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适用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使用,也适用于政府部门、群团组织、非营利机构及其他关注农村社会问题的同行阅读参考,尤其对广大从事一线农村社会工作的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学科。社会工作从诞生起就是以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为宗旨,以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为己任。农村领域、农业产业、农民发展是专业社会工作应着力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农村社会工作要倡导学生牢固树立关注民生、服务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并能够对“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来解决“三农”问题。
本书从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农村社会工作的价观、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依据、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农村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农村社会工作与扶贫工作的关系等方面加以阐述。希望通过努力可以在上述几个方面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本书适用于本土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探讨,内容力求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关注学科前沿理论和实务经验的探索。不仅适用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使用,也适用于政府部门、群团组织、非营利机构及其他关注农村社会问题的同行阅读参考,尤其对广大从事一线农村社会工作的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
韩芳,1972年生,北京农学院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中级社工师。长期致力于农村社会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出版专著有《农村土地养老保障研究》《组织视角下的京郊新农村党建研究》《京郊农村发展研究》《北京城乡一体化研究》等。编著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村干部手册》等。教材有《农村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先后主持教育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农委课题1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农业部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第一章农村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农村社会工作的定义
第二节农村社会工作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第三节农村社会工作的目标
第四节农村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五节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
第六节农村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第二章农村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国外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史
第二节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
第三章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社会环境
第一节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二节农村社会工作的环境
第四章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第一节农村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性
第二节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第三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第四节农村社会工作的工作守则
第五章农村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农村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第二节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第六章农村社会工作过程
第一节准备阶段
第二节介入服务阶段
第三节评估阶段
第七章农村社会工作模式
第一节农村社会工作模式的涵义与特征
第二节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类型
第三节农村社会工作模式的选择与评估
第八章农村社会工作方法
第一节农村个案工作
第二节农村小组工作
第三节农村社区工作
第四节农村社会工作行政
第九章贫困与农村社会工作
第一节农村贫困与反贫困
第二节反贫困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
附录1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附录2社会工作者守则
社会工作从诞生起就是以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为宗旨,以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为己任。社会公正的理想、社会关怀的目标和发自内心的博爱是社会工作者最基本的价值观。农村领域、农业产业、农民发展是专业社会工作应着力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应用于农村领域的是美国、巴西、英国等国家。我国从乡村建设运动开始了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农村的合作化、大跃进、农村公社等农村社会改造运动;1978年至今以政府为主体的扶贫工作,探索农村社会发展模式。同时,一些民间团体运用参与式方法开展农村社会工作。
学习农村社会工作要倡导学生牢固树立关注民生、服务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并能够对“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来解决“三农”问题。
传统的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视角一般为缺乏视角,社会工作介入就会侧重于自上而下的扶贫模式。如果以优势视角看待农民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从社区和农村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侧重资产和能力建设,而不是从社区和村民缺少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社区需要什么入手。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注重社区增能、村民动员、村民参与等原则。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建构必须根植于“三农”问题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处境,才能将农民的个人生活历程与历史和社会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价值——关注民生、服务大众。
本书从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依据、农村社会工作的技巧方法、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探索、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农村社会工作与扶贫工作的关系、农村社会工作对于残障、妇女等群体的关怀等方面加以阐述。希望通过努力可以在上述几个方面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本书适用于本土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探讨,是一本面向本专科生的教材,也适用于政府部门、群团组织、非营利机构及其他从事和关注农村社会问题的同行阅读参考。
编者
2017年3月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代际差异”这个敏感议题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细腻和平衡感。它没有简单地将老年群体描绘成被动接受救助的对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积累的经验资本,以及在现代社会福利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适应与阻力。书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尤其令人动容,它不仅关注了家庭功能缺失带来的直接创伤,还探讨了社区教育资源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如何加剧了这种“情感赤字”。作者通过访谈记录展示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对于“进步”和“传统”的不同理解,这使得对农村社会干预的讨论不再是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需要精妙平衡,既要引入现代化的服务理念,又要尊重并激活原有的社区互助机制。这种对乡村内部多元主体诉求的细致体察,使得书中关于服务模式构建的建议具有了极强的操作性和文化敏感性。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仿佛是为那些刚踏入乡村工作领域、感到手足无措的新手量身定制的一盏明灯。它没有贩卖廉价的“乡村情怀”,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问题诊断工具箱”。书中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对残疾人、低保家庭等边缘群体的覆盖盲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示。作者提出的评估工具和介入策略,注重可量化、可重复验证的特性,这对我们这些需要向上级汇报工作成果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读完后,我立刻尝试将书中的“需求评估矩阵”应用到我负责的试点社区,发现它比我们过去依赖的定性描述更有效地识别了隐藏的脆弱群体。这种理论与实践高效对接的特点,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直接转化为提升工作效率和精准度的实战指南,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朴实,带着一种泥土的芬芳。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腔调去套用一些宏大的叙事,而是扎扎实实地从基层工作者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那些细微却又深刻的矛盾与挑战。比如,书中对家庭支持网络在传统农村社区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那种对人情往来的微妙把握,对邻里关系复杂性的描绘,都让人感觉非常真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饱含同情心的笔触,没有过度煽情,却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底层人物的坚韧与无奈。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社工走进了几个真实的乡村,亲眼目睹了他们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努力维持社区的平衡与发展,这比任何纯粹的理论阐述都要来得更有力量。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沉稳,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带着读者慢慢深入到中国乡土社会的肌理之中,细细品味那些被高速城市化进程略微忽略的角落。
评分从学术框架的构建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融贯性。它巧妙地将社会学、人类学乃至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整合在一起,用以解读农村社会工作的复杂性。不同于许多将农村问题简单归因为经济落后的传统论调,作者更侧重于探讨权力结构、文化惯性与现代性冲击之间的动态博弈。例如,书中对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时期,社会资本如何重塑及其对社会服务供给的影响这一议题的探讨,逻辑链条清晰,论据扎实,引用了大量一手调研数据进行支撑,使得抽象的理论模型变得具体可感。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远超一般的实践手册,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三农”问题的多维观察镜。它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做”,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跳出既有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理解乡村内部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这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乡村治理或社会发展议题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智力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透着一股低调的专业感,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休闲读物。纸张的质感很适合长时间阅读,光线反射度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明显的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做得非常专业,那些关于人口流动趋势和福利资源分配不均的柱状图和饼图,信息密度极高,但布局却很清晰,有效地支撑了论点的展开。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文和参考文献的管理上极为严谨,每一项外部数据的来源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需要进行学术引用或政策分析的读者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规范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它体现了作者对研究伦理的尊重,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知识基点,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踏实,可以放心地将书中的内容作为参考依据进行更深入的拓展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