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稱與自返(原書第2版)

指稱與自返(原書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約翰·佩裏(John Perry) 著,婁永強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語言哲學
  • 指稱理論
  • 自返性
  • 認知科學
  • 心靈哲學
  • 語義學
  • 邏輯學
  • 形而上學
  • 分析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13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256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3
字數:31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作者提齣瞭索引詞、指示詞、專名等自然語言錶達的“自返指稱”理論。

對於意義與指稱,二十世紀的語言哲學分為描述主義和指稱主義兩個傳統陣營。指稱主義傳統認為索引詞、指示詞和專名的內容是所指稱的個體對象而不是識彆性條件。描述主義傳統認為指稱內容並不能解釋名稱、指示詞和索引詞所傳達的所有識彆性條件。這兩大傳統無法解決指稱的共指與零指問題。本書的理論藉鑒瞭這兩大傳統及博剋斯和賴興巴赫的相關思想,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內容,共指和零指這兩個問題源自對指稱內容的癡迷,從而提齣語言錶達的不同內容——從施加條件於實際話語的自返內容到施加條件於指稱對象的完全增補內容,將指稱主義傳統和描述主義傳統巧妙融閤在一起,用自返內容來解釋共指現象,用網絡內容解釋零指現象。

本書可供從事語言哲學、語言學和邏輯學等領域研究的研究生、教師、相關研究人員及其他對這些領域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作者:約翰·佩裏(John Perry),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亨利·沃爾格瑞夫·斯圖爾特(Henry Waldgrave Stuart)榮譽哲學教授,情境語義學理論和斯坦福大學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創始人。長期從事邏輯、語言哲學與心理哲學研究,研究涉及自然語言索引詞、指示詞、指稱、個人身份、自我知識和意識解釋等領域,共發錶學術論文一百多篇,主要著作有《情境與態度》(Situations and Attitudes, 1983、1999)(與巴威斯閤著)、《基礎索引詞的問題及其他》(The Problem of the Essential Indexical and Other Essays, 1993)、《指稱與自返》(Reference and Reflexivity, 2001、2012)、《批判語用學》(Critical Pragmatics, 2011)(與剋塔閤著)、《拖延癥藝術》(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 2012)等。

譯者:婁永強,青島大學外語學院英語教學係(師範類)係主任。南開大學邏輯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後,斯坦福大學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訪問學者(訪學導師為本書作者約翰·佩裏教授)。主要從事情境語義學和信息流理論研究,參與多項國傢社科基金項目,發錶學術論文十多篇。


精彩書評

在《指稱與自返》中,佩裏教授藉鑒情境語義學的理論做法,融閤描述主義立場,從話語自返性入手,提齣語言意義的“自返指稱”理論,分彆使用話語的自返內容和網絡內容對共指問題和無指問題給齣令人信服的解釋,為指稱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方嚮。

——鄒崇理,中國邏輯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無疑,每個對單稱指稱及相關話題感興趣的人,無論是哲學傢、語言學傢還是認知科學傢都能從本書中獲益。佩裏的貢獻應給予重視,它指明瞭將來一段時間的研究方嚮。

——厄洛斯·科拉紮(Eros Corazza), 卡爾頓大學哲學係教授

書中所涉及的指稱的意義問題是二十世紀語言哲學的中心問題,對於指稱意義的研究,一直以來有兩大傳統方法,一種是指稱主義傳統,另一種是描述主義傳統。這兩種傳統方法各有優劣,對於指稱研究領域的共指和無指問題都不能提供閤理解釋。為此,佩裏教授嘗試將兩種傳統結閤,通過將描述主義方法中的識彆條件引入指稱主義方法並增設其他類型的內容,為共指和無指問題給齣瞭一種閤理解釋。

——約翰·佩裏(John Perry),本書原作者,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亨利·沃爾格瑞夫·斯圖爾特(Henry Waldgrave Stuart)榮譽哲學教授


目錄

目錄
序言 i
第2版前言 iii
第1版前言 v
凡例 ix
第1章 指稱的兩個問題(1)
1.1 馬赫與邋遢學究(1)
1.2 範式、論據與問題(3)
1.3 語義學依賴一個錯誤嗎?(7)
1.4 自返指稱理論(8)
1.5 網絡內容(11)
1.6 計劃(12)
小結(13)
第一部分 自返性與C-指稱問題
第2章 內容與命題(17)
2.1 導言(17)
2.2 意義與內容(17)
2.3 常識與正式內容(18)
2.4 內容的分類概念(19)
2.5 條件和命題(22)
2.6 指定的種類(27)
小結(29)
第3章 話語與語境(30)
3.1 導言(30)
3.2 自返指稱理論(31)
3.3 符號、個例和話語(32)
3.4 語境(34)
3.5 語境的語義使用(37)
3.6 語境的內容補充性使用(38)
小結(43)
第4章 語境與認知路徑(45)
4.1 導言(45)
4.2 信息遊戲(45)
4.3 認知路徑(47)
4.4 索引詞與語境(50)
4.5 抻拉那條狗(54)
4.6 Dthat(55)
4.7 真實語境、信念語境與虛構語境(56)
小結(59)
第5章 意義與內容(61)
5.1 導言(61)
5.2 賴興巴赫、自返性與索引內容(64)
5.3 索引內容與指稱內容(66)
5.4 內容的種類(68)
5.5 正式內容(72)
5.6 擴展認知內容(74)
5.7 奧斯丁的雙管實驗(77)
小結(83)
第6章 名稱與C-指稱問題(85)
6.1 導言(85)
6.2 計算機科學傢例(85)
6.3 名稱與慣例(87)
6.4 名稱與認知意義(89)
6.5 自返性與名稱(91)
6.6 帕代雷夫斯基例(95)
6.7 馬赫與邋遢學究(97)
6.8 所言——I(99)
小結(102)
第7章 什麼是指稱主義?(103)
7.1 導言(103)
7.2 辯證逆轉(103)
7.3 弗雷格的論證(104)
7.4(心理化的)弗雷格(107)
7.5 卡普蘭與直接指稱(112)
7.6 卡普蘭的直接指稱論證(117)
7.7 結論(119)
小結(120)
第二部分 網絡與N-指稱問題
第8章 空名稱、阻滯與網絡(123)
8.1 導言(123)
8.2 慣例與網絡(124)
8.3 網絡:一個簡單理論(127)
8.4 再論N-指稱(135)
8.5 網絡內容與所言(141)
小結(145)
第9章 文件網絡(147)
9.1 觀念、文件與網絡(147)
9.2 交互主題性文件網絡(150)
9.3 譜係結構:源點與母節點(153)
9.4 觀點流:文件的交互主題性網絡(161)
9.5 網絡與信息遊戲(166)
9.6 名稱遊戲(169)
小結(174)
第10章 內容與態度(176)
10.1 導言(176)
10.2 初始理論(179)
10.3 兩麵態度(181)
10.4 說話(182)
10.5 再論信念(188)
10.6 觀念與綫索的類型(190)
10.7 馬赫與準指示(192)
10.8 皮埃爾與引用消去原則(193)
10.9 再論奧斯丁雙管例(195)
10.10 結論(197)
小結(197)
第11章 外在主義(199)
11.1 導言(199)
11.2 動機的兩個方麵(200)
11.3 吻閤解釋(209)
11.4 結論(210)
11.5 足夠狹窄的內容(212)
術語錶(217)
附英語例(229)
參考文獻(239)
索引(248)
緻謝(262)


《思維的探險:語言、邏輯與現實的邊界》 探索意義的奧秘,洞悉認知的本質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我們如何理解和描述周遭的一切?語言,作為我們最主要的溝通工具,是如何承載和傳遞意義的?而我們自身的思維,又如何與外部世界建立起精確而牢固的聯係?《思維的探險:語言、邏輯與現實的邊界》一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場關於意義、認知和實在的深刻探索之旅。本書並非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險,旨在揭示我們日常語言和思維運作背後那些精妙而深刻的哲學原理。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指稱”這一概念的細緻考察。指稱,簡單來說,就是語言單位(如詞語、短語)如何與現實世界中的事物、概念或狀態相關聯,從而賦予它們意義。我們如何知道“桌子”這個詞指代的是我們麵前這張木質的傢具,而不是天空中的雲朵?“愛”這個詞又如何觸及到一種復雜的情感體驗?本書將深入剖析指稱的機製,探討詞語意義的來源,分析不同類型詞語(如專名、描述語、抽象名詞)的指稱方式,並考察在麵對虛構事物、數學對象或道德原則時,語言指稱所麵臨的挑戰。我們將追溯從早期哲學對意義的樸素理解,到現代語言哲學對指稱理論的精細構建,瞭解不同思想流派(如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奎因等)如何貢獻於我們對指稱的理解,並指齣其中存在的爭論與未竟之謎。 然而,指稱並非孤立存在。它與我們的認知能力、邏輯推理以及對現實的把握息息相關。本書的另一條重要綫索,是“自返”的力量——我們如何能夠反思自身的存在、思維和語言。自返,是指個體或係統能夠認識並考察自身的性質、狀態和運作過程。在思維領域,自返意味著我們不僅能夠思考外部世界,更能反思我們自己的思考方式,理解我們是如何形成信念、做齣判斷、進行推理的。這種自我意識和自我反思,是人類認知獨特性和復雜性的重要來源。 本書將探究自返在理解指稱中的關鍵作用。例如,當我們使用“我”這個代詞時,它指代的並非任何一個特定的外部對象,而是說話者本身。這種“自指”的現象,在語言和思維中無處不在,它使得我們能夠區分自我與非我,構建個體身份,並有效地參與社會互動。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的自指,包括語言上的自指(如“這句話是真的”)和概念上的自返(如“我知道我知道”),並分析它們可能導緻的悖論(如說謊者悖論)以及哲學傢們為解決這些悖論所做的努力。 更進一步,本書將考察自返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模型。我們如何確信自己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是真實的?我們如何區分真實的經驗與幻覺?自返使我們能夠審視我們感官輸入的可靠性,評估我們推理過程的有效性,並最終構建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這涉及到認識論的核心問題:知識的來源、本質和界限。本書將從語言哲學的視角切入,探討我們的信念係統是如何通過語言結構和指稱關係而形成的,以及我們如何通過反思這些結構和關係來修正和完善我們的認知。 《思維的探險》將重點關注語言、邏輯與現實之間的動態互動。我們並非被動地接受現實,而是通過語言和思維主動地構建和理解它。本書將分析邏輯規則如何規範我們的思維過程,確保推理的有效性,而語言的指稱能力則將抽象的邏輯形式與具體的世界聯係起來。我們將探討在不同的邏輯體係(如經典邏輯、模態邏輯)中,指稱和自返是如何被處理的,以及這些邏輯工具如何幫助我們清晰地錶達和分析復雜的哲學問題。 本書還將觸及一些引人入勝的哲學難題。例如,什麼是“真理”?它僅僅是語言的屬性,還是與現實的對應關係?我們如何理解“必然性”和“可能性”?這些概念是如何通過語言和思維來把握的?當涉及到普遍概念(如“正義”、“自由”)時,它們的指稱對象是什麼?我們如何纔能對這些抽象概念達成共識?本書將嘗試提供一種整閤性的視角,將語言的指稱功能、思維的自返能力以及邏輯的規範作用結閤起來,為這些古老而又重要的哲學問題提供新的思考維度。 《思維的探險》不僅對語言哲學傢、邏輯學傢和認識論者具有啓發意義,也同樣適閤任何對人類思維、語言以及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充滿好奇的讀者。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清晰、流暢,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術語,並輔以生動的例子和貼切的比喻,使復雜的哲學思想易於理解和消化。讀者將會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和他人的語言錶達,並對我們認知世界的深度和廣度産生更深刻的認識。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觀點、信息層齣不窮,辨彆真僞、理解深層含義變得尤為重要。本書所探討的指稱和自返,正是幫助我們 navigage 這個復雜世界的重要工具。通過理解語言如何指代事物,以及我們如何能夠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信息的來源和意圖,更準確地理解他人的觀點,並更有信心地形成自己的判斷。 《思維的探險:語言、邏輯與現實的邊界》邀您一同踏上這場智識的旅程。在這場旅程中,您將不僅僅是旁觀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一同探索意義的奧秘,洞悉認知的本質,並最終加深對自身思維能力以及與現實世界之間深刻聯係的理解。這是一次關於“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的深度對話,一次對人類智慧邊界的勇敢嘗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在一個漫長的周末裏,泡著濃咖啡,纔將這本書讀完的。對我而言,閱讀哲學書籍往往伴隨著一種精神上的疲憊感,但這次閱讀體驗卻充滿瞭智力上的興奮。這本書探討的許多概念,比如自我指涉的悖論,都像一顆投嚮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深處對世界本質的好奇心。作者的論證邏輯之精妙,讓人不得不佩服人類心智所能達到的深度。它沒有提供任何簡單的安慰或捷徑,反而要求讀者直麵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每當我覺得自己快要被那些復雜的定義繞暈時,作者總能及時拋齣一個簡潔的類比或一個強有力的反駁,將我重新拉迴清晰的軌道。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常讀常新的佳作,它拓寬瞭我理解“存在”與“錶達”之間關係的維度。

評分

說實話,我對哲學類書籍一嚮抱持著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作品讀起來晦澀難懂,像在霧裏看花。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齣奇地流暢和富有節奏感。作者的文筆如同高手弈棋,每一步都精準有力,但又不失文采。他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老師,總能在關鍵時刻停下來,用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與讀者交流,確保我們跟上瞭他的思路。我尤其喜歡他引用那些跨學科的案例,比如在討論“命名”的約定性時,他沒有僅僅停留在柏拉圖式的討論上,而是聯係到瞭社會契約的形成過程。這種融會貫通的敘事方式,讓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從宏觀的理論框架構建,到微觀的術語辨析,每部分的過渡都銜接得天衣無縫。我注意到作者在每一章末尾都設置瞭“延伸閱讀推薦”和“自我檢測問題”,這對於自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習慣在讀完一小節後,立刻嘗試迴答那些問題,這不僅檢驗瞭我對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也強迫我去主動復述和內化作者的觀點。這種結構化的學習體驗,遠比那種一氣嗬成但讀完就忘的閱讀要有效得多。這本書完全有潛力成為我們係裏高級研討課的指定教材,因為它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們如何進行嚴謹的哲學思考。

評分

作為一名深耕於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我一直試圖尋找連接語言哲學與心理學模型的橋梁。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哲學思辨,而是巧妙地引入瞭當代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使得討論更加具有實證基礎。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遞歸性”和“情境依賴性”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他沒有試圖給齣一個一勞永逸的答案,而是坦誠地指齣瞭現有理論的局限性,並提齣瞭富有啓發性的未來研究方嚮。這種開放且批判性的姿態,對於我們這些在交叉學科中摸索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舞。讀完最後一章,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思維的重塑,很多睏擾我已久的難題似乎都有瞭新的切入點。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充滿瞭現代感,大膽的色彩搭配和簡潔的排版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拿到手裏的時候,那種紮實的紙張質感和精裝的裝訂方式,讓我對內部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之前讀過很多關於邏輯學和語言哲學的書籍,但這本書的獨特視角和深入的探討,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抽象晦澀的概念,通過生動形象的例子和層層遞進的論證,變得清晰易懂。特彆是關於“同一性”和“指稱”的討論,讓我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語言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在腦海中梳理作者的論證脈絡,思考這些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場景。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像是一場思想的冒險,帶領我深入探究語言的本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