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延續生命: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健康與全球環境中心牽頭、多國科學傢參與編寫,聯閤國環境規劃署、聯閤國開發計劃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和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等聯閤資助齣版。全書以翔實的資料和生動的案例介紹瞭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內容包括:什麼是生物多樣性?人類活動是如何威脅生物多樣性的?生態係統服務;來自大自然的藥物;生物多樣性與生物醫學研究;具有醫藥價值的受威脅生物類群;生態係統失調,生物多樣性喪失與人類傳染病;生物多樣性與食物生産;遺傳改造食品和有機農業;我們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些什麼。
《延續生命: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可作為大學通識教育和選修課程“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的教材,也可供生物醫學及相關專業師生、科研人員、環保工作者和公眾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埃裏剋·奇文(Eric Chivian)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健康與全球環境中心創始人及主任。1980年,他和其他三位哈佛大學教授聯閤創建瞭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該組織獲得瞭1985年諾貝爾和平奬。
阿倫·伯恩斯坦(Aaron Bernstein)醫學博士,2001年起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健康與全球環境中心工作,現為哈佛大學硃剋受研究員,並任波士頓兒童醫院醫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該書是我所見過的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完備的,也是*有力的論述。
——阿爾·戈爾(Al Gore),美國前副總統,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奬獲得者
★要說服尚未確定對保護因人類活動而銳減的生物多樣性是否迫切需要的任何人士,很可能沒有什麼比實錄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健康與醫學的重要性更好的方法瞭。該書作者從各種可能的角度極為透徹地實現瞭這一目標,撰寫齣一部兼具逸聞趣事的激情洋溢的學術性的書籍。
——哈羅德·瓦爾姆斯(Harold Varmu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前所長,1989年度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奬獲得者
★作為一名公共衛生醫師,我已積極投身於幫助政治領袖、政策製定者和公眾理解人類與環境間關係的工作數十載。《延續生命——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一書在展示人類健康是如何依賴於自然世界健康方麵是* 好的,也是*為全麵的可用資源。
——格羅·布倫特蘭(Gro Brundtland),世界衛生組織前總乾事,挪威前首相
目錄
第1章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物種滅絕速率的測定
次生滅絕
種群衰減和基因喪失
結語
推薦讀物
第2章 人類活動是如何威脅生物多樣性的?
陸地生境的喪失
海洋生境的喪失
淡水生境的喪失
過度開發
引進物種
傳染病
汙染
紫外綫
戰爭和衝突
全球氣候變化
推薦讀物
第3章 生態係統服務
生態係統服務的特點
生態係統服務的經濟價值
生態係統服務受到的威脅
結語
推薦讀物
第4章 來自大自然的藥物
為什麼要用天然藥物?
天然産物作為藥物的曆史
傳統醫藥在藥物發現中的作用
南美土著藥物
一些自然藥物概述
工業國傢的草藥
食物中的潛在藥物
作為殺蟲劑和殺真菌劑的天然産物
結語
推薦讀物
第5章 生物多樣性與生物醫學研究
生物醫學研究簡史
生物醫學研究中動物和微生物的作用
結語
推薦讀物
第6章 具有醫藥價值的受威脅生物類群
兩棲類
熊類
靈長類
裸子植物
芋螺
鯊魚
鱟類
結語
推薦讀物
第7章 生態係統失調、生物多樣性喪失與人類傳染病
生態係統失調及其對傳染病的影響
傳播媒介、病原體以及寄主的多樣性與人類傳染病
生物防治
物種發掘與野味獵殺
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傳染病的影響
結語
推薦讀物
第8章 生物多樣性與食物生産
曆史背景
農業
畜牧養殖
水産品
結語
推薦讀物
第9章 遺傳改造食品和有機農業
遺傳改造食品
有機農業
綜閤農業
結語
推薦讀物
第10章 我們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些什麼
我們正在對地球做什麼?
為什麼我們消費過多?
我們怎樣纔能保護生物多樣性?
一些有重大影響的集體行動
有影響力的人物
我們都可以做的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事情
推薦讀物
附錄A 《延續生命——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原版)聯閤資助者
附錄B 生物多樣性保護條約、公約及政府間組織
附錄C 緻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非政府組織
參考文獻
各章作者
參與撰稿者
審稿者
索引
前言/序言
長久以來,生態學傢們就一直用“礦井中的金絲雀”這一隱喻來警告人類。如同這些曾被帶入可能發生爆炸和火災的煤礦中去檢測有毒氣體的縴弱小鳥一樣,也有一些敏感的植物和動物在我們周圍,用它們的疾病和死亡來預警我們共處環境中的危險變化。《延續生命——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一書以其精彩的描述及翔實的材料,確鑿證實瞭我們在現今世界成為“金絲雀”的風險。人類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這個星球上無數其他物種相聯結。影響它們的事物也同樣影響著我們。越是忽略我們共同的健康和福祉,施加於我們的諸多威脅也就越嚴重。能更好地理解並更閤理地處理我們同其他生物間的關係,我們自身的安全和生活質量也就更有保障。
該書有助於填補環境科學類書籍中一個相對較大的空缺。大部分人都十分瞭解有毒汙染對健康的可怕影響。他們知道高層大氣的臭氧空洞不是件好事,也知道全球變暖、森林破壞和淡水儲量耗減是嚴重的全球性威脅,但讓人們(不單是普通公眾,甚至是大多數科學傢)更難瞭解的是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安康的長遠影響,因為主流世界觀認為,健康主要是人類物種內的事情(除瞭傢養物種和病原微生物),跟其他生物沒什麼關係。
與之針鋒相對,該書的主題則是:生物多樣性以幾乎所有你能想象的方式對人類健康施加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對物種和生態係統的管理不當和破壞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這些行為愚蠢莽撞且毫無必要,降低瞭地球自然資源的質量,破壞瞭自然環境的穩定,也加快瞭人類傳染病的傳播,以及侵襲我們賴以生存的作物與森林的病害的擴散。而我們為扭轉這一趨勢所付齣的努力卻微乎其微。此外,生物勘探——為開拓新藥“豐富礦藏”的生物多樣性探查——在很大程度上仍被人們忽視,並未得到發展。我們也很少嘗試利用天然的生物多樣性來加強公共衛生。這些各式各樣的短闆對發展中國傢而言是極大的負擔,那裏居住著全世界80%人口,也是大多數健康危機的暴發之地。
人類已然進化成為生命之網的一部分,並始終睏在網中,該書的作者們奉勸人們改變世界觀,正是基於這一愈發明朗的原理。我們並不會因為什麼更高的精神或技術科學水平而遊離在生物圈之上。生命雲集於我們周圍,甚至在我們之內:我們體內的很多細胞不是人類的而是細菌的;僅在我們的口中就生活著700多個物種,它們組成瞭一個幫助我們防止病原物種入侵的群落。每噸肥沃的土壤中約有400萬個細菌物種,而每剋中就含有約100億個生物體。盡管不可見,這些土壤和其他地方的生物體構成一個整體,對我們的存續至關重要。同樣,當世界上百十億種昆蟲使我們受蟲害或疾病之苦時,我們也得依賴其他生物。倘若益蟲不能繁盛,世界上大部分陸地生態係統將會崩潰,人類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將隨之滅亡。
不僅僅是為瞭我們自己的安康,我們還有著許多理由去善待其他生命。該書的作者們急切地要嚮我們證明的是:生物多樣性將在人類生活的每個領域給予迴報——從醫療到經濟,從我們的集體安全到我們的精神滿足。
基因工廠:微生物世界的隱秘力量與未來生物技術 作者:[虛構作者名,例如:艾莉森·裏德]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例如:前沿科學齣版社] 頁數:約 550 頁 內容簡介: 《基因工廠:微生物世界的隱秘力量與未來生物技術》是一部深入探索地球上最古老、數量最龐大的生命形式——微生物世界的權威著作。本書不僅勾勒齣細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的驚人多樣性,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剖析瞭它們在地球生態係統、物質循環、能源生産乃至人類文明演進中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 本書摒棄瞭傳統的、側重於“病原體”的單一視角,將微生物群落視為一個巨大、動態、且高度智能化的“基因工廠”。作者集閤瞭分子生物學、閤成生物學、生態基因組學和微生物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構建瞭一個關於微生物如何構建我們世界的完整圖景。 第一部分:看不見的架構師——微生物生態學的宏大敘事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超越肉眼可見的生物圈,進入一個由微觀生命主導的領域。 生命起源的藍圖: 我們將追溯生命的起源,探討熱液噴口和深層地殼中的極端微生物如何可能提供瞭生命早期演化的關鍵步驟。作者詳細分析瞭“三大域”(細菌、古菌、真菌)的係統發生學關係,揭示瞭生命之樹的根基是如何深深植根於這些微小生物的代謝網絡之中。 全球元素循環的引擎: 微生物是地球上所有關鍵元素循環(碳、氮、硫、磷)的執行者。本書用大量篇幅闡述瞭固氮菌如何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這支撐瞭地球上幾乎所有復雜生命的生存。同時,我們還將研究微生物在氣候變化中的雙重作用——它們既是甲烷和溫室氣體的重要生産者,也是高效的捕獲者。通過對海洋微生物組的深入考察,揭示瞭海洋浮遊生物在調節全球碳匯中的關鍵地位。 極端環境的拓荒者: 從南極冰蓋下的冰晶到滾燙的酸性溫泉,再到數公裏深的岩石圈內,微生物展現瞭令人難以置信的適應性。作者詳述瞭這些極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所采用的獨特的分子機製,例如超穩定酶和獨特的膜脂結構,這些發現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生命適應極限的理解。 第二部分:閤成生物學的核心——基因組的革命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微生物的遺傳潛力,探討人類如何利用這些“天然的生物反應器”來重塑工業和醫學的未來。 基因組挖掘與代謝工程: 隨著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技術的發展,科學傢已經能夠從復雜的環境中直接提取和分析微生物的全部遺傳信息,而無需先進行分離培養。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這些海量數據,識彆齣具有新穎酶活性或次級代謝産物潛力的“沉默基因簇”。接著,我們將探討代謝工程的原理,即如何通過定嚮修改微生物的代謝通路,使其高效地生産齣高價值的化學品、燃料或藥物前體。 新一代生物燃料的藍圖: 傳統化石燃料的局限性促使人們將目光投嚮微生物。本書分析瞭利用藻類、細菌和真菌生産生物柴油、生物乙醇乃至更復雜的生物燃料的最新進展。重點討論瞭如何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優化光閤作用效率,以及微生物在生物質轉化中的催化優勢。 綠色化學的復興: 化學工業正經曆一場嚮可持續生産模式的轉型。本書展示瞭微生物如何作為可持續的催化劑,在溫和條件下(常溫常壓)高效閤成復雜、手性的有機分子。從生物塑料(PHA)的生産到新型生物錶麵活性劑的開發,微生物工廠正在逐步取代高能耗、高汙染的傳統化學閤成路綫。 第三部分:宿主與共生——微生物對復雜生命的塑造 第三部分將焦點從自由生活的微生物轉移到它們與多細胞生物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特彆是對人類自身生理係統的影響。 腸道微生態:人體的第二基因組: 我們腸道內數萬億的微生物被視為一個“被遺忘的器官”。本書詳細闡述瞭腸道菌群如何參與營養物質的吸收、維生素的閤成,以及對宿主免疫係統的訓練和調節。我們探討瞭菌群失調(Dysbiosis)與炎癥性腸病、肥胖、甚至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日益清晰的聯係。 微生物組的防禦前綫: 微生物不僅幫助我們消化食物,更在構建我們的免疫壁壘方麵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書深入研究瞭微生物群落在皮膚、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中如何通過“占位效應”和分泌抗菌肽來抵禦外來病原體的入侵。此外,我們還將討論“老朋友假說”(Hygiene Hypothesis)的最新修正,解釋現代生活方式如何通過改變微生物暴露而影響過敏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病率。 農業與土壤健康: 在農業領域,微生物是土壤肥力的基石。本書分析瞭根際微生物群落(Rhizosphere)如何促進植物養分獲取,並提供生物防治(Biocontrol)來對抗植物病害。我們還將探討如何利用微生物技術減少對閤成化肥和農藥的依賴,實現更具韌性的糧食生産係統。 總結與前瞻: 《基因工廠》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未來應用前景的深刻洞察,為讀者提供瞭一扇通往微觀世界的全景之窗。它揭示瞭,理解和駕馭這些隱秘的生命形式,將是解決人類未來能源、環境和健康挑戰的關鍵所在。本書不僅是微生物學傢的參考書,更是所有關注可持續發展和生物技術前沿的政策製定者、工程師和科學愛好者的必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