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与自返(原书第2版)

指称与自返(原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佩里(John Perry) 著,娄永强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语言哲学
  • 指称理论
  • 自返性
  • 认知科学
  • 心灵哲学
  • 语义学
  • 逻辑学
  • 形而上学
  • 分析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1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25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字数:3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索引词、指示词、专名等自然语言表达的“自返指称”理论。

对于意义与指称,二十世纪的语言哲学分为描述主义和指称主义两个传统阵营。指称主义传统认为索引词、指示词和专名的内容是所指称的个体对象而不是识别性条件。描述主义传统认为指称内容并不能解释名称、指示词和索引词所传达的所有识别性条件。这两大传统无法解决指称的共指与零指问题。本书的理论借鉴了这两大传统及博克斯和赖兴巴赫的相关思想,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内容,共指和零指这两个问题源自对指称内容的痴迷,从而提出语言表达的不同内容——从施加条件于实际话语的自返内容到施加条件于指称对象的完全增补内容,将指称主义传统和描述主义传统巧妙融合在一起,用自返内容来解释共指现象,用网络内容解释零指现象。

本书可供从事语言哲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等领域研究的研究生、教师、相关研究人员及其他对这些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约翰·佩里(John Perry),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亨利·沃尔格瑞夫·斯图尔特(Henry Waldgrave Stuart)荣誉哲学教授,情境语义学理论和斯坦福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创始人。长期从事逻辑、语言哲学与心理哲学研究,研究涉及自然语言索引词、指示词、指称、个人身份、自我知识和意识解释等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主要著作有《情境与态度》(Situations and Attitudes, 1983、1999)(与巴威斯合著)、《基础索引词的问题及其他》(The Problem of the Essential Indexical and Other Essays, 1993)、《指称与自返》(Reference and Reflexivity, 2001、2012)、《批判语用学》(Critical Pragmatics, 2011)(与克塔合著)、《拖延症艺术》(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 2012)等。

译者:娄永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教学系(师范类)系主任。南开大学逻辑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斯坦福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访学导师为本书作者约翰·佩里教授)。主要从事情境语义学和信息流理论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精彩书评

在《指称与自返》中,佩里教授借鉴情境语义学的理论做法,融合描述主义立场,从话语自返性入手,提出语言意义的“自返指称”理论,分别使用话语的自返内容和网络内容对共指问题和无指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为指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

——邹崇理,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无疑,每个对单称指称及相关话题感兴趣的人,无论是哲学家、语言学家还是认知科学家都能从本书中获益。佩里的贡献应给予重视,它指明了将来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

——厄洛斯·科拉扎(Eros Corazza), 卡尔顿大学哲学系教授

书中所涉及的指称的意义问题是二十世纪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对于指称意义的研究,一直以来有两大传统方法,一种是指称主义传统,另一种是描述主义传统。这两种传统方法各有优劣,对于指称研究领域的共指和无指问题都不能提供合理解释。为此,佩里教授尝试将两种传统结合,通过将描述主义方法中的识别条件引入指称主义方法并增设其他类型的内容,为共指和无指问题给出了一种合理解释。

——约翰·佩里(John Perry),本书原作者,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亨利·沃尔格瑞夫·斯图尔特(Henry Waldgrave Stuart)荣誉哲学教授


目录

目录
序言 i
第2版前言 iii
第1版前言 v
凡例 ix
第1章 指称的两个问题(1)
1.1 马赫与邋遢学究(1)
1.2 范式、论据与问题(3)
1.3 语义学依赖一个错误吗?(7)
1.4 自返指称理论(8)
1.5 网络内容(11)
1.6 计划(12)
小结(13)
第一部分 自返性与C-指称问题
第2章 内容与命题(17)
2.1 导言(17)
2.2 意义与内容(17)
2.3 常识与正式内容(18)
2.4 内容的分类概念(19)
2.5 条件和命题(22)
2.6 指定的种类(27)
小结(29)
第3章 话语与语境(30)
3.1 导言(30)
3.2 自返指称理论(31)
3.3 符号、个例和话语(32)
3.4 语境(34)
3.5 语境的语义使用(37)
3.6 语境的内容补充性使用(38)
小结(43)
第4章 语境与认知路径(45)
4.1 导言(45)
4.2 信息游戏(45)
4.3 认知路径(47)
4.4 索引词与语境(50)
4.5 抻拉那条狗(54)
4.6 Dthat(55)
4.7 真实语境、信念语境与虚构语境(56)
小结(59)
第5章 意义与内容(61)
5.1 导言(61)
5.2 赖兴巴赫、自返性与索引内容(64)
5.3 索引内容与指称内容(66)
5.4 内容的种类(68)
5.5 正式内容(72)
5.6 扩展认知内容(74)
5.7 奥斯丁的双管实验(77)
小结(83)
第6章 名称与C-指称问题(85)
6.1 导言(85)
6.2 计算机科学家例(85)
6.3 名称与惯例(87)
6.4 名称与认知意义(89)
6.5 自返性与名称(91)
6.6 帕代雷夫斯基例(95)
6.7 马赫与邋遢学究(97)
6.8 所言——I(99)
小结(102)
第7章 什么是指称主义?(103)
7.1 导言(103)
7.2 辩证逆转(103)
7.3 弗雷格的论证(104)
7.4(心理化的)弗雷格(107)
7.5 卡普兰与直接指称(112)
7.6 卡普兰的直接指称论证(117)
7.7 结论(119)
小结(120)
第二部分 网络与N-指称问题
第8章 空名称、阻滞与网络(123)
8.1 导言(123)
8.2 惯例与网络(124)
8.3 网络:一个简单理论(127)
8.4 再论N-指称(135)
8.5 网络内容与所言(141)
小结(145)
第9章 文件网络(147)
9.1 观念、文件与网络(147)
9.2 交互主题性文件网络(150)
9.3 谱系结构:源点与母节点(153)
9.4 观点流:文件的交互主题性网络(161)
9.5 网络与信息游戏(166)
9.6 名称游戏(169)
小结(174)
第10章 内容与态度(176)
10.1 导言(176)
10.2 初始理论(179)
10.3 两面态度(181)
10.4 说话(182)
10.5 再论信念(188)
10.6 观念与线索的类型(190)
10.7 马赫与准指示(192)
10.8 皮埃尔与引用消去原则(193)
10.9 再论奥斯丁双管例(195)
10.10 结论(197)
小结(197)
第11章 外在主义(199)
11.1 导言(199)
11.2 动机的两个方面(200)
11.3 吻合解释(209)
11.4 结论(210)
11.5 足够狭窄的内容(212)
术语表(217)
附英语例(229)
参考文献(239)
索引(248)
致谢(262)


《思维的探险:语言、逻辑与现实的边界》 探索意义的奥秘,洞悉认知的本质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如何理解和描述周遭的一切?语言,作为我们最主要的沟通工具,是如何承载和传递意义的?而我们自身的思维,又如何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精确而牢固的联系?《思维的探险:语言、逻辑与现实的边界》一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关于意义、认知和实在的深刻探索之旅。本书并非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旨在揭示我们日常语言和思维运作背后那些精妙而深刻的哲学原理。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指称”这一概念的细致考察。指称,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单位(如词语、短语)如何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概念或状态相关联,从而赋予它们意义。我们如何知道“桌子”这个词指代的是我们面前这张木质的家具,而不是天空中的云朵?“爱”这个词又如何触及到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本书将深入剖析指称的机制,探讨词语意义的来源,分析不同类型词语(如专名、描述语、抽象名词)的指称方式,并考察在面对虚构事物、数学对象或道德原则时,语言指称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将追溯从早期哲学对意义的朴素理解,到现代语言哲学对指称理论的精细构建,了解不同思想流派(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奎因等)如何贡献于我们对指称的理解,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争论与未竟之谜。 然而,指称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我们的认知能力、逻辑推理以及对现实的把握息息相关。本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是“自返”的力量——我们如何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思维和语言。自返,是指个体或系统能够认识并考察自身的性质、状态和运作过程。在思维领域,自返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思考外部世界,更能反思我们自己的思考方式,理解我们是如何形成信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是人类认知独特性和复杂性的重要来源。 本书将探究自返在理解指称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当我们使用“我”这个代词时,它指代的并非任何一个特定的外部对象,而是说话者本身。这种“自指”的现象,在语言和思维中无处不在,它使得我们能够区分自我与非我,构建个体身份,并有效地参与社会互动。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自指,包括语言上的自指(如“这句话是真的”)和概念上的自返(如“我知道我知道”),并分析它们可能导致的悖论(如说谎者悖论)以及哲学家们为解决这些悖论所做的努力。 更进一步,本书将考察自返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模型。我们如何确信自己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真实的?我们如何区分真实的经验与幻觉?自返使我们能够审视我们感官输入的可靠性,评估我们推理过程的有效性,并最终构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这涉及到认识论的核心问题:知识的来源、本质和界限。本书将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切入,探讨我们的信念系统是如何通过语言结构和指称关系而形成的,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反思这些结构和关系来修正和完善我们的认知。 《思维的探险》将重点关注语言、逻辑与现实之间的动态互动。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通过语言和思维主动地构建和理解它。本书将分析逻辑规则如何规范我们的思维过程,确保推理的有效性,而语言的指称能力则将抽象的逻辑形式与具体的世界联系起来。我们将探讨在不同的逻辑体系(如经典逻辑、模态逻辑)中,指称和自返是如何被处理的,以及这些逻辑工具如何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和分析复杂的哲学问题。 本书还将触及一些引人入胜的哲学难题。例如,什么是“真理”?它仅仅是语言的属性,还是与现实的对应关系?我们如何理解“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些概念是如何通过语言和思维来把握的?当涉及到普遍概念(如“正义”、“自由”)时,它们的指称对象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对这些抽象概念达成共识?本书将尝试提供一种整合性的视角,将语言的指称功能、思维的自返能力以及逻辑的规范作用结合起来,为这些古老而又重要的哲学问题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思维的探险》不仅对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认识论者具有启发意义,也同样适合任何对人类思维、语言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清晰、流畅,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并辅以生动的例子和贴切的比喻,使复杂的哲学思想易于理解和消化。读者将会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语言表达,并对我们认知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点、信息层出不穷,辨别真伪、理解深层含义变得尤为重要。本书所探讨的指称和自返,正是帮助我们 navigage 这个复杂世界的重要工具。通过理解语言如何指代事物,以及我们如何能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信息的来源和意图,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并更有信心地形成自己的判断。 《思维的探险:语言、逻辑与现实的边界》邀您一同踏上这场智识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您将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一同探索意义的奥秘,洞悉认知的本质,并最终加深对自身思维能力以及与现实世界之间深刻联系的理解。这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人类智慧边界的勇敢尝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宏观的理论框架构建,到微观的术语辨析,每部分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注意到作者在每一章末尾都设置了“延伸阅读推荐”和“自我检测问题”,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习惯在读完一小节后,立刻尝试回答那些问题,这不仅检验了我对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也强迫我去主动复述和内化作者的观点。这种结构化的学习体验,远比那种一气呵成但读完就忘的阅读要有效得多。这本书完全有潜力成为我们系里高级研讨课的指定教材,因为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严谨的哲学思考。

评分

说实话,我对哲学类书籍一向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读起来晦涩难懂,像在雾里看花。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奇地流畅和富有节奏感。作者的文笔如同高手弈棋,每一步都精准有力,但又不失文采。他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老师,总能在关键时刻停下来,用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与读者交流,确保我们跟上了他的思路。我尤其喜欢他引用那些跨学科的案例,比如在讨论“命名”的约定性时,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柏拉图式的讨论上,而是联系到了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这种融会贯通的叙事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

评分

作为一名深耕于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连接语言哲学与心理学模型的桥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哲学思辨,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得讨论更加具有实证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递归性”和“情境依赖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他没有试图给出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坦诚地指出了现有理论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这种开放且批判性的姿态,对于我们这些在交叉学科中摸索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读完最后一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重塑,很多困扰我已久的难题似乎都有了新的切入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现代感,大胆的色彩搭配和简洁的排版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扎实的纸张质感和精装的装订方式,让我对内部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之前读过很多关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书籍,但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和深入的探讨,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晦涩的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层层递进的论证,变得清晰易懂。特别是关于“同一性”和“指称”的讨论,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梳理作者的论证脉络,思考这些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冒险,带领我深入探究语言的本质。

评分

我是在一个漫长的周末里,泡着浓咖啡,才将这本书读完的。对我而言,阅读哲学书籍往往伴随着一种精神上的疲惫感,但这次阅读体验却充满了智力上的兴奋。这本书探讨的许多概念,比如自我指涉的悖论,都像一颗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世界本质的好奇心。作者的论证逻辑之精妙,让人不得不佩服人类心智所能达到的深度。它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安慰或捷径,反而要求读者直面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被那些复杂的定义绕晕时,作者总能及时抛出一个简洁的类比或一个强有力的反驳,将我重新拉回清晰的轨道。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佳作,它拓宽了我理解“存在”与“表达”之间关系的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