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选择做好人,是你对社会规范的妥协,还是独立思考判断的结果?“战斗的哲学家”中岛义道常常拥有剑走偏锋的观点。在《我讨厌的10种好人》中,他深入日本社会的每个细节对生活陈规发出挑战,用一针见血的生活哲学辩论破除思维惰性,借旁征博引的思考实例带来批判性思维的觉醒,帮助“不假思索的好人”拒绝道德绑架,重拾探索自我的勇气。
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想尽方法附和大家?遇到困难束手无策,不断寄希望于明天?出现争执不问缘由,一味安抚“和稀泥”?人生就是应该感恩,即使别人不需要这份恩惠?……你也是这样一个活在“现世安稳”里的盲目好人吗?这本书将为你拆穿一团和气的生活假象,揭露多数人大脑空空如也的真实,开拓群体思维下的处世新思路,寻回本应复杂有趣的人生。
内容简介
积极乐观、心存感激、平息争执、无怨无悔……这些特质正是标准“好人”所具有的,然而他们真的思考过自我,体会过别人的感受吗?
本书归纳了10种无视人心的复杂性,总是要我们“热爱生活”“循规蹈矩”,并将自身价值观强加于人、抹杀个人独特性的麻木“好人”。直言符合社会普遍定义的“好人”标准的人,都是缺失自我人格、对少数者进行不公干涉的麻木之人。作者基于自身经历,观察、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中的“好人”怪象,并深入思考了打破陈规、还原本我的轻松生活方式,不仅能给“叛逆者”增加信心,更能为“好人”敲响警钟。其耿直犀利的行文风格直击每个人的灵魂,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中岛义道,1946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硕士,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曾为日本电气通信大学人类传播学系教授,于200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维也纳爱憎》《哲学的教科书》《缺乏“对话”的社会》《关于孤独》《半隐遁的人生》《我讨厌的10句话》《为厌恶工作的人所写的书》《关于恶》《维也纳爱憎2》《人生,终究是消遣》《维也纳家族》《希特勒的维亚纳》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经常面带笑容的人 1
第二章 不忘感恩的人 15
第三章 想看见大家高高兴兴的人 47
第四章 总是积极面对生活的人 75
第五章 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的人 91
第六章 注重“分寸”的人 115
第七章 一发生争吵就想立即制止的人 141
第八章 说话含蓄的人 165
第九章 说“我是个笨蛋”的人 189
第十章 认为自己“人生无悔”的人 209
后 记: 我讨厌的是什么样的人? 217
出版后记 222
前言/序言
后记:我讨厌的是什么样的人?
到这里,我讨厌的10种好人就全部说完了。但我仿佛看见许多读者不满地叫嚷道:“哼,都是你自己随意罗列出来的,根本没什么条理嘛!”
之前,我写过《我在喧嚣的日本》《偏食的生活方式指南》《我讨厌的10句话》《缺乏“对话”的社会》等书,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讨厌的事物”会特别敏感。因为是跟个人感觉有关,缺乏普遍的说服力,所以我在议论时会充分考虑“内在整合性”。也就是说,其实这本书的条理还是很清晰的。
当然,我讨厌的人还有很多,例如:说谎的人、仗势欺人的人、媚上欺下的人、会算计的冷酷之人、散漫且不负责任的人、心胸狭隘的人、狡猾的人、说话经常变来变去的见风使舵之人……在现代日本社会,大家都很讨厌这些人,所以我也不必再赘述。在这本书里,我把“讨厌”矛头对准的,却是那些受到现代日本人普遍欢迎的“好人”。
换言之,也可以说他们是对事物缺乏充分感觉、缺乏充分思考的人。“充分”是指自己个人独特的感觉和思考。
所以,他们只是稀里糊涂地去迎合大众的感觉,不加批判地遵从大众的思考方式——这正是我讨厌的人。为了防止马上招来反驳,我再进一步说明:他们在感觉和思考方面十分懒惰,说自己“从没想过这问题”“从没有过这种感受”时也毫不羞愧;武断地认为别人的感觉也和自己一样;不能正确地判断别人的想法,自以为是。
其中,语言的运用尤为关键。他们常常说着千篇一律的话而没有丝毫怀疑;他们从不会去努力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念;他们不懂得尊重周围随时发出的信号,而是一味躲在自己的小圈子(安全地带)里。
嗯,应该说得更准确一些。其实,无论是右翼、左翼、恐怖分子、唯我论者、“老好人”……都没关系,我不会因此而讨厌某种人。无论你信奉什么思想都好,关键在于:这种思想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个人的感觉和思考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我讨厌的正是在这方面偷懒的人。
最容易偷懒而且又最安全的方法是什么呢?是和大多数人说相同的话,和大多数人保持相同的感受。一旦发现自己有不符合之处,就小心翼翼地加以掩饰。其他时候,只需装聋作哑、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人生就能安安稳稳地度过。
这些人都是“好人”,而且他们都知道自己的“弱点”,从没有狂妄的野心,只愿谨小慎微地活着。大家明白了吧?这才是我最讨厌的人。请再看一遍目录:
1.经常面带笑容的人
2.不忘感恩的人
3.想看见大家高高兴兴的人
4.总是积极面对生活的人
5.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的人
6.注重“分寸”的人
7.一发生争吵就想立即制止的人
8.说话含蓄的人
9.说“我是个笨蛋”的人
10.认为自己“人生无悔”的人
哎哟,光是这么写一遍也觉得讨厌!
黑格尔(不知为什么我很讨厌他)认为:某句话是不是真理,并非取决于字面意思是否正确,而关键要看说这句话的人有过多少呕心沥血的“经验”。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要看他如何勤奋地、坚持不懈地“用身体进行思考”。
人明明如此复杂,却要把他们锁进小小的抽屉里,而且强制性地总结出“好人”的规范,接下来只需雷打不动地遵循到底。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总结出“不忘感恩”“总是积极面对生活”……接下来不管人生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视若无睹,无须再思考了。
这次出版得到了新潮社秋山洋也先生一如既往的关照,非常感谢。
最后,列出100个我最讨厌的词语(尽量不和本书内容重复):妥协、希望、欺骗、调整、欺瞒、自欺、弱者、适可而止、稳妥、感觉迟钝、不自觉、没感觉、不在乎、暗中策划、圆滑、本分、原则、达观、懒惰、惰性、一团和气、安稳无事、和谐、幸福、和善、体谅、稳健、道德、伦理、善人、平凡、寻常、常识、普通、日常、家庭、家人、乡土、杂乱、混沌、清浊能容、四平八稳、安宁、安心、无视、温情、权宜之计、浅薄、敷衍了事、彼此彼此、平庸、大众、没教养、无知、胆怯、公司、社会、体面、加油、大家、团结、一本正经、感谢、恩、义理、规矩、像样、自豪、荣誉、前后矛盾、隐瞒、自卫、事先沟通、沉默寡言、花言巧语、吹捧、追随、奉承、社交辞令、迎合、人云亦云、漂亮话、旧习、虚饰、形式主义、得过且过主义、政府机关、良知、说教、仪式、致辞、千篇一律、中庸、协调性、耿直、木讷、踏实、善意的谎言、没办法、成熟的想法。
2005年9月25日
秋风吹入我心
中岛义道
《我讨厌的10种好人》 简介 在这本令人捧腹却又发人深省的随笔集里,作者以一种近乎刻薄却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我们生活中那些“好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些看似无私奉献、总是为他人着想的“好人”,在作者的放大镜下,竟也展现出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咬牙切齿的另一幅面孔。本书并非对“好人”这一群体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某些特定行为模式、思维定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微妙心理进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解剖。 作者认为,并非所有以“好”为名义的行为都能得到应有的赞赏,有些“好”背后隐藏着令人难以忍受的特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控制与道德绑架。本书聚焦于这十种“好人”的典型形象,他们可能潜伏在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那个总是热心给你建议的邻居之中。作者用生动的案例、辛辣的比喻和真诚的自嘲,带领读者一起走进这些“好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为何会展现出如此令人不适的“好”。 第一种好人:无处不在的“人生导师” 他们永远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在你还未开口之前,就已经为你规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无论你遇到什么困境,他们总能轻描淡写地说:“我当年也经历过,你这样做就好了。”他们的人生经验似乎是万能的,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职业、任何性格的人。你渴望的是倾听,他们提供的是命令。你需要的理解,他们给予的是评判。他们的“好”体现在不断地给你“指点迷津”,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唯有听从他们的建议,才能避免跌入万丈深渊。作者笔下的这位“人生导师”,其令人讨厌之处在于,他们剥夺了你独立思考和犯错的权利,将你的人生简化成一条他们为你铺好的、并非你真正想要的道路。他们的“好”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让你在他们的“善意”中窒息。 第二种好人:热衷于“牺牲奉献”的圣母/圣父 他们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他人的无尽付出之上,并将这种付出视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会为了家人、朋友、甚至不认识的陌生人,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健康。然而,他们的牺牲并非全然无私,其中往往夹杂着一种期待回报的隐秘愿望。一旦他们的付出未得到他们预期的回报,便会展现出令人不适的哀怨、指责,甚至将对方推入道德的深渊。“你看我为你付出了多少!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种抱怨,让接受他们好意的人,仿佛成了十恶不赦的恩人。作者认为,这种“好”是一种隐性的情感勒索,让周围的人活在一种时刻需要感恩戴德的压力之下,难以喘息。他们的“牺牲”让人心生愧疚,却也让人望而却步。 第三种好人:永远“为你好”的控制狂 “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在很多人的字典里,是“好人”的最高宣言。但对于某些“好人”而言,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对他人自主权的粗暴干涉。他们以“爱”的名义,替你做决定,替你选择,替你规划,并且坚信他们的选择一定比你自己的更好。他们会对你的穿衣打扮指手画脚,对你的恋爱婚姻横加干涉,对你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他们的“好”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你牢牢地包裹住,让你无处可逃。作者尖锐地指出,这种“好”是对个体尊严的践踏,是对自由意志的扼杀。他们并非真的关心你的感受,而是希望将你塑造成他们心中理想的样子,以满足他们内心的控制欲。 第四种好人:披着“客观公正”外衣的裁判 他们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一把尺子衡量世间万物,并乐此不疲地对他人进行评判。他们的语言中充斥着“应该”、“不应该”、“正确”、“错误”的字眼,仿佛他们就是真理的化身。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乐于指出别人的不足,并且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教育”。他们的“好”在于他们“公正无私”,但这种公正却常常缺乏温度和同情心,他们的批评更像是一种宣泄,而非帮助。作者认为,这种“好”是一种情感上的冷漠,一种对他人的不理解。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你好”,但实际上,他们的评判让被评判者感到羞辱和沮丧。 第五种好人:无底线的“包容者” 他们总是说:“没关系,我理解。”“没事的,下次注意就好。”似乎无论别人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他们都能一笑置之,无限包容。然而,这种无底线的包容,并非真正的宽恕,而是一种对原则的漠视,一种对错误的纵容。他们的“好”在于他们“大度”,但这种大度却让那些被包容的人,失去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甚至变本加厉。作者认为,这种“好”是一种逃避,一种不敢面对冲突的表现。他们宁愿牺牲原则,也不愿让关系出现裂痕,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让关系更加脆弱。 第六种好人:渴望被“认可”的表演家 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他们的“好”,并从中获得赞赏和认可。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场大型的舞台剧,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场景,都是为了突出他们的“善良”、“慷慨”、“无私”。他们的“好”是一种表演,一种精心设计的伪装。一旦舞台灯光熄灭,他们可能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作者认为,这种“好”是一种虚伪,一种缺乏真诚的表现。他们真正的目的并非为了他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第七种好人:永远“正确”的键盘侠 他们活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用键盘敲击着正义的号角,对社会上的不公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他们似乎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任何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进行围攻和讨伐。他们的“好”体现在他们“关心社会”、“伸张正义”,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是情绪化的、片面的,甚至是充满攻击性的。作者认为,这种“好”是一种缺乏反思的激情,一种将个人好恶上升为普遍真理的傲慢。他们的“正义”常常只是一种噪音,而非真正的建设。 第八种好人:过度“热情”的拉拢者 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人表现出过度的热情,仿佛每个人都是他们的知己。他们会主动搭讪,分享私人信息,并试图将你拉入他们的社交圈。他们的“好”在于他们的“善于交际”、“热情洋溢”,但这种热情常常让人感到不适和被侵犯。他们可能并非真的关心你,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或者满足自己的存在感。作者认为,这种“好”是一种边界感的缺失,一种对他人的不尊重。 第九种好人:总是“帮你”的“忙碌症”患者 他们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好人好事”。别人稍微遇到一点麻烦,他们就会立刻冲上前去,并且乐此不疲。他们的“好”在于他们的“热心肠”、“乐于助人”,但这种“忙碌”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逃避自身问题的方式。他们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感,来暂时忘记自己的烦恼。然而,过度地为他人“忙碌”,可能会忽略自身的需求,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关系。作者认为,这种“好”是一种自我牺牲的误区,一种用忙碌来填补空虚的方式。 第十种好人:总是“鼓励”你“随遇而安”的“劝退师” 他们总是告诉你“知足常乐”、“差不多就行了”,当你想要追求更大的目标、突破现状时,他们会用各种理由劝你“算了吧”、“没必要”,让你安于现状。他们的“好”在于他们“平和”、“不争不抢”,但这种“好”却扼杀了你的进取心和冒险精神。作者认为,这种“好”是一种舒适区的守护者,一种害怕改变的惰性。他们希望你和他们一样,安稳地待在原地,却忽略了你内心深处对挑战和成长的渴望。 《我讨厌的10种好人》并非要将所有“好人”都打入冷宫,而是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让读者在欢笑之余,能够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性的洞察,以及那份不加掩饰的真诚。它鼓励我们去辨别那些真正有益的“好”,去警惕那些披着“好”的外衣,却实则令人不适的“好”。这是一本让你在读完之后,会忍不住对身边某些人报以会心一笑,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的书。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也映照出我们身边那些“好”得让人发疯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