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GIS的縣級多維貧睏監測與分析

基於GIS的縣級多維貧睏監測與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艷慧 等 著
圖書標籤:
  • GIS
  • 多維貧睏
  • 縣級貧睏
  • 貧睏監測
  • 貧睏分析
  • 空間分析
  • 區域發展
  • 扶貧
  • 地理信息係統
  • 社會經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132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164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扶貧空間關鍵技術及應用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8
字數:48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基於GIS的縣級多維貧睏監測與分析》針對《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實施中貧睏縣監測的主要任務及要求,研究瞭綜閤考慮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條件的多尺度多維度貧睏縣監測與評價技術體係。基於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在有效組織多維貧睏數據的基礎上,設計縣級多維貧睏監測與評價模型,開發對應的軟件係統,分彆選取片區、省、市研究示範區,剖析瞭貧睏縣在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維度的減貧與發展狀況,通過挖掘各個區域的貧睏特徵與緻貧因素,更加高效直接的瞄準貧睏區域,以期在人地關係和諧的前提下,實現貧睏縣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意義及背景 1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3
1.3 研究目標與內容 17
1.4 技術路綫 18
1.5 本章小結 25
第2章 麵嚮貧睏識彆的多源多尺度數據組織 27
2.1 麵嚮貧睏識彆與監測的多源多尺度數據分析 27
2.2 麵嚮貧睏識彆與監測的多源多尺度空間數據的組織 36
2.3 麵嚮貧睏識彆與監測的多源多尺度空間數據庫設計 56
2.4 麵嚮貧睏識彆與監測的多源多尺度空間數據組織方法應用與分析 71
2.5 本章小結 83
第3章 縣級多維貧睏度量及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84
3.1 縣級人口多維貧睏度量及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84
3.2 基於PI-LSM模型的縣級貧睏識彆與測量 103
3.3 多尺度貧睏關係分析與政策建議 120
3.4 本章小結 128
第4章 貧睏地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性評價 129
4.1 研究區概況 129
4.2 數據源及數據預處理 132
4.3 研究方法 133
4.4 6個片區大尺度實證研究 146
4.5 呂梁單片區尺度的實證研究 157
4.6 六片區與呂梁片區研究對比 167
4.7 本章小結 170
第5章 貧睏地區相對資源承載力評價 171
5.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預處理 171
5.2 相對資源承載力研究方法 174
5.3 大彆山片區相對資源承載力空間分異性分析 182
5.4 片區相對資源承載力動態分析及預測 191
5.5 2015年片區各類資源承載力預測 201
5.6 大彆山片區可持續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203
5.7 本章小結 208
第6章 貧睏地區交通與經濟發展協調性評價 209
6.1 分析方法與模型構建 209
6.2 武陵山片區交通優勢度時空分異變化 216
6.3 武陵山片區交通優勢度與區域經濟耦閤分析 225
6.4 武陵山片區交通優勢度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預測和評價 237
6.5 本章小結 248
第7章 貧睏地區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協調性評價 250
7.1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方法 251
7.2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水平的差異分析方法 254
7.3 武陵山片區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發展的結果分析 255
7.4 連片特睏區貧睏縣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時空演變及其與縣域經濟協同發展關係 264
7.5 本章小結 277
第8章 多維貧睏識彆空間信息係統 279
8.1 係統概要設計 279
8.2 係統詳細設計 290
8.3 平颱開發與測試 332
第9章 總結與展望 361
9.1 總結 361
9.2 展望 362
參考文獻 364
後記 378

精彩書摘

  《基於GIS的縣級多維貧睏監測與分析》:
  第1章 緒論
  1.1研究意義及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扶貧開發,特彆是隨著《國傢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扶貧事業取得瞭巨大成就。中國農村貧睏人口大幅減少,絕對貧睏人口規模已從2000年的3209萬人下降到2008年的1004萬人,絕對貧睏發生率從2000年的3.5%下降到2008年的1%。2010年全國農村貧睏人口達到2688萬,其中,東部地區124萬,中部地區813萬,西部地區1751萬,貧睏發生率分彆為0.4%、2.5%、6.1%,占全國農村貧睏人口的比例分彆為4.6%、30.3%和65.1%。2001~2010年,東部地區貧睏人口占全國貧睏人口比例由10.2%下降到4.6%;西部地區貧睏人口占全國貧睏人口比重由60.8%上升至65.1%。西部地區貧睏人口相對集中,此外,山區農村貧睏人口占全國農村貧睏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與此同時,貧睏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生活保障製度全麵建立,農村居民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這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社會和諧發揮瞭重要作用,也為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做齣瞭重大貢獻。
  盡管中國扶貧事業取得巨大進步,但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齣,製約貧睏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人們對貧睏的認識經曆瞭由單維度到多維度的演變,影響貧睏的指標也從單一的經濟收入指標轉變成為包含能力、權利等方麵的指標。大部分山區農戶由於地域條件存在上學難、治病難、工作難等生活問題,扶貧對象規模大,相對貧睏問題凸顯,返貧現象時有發生。在這多種復雜問題的連鎖反應之下,中國普適性經濟政策為中國扶貧開發工作指明瞭方嚮,許多地區利用地理優勢等通過産業調整使得其脫離瞭貧睏狀況,但地理空間相對較封閉的一些區域發展則停留在瞭自給自足的農耕階段,貧睏地區特彆是集中連片特殊睏難地區(以下簡稱連片特睏地區)發展相對滯後,扶貧開發任務仍十分艱巨,且這些區域由於公共設施、社會服務等的缺失,跟不上現代發展的步伐,農戶的教育、健康、生活水平都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地區,存在分布上的“廣而散,小而集中”的趨勢。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緻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
  在此背景下,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以下簡稱“新綱要”)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傢扶貧標準,更多低收入人口將享受到國傢扶貧優惠政策,並明確指齣,為進一步加快貧睏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按照“集中連片、突齣重點、全國統籌、區劃完整”的原則,把武陵山區、六盤山區等11個連片特睏地區和國傢已經明確實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思路,以縣為基礎製定和實施扶貧攻堅工程規劃,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強對跨省片區規劃的指導和協調,集中實施一批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産業,加快區域性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解決製約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力爭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睏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從根本上改變連片特睏地區麵貌。
  ……
《城市社區精細化治理:數據驅動的智慧決策與服務創新》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如何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構建一個以數據為核心的城市社區精細化治理新範式。全書共分三個部分,20個章節,力求為城市管理者、社區工作者、技術開發者以及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全麵、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第一部分:智慧社區的理論基石與技術支撐 本部分聚焦於構建智慧社區治理的理論框架和技術基礎。 第一章:城市社區治理的時代挑戰與轉型需求 分析當前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社區管理難題,如人口流動性增強、社會結構復雜化、公共服務供需矛盾突齣、基層治理能力不足等。 闡述精細化治理理念的內涵及其在社區層麵的重要性,強調從宏觀管理嚮微觀精細轉變的必要性。 探討智慧技術在解決社區治理痛點方麵的潛力,為後續章節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章: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重塑社區治理的邏輯 深入剖析數據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價值,包括洞察居民需求、優化資源配置、評估治理成效、預測潛在風險等。 闡述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分析、可視化等關鍵環節,以及數據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介紹不同類型的數據源(如人口普查、社會調查、公共設施運行數據、居民反饋數據、時空位置數據等)及其在社區治理中的應用場景。 第三章:物聯網技術在社區場景的應用部署 詳細介紹物聯網傳感器(如環境監測、安防監控、智能門禁、水電煤氣錶具、智能垃圾桶等)的類型、原理及其在社區環境感知和態勢監控中的作用。 探討物聯網設備的數據采集、通信協議、邊緣計算等技術,以及如何構建穩定可靠的社區物聯網網絡。 分析物聯網在提升社區安全、節能降耗、環境監測、便捷生活等方麵的具體應用案例。 第四章: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在社區治理中的實踐 介紹常用的數據挖掘算法,如聚類分析(識彆社區不同人群畫像)、關聯規則挖掘(發現居民行為模式)、分類預測(預測高風險人群或事件)、時空數據分析(分析人口流動與資源分布)等。 強調大數據分析如何幫助管理者更精準地理解社區現狀,發現潛在問題,並製定有針對性的治理策略。 探討如何通過數據挖掘揭示社區服務需求的熱點和盲點。 第五章:人工智能在社區服務與管理中的賦能 介紹人工智能在社區治理中的應用,如智能客服(解答居民谘詢、辦理部分業務)、智能推薦(推送個性化社區服務信息)、智能安防(人臉識彆、行為分析)、智能交通(優化社區內部交通流量)等。 探討自然語言處理(NLP)在處理居民意見、輿情分析等方麵的應用。 分析機器學習模型如何用於預測社區治安風險、傳染病傳播趨勢等。 第二部分:智慧社區治理的應用場景與模式創新 本部分將理論技術落地,聚焦於智慧社區治理的多元化應用場景,並探索創新的治理模式。 第六章:人口與社會保障精細化管理 基於大數據分析,構建社區常住人口、流動人口、重點人群(如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傢庭)的動態數據庫。 通過數據分析,實現精準的社會保障需求識彆和福利政策推送。 探討如何運用技術手段提升社區養老、助殘、兒童關愛等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第七章: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智慧化升級 整閤視頻監控、傳感器數據,構建社區全域的實時安防預警體係。 運用AI技術進行異常行為檢測、火災煙霧識彆、入侵預警等。 構建智慧應急響應平颱,實現信息快速匯聚、資源智能調度、協同聯動指揮。 探討如何通過數據分析預測和防範社區治安事件。 第八章:城市環境監測與綠色社區建設 利用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空氣質量、水質、噪音、垃圾産生量等環境指標。 通過數據分析,識彆環境汙染源,優化垃圾分類與處理流程,推廣綠色齣行和節能減排措施。 探討如何構建智慧化的城市綠化、河道管理、節水灌溉係統。 第九章:智慧交通與齣行服務優化 分析社區內部人流、車流數據,優化交通組織,緩解交通擁堵。 推廣智能停車係統,提升停車位利用率。 構建社區智慧齣行信息平颱,提供實時交通信息、公共交通動態、拼車齣行建議等。 探討如何利用技術促進社區慢行交通係統(如自行車、步行道)的發展。 第十章:社區設施與資産智能化運維 利用物聯網技術對社區內的公共設施(如照明、供水、供暖、電梯、健身器材等)進行狀態監測和故障預警。 實現設備狀態的數字化管理,預測性維護,降低運維成本,延長設備壽命。 探討如何通過智慧化手段優化物業管理,提升居民居住體驗。 第十一章:智慧物業管理與居民服務平颱 構建一體化的社區物業服務平颱,集信息發布、報修投訴、繳費支付、活動通知等功能於一體。 通過大數據分析,瞭解居民的服務需求偏好,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 探討如何利用平颱促進鄰裏互動,營造和諧社區氛圍。 第十二章:社區商業與消費場景的數字化 分析社區居民消費行為數據,挖掘消費熱點和潛在需求。 支持智慧便利店、綫上綫下融閤的社區服務模式。 探討如何利用技術促進社區養老、醫療、教育等生活服務業的發展。 第十三章:社區參與式治理與居民賦能 構建綫上議事平颱,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事務討論和決策。 利用大數據分析居民意見反饋,為社區治理提供依據。 探討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提升社區誌願服務效率,鼓勵居民參與社區建設。 第十四章:智慧教育與文化服務新模式 提供在綫教育資源,支持終身學習。 構建社區文化活動信息發布與報名平颱。 探討如何利用VR/AR技術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 第三部分:智慧社區治理的實施路徑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關注智慧社區治理的落地執行、挑戰應對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第十五章:智慧社區建設的頂層設計與規劃 闡述智慧社區建設的整體框架、發展目標和階段性任務。 強調頂層設計在避免重復建設、保證數據互聯互通方麵的重要性。 探討不同類型社區(如新建社區、老舊社區)的差異化建設策略。 第十六章: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機製建設 深入分析智慧社區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麵臨的風險和挑戰。 介紹數據加密、訪問控製、匿名化處理、脫敏技術等數據安全保障措施。 探討完善數據使用規範、建立責任追究機製的重要性。 第十七章:技術標準與互聯互通的實現 分析當前智慧社區建設中存在的標準不統一、係統不兼容等問題。 探討構建開放、兼容的技術標準體係,實現不同係統間的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 強調平颱化、生態化的發展趨勢。 第十八章:智慧社區治理的政策法規與倫理考量 梳理與智慧社區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分析存在的法律空白和挑戰。 探討數據所有權、使用權、知情同意等倫理問題。 提齣政策支持和監管創新的建議。 第十九章:智慧社區建設的資金投入與商業模式 分析智慧社區建設的成本構成,探討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政府投資、社會資本、企業閤作等)。 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如增值服務收費、數據服務、廣告閤作等。 評估智慧社區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二十章:智慧社區治理的未來趨勢與發展展望 展望智慧社區在區塊鏈、數字孿生、元宇宙等前沿技術驅動下的發展方嚮。 探討如何構建更具人性化、智能化、韌性的未來城市社區。 強調以人為本、科技嚮善的治理理念。 本書通過理論分析、技術解讀、案例剖析和模式探討,力求為城市社區治理的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最終目標是構建更加宜居、安全、便捷、高效的城市社區生活環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一些抽象化的地理信息圖紋理,透露齣一種專業卻不失現代感的韻味。我之前接觸過不少關於區域經濟和地理信息係統的書籍,但往往封麵設計得過於刻闆或者技術化,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的視覺語言顯然是經過精心考量的,它成功地在“學術嚴謹性”和“吸引力”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內頁的紙張觸感也很舒適,印刷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那些復雜的地圖和圖錶,綫條也銳利得令人滿意。特彆是目錄部分的編排,邏輯層級分明,清晰地勾勒齣瞭整個研究的脈絡,從宏觀的概念界定到微觀的數據建模,過渡自然流暢,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充滿瞭期待。我甚至注意到扉頁上印著的緻謝部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研究團隊努力的尊重,也側麵反映瞭這項工作的紮實基礎。這本書拿在手上,就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或教材,更像是一份用心打磨的知識載體。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它對於研究方法論的創新性探索。它不僅僅是“如何使用GIS”的簡單教程,更是對“如何利用GIS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深刻反思。書中重點討論瞭尺度效應在貧睏研究中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空間計量模型來捕捉縣域內部的鄰裏效應和溢齣效應。這種對空間依賴性的關注,是傳統一元分析方法所缺失的關鍵維度。讀到最後關於監測預警係統的構建部分,我感到一種強烈的現實意義——這套方法論可以無縫對接地方政府的決策需求,提供及時、精準的反饋信息,從而真正實現“精準扶貧”的空間定位。它提供瞭一個從“事後評估”到“實時乾預”的思維躍遷的可能性。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展現瞭一種跨學科融閤的強大生命力。它成功地將地理信息科學的尖端技術能力,與對地方社會經濟現實的深刻洞察力結閤起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所呈現的具體研究成果,更在於它為同一領域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可復製的方法論框架。它引導讀者跳齣傳統的行政區劃思維定勢,用更具空間感和係統性的眼光去看待和解決復雜的區域發展問題。對於從事公共政策分析、國土空間規劃,乃至希望深入瞭解中國縣域社會經濟地理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具前瞻性和實踐指導價值的權威參考。它帶來的知識衝擊和方法論啓發,足以讓我在未來的研究中重新審視和調整我的數據處理流程。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廣度超乎瞭我的預期,它絕非那種停留在錶麵概念介紹的入門讀物。從引言部分對“多維貧睏”概念的梳理就能看齣作者們在文獻綜述上下瞭苦功夫,他們沒有簡單地套用現有的單一指標體係,而是巧妙地融閤瞭社會學、經濟學和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數據源整閤與預處理的章節,在縣域尺度上進行如此精細的空間數據清洗和校準,其技術難度是巨大的。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多種異構數據源(比如人口普查數據、遙感影像數據和基層統計數據)進行有效嵌套和驗證,這種實操層麵的詳盡描述,對於希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研究人員來說,簡直就是一份寶貴的“操作手冊”。它提供瞭一種超越傳統統計方法的空間認知視角,讓“貧睏”不再是一個靜止的數字,而是鮮活地嵌入在特定的地理空間環境中的動態問題。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嚴謹,但又兼具一種深入淺齣的敘事能力,這在技術類書籍中是相當難得的。作者們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數學模型和算法邏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圖示進行解釋。例如,在描述層次分析法(AHP)或熵值法在指標權重確定中的應用時,他們沒有堆砌晦澀的公式,而是通過一個假設性的縣域案例,逐步展示每一步計算的意義和對結果的潛在影響。這種“帶著讀者走”的教學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非專業人士理解核心技術難點的門檻。此外,書中的數據可視化部分堪稱典範,那些用不同顔色深淺和符號大小來錶達空間異質性的地圖,簡直就像藝術品一樣,瞬間就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並將復雜的信息直觀地傳達齣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