比如如何表达情感、如何描绘自然)时,所发展出的不同“解决策略”。尤其是在讲解抽象表现主义时,作者非常克制地没有过多解读“作者的意图”,而是聚焦于“笔触的力度”和“色彩的张力”,鼓励孩子去感受纯粹的视觉冲击力,这对我这种习惯性过度解读的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提醒——有时候,感受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色彩还原度很高,那种颜料的厚度和肌理感,即使隔着纸张,也仿佛能触碰到画布的呼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易用性”和“耐用性”做出的典范。要知道,儿童读物,尤其是涉及到翻阅和涂鸦的启蒙读物,必须足够结实。我发现它的内页采用了那种略带哑光质感的纸张,虽然不是那种昂贵的铜版纸,但好处是反光度低,孩子在强光下看细节也不会刺眼。更重要的是,它的装订非常牢固,经历了我们家“摔打测试”和“咖啡泼洒测试”后,依然完好无损,这对于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少了一笔添置新书的预算。内容的组织上,我发现它非常注重“艺术家的性格塑造”。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而是会穿插一些关于艺术家生活的小轶事,比如梵高为什么总是在田野里作画,莫奈是如何忍受蚊虫叮咬来捕捉光线。这些小细节,让冰冷的艺术史变得有血有肉,孩子更容易将自己代入到那些充满激情和困惑的创造者身上。这种“人与艺术”的连接,远比单纯的“作品与流派”的连接要深刻和持久得多。读完几页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看天空、看建筑的眼神都多了一层“探究”的意味,不再是走马观花。
评分这本画册简直是为我家那个对色彩和形状充满好奇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日的午后,孩子正百无聊赖地在地板上堆积木,随便翻开了这本关于线条和光影的书。起初我还有点担心,那些复杂的艺术概念会不会让小脑袋瓜子打结,毕竟市面上很多“艺术启蒙”的书籍,要么过于说教,要么就是把名画简单粗暴地贴上去,缺乏内在的逻辑。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非常灵动。它没有一开始就拽出什么“文艺复兴”或者“立体主义”的标签,而是从孩子们最容易理解的“点”和“线”开始,像侦探小说一样,一步步引导他们去观察周围世界的构成。比如,讲到阴影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接解释光线的原理,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里树木的影子变化,让孩子自己去体会“时间流逝”与“视觉感受”之间的微妙联系。我特别欣赏它对“材料”的强调,它不是单纯展示作品,而是会告诉你,艺术家是用什么工具、在什么质地上创作的,这让艺术仿佛从高高在上的殿堂走进了孩子可以触摸、可以模仿的日常经验中。孩子看完关于早期洞穴壁画那一页后,立刻抓起蜡笔,在餐巾纸上疯狂地画起了“奔跑的野牛”,那种即时的、发自内心的模仿和创造欲,比我给他报任何兴趣班都来得有效。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心思,留白恰到好处,没有信息过载的感觉,让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发现之旅。
评分内容挺好的,纸张也不错,快递很给力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还没有看,我大概看了一下不错,正版
评分送货上门速度快,质量也很不错!
评分好书,京东有活动,世界读书日,囤了好多书!
评分写给孩子的艺术史中国书法史
评分凑单买的,给小朋友涨姿势
评分适合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小朋友
评分这是搞活动买的,600-400,但是感觉活动前后价格变动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