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与系统宝石学丛书:贵州罗甸玉研究

中国玉文化与系统宝石学丛书:贵州罗甸玉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宗廷,支颖雪 著
图书标签:
  • 玉文化
  • 罗甸玉
  • 贵州玉
  • 宝石学
  • 矿物学
  • 地质学
  • 中国玉
  • 玉石鉴定
  • 罗甸
  • 玉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5386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49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玉文化与系统宝石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玉文化与系统宝石学丛书:贵州罗甸玉研究》共分六章。第1章对“和田玉”名称来龙去脉进行了简要考证,主要为贵州罗甸玉正确定名提供依据,还简要论述了和田玉和贵州罗甸玉的研究历史、现状与进展。第二章主要运用板块构造与地体构造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从全球构造着眼论述了贵州罗甸玉矿的区域地质概况。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对贵州罗甸玉进行了宝石学、矿物学、岩石学和矿物谱学研究。第五章主要基于已发现贵州罗甸玉矿是一和田玉矿床新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罗甸玉矿床特征,运用层控矿床的理论和方法对贵州罗甸玉矿的成矿机理进行了研究,在矿物物质来源、成矿条件、成因机理等方面获得了诸多新成果和新认识。第六章主要针对贵州罗甸玉开发利用方案进行研究,目的是为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贵州罗甸玉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性意见。

作者简介

  廖宗廷,男,1962年生,贵州遵义人,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英国宝石协会会员(FGA).上海宝石及材料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珠宝首饰行业校友联谊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宝玉石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式出版《宝石学概论》《中国玉石学概论》《话说和田玉》《玉之东西当代玉典》《珠宝鉴赏》《宝石学教程》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其中3部入选国家规划教材。承担各类研究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40余篇,教学改革论文20余篇。有关成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上海市教材一等奖2部。讲授课程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是上海市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等。
  
  支颖雪,女.1988年生,浙江嘉善人,博士,上海建桥学院讲师,英国宝石协会会员(FGA),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CGC).国家注册珠宝首饰评估师(CPVG)。主要从事宝玉石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玉”名称简考
1.2 和田玉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贵州罗甸玉的发现、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地质普查概况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

第三章 宝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学
3.1 宝石学特征
3.2 物质组成
3.3 结构构造
3.4 岩石化学分析
3.5 产地标型特征分析

第四章 矿物谱学
4.1 X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
4.2 差热分析
4.3 红外光谱分析
4.4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测试分析(UV-VIS)

第五章 成因机理
5.1 概述
5.2 矿化特征分析
5.3 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5.4 成矿条件分析
5.5 成因机理

第六章 勘探开发
6.1 找矿勘探
6.2 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我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和相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一带自古以盛产各种奇石(观赏石)而闻名。2009年,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在进行岩石矿物鉴定研究工作中,发现采自贵州罗甸县境内的部分样品中存在以透闪石为主要成分的地质体,其物质组成、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构造等与和田玉相似。同在2009年,中国观赏石协会网报道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境内发现了大型玛纳斯碧玉矿的消息。上述两则消息标志着在地处我国西南的贵州省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一带正式发现和田玉矿的开端。获此消息,我们倍感兴奋,立即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赴贵州罗甸和广西大化一带开展工作,很快确认了上述地区存在大型和田玉矿的事实。为了确定贵州罗甸玉和广西大化玉的宝石学特征、矿物岩石特征、工艺性能、矿床成因机理、找矿方向和远景等,从2011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各类研究项目资助,对贵州罗甸玉和广西大化玉进行研究,至今为止,已承担省级科研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硕士研究生论文3篇,博士论文1篇,已在5部教材、专著中简要介绍了贵州罗甸玉和广西大化玉的宝石学特征,说明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根据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分析,贵州南部和广西西部有望成为我国继新疆和青海之后,第三个资源量较大的和田玉矿产供给基地。贵州罗甸玉和广西大化玉的深入研究,对于确保中国玉石行业和中国传统玉文化可持续发展,推动玉矿产地的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深化对贵州罗甸玉矿的研究,我们力争得到“贵州省地质勘查基金(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资助,进一步开展了“贵州罗甸玉综合研究与开发利用方案”项目研究,主要目标是:进一步确定贵州罗甸玉的基本特征、矿床成因机理和找矿方向,帮助确定贵州罗甸玉的学界定位、业界定位和市场定位,为科学合理开发贵州罗甸玉矿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案。本书呈现的既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同时也是过去各项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对“和田玉”名称来龙去脉进行了简要考证,主要为贵州罗甸玉正确定名提供依据,还简要论述了和田玉和贵州罗甸玉的研究历史、现状与进展。第二章主要运用板块构造与地体构造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从全球构造着眼论述了贵州罗甸玉矿的区域地质概况。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对贵州罗甸玉进行了宝石学、矿物学、岩石学和矿物谱学研究。第五章主要基于已发现贵州罗甸玉矿是一和田玉矿床新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罗甸玉矿床特征,运用层控矿床的理论和方法对贵州罗甸玉矿的成矿机理进行了研究,在矿物物质来源、成矿条件、成因机理等方面获得了诸多新成果和新认识。第六章主要针对贵州罗甸玉开发利用方案进行研究,目的是为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贵州罗甸玉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性意见。
中国玉文化与系统宝石学丛书:贵州罗甸玉研究 丛书总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玉石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社会、政治、宗教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新石器时代的礼器玉琮、玉璧,到秦汉的玉玺、玉璧,再到明清的玉山子、朝珠,玉石不仅是美的载体,更是权力的象征、信仰的寄托和道德的化身。 “中国玉文化与系统宝石学丛书”旨在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最新的地质学、矿物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对中国境内及周边具有重要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玉石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梳理、鉴定与阐释。本丛书不仅关注玉石的物质属性——矿物组成、物理特性、产地环境,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历史流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我们力求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具有前瞻性的中国玉石知识体系,为古玉研究、宝石鉴定、矿产勘探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 本丛书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但不限于: 古代经典玉材的再认识: 如和田软玉、岫岩玉、独山玉等传统名玉的矿物学精细分类与产地定性研究。 新兴玉石资源的系统勘探与评估: 针对近年来新发现或重新被认识的玉石品种,进行地质成因分析、宝石学特征描述与文化价值初探。 区域性玉石文化专题研究: 聚焦特定区域,如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所使用的玉材,探讨其原料来源、加工技术与区域文化交流。 宝石学技术在玉石鉴定中的应用: 引入现代光谱分析、显微结构观察等技术,建立玉石的“指纹”数据库,以应对现代玉器市场的鉴定挑战。 本丛书以期搭建传统玉学研究与现代宝石科学研究之间的桥梁,推动中国玉石研究走向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 --- 子书分册概览(不含“贵州罗甸玉研究”的详细内容): 第一分册:中国古代玉石矿物学分类与断代 本书是丛书的理论基石,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主要玉石矿物的矿物学定义、晶体结构及岩石学成因。 核心内容包括: 1. 软玉(Nephrite)的矿物学变异: 深入探讨了透闪石与阳起石系列矿物的成分差异如何影响玉石的颜色、韧性及光泽,并根据地球化学指标,对不同产地(如新疆喀什、青海格尔木)的软玉进行微量元素指纹分析,建立初步的产地数据库。 2. 硬玉(Jadeite)的成因与区域分布: 详细分析了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硬玉的变质作用过程,重点讨论了在云南和四川发现的少量硬玉残留或伴生矿床的地质背景。对翡翠的颜色学——吸收光谱特征(如铬离子、铁离子引起的绿色和紫色)进行了严谨的物理学阐释。 3. 蛇纹石族玉石(Serpentine Group Gems): 涵盖了岫岩的蛇纹石玉(“老坑种”与“新坑种”的矿物学区别)、长江流域的蛇纹石化大理岩,以及部分被误认为是软玉的蛇纹石玉的鉴别标准。 4. 变质岩玉石的特殊类型: 如孔雀石、绿松石、蔷薇辉石等在古代祭祀与装饰中的应用,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如何影响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寿命和文化地位。 本书通过高倍显微照片、X射线衍射分析图谱等数据支撑,为解读考古出土玉器的“玉料属性”提供了客观的科学依据。 第二分册:长江下游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料追溯研究 本分册聚焦于中国史前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玉器,旨在通过“玉材源头地质学”的方法,探寻史前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区域间互动网络。 核心内容包括: 1. 良渚文化玉器的原料定性: 针对反山、反山遗址出土的大量玉琮、玉璧,利用显微结构分析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了主要使用的透闪石软玉与部分使用的透闪石-阳起石混杂玉料。研究侧重于这些原料是否可能就近取自太湖流域的变质带,还是需远距离输入。 2. 红山文化玉器的多源性分析: 考察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出土的动物形玉器(如“猪龙”)的玉材构成。分析了当地可能存在的蛇纹石化岩体与软玉矿脉的分布,并对比了不同批次玉器的物性差异,以揭示史前贸易路线的复杂性。 3. 史前玉料的加工痕迹研究: 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详细描述了史前钻孔、切割和抛光的痕迹,分析了当时所使用的加工工具(如解玉砂的成分)如何影响玉器的表面光泽和微观形貌。 本研究将考古学对文化内涵的解读,与宝石学对材料来源的精准定位相结合,为重建早期中国社会的资源配置与文化传播图景提供了新视角。 第三分册:清代宫廷玉器鉴赏与现代鉴定技术应用 本分册面向近现代的玉器收藏与鉴定领域,重点关注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制作工艺、风格特点及真伪鉴别。 核心内容包括: 1. 清代玉料的集中采购与储备研究: 梳理清宫档案中关于“新疆解运玉石”的记载,结合现有传世玉器的化学成分分析,推断宫廷玉料的主要供应渠道和品种偏好(如对高品质白玉、羊脂玉的追求)。 2. “痕都斯坦”风格玉器的矿物学特征: 深入分析受中亚艺术影响的清代玉器(如花觚、香炉)中使用的玉材,探究其与传统新疆玉材的微观差异。重点分析了玉器表面常出现的“沁色”现象,区分了自然沁色与人工处理的化学痕迹。 3. 宝石学快速鉴定方法的标准化建立: 介绍了如何利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折射仪等设备,快速、无损地对玉器进行初步分类。本书提供了大量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玉器的标准光谱图谱作为参照,旨在提高文物机构和拍卖行的鉴定效率和准确性。 4. 现代优化处理玉石的鉴别: 详尽介绍了当前市场上常见的酸洗、注胶、染色等人工优化手段对玉石光学性质和内部结构造成的永久性改变,指导收藏者和鉴定师识别高仿品。 本分册力求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为保护和传承清代宫廷艺术遗产提供坚实的科学工具支持。 --- 丛书总结 本丛书秉持“科学为基,文化为魂”的原则,旨在超越传统上对玉石的简单描述,深入到矿物学、地质学和文化史的交叉地带。通过对中国境内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玉石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玉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科学参照系。未来,丛书还将拓展至中国周边国家如蒙古、中亚地区的玉石文化比较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称赞作者在叙事逻辑上的构建能力。不同于一般教科书的刻板说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如同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行家在进行深入的对话。它巧妙地将复杂的矿物学原理融入到对具体样本的观察和历史脉络的梳理之中,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讨论某一类玉石的“光性”特征时,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数据,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实际表现,辅以精妙的比喻,让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即便是对宝石学基础知识了解不多的爱好者,也能跟上思路,并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养分。

评分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珍贵玉石的“特性”时,那种近乎痴迷的细节描绘。他似乎能将我们带到开采现场,去感受矿脉的脉络,去触摸刚刚出土的毛石,去想象数百万年地质变迁下,这些看似坚硬的物质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文字中充满了对自然造物的敬畏之情,无论是关于颜色的细微差别,还是关于手感的微妙差异,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这种感性的文字表达,与严谨的科学分析形成了完美的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对自然之力的审美震撼。

评分

本书在引用的资料和旁征博引方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书中多次引用了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并将之与现代科学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印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富启发性。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是什么”,更深究“为什么会是这样”,并追溯到其文化根源和地理成因。比如,对某一类玉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和价值判断的梳理,不仅是历史学的功课,更是对文化语境下“美”的定义的探讨。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使得整部作品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非走马观花的肤浅论述可以比拟。

评分

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具匠心,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散发着一种典雅而厚重的学术气息。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结合上的处理,那些高清的玉石微观照片,配合严谨的文字阐释,让人仿佛置身于专业实验室,对玉石的内部结构和形成过程有了直观且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尊重与珍视。每翻阅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倾注的心血,那种对专业的执着和热爱,是隔着书页都能传递出来的。对于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和矿物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样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要收藏。

评分

从收藏和研究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参考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范本,对于未来在该领域进行更细分、更深入探索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是一座可靠的灯塔。书中的方法论和标准化的描述体系,为行业内的交流和鉴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建立自己研究体系时的审慎态度,每一步论证都有据可查,没有出现夸大或武断的结论。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宝石鉴定和文化内涵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已经超越了普通读物的范畴,堪称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和思想引导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