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生态红线

山东海洋生态红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守信 著
图书标签:
  • 山东
  • 海洋生态
  • 红线
  • 生态保护
  • 海洋环境
  • 山东省
  • 生态安全
  • 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政策研究
  • 区域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7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65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编著的目的就是将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有关成果结集出版,及时积累和总结山东省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经验做法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机制创新,为各级领导和政府在海洋环境管理中提供决策参考和重要依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提供数据资料和技术支撑。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山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研究的制度成果和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红线区划定方案、海域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需求分析等,这些成果是全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建设中的重要成果的一部分。作者将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有关成果集结成册,可及时积累和总结山东省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经验做法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机制创新,为各级领导和政府在海洋环境管理中提供决策参考和重要依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提供数字资料和技术支撑。

目录

上篇 山东省渤海海洋生态红线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实施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意见 …………………………………… (3)

山东省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2013—2020 年) ……………………………………………………… (7)

专题一:山东省渤海海域海洋环境现状报告 ……………………………………………………………… (52)

专题二:山东省渤海海域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需求分析 ………………………………………………… (71)

专题三:山东省渤海海域生态功能区专题研究 …………………………………………………………… (108)

专题四:山东省渤海海域重要渔业海域分析研究 ………………………………………………………… (126)

下篇 山东省黄海海洋生态红线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划定黄海海洋生态红线和建立实施全省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通知 …… (157)

山东省黄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2016—2020 年) …………………………………………………… (158)

专题一:山东省黄海海域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分析 …………………………… (254)

专题二:山东省黄海海域海洋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分析 ………………………………………………… (275)

专题三:山东省黄海海域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及预测 ……………………………………………………… (324)

专题四:山东省黄海海域海洋生态红线划定依据分析 …………………………………………………… (361)

专题五:山东省黄海海域海岛资源与保护研究 …………………………………………………………… (380)



精彩书摘

  《山东海洋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也是维持生态安全和生态健康的最低保障。不过,在具体内涵上,却各有解读。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认为:“生态红线不是只划一条空间红线,它的内涵更为广泛。生态红线是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空间,是确保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我们现在划的是生态服务保障线、人居环境安全屏障线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线3条红线。”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认为“生态红线是一个红线框架,是对影响环境民生的环境质量、总量控制、环境风险和生态系统做出的底线控制和法律安排。在实际管理中,可以按照不同划分方法,形成环境红线两种分类体系:一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红线;二是环境质量、排放总量、环境风险和生态系统红线。从操作角度讲,生态红线也可以划分成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资源利用效率上限3束红线。”
  环境保护部政研中心主任夏光认为,生态红线体系具体指三个方面:一是区域性的划线,将一些脆弱地区划成禁止开发区,不准搞开发建设,也不以GDP评价当地的发展政绩;二是资源消耗方面的约束上线,比如煤炭总量消耗和机动车总量都要有控制的上限;三是污染物的排放要有底线。
  在目前已发布的正式文件中,也有对生态红线的不同解读。
  国家海洋局下发的《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指南》(2012年10月)认为,海洋生态红线指为维护海洋生态健康和生态安全而划定的海洋生态红线区的边界线及其管理指标控制线,用以在渤海实施分类指导、分区管理、分级保护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海域。
  ……
沧海一粟:古代中国的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 作者: [此处可插入虚构的作者名,例如:李明远] 出版社: [此处可插入虚构的出版社名,例如:文源斋] 出版年份: [此处可插入虚构的年份,例如:2023年] --- 内容提要 《沧海一粟:古代中国的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古代海洋活动,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唐宋元明时期,通过梳理浩瀚的史料,重构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波斯湾乃至东非之间的商业网络与文化互动图景。 本书的叙事核心并非单一的政治或军事史,而是着眼于“人”与“物”的流动。作者将古代的海洋视为一条条动态的生命线,探讨了航海技术的演进如何支撑起庞大的贸易体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内陆与沿海社会的文化面貌。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层层递进,从早期萌芽到鼎盛期的复杂生态,再到后期的转型与影响,力求提供一个全面而细腻的古代海洋文明图景。 详细章节结构与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潮汐的召唤——中国早期海洋活动的史前基础与萌芽(约200字) 本章追溯了中国先民对海洋的认知和利用。不同于传统史学多侧重于大运河和陆路丝绸之路的论述,本部分着重于福建、广东、浙江沿海聚落的考古发现,分析了陶器、石器等遗存所揭示的早期近海捕捞与岛屿间贸易的可能性。重点讨论了汉代“海上通道”的雏形,主要基于官方对海外诸国的朝贡记录与沿海地方志的零星记载,旨在说明海上贸易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基础。 第二部分:风帆初扬——唐代海上贸易的勃兴与制度构建(约250字) 唐代是中国海洋贸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本章详细考察了广州、泉州、扬州等重要港口的崛起,以及“番坊”制度的建立与运作。作者利用阿拉伯史籍(如《中国行经》的碎片化信息)与中国典籍(如《册府元龟》)进行交叉印证,描绘了唐代海上贸易的商品结构——以丝绸、瓷器、茶叶为输出,以香料、珠宝、药材为输入。特别关注了穆斯林商人群体在唐朝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参与到地方经济的管理与文化传播中。本章力求还原唐代港口那种多元、开放、兼容并蓄的“国际化”氛围。 第三部分:市舶司的权威——宋代海洋经济的制度化与商业化(约300字) 宋代是海上贸易达到第一次高峰的时期。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对“市舶司”这一国家机构的深入剖析。作者详细梳理了宋朝政府如何通过征收关税和颁布船引制度,将原本松散的民间贸易纳入国家财政体系。通过对《宋会要辑稿》中财政数据的解读,量化了海上贸易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证明其已成为宋朝重要的经济支柱。 本章还着重讨论了宋代航海技术的突破,如指南针的初步应用、造船工艺的改进(如水密隔舱技术的成熟),这些技术进步使得远洋贸易的风险降低,贸易半径得以大大扩展,为后来的元朝大航海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宋代海上贸易对国内物价和民生消费产生的影响,例如南方城市对异域香料的热衷。 第四部分:帝国的疆域延伸——元代“朝贡”贸易与全球网络(约250字) 元朝时期,在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的背景下,中国的海上贸易呈现出更强的政治驱动力。本章分析了元朝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市舶制度,但更侧重于利用航海力量进行政治宣示和物力征用。通过对元代航海使团的记录,探讨了中国船队在南海、印度洋的影响力。重点分析了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者笔下对泉州、广州繁荣景象的描述,揭示了元代海上贸易在连接东西方文明方面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本章强调了此时期贸易的“帝国性”特征,即国家意志对商业活动的深度干预。 第五部分:郑和的远航与明初的转向(约200字) 本部分聚焦于明代前期,即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与传统的将此事件视为纯粹军事或政治行动的观点不同,本书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国家海洋战略”的视角下进行考察。详细分析了郑和宝船的技术特点、航线布局以及船队携带的贸易品,强调了其“宣德化”、“易货”的实质。随后,笔锋一转,探讨了永乐朝后国家对海外贸易的严格限制(海禁政策)的出现,以及这种转向对民间商业的压抑和对外交流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六部分:海禁下的暗流——民间贸易的韧性与走私网络(约200字) 明代中后期,官方贸易受限,民间“走私”贸易却并未中断,反而愈发活跃。本章深入考察了“走私”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如白银流入对沿海经济的刺激、特定商品的垄断需求等。重点分析了以漳州月港为代表的半开放口岸的形成,以及以倭寇名义出现的武装贸易集团,如葡萄牙、西班牙、日本势力与中国沿海商人的复杂纠葛。本章展示了国家权力与商业逐利性之间持续的博弈。 第七部分:文化的回响——海洋贸易中的物化与精神渗透(约150字) 全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海洋贸易对中国社会带来的长期文化影响。这包括:异域香料、药材、物种(如番薯、玉米等)的引入对饮食结构和农业的改变;外来宗教(如景教、伊斯兰教)在沿海城市留下的印记;以及中国艺术(如外销瓷)对欧洲艺术风格的影响。本书认为,这些物质与精神的渗透,是中国古代社会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构成了中国文明吸收和转化的广阔空间。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不仅精研正史、方志,还广泛运用了考古报告、海外碑刻、宗教文献和贸易记录,力求在宏大的叙事下,捕捉到具体的贸易细节和个体商人的命运。它试图纠正以往研究中对内陆陆权思维的过度偏重,以海洋为视角,重新审视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真实地位。本书的文字力求严谨而不失可读性,适合历史学、人类学及经济史领域的研究者及对古代中国海洋文明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听说了这本书,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的。总的来说,它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治理图景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其对“治理”二字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关注“保护”的底线,更探讨了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更高目标。书中对不同利益相关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的互动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尤其精彩的是对地方政府在执行环保政策时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的剖析,非常中肯,不偏不倚。虽然是专业性较强的论述,但作者的文笔流畅,能够引导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复杂逻辑。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可能是在对未来技术解决方案的展望上略显保守,但瑕不掩瑜,它为理解山东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刻且极具操作性的参考框架。

评分

说实话,我对环境类书籍一向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内容会比较单薄,或者过于理想化。但《XX》这本书,成功地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预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总分总”结构,而是像解剖一只复杂的生物体一样,层层深入。开篇看似是对宏观政策的梳理,但很快就切入了微观的、具体的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几种关键海洋经济物种(比如某种特定鱼类和贝类)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变化的关联分析,这些内容写得极其严谨,引用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看得出作者下了极大的功夫进行资料的整合与消化。读起来就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海洋学家进行一次高强度的田野学习,信息密度极高,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和消化,绝不是可以快速翻阅的休闲读物。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震撼”与“紧迫”。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人拉到悬崖边,让你直视脚下深渊的景象。作者在描述生态系统受损时的语言,带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悲悯情怀,但这种情感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的。我注意到,书中对于“红线”的界定,并不仅仅是地理坐标的简单圈定,而是融合了生物多样性指标、水文动力学模型以及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复杂考量。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红线”的概念不再是僵硬的界碑,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调整的生态阈值。特别是在探讨气候变化对近岸生态的长期影响时,作者的预测和分析让我感到一丝寒意,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未来会付出怎样无法弥补的代价。这本书读完后,我出门看海的心情都变了,多了一份敬畏和责任感。

评分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值工作压力较大的时期,急需一些能让人沉静下来的阅读材料。这部作品的文字质感非常独特,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每句话的份量都很足,带着一种沉稳的、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在探讨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那些章节,作者的笔触显得极为克制和精准,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而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和历史文献的引用,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逻辑链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力量,比直接的口号式宣传要有效得多。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法律法规与地方实际操作之间张力的探讨,这使得整本书的视角非常立体,没有停留在表面。读完后,我对山东海域的地理概念和其承载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像完成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考察,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山东海洋生态红线》,以下是五段不同风格的读者评价,每段约300字,旨在模仿不同读者的真实感受: 翻开这本《XX》,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政策解读或者学术专著,毕竟“红线”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严肃和规章的味道。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纪实文学,将我们带到了山东海岸线上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清晰地记得,书中描绘了渔民们在世代相传的渔场遭遇困境时的那种无奈与坚韧。他们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与海洋的脉搏紧密相连。书中关于特定海域生态恢复的案例分析尤其引人深思,不仅仅罗列了数据,更穿插了当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监测和实验过程。那种为了保护一片海域不惜投入巨大心血的细节描写,让我对“保护”这两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远不止是划定界限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持续的、充满人情味的抗争与守护。特别是对某些珍稀海洋生物栖息地脆弱性的描述,那种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味和感受到礁石的粗粝,让人深切体会到维护生态平衡的迫切性,远超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