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齐民要术>之粮食作物名称释读》共七章,约16万字,载述了《齐民要术》中七类18种粮食作物的释名。其中,卷一中的谷子(粟)及稗子;卷二中的水稻、旱(陆)稻、黍稷(黍子、穄子)、粱秫(高梁)、大麦、小麦、瞿麦(栽培燕麦)、大豆(粮用大豆和菜用毛豆)、小豆(包括赤小豆、白小豆、黑小豆、绿豆、豌豆、豇豆)。在对载述粮食作物的相关古文译释中,首先附较为详细的注释(在对《齐民要术》原文的译释中,主要参照缪启愉和缪桂龙先生所作的注释),然后以白话文译释。并以现今我国农业教材为准绳,对《齐民要术》载述的每一种粮食作物作了比较详尽的解释。对古字、非常用字都附有拼音和释文,以便于读者理解。     
作者简介
     朱振华,1935年10月生,大专毕业,寿光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历任寿光市政府棉花生产办公室主任兼寿光市农技站站长、寿光市棉花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现义务担任《北方蔬菜报》首席技术顾问和首席特聘专家。曾获“寿光县15万亩棉花综合技术开发”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寿光市北部濒海盐碱地10万亩棉花综合生产技术开发”,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五项科研成果奖励。精于棚室蔬菜生产和冬暖大棚(日光温室)设计建造技术,主笔编著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试用教材《蔬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绿色之光》、寿光冬暖大棚蔬菜高效益栽培新技术丛书《黄瓜》《西红市》等、《寿光棚室蔬菜生产实用新技术》《寿光冬暖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大全》(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棚室建造及保护地蔬菜生产实用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4年12月出版)等农业书籍,还为农业部生产司棚室蔬菜培训班编写系列教材。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专业科技文章。相关研究成果有:《我国古代普遍栽培的葵是当今的冬寒菜——对(齐民要术)卷三种葵篇的题释》《(齐民要术)的蔬菜题释》《(齐民要术)与贾思勰以大农业为本的思想观念和体系》《对于寿光蔬菜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日光温室瓠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齐民要术)卷二种瓠给菜农的启示》均载于徐莹、李昌武主编《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论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谷子、稗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古人对谷子的释文
一、有关谷子的原文摘录
二、缪启愉、缪桂龙注释
三、释文
第二节 《本草纲目》等书中古人对《齐民要术》载述的“谷子(粟)”的相关释文
一、原文摘录
二、笔者注释
三、释文
第三节 现今我国农业教材等农书对《齐民要术》载述的“谷子(粟)”的释文
一、粟,北方人称为谷子
二、粟的起源及栽培历史
三、粟类作物分类
四、谷子生产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齐民要术》中古人对稗的释文
一、原文摘录
二、注释
三、释文
第五节 《本草纲目》等书中古人对《齐民要术》载述的稗的相关释文
一、原文摘录
二、释文
第六节 现今我国农业教材等农书对《齐民要术》载述的稗的释文
第二章 稻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古人对稻的释文
一、有关水稻、旱稻的原文摘录
二、缪启愉、缪桂龙注释
三、释文
第二节 《本草纲目》等书中古人对《齐民要术》载述的稻的相关释文
一、摘录重要原文
二、笔者注释
三、释文
第三节 现今农业教材等农书对《齐民要术》载述的稻的释文
一、世界栽培稻种起源
二、我国栽培稻种起源
三、栽培稻种的生态类型
四、稻谷生产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黍穄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古人对“黍穄”的释文
一、原文摘录
二、缪启愉、缪桂龙注释
三、释文
第二节 《本草纲目》等书中古人对《齐民要术》载述的“黍穄”的相关释文
一、原文摘录
二、笔者注释
三、释文
第三节 现今学者对《齐民要术》载述的“黍穄”的相关释文
一、黍裸科、属、起源及亚种
二、黍稷(黍穄)的植物学形态特征
三、我国黍稷的地理分布
四、黍稷的经济价值
……
第四章 粱秫
第五章 大麦、小麦及瞿麦
第六章 大豆
第七章 小豆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我国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的农业巨著《齐民要术》,总结了6世纪之前,包括贾思勰的故乡寿光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劳动人民从事农作业、畜牧业、酿造业、食品加工业、果树和林业等生产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农艺。包含着“食为政首”“民以食为天”“食为至急”“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力能胜贫,谨能胜祸”“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等发展大农业,惠及民生,以农为本的理念和朴素的辩证观点。《齐民要术》成书于533-544年,这比19世纪英国伟大生物学家C.达尔文(1868-1882年)的《物种起源》(1859年)和《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年),都早1300多年。这的确代表了当时世界范围内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和最先进的政治思想。使人十分钦佩。余的职业是农业技术推广。为继承和弘扬先贤的遗志和从《齐民要术》汲取“营养”,义惠当今“三农”,退休后毅然加入了“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会,退而不休,继续以推广粮、菜、棉、油生产新技术为己任,义务服务于广大农民朋友。2015年5月,研究会组织会员撰写“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第二辑《齐民要术》解读”。余欣然承担撰写“《齐民要术》粮食作物名称释读”分册的任务。
  此分册共七章,约16万字,载述了《齐民要术》中七类18种粮食作物的释名。其中,卷一中的谷子(粟)及稗子;卷二中的水稻、旱(陆)稻、黍稷(黍子、穄子)、粱秫(高梁)、大麦、小麦、瞿麦(栽培燕麦)、大豆(粮用大豆和菜用毛豆)、小豆(包括赤小豆、白小豆、黑小豆、绿豆、豌豆、豇豆)。在对载述粮食作物的相关古文译释中,首先附较为详细的注释(在对《齐民要术》原文的译释中,主要参照缪启愉和缪桂龙先生所作的注释),然后以白话文译释。并以现今我国农业教材为准绳,对《齐民要术》载述的每一种粮食作物作了比较详尽的解释。对古字、非常用字都附有拼音和释文,以便于读者理解。
  此书既适于从事农业历史研究和农作物研究者、农业教育者参阅,也适于农业技术工作者和当今有文化的农民朋友阅读。
  研究探讨《齐民要术》的科学真谛,是当今从事大农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丛书”得以出版之际,作者衷心祝愿广大读者朋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擅长发现和发明的优秀传统,以实际行动振兴中华。    
				
 
				
				
					《齐民要术》并非一本独立的农学专著,而是中国古代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中关于粮食作物部分内容的一次深入解读。这部著作以其系统性、实用性和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全面记载,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的出版,旨在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文献、以及农作物演变感兴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清晰、详实的知识框架。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对《齐民要术》中粮食作物记载的再审视。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晚期,历经千载,其原文内容在今日看来,许多地名、物名、以及当时的生产技术和方法,都可能因时代变迁而变得晦涩难懂。而粮食作物,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食粮,更是国家税收、人口繁衍、社会稳定的根本。《齐民要术》中对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环节都有详细的论述,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技术发展以及粮食供应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本书并非简单地摘录《齐民要术》中与粮食作物相关的篇章,而是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释读”。“释读”一词,意味着对原文进行解释、阐释、并追溯其根源。具体而言,本书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粮食作物名称的溯源与考证: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当时广泛种植的各类粮食作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代作物的名称可能发生了演变,或者存在同名异物、异名同物的情况。本书将对这些粮食作物的名称进行细致的考证,力图还原其最原始的含义,并追溯其在汉语词汇史上的演变轨迹。例如,《齐民要术》中提到的“黍”、“稷”、“稻”、“麦”等,这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粮食作物,在古代的称谓和分类方式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本书将结合古代文献、考古发现、以及现代植物学知识,对这些名称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辨析其指代的具体作物种类。     “黍”与“稷”的辨析: 这是一个在中国古代农学史上长期存在的议题。“稷”作为五谷之长,常与“社”并称(社稷),象征着国家。而“黍”也指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本书将深入探讨《齐民要术》中对“黍”和“稷”的记载,结合古代植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分析它们在当时是否指代同一种作物,还是有严格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古代饮食结构中的具体作用。    “稻”与“粟”的地域性与栽培差异: 稻作和粟作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粮食生产模式。本书将梳理《齐民要术》中关于这两种作物的种植地域、栽培技术、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饮食习惯中的地位。例如,北方地区以粟(小米)为主食,而南方地区则以稻米为主。这种差异在《齐民要术》中是如何体现的?其记载的技术要点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    “麦”的种类及其应用: 麦子在《齐民要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记载的麦种,例如“小麦”、“大麦”、“裸麦”等,在今天的分类体系中又对应着哪些?它们当时的栽培方法、加工方式(如磨面、制饼)有哪些与现代相似或不同之处?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些细节。    其他粮食作物: 除了上述主要作物,《齐民要术》中还可能涉及一些区域性或不太常见的粮食作物。本书将对其逐一进行梳理和解读,力求全面呈现当时粮食作物的丰富性。  二、 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的历史透视:  《齐民要术》之所以被誉为“农学百科全书”,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农业生产技术的精细描述。本书将聚焦于《齐民要术》中与粮食作物相关的栽培技术,如选种、育苗、耕作、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等,并将其置于历史的维度进行考察。     耕作制度的演变: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耕作方式,例如休耕轮作、不同作物之间的搭配种植等,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智慧。本书将分析这些耕作制度对土壤肥力的保护、产量提升的作用,并探讨其与后世耕作制度的传承与发展关系。    肥料的应用与管理: 肥料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齐民要术》中对各种肥料的来源(人畜粪便、草木灰、绿肥等)、收集、加工、以及施用方法都有详细的记载。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肥料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其在古代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灌溉技术的智慧: 在一些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灌溉技术是保证粮食收成的关键。《齐民要术》中可能记载了不同的引水、蓄水、排水技术。本书将对此进行解读,并分析这些技术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病虫害的认识与防治: 古代农业同样面临病虫害的威胁。《齐民要术》中对一些常见的病虫害有记录,并可能提供了一些初步的防治方法。本书将梳理这些记载,探讨古人对病虫害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所采用的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收获与储藏的考量: 粮食的收获时机、方法以及储存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和质量。《齐民要术》中对这些环节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粮食宝贵的认识。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些细节,并分析其对古代粮食供应体系的影响。  三、 粮食作物的古代价值与文化意涵:  粮食作物不仅仅是物质,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意义。本书将超越单纯的农学技术层面,探讨《齐民要术》中粮食作物所蕴含的古代价值与文化意涵。     经济与政治意义: 粮食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税收、军队的供给以及民生的安定。本书将分析《齐民要术》中粮食作物种植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古代经济和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饮食习惯与烹饪文化: 不同的粮食作物塑造了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齐民要术》中可能包含一些关于粮食加工和烹饪的记载,本书将对此进行梳理,以了解古代人民的饮食结构和烹饪技艺。    祭祀与礼仪: 在古代中国,粮食作物常常与祭祀和礼仪活动紧密相连。“稷”作为五谷之长,更是社稷的象征。本书将探讨粮食作物在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    哲学思想与伦理观念: 农业生产与古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息息相关。《齐民要术》中可能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勤劳耕作等价值观。本书将尝试从更深层次解读这些思想内涵。  四、 现代视角下的《齐民要术》粮食作物研究: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古代文献的简单回溯,而是试图以现代的视角,对《齐民要术》中的粮食作物记载进行再审视,发掘其在当代仍具价值的启示。     生物多样性与遗传资源: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许多古代作物品种,可能已经濒临消失。本书将探讨这些古代作物品种的遗传价值,以及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意义。    可持续农业的借鉴: 《齐民要术》中蕴含的许多传统耕作智慧,例如有机肥的应用、生态平衡的考虑等,对于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将从中发掘出符合现代农业理念的元素。    历史文献学的价值: 对《齐民要术》粮食作物名称的释读,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工作。本书将展示其严谨的考证方法,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跨学科的对话: 本书的解读,将尝试与植物学、农史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进行对话,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分析。  本书的读者群体将是广泛的。对于农史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对《齐民要术》中粮食作物记载的一次系统性、深入的解读,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把握古代农业生产的脉络。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本书将带领他们穿越千年,领略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对于植物学、农学领域的学生和从业者而言,本书则提供了了解农作物历史演变、传统耕作智慧的宝贵视角。  总而言之,《齐民要术》之粮食作物名称释读,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探索。它不仅是对一部伟大农学经典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传承和发扬。本书希望通过对粮食作物名称的细致考证,对栽培技术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文化意涵的深刻挖掘,让《齐民要术》中的粮食作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为我们理解中国农业历史,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一扇独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