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深度了解校园欺凌的结构和成因
提供界定依据和家长校方应对方式
科学制定校园安全预案
向校园欺凌说“不”
SAYNOTOSCHOOLBULLYING
怎样区分校园欺凌与顽皮打闹?
在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现场,家长应该怎么做?
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校方和家长如何表态?
受侵害方应该怎么求助?
制订校园安全预案应该采取什么科学方法?
犯罪学理论的研究怎么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家长如何与校方沟通有效?
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应当如何沟通?
什么是青少年防范欺凌的“六反四调节”模式?
制订校园预案时的误区有哪些?
校领导应当如何应对校园突发事件?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和家长该如何应对?
“青春期心理恐惧症”学说怎么分析校园欺凌?
应对校园欺凌,学校有哪六大策略?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暴力侵害的启蒙教育?
从犯罪学、公安学和教育学综合视角,分析和解答重点问题
针对校园欺凌事件中涉及的双方家长和校方,提出应对方案
应用警察学、犯罪学和被害人学理论,制订科学完整的校园安全预案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从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理论渊源、实际的应用对策等各方面入手,呈现给全社会一本研究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基本理论和对策的综合力作。内容概念清晰,理论丰富,实践的操作技能切实可行,对提高教育学界研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以及政法工作者的相关实务工作,都是一本可以放置案头,随查随用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王大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导,一级警监(专业技术),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会常务理事。新中国首批派往西方学习警察学的留学生,西方警察科学的引进者之一。预防犯罪专家,预防中小学生被害专家,英国艾克赛特大学警察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联合国欧洲犯罪研究所名誉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出版《中小学生被害研究——带犯罪发展论》《孩子平安大于天——王大伟平安童谣》《平安小灯笼》等著作。创造童谣普法方法。在CCTV-12开设《大伟平安训练营》等专题。在各地为家长、学生讲演平安自护。2005年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普法明星,2012年知识中国十大人物,2013年北京教育十大新闻人物,2014年首届公安部教学名师,“2015年中国十大先生”,2016年创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青少年安全研究所,被广大群众称为“中小学生的心中偶像”“说歌谣的警察”。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讲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实质
页码 标题号
002 01 该怎样定义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003 王大伟提示:有观点认为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同一概念
003 02 构成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四大要素是什么?
004 03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004 王大伟提示:校园欺凌主体存在“H”型结构
004 04 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有哪些类型?
006 05 怎么认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始作用?
第二讲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认定
008 01 怎么界定同学矛盾?
009 02 怎么界定游戏打闹?
009 03 怎么界定校园欺凌?
010 04 怎么界定校园暴力?
010 王大伟提示: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不是一个法律概念
012 05 司法鉴定标准中如何认定重伤、轻伤和轻微伤?
012 06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方哪些错误做法会影响认定?
015 07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的哪些做法不可取?
第三讲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
020 01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成因研究的关键是什么?
021 02 为什么要从犯罪学角度分析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022 03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可以从哪些犯罪学理论中去
探寻?
022 04 犯罪生理学对认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有什么启示?
027 05 如何从弗洛伊德的个性心理系统分析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
成因?
029 06 如何用差别接触论解释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产生根源?
032 王大伟提示:校园欺凌与“习得”存在直接联系联系
033 07 从“犯罪亚文化”视角,怎么看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产生的
根源?
034 王大伟提示:“中和技术”是犯罪亚文化中的“洗白”技术
035 08 怎样用“青春期恐惧症”学说来分析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037 09 “漂移论”如何解释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的成因?
039 10 怎样从“标签论”角度看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
第四讲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学校方应对
044 01 处置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学校应当遵循哪六大策略?
046 02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学校方面的救助工作主要
有哪些?
047 03 防范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学校必须要做的教育预防措施
有哪些?
049 04 防范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学校应准备哪两种预案?
050 05 学校在制定校园安全预案时,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050 王大伟提示:让学生成为预防校园欺凌的主力军
050 06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学校和家长应如何表态?
053 07 目前我国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主要惩戒措施有哪些?
第五讲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家长应对
056 01 家长怎么对孩子进行有关暴力侵害的启蒙教育?
059 王大伟提示:“世界上不仅有鲜花,也有大灰狼”
060 02 孩子们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侵害的反应,一般有哪些不同类型?
062 03 针对不同反应类型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引导?
064 04 在孩子刚刚遭受到欺凌甚至暴力侵害时,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
065 王大伟提示:家长应学会“四会原则”:会听、会看、会跟、
会谈
066 05 当孩子遭受校园欺凌时,家长如何选择和孩子共同应对?
067 06 在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侵害的发生现场,家长应当如何行动?
067 王大伟提示:在重大案情现场应先救助未成年人
068 07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受害方家长怎样与校方沟通?
069 08 受害方与侵害方的家长之间应该如何沟通?
070 09 受害方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媒体?
070 王大伟提示:在事件现场对待媒体宜三缄其口
071 10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怎样对受害方实施救助?
第六讲 青少年自警自助自救
074 01西方警界的“七灾八难”告诉青少年什么道理?
075 02为什么要把重点从“预防犯罪”转向“预防被害”?
075 03防范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主体是谁?
077 04青少年如何从我做起,防范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侵害?
078 05什么是青少年防范侵害的“六反四调解”模式?
079 王大伟提示:采取适当的“小反击”
080 06在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现场,青少年可以如何应对?
083 07青少年如何向亲属、师长求助?
084 08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如何影响青少年成长?
第七讲 校园安全应急预案的制定
086 01 什么是校园安全应急预案?
086 王大伟提示:预防是关键,培训走在前
087 02 完整的校园安全预案,应该包括哪10个预案包?
087 03 关于校园安全预案,我国有哪些立法?
090 04 在制订校园安全预案时,人们常存在哪些误区?
092 王大伟提示:预案存取需周全
093 05 建立校园安全应急预案,有哪些基本原则?
094 06 制定校园安全预案,应采取什么样的科学方法?
095 07 制定校园安全预案,应怎样收集和分析解读信息?
097 08 制定校园安全预案时,怎样进行战略设计?
097 王大伟提示:犯罪高峰时期
098 09 制定校园安全预案,怎样做好贯彻实施和科学评估?
101 10 制定校园安全预案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102 11 制定校园安全预案时,是否存在可以借鉴的本土预警模式?
105 王大伟提示:发布危险预告要避免侥幸心理
109 王大伟提示:学校快速反应要有具体的时间标准
110 12 在校园暴力突发事件前后,学校领导应当如何应对?
113 13 制定和实施校园安全应急预案,为什么有必要引入谈判专家?
第八讲 健全我国校园安全体系刻不容缓
118 01 为什么说我国的青少年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120 02 我国青少年安全教育工作还有哪些改进余地?
123 03 警察学、犯罪学和被害人学的国际趋势,对我国青少年安全
工作有哪些启示?
130 附录一
139 附录二
147 附录三
152 参考文献
《无声的呐喊:校园欺凌的隐秘角落与治愈之路》 序言 校园,本应是播撒知识、孕育梦想的沃土,是孩子们最纯净的天地。然而,在这个本应充满阳光与欢笑的地方,却潜藏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阴影——校园欺凌。它如同无声的呐喊,在无数年轻的心灵深处回荡,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本书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学术报告,也不是一套教条式的解决方案,而是试图深入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倾听那些被压抑的呼喊,共同探索这条通往理解、和解与治愈的漫漫长路。我们将一同审视校园欺凌的复杂面貌,剖析其根源,并携手寻求破除困境的可能。 第一章:阴影下的面孔——校园欺凌的多重维度 校园欺凌,远非简单的“打打闹闹”可以概括。它是一种持续性的、权力不平等的侵犯行为,其形式多种多样,令人防不胜防。 身体上的伤害: 这是最直接、最容易被感知到的欺凌形式。从推搡、踢打、抢夺财物,到更严重的殴打、伤害,这些行为直接损害着被欺凌者的身体健康,留下可见的伤疤。然而,身体上的疼痛往往会随着时间消逝,心灵上的创伤却可能伴随一生。 言语上的摧残: 辱骂、嘲笑、诽谤、散布谣言,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言语,却能如利刃般刺穿敏感的心灵。日复一日的负面评价,会逐渐瓦解一个人的自信,让他们质疑自身的价值,甚至产生自我厌恶。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匿名攻击和恶意评论,更是将言语暴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让被欺凌者无处遁形。 社交上的孤立: 故意排挤、孤立、散布关于他人的负面信息,目的是让被欺凌者在群体中无立足之地。这种社交上的“消失”待遇,会让孩子感到极度的孤独和无助,仿佛整个世界都与自己为敌。友情和归属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营养,一旦被剥夺,其后果不容小觑。 网络上的侵扰(网络欺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校园欺凌也衍生出了新的形态。匿名账号的恶意评论、人身攻击,不雅照片或视频的传播,虚假信息的捏造,以及在线上的围堵和骚扰,都给被欺凌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折磨。网络世界的“看不见的手”,让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也让被欺凌者更加难以逃脱。 关系上的操纵: 这种欺凌形式更为隐蔽,常常发生在群体内部。通过操控人际关系,挑拨离间,制造矛盾,让被欺凌者感到自己在群体中备受冷落,缺乏支持。他们可能被利用,被背叛,甚至被当作群体中的“出气筒”。 这些维度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将受害者牢牢困住。认识到欺凌的多重性,是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起点。 第二章:破败的根须——欺凌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 要根除校园欺凌,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土壤,了解那些滋生欺凌的根须。 个体内在因素: 施暴者的动机: 欺凌行为并非总是源于单纯的恶意。施暴者可能在寻求权力、控制感,试图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不安全感,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他们也可能在模仿他们所见的暴力行为,或者是在发泄自己生活中遭受的压力和挫折。缺乏同情心、冲动控制能力不足,以及对社会规则的漠视,也可能是重要因素。 受害者的特质: 受害者并非“活该”被欺凌。然而,某些特质,如内向、敏感、缺乏自信、身体上的差异(如身材、外貌)、学习困难、以及家庭或社交上的孤立,有时会让他们更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有错,只是社会环境未能给予足够的保护和支持。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模式: 父母的管教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模式有着深远影响。过于严苛、冷漠或溺爱的家庭教育,都可能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缺乏家庭温暖和情感支持的孩子,更容易在外寻求认同,甚至模仿不健康的社交行为。 家庭暴力与冲突: 在充满家庭暴力或频繁冲突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习得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成为欺凌的施暴者与受害者。 学校和社会文化: 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 过度的学业竞争和对分数、排名的片面追求,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品德培养,为欺凌的发生提供土壤。 群体认同与“局外人”现象: 青少年群体中强烈的群体认同感,有时会演变成对“异类”的排斥和攻击。当群体规则和价值观成为压倒一切的准则时,“局外人”便容易遭受欺凌。 媒体和社会价值观的误导: 某些媒体对暴力行为的渲染,或社会上对权力、地位的过度崇拜,都可能无形中助长了欺凌行为的发生。 理解这些根源,并非为了宽恕施暴者,而是为了更精准地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削弱欺凌滋生的土壤。 第三章:破碎的心灵——欺凌对个体与集体的深远创伤 校园欺凌的伤害,绝不仅仅是表面的伤痛,它会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并影响整个校园生态。 对受害者的影响: 心理创伤: 焦虑、抑郁、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常见的心理反应。被欺凌者可能长期处于高度警惕和不安的状态,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的摧毁: 持续的负面评价和孤立,会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价值和吸引力,形成低自尊,影响其未来的人生轨迹。 社交障碍: 信任感的缺失,让他们难以与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回避、孤僻,甚至攻击性。 生理影响: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可能导致失眠、食欲不振、头痛、胃痛等生理疾病。 对施暴者的影响: 品德的扭曲: 欺凌行为会固化其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的行为模式,阻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法律与道德风险: 严重的欺凌行为可能导致法律制裁,影响其未来的升学和就业。 未来社会适应问题: 长期养成的攻击性和反社会倾向,会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面临更多挑战。 对旁观者的影响: “沉默的帮凶”: 旁观者的沉默和冷漠,无形中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也让他们对社会不公产生麻木感,道德感滑坡。 恐惧与不安: 目睹欺凌事件,旁观者也可能产生恐惧和不安,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目标。 对校园整体氛围的影响: 安全感的缺失: 欺凌的存在,会破坏校园的安全感和和谐氛围,让学习和生活蒙上阴影。 信任感的瓦解: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被侵蚀,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互助友爱的校园文化。 认识到这些创伤,是为了唤起我们对受害者的同情与支持,对施暴者的警醒与引导,以及对旁观者的责任感。 第四章:重拾阳光——多方协作的治愈与预防之路 解决校园欺凌,绝非一人一校之责,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坚固的防护网。 家庭的责任与力量: 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 父母应主动倾听孩子的烦恼,给予情感支持,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 培养同理心和尊重: 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理解不同,培养共情能力。 关注孩子的社交圈: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交友情况,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欺凌风险。 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当发现孩子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社工的帮助。 学校的角色与担当: 完善反欺凌政策与机制: 制定清晰的反欺凌规章制度,建立畅通的举报和处理渠道,确保投诉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对欺凌问题的敏感度,培养教师识别、干预和处理欺凌事件的能力。 开展预防性教育: 将反欺凌、生命教育、品德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技能。 关注弱势群体: 加强对易受欺凌学生的关注和保护,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鼓励合作、包容、友善的校园氛围,反对暴力和排挤。 社会的支持与介入: 媒体的责任: 媒体应理性报道校园欺凌事件,避免煽情和猎奇,多关注解决方案和正能量。 法律的保障: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反欺凌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专业机构的介入: 心理咨询机构、青少年服务组织等应积极参与到反欺凌工作中,提供专业支持。 社区的监督与参与: 社区应关注青少年成长环境,积极参与到预防和干预欺凌的活动中。 技术的力量: 安全的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欺凌行为,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网络空间。 利用技术进行预防和干预: 开发反欺凌App、在线心理辅导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支持。 重建信任与和解: 受害者的疗愈: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情感支持,帮助受害者走出阴影,重建自信。 施暴者的教育与矫正: 引导施暴者认识错误,承担责任,通过教育和行为矫正,帮助其回归正轨。 重建人际关系: 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尝试通过调解和沟通,化解矛盾,重建同学间的信任。 结语 校园欺凌,是一道沉重的社会课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儿童成长环境的深切担忧。本书的每一次探讨,每一次剖析,都是为了将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角落照亮,让那些无声的呐喊被听见。治愈之路漫长而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汇聚家庭的温暖、学校的责任、社会的关怀和个体的力量,共同携手,我们终能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安全、尊重、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绽放,发出属于自己的、最嘹亮最自信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