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两项主要内容,《科学方法论 体系 规则 应用》将针对方法论展开讨论。作者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并总结出了独特的、科学的和完整的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只要掌握和运用好《科学方法论 体系 规则 应用》提出的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便可大大提高做事的成功概率,并能获取较高的效率和效益。
科学方法论的十二对规则包括:做事的三对核心要素:目的和要求、任务和态度、步骤和方法;主观方面的四项潜能: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客观方面的三个影响因素: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条件和利用;两个动态因素:学习和致用、检查总结和提高。此外,所有工作都应在科学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来完成。
作者简介
闻邦椿,原籍浙江温岭,1930年9月生于浙江杭州。1943~1946年就读于浙江省温岭县授智初级中学(现为新河中学),1946~1949年于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高中部学习,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2月因病复员,1951年夏考入东北工学院(1993年复名为东北大学)机械系,1955年本科毕业后在苏联专家格·依·索苏诺夫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研究生学习与研究,195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现为东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辽宁省创意产业协会会长,曾任东北大学“重大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985工程建设首席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曾先后任东北工学院机械二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长江学者”奖励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振动工程学报》主编,《机械工程学报》等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2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及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等职。
闻邦椿教授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和振动工程方面的教学工作,为培养各类学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讲授“机械振动学”、“工程非线性振动”、“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振动的利用与控制”、“机械和结构的动态设计”、“基于系统工程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等多门课程。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22名、博士研究生90名和博士后16名,总计228名,还曾指导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访问学者各1名。
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973、863项目等。开辟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学术方向:
(1)在振动利用和控制领域,在国际上首先创建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深入研究了振动同步理论,提出了“振动同步传动”的新概念;将振动同步扩展为控制同步和复合同步;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十多部著作,其中《振动利用工程》是国际上该领域出版的第一部专著。
(2)在工程非线性振动和故障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中,解决了工程中诸多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获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同时,研究了带有多种不同故障的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先提出灰色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并撰写了多部著作,其中《工程非线性振动》是国际上该领域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3)在产品设计领域,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工程的产品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化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和课题组同事一起,撰写了产品设计方法学方面的8部专著,还主编了6卷本、2卷本和1卷本《机械设计手册》。
(4)在方法论的研究中,提出了自具特色的、系统的科学方法论体系,撰写并出版了《从追逐梦想到实现梦想》、《现代成功学》、《成功做事方法学》、《顶层设计》、《学位论文撰写方法学》、《科学研究方法学》、《创新创业方法学》、《科技哲学方法论浅议》、《方法论导引》等十多部专著。
和课题组同事一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署名*一作者的论文180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的论文近260篇,被引用3000余次。在研究中完成了诸多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撰写的著作、教材、论文集及手册总计72部,以*一作者身份撰写的有57部,有两部著作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主编的6卷本《机械设计手册》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09年曾获科学出版社的著名作者奖,2012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具影响力的作者奖。
曾获国际奖2项,国家奖5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省、部、委级一、二等奖10余项,申请和被批准的国家专利20余项。在2012年召开的全国“振动利用工程”会议上,被大会授予该研究领域的“终身成就奖”。
曾访问36个国家,多次应邀去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讲学,还曾参加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意大利、韩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芬兰、俄罗斯、西班牙、埃及等20余个国家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70余篇,并多次应邀做大会报告。4次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担任该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并负责主编4种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曾是中共东北工学院和东北大学三届党委委员,还曾多次荣膺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及原冶金工业部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是我国第一批国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者的简历及科研成果已载人世界名人录和国内的多种名人辞典中。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 1
一、引言 1
二、研究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2
三、提出的科学方法论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4
四、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特点 7
五、科学方法论的十二对规则 9
六、科学方法论应用的智能化是其发展方向之一 12
七、运用科学方法论可取得的效果 13
第二章 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 15
一、引言 15
二、有成就的人常常有远大的理想 18
三、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目标 19
四、理想和目标有四类 20
五、理想和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可进行必要的调整 23
六、理想和目标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24
第三章 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有具体的要求 26
一、引言 26
二、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求之一: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28
三、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求之二:达到质量的要求 30
四、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求之三:付出较低的代价 32
五、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求之四:花费较短的时间 33
六、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求之五:达到环保的要求 34
七、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求之六:做好后续的服务 34
八、实现六项要求最终目标是取得最高的效益 35
第四章 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有切实的内容 37
一、引言 37
二、如何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国家的总目标之中 38
三、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选择任务 39
四、考虑客观环境和条件 40
五、选择任务要紧抓良好机遇 41
六、对确定的任务进行详细剖析 47
七、找出任务的重点和难点 48
八、系统成果必须依靠不断积累 49
第五章 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理念 50
一、引言 50
二、勤奋和刻苦 51
三、严谨和求实 53
四、改革开放和开拓奋进 54
五、勤于思考和善于创新 56
第六章 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有合理的步骤和程序 58
一、引言 58
二、成功及高效做事要做好调查研究 59
三、成功及高效做事要做好规划 61
四、成功及高效做事要做好科学实施 64
五、成功及高效做事要做好检验和评估 66
第七章 成功及高效做事要有科学的方法 69
一、引言 69
二、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和方法 71
三、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 72
四、现代心理学原理 72
五、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73
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 73
七、优化理论和方法 76
八、试验方法 77
九、创新思维与创新的原理和方法 78
十、预测学理论和方法 84
十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创造了六个方向的科研成果 85
第八章 做事者要有良好的思想和品德 88
一、引言 88
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89
三、培育集体主义思想 90
四、要敢于坚持真理 90
五、培育良好的品德 91
六、养成严谨学风和作风 94
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95
第九章 做事者要有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97
一、引言 97
二、学习和掌握各种必要的知识 97
三、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搞好学习 100
四、培育各种必需的能力 102
第十章 做事者要保持健康和珍爱生命 105
一、引言 105
二、重视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105
三、注意疾病预防,保持身体健康 106
四、重视安全,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08
五、保持健康和维持生命的意义是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109
第十一章 做事者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合理的战略战术 111
一、引言 111
二、坚韧的毅力 112
三、顽强的斗志 114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116
五、合理的战略战术 118
第十二章 集体做事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 120
一、引言 120
二、远见卓识和善于组织的领导 121
三、足够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126
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128
五、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采用合理的战略战术 129
六、集体创新成果的典例 131
第十三章 做事者要重视三个外部因素的影响 136
一、引言 136
二、善于发现和利用良好的机遇 136
三、选择好合适的环境 138
四、充分利用客观条件 141
五、根据客观形势的改变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 142
第十四章 做事者要重视两个动态因素的作用 145
一、引言 145
二、不断学习,学用结合 145
三、经常检查,定期总结 147
四、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并妥善地解决 152
五、学习和总结会使人更聪明 152
第十五章 用科学哲学思想来统领所有工作 154
一、引言 154
二、要“以人为本” 155
三、全面性和系统性 156
四、实践性和科学性 158
五、继承性和创新性 159
六、协调性和稳定性 160
七、可持续性和长期性 161
八、前述六个特点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一致性 161
第十六章 科学方法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63
一、引言 163
二、在创新设计及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164
三、在科技创新及开拓新领域中的应用 165
四、在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时的应用 167
五、在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168
六、在制订规划及科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169
七、在做人、做事和做学问过程中的应用 171
八、在增进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应用 172
第十七章 科学方法论应用的智能化及专家系统 173
一、引言 173
二、专家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发展 174
三、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 175
四、科学方法论是专家系统知识库中最重要的共性核心知识 177
五、比较推理是专家系统中最易实施的推理形式 178
六、最简单的专家系统举例 178
七、基于逻辑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举例 183
八、关于建立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智能决策系统的构想 187
第十八章 成功及高效做事的关键和制约因素的分析 189
一、引言 189
二、成功和高效做事要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 191
三、做事要处理好目标、内容和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192
四、成功和高效做事的制约因素的分析 194
五、要理解“用好方法论规则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196
六、倡议在全社会普及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197
七、创建可使集体和个人向最优方向发展服务中心的构想 198
参考文献 200
附录一 对成功者之路的探索及成功者的启示(闻邦椿) 202
附录二 谈谈“人生如何奋斗”(闻邦椿) 212
附录三 闻邦椿教授提出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张琼) 227
附录四 教则闻济于百徒 授则兴邦于天下——记闻邦椿院士(魏央) 230
附录五 用好科学方法论规则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姚红良) 235
附录六 创新循其规 无处不生辉(郝建山李朝峰) 238
前言/序言
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两大方向之一,毫无疑问,它应该是全社会最值得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之一。本书介绍的科学方法论是作者经过长期工作实践研究和总结出的独特的、完整的和科学的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对于任何集体和个人,只要坚决执行这些规则,就可以大大提高做事的成功概率,并能获取高的效率和效益。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在一生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能作出较大的贡献,而有些人却碌碌无为地度过其一生呢?有没有成功之道可以遵循呢?很多人都想找出一个理想的答案,本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就是为了回答人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它可以用来提高做事的成功概率,并获取做事的最高效益。
国际上,成功学的创始人——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在1926~1948年问世的著作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成功学的基本内容做过详细叙述,而且通过实践,证明了他们提出的原理能获取良好的效益。
在人类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或知识网络时代的今天,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社会上的不少人,如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行政工作人员,以及青年学生,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为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或集体事业的发展,或为今后工作而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培育所需要的能力,进而为国家经济的振兴作出一份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现代成功学方法论或科学方法论与以往的成功学方法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为基础,以作者的长期实践经验作为参考,研究并提出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成功和高效做事的十二对要素,其中包括做事的三对核心要素:目的和要求、任务和态度、步骤和方法;主观方面的四项潜能: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客观方面的三个影响因素: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包括保护和利用)、条件和利用;做事过程中的两个动态因素:学习和致用、检查总结和提高;还指出,应在科学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一切工作。
知识的罗盘:探寻文明脉络的恢弘史诗 图书名称:《知识的罗盘:探寻文明脉络的恢弘史诗》 图书简介: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如同无数璀璨的星辰,在时间的原野上闪耀、碰撞、融合,最终织就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知识图景。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学科的严谨推导或精确量化,而是以一种宏大而深邃的视角,对人类知识体系的演变、文化思潮的更迭以及不同文明间智慧的交流与冲突进行全景式的扫描与梳理。我们旨在提供一把钥匙,开启通往理解人类心智发展轨迹的大门,而非提供操作层面的工具或规范。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展现知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态”状态。它不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可靠的、可重复的“方法体系”来验证单一真理,而是着眼于知识形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第一部分:神话与哲思的黎明——知识的起源与初探 这一部分将时间拉回到人类文明的童年,探讨早期社会如何通过口头传承、图腾崇拜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来构建最初的世界观。重点在于分析早期宇宙观和生命起源叙事(即神话体系)在特定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整合性角色,而非其逻辑严谨性。我们将深入考察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与来世信仰,以及早期中国对“天命”与“德行”的思辨。 我们关注的是:在缺乏成熟的抽象推理工具时,人类心智如何通过具象化的叙事来管理不确定性?早期的“知识”是如何与权力、宗教和日常生活紧密纠缠在一起,形成一种无法被轻易分离的文化整体?这里的叙述,将侧重于知识作为社会黏合剂的功用,而非其知识论上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古典智慧的交锋——形式逻辑的兴起与边界 进入古典时代,特别是古希腊和古印度的辉煌时期,人类首次系统地将理性工具应用于对世界的认知。本书将详细描绘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之间的张力。我们不会着墨于欧几里得几何公理体系的建立过程,而是探讨这种逻辑形式本身是如何被塑造的——它是如何适应了城邦政治的需求?它如何排除了东方注重直觉与整体性的思维路径? 在印度,我们将考察奥义书中的“梵我合一”观念,以及佛教对缘起性空的深刻洞察。这些体系以内在体验和精神超越为核心,与侧重外部世界分析的希腊哲学形成了鲜明对比。本书将比较这些不同智慧传统在“何为真实”、“何为完善人生”等核心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强调“规则”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侧重——是侧重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还是侧重于个体精神的解脱?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之塔与知识的保守 中世纪是知识被高度“中央集权”的时代。本部分将剖析知识如何在宗教教义的框架内被重塑、注释和保存。我们不会探究经院哲学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精确诠释过程,而是聚焦于知识的“中介性”。学者们的工作更多是“调和”——调和神启与理性,调和古代经典与当代教义。 我们将考察伊斯兰黄金时代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重大贡献,并分析这些知识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这种知识的传播往往是实用性的、技艺性的,它绕开了纯粹的本体论争辩,专注于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这里的“应用”是指知识在不同地理和政治实体间的适应性转移,而非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指南。 第四部分:启蒙的火花与世界的重构——从观察到分类 文艺复兴与随后的科学革命,标志着知识生产范式的根本性转变。本书的视角将集中于知识的“公开化”与“普及化”。我们将审视印刷术如何打破了修道院对文本的垄断,使得知识得以在更广泛的精英群体中传播。 牛顿的物理学被视为一种新的“语言”,它以数学为工具,试图用统一的法则描述宇宙。但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些法则的具体推导,而是“范式转换”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人们为何愿意接受这种完全不同于常识的新世界图景?笛卡尔的怀疑论如何动摇了既有的知识权威?洛克的经验主义如何重塑了教育观和政治观?这一时期的知识,其“体系”更多体现在构建公共理性领域上,而非精确的方法论细则。 第五部分:工业时代的扩张与知识的碎片化 进入近现代,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专业化。本书将探讨工业革命对知识结构带来的冲击:知识被划分为越来越细小的专业领域,大学体系、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知识生产进入了工业化模式。 我们不会细致分析特定技术发明背后的工程细节,而是分析知识的“应用”如何反向塑造了研究方向。例如,蒸汽机的需求如何推动了热力学的发展?电磁学的理论突破如何催生了新的通信和能源体系?这种应用是双向的、反馈式的。同时,我们也探讨了非科学知识体系(如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早期社会学理论)是如何在社会动荡中寻求其自身的“规则”和“体系”,并试图解释工业化带来的剧烈社会变迁。 第六部分:后现代的迷雾与知识的多元性 最后一部分将考察二十世纪至今,知识界所面临的挑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模糊了“专业”与“大众”的边界,也带来了对“客观真理”的深刻质疑。我们将讨论福柯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剖析,以及德里达对文本阐释的解构。 这里的重点在于知识的“边界消解”。当一切都被语境化、被解构时,人类的知识活动究竟指向何方?我们探讨的是在高度复杂、信息过载的当代社会,个体如何定位自己的知识坐标系,如何在多元且相互冲突的叙事中,尝试构建个人的意义之网。 结语:历史的重量与未来的回响 《知识的罗盘》最终希望引导读者认识到:人类积累的知识,无论其形式是神话、哲学、科学还是技术,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土壤。理解知识,就是理解人类面对未知时,一代代人所选择的讲述方式、推理路径和生存策略。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心历程的编年史,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可供遵循的步骤,而是一片供人远眺和反思的广阔地平线。它邀请读者以历史的纵深感,审视我们今天所珍视的每一个认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