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 内容简介:
李翱,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本书主要介绍了出身于名门望族陇西李氏的李翱宦海沉浮的一生,及其师从大儒韩愈,追随其师主张,大力提倡“古文运动”的学术生涯。重点讲述了李翱灭情复性思想的渊源及其深厚的内涵,以及其复性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作者简介
谭绍江,土家族,1981年生于湖北恩施。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主要从事古代儒家哲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在《武汉大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湖北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1章 青葱岁月
一、动荡的时代
二、望族后裔
三、应考进士
四、南下游学
第2章 宦海沉浮
一、初入官场
二、幕僚岁月
三、诤臣本色
四、迈向官场生涯顶峰
五、宦海生涯总结
第3章 师友情深
一、韩李之交:千古佳话
二、知遇之交
三、学问之交
第4章 一代文杰
一、古文创作理论
二、李翱的叙事类作品
三、李翱的抒情类作品
四、李翱的随笔杂著
第5章 复性思想
一、李翱复性思想的渊源
二、复性思想的内容(一):性与情的关系
三、复性思想的内容(二):“诚”之道
四、复性思想的内容(三):灭情复性
五、复性思想的历史地位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诤臣本色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春天,李翱回到久别的京城。他先是代理兵部职方员外郎,六月份获得正式官职,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这是个正六品的官职,从品级上讲,仍然赶不上十年前的国子博士,不过这个官职显然比国子博士重要。国子博士再有优势,也属于学官系统,权力有限。而吏部的考功员外郎属于组织干部系统,负责中央各级官员的业绩考核,位置非常关键。同时,李翱还兼着史馆的职务,这体现中央对他学识的认可,也正能发挥李翱这几年在幕僚生涯时所锻炼出来的撰写史书的能力。
李翱重返京城的这段任职时间不长,前后也就一年半,但却在他的官宦生涯乃至史书上留下了最激烈的痕迹——他那种率性秉直的诤臣本色展露得淋漓尽致。
批评宰相裴度
裴度长李翱七岁,与李翱同为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宪宗元和十年任宰相,文治武功俱十分突出,堪称有唐一代名相之一。当时李翱刚刚入京不久,还只担任兵部职方员外郎的挂职职务,应该说立足未稳,但性格使他抛开任何因素,敢于直言。他以锐利的眼光审视当时的朝政,很快,裴度的作为让他发现了不满意的地方。他不满意的不是别的,正是裴度一生重要功业之一的“征淄青”。
藩镇节度使制度是唐朝对前朝军事和地方制度的一个发展。唐朝前期,对外用兵频繁,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善临时征调的困难,地方屯军机构逐渐强化,军事机构与地方行政机构也逐渐融合,最终就出现了掌管一地军事、行政、财务大权的节度使,并成为制度固定下来。这种制度的存在与发展使得地方节度使朝着割据的军阀演变,越来越成为对中央政府的威胁,玄宗朝发生的“安史之乱”即是严重的体现。“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但节度使的祸患始终没有解除。元和年间,唐宪宗在一干力主削藩的大臣的支持下,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时期,有实力也有叛心的藩镇节度使一共四位。第一个是位于山东地区的平卢淄青节度使,第二个是河北地区的成德节度使,第三个是河南南部的淮西节度使,第四个是位于河南河北交界地的魏博节度使。朝廷首先拿下的是魏博节度使,没有通过武力而是以怀柔招安的方式完成的。去完成这一使命的不是别人,正是裴度。他以中书舍人的身份只身犯险,向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晓以利害,最终兵不血刃地招安了魏博藩镇。接下来,朝廷把目标对准了淮西节度使。当时,老节度使吴绍阳去世,他儿子吴元济在没有获得朝廷任命的情况下自己宣布继任。朝廷就以此为借口,于元和十年对淮西吴元济进行武力讨伐,主持者是宰相武元衡。在这种情况下,另外两个节度使开始各自打起了小算盘。其中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李纳次子)比较阴险,他对朝廷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表面上声言赞同朝廷讨伐吴元济,但暗地里却支持吴元济。他首先破坏朝廷军队的后勤基地,派人暗中潜入河阴漕院(今河南荥阳北),杀伤十余人,烧毁铜钱布帛三十余万缗匹,粮食三万余斛,把江、淮一带集中在这里的租赋都毁掉了。接着,他又派刺客到京城直接暗杀了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以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出兵。但主战派大臣们没有被吓倒,裴度带伤出任宰相,继续主持讨伐。元和十二年,裴度以宰相身份担任攻淮西战役总指挥,在名将李愬等人的协助下,一举平定了淮西。迫于朝廷巨大威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也接受朝廷招安归降,最后就只剩下顽抗的李师道了。次年,裴度挥师北上讨伐淄青,目标直指李师道。不过打了一年仍未取得胜利,这就是李翱批评裴度的背景。裴度出征前夕,李翱直接给裴度写了一封名为《劝裴相不自出征书》的信,信中他写道:……阁下以舍人使魏博,六州之地归矣;自秉大政,兵诛蔡州,久而不克,奉命宣慰,未经时而吴元济生擒矣;使一布衣持书涉河,而王承宗恐惧委命,割地以献矣。自武德以来,宰相居庙堂而成就功业者,未有其比。先是对裴度夸奖了一番,将他已取得的成绩说降魏博、破蔡州、平淮西、平王承宗一一列出,并认为其功业已经超过了唐朝开国以来任何一位宰相。是宜以功成身退、养德善守为意,奈何如始进之士,汲汲于功名,复欲出征,以速平寇贼之为事耶?自秦汉以来,亦未尝有立大功而不知止,能保其终者……
接着他笔锋一转,认为裴度功劳太高,是时候收手了。而裴度目前的做法却像一个刚入仕途的毛头小子一样,一心一意只求功名,太不稳重。他甚至暗示说功劳太大可能没有善终。
夺人之功,不可一也;功高不赏,不可二也;兵者危道,万一旬月不即如志,是坐弃前劳,不可三也。凡三事昭灼易见,岂或事在于己而云未熟耶?伏望试以狂言访于所知之厚者……
最后,他俨然以智者的口吻教裴度做人做官,认为裴度已经触犯了做官的三条戒律,十分危险。
整封信的内容显示了李翱的文采,也显示了他一定的政治洞察力。但总体上讲他还是没能理解整个大的政治局面,想法有些简单。字里行间更为突出的是他耿介的性格,在无拘无束的议论中已经有些接近于狂妄的地步了。不过对于李翱的批评,裴度并未进行任何积极的回应,他仍继续东征淄青,并在当年就取得了胜利。他协助宪宗取得这一系列的功业,被史家誉为“元和中兴”,也把裴度一生荣誉推至极盛。
批评宰相崔群
唐朝时期的宰相制度是“群相制”,同时担任宰相的不止一位,李翱的批评也不止针对一人。在批评宰相裴度后不久,朝廷发生了“皇甫镈举废”事件,李翱也因之对另一位宰相崔群进行了批评。
崔群与李翱同龄,是李翱老师韩愈的同榜进士。他才华出众,为官清正,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是中唐时期贤相之一。崔群的人品能力连李翱的老师韩愈都十分钦佩,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遭到了李翱的无情批评。
他之所以批评崔群,起因即是“皇甫镈举废”事件。“皇甫镈举废”事件是宪宗朝影响很大的一次朝廷人事斗争。事件中心人物皇甫镈为宪宗朝重臣,时任户部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他在任期间以总后勤官的身份参加了由武元衡和裴度先后主持的“平淮西”战争。战争进行过程中,皇甫镈克扣前方将士的粮饷和牲畜草料,变卖成金钱后用于贿赂朝中大臣与宦官;战争结束后,他指使部下虚报账目,继续冒领军饷。同时,为讨得宪宗欢心,他又搜罗了一批方士专为皇帝做“长生药”。他这些奸臣行径迎来朝臣的一片指责之声。但是,由于获得了皇帝和宦官们的宠信,他不仅没受到惩罚,反而官运亨通。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有意让他出任宰相,同时还要任命制药的方士柳泌为台州刺史。消息传出,众臣又是一片哗然,纷纷上奏阻止。这即是“皇甫镈举废”事件。
作为众臣之首、士林共仰的崔群对这件事情并没有袖手旁观。他以宰相身份向宪宗多次进言,认为皇甫镈是奸邪小人,不可任用。有一次入朝回答皇上问话,他还以开元、天宝间的事作比喻来劝诫皇帝,说:“过去玄宗年少的时候就经历艰险,经受民间疾苦,所以最初得到姚崇、宋璟,他们用道德辅佐他,就有了开元年间的安定太平,那以后玄宗安于逸乐,远离正直之士,亲近小人,所以李林甫、杨国忠靠谄媚受宠而朋比为奸,便有天宝年间的动乱。希望陛下以开元年间(的做法)作为法则,以天宝年间(的做法)作为警戒,(如果这样)就是国家之幸福啊。”又说:“世人认为安禄山造反,是国家太平和动乱的分界。我认为(自从)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为相(开始),国家太平和动乱原本就已经分开了。”应该说崔群还是尽了力的,并因此得罪了皇甫镈。但是当时的唐宪宗正处于病中,非常相信皇甫镈的“长生药”,加上皇帝身边的宦官们多已被买通,所以最后皇甫镈仍然被任命为宰相,柳泌也被任命为台州刺史。
这种局面出现后,稍有正义感的大臣们都感到很失望,怨声大起。生性耿直的李翱也不例外,他更把事件的根本源头指向了宰相崔群,认为崔群没能尽到职责。同时,李翱还想起了不久前老师韩愈因反对宪宗迎佛骨被宪宗贬谪到潮州时,崔群也未能成功解救。几件事情相加,对崔群的公愤私怨一齐涌上了李翱的心头。激愤之下,他就给崔群写了一封《论事于宰相书》,信中直言崔群“奸邪登用而不知,知而不能去;柳泌为刺史,疏而不止;韩潮州直谏贬责,诤而不得。道路之人咸曰:‘焉用彼相矣!’……窃怪阁下能容忍,亦已甚矣。昨日来高枕不寐,静为阁下思之,岂有宰相上三疏而止一邪人而终不信?阁下天资畏慎,又不能显辨其事,忍耻署敕,内愧私叹,又将自恕曰:‘吾道尚行,吾言尚信,我果为贤相矣,我若引退,则谁能辅太平耶?’是又不可之甚也”。
他先把皇甫镈、柳泌获任命、韩愈被贬三件事情摆了出来,接着指出朝廷对这样的事情都不能公正处理,还要你这个宰相做什么用?而后,他又分析原因,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崔群天生就胆小怕事,为保自己而对奸臣一再容忍,最后还要讽刺一句,说崔群自认为是担任宰相的最佳人选,完全属于自我感觉良好,根本不符合事实。
给崔群的这封信言辞之尖刻激烈,情感态度之强烈,都达到超出常理的地步,从中可以窥见李翱性格之一斑。
批评唐宪宗
作为诤臣,除了敢跟宰相叫板以外,肯定不能少了一个重头戏——向皇帝叫板,李翱当然没有缺少这个篇章。
元和十五年(820),李翱担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兼史馆修撰,按照官制规定,他已经有了向皇帝上书言事的资格。于是,他尽职尽责地向宪宗上了一份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论事疏表》。
在表中,他先盛赞宪宗即位以来的种种军事功绩,认为这是平祸乱所不可缺少的武德。接着他指出目前国家所需要的是创造太平盛世的“文德”。
臣以为定祸乱者,武功也,能复制度兴太平者,文德也,非武功不能以定祸乱,非文德不能以致太平。今陛下既以武功平祸乱,定海内,能为其难者矣,若革去弊事,复高祖、太宗之旧制,用忠正而不疑,屏邪佞而不近,改税法不督钱而纳布帛,绝进献以宽百姓税租之重,厚边兵以息蕃戎侵掠之患,数引见待制官,问以时事,以通壅蔽之路……凡此六者,政之根本,太平之所以兴。陛下既已能行其难者矣,又何惜不速其易为者乎?
开头这段话还算温和。先是表扬了一番宪宗在武功方面的成就,并指出他所完成的武功在难度上实际比文德还要大一些。顺着这个话头就讲文德,既然您把武功这个难的事情做好了,那难度相对小一些的文德不是更应该去完成吗?要做也容易,就是这么几件事:一是复兴高祖、太宗时候的老制度;二是用忠正之臣,远离邪佞之臣;三是修改税法,允许老百姓以物交税;四是取消百姓的进贡;五是重视边境军事建设;六是广开言路,定期召见基层官员以掌握实情。表的口气也是谦卑的提建议的口气,只是略微有些暗示,表明宪宗正缺乏这些东西。
接下来这段话语气就加重了些。
以臣伏睹陛下,上圣之姿也。如不惑近习容悦之词,选用骨鲠正直之臣,与之修复故事而行之,以兴太平,可不劳而功成者也。若一日不以为事,常恐大功之后易生逸乐,而群臣进言者,必曰“天下既已太平矣,陛下可以高枕而为宴乐矣”。若如此,则高祖、太宗之制度,不可以复矣。制度不复,则太平未可以速至矣。
字面上他对皇帝还是很尊敬,夸奖宪宗有做“上圣”的资质。但紧接着讲的一番话就不那么客气了,皇帝之种种不足基本上无法掩饰地全体现出来了。他要求皇帝远离奸邪、任用正直大臣、提防在取得大功之后安于享乐不能复兴高祖、太宗时的优良制度,言下之意即皇帝本身确实有近邪、远贤、逸乐、拒谏这些错误的行为。
臣窃惜陛下圣质,当可兴之时,而尚谦让未为也。
最后这一句更意味深长,意思是说,您看您这么好的天资,又遇到这么好的时候,您却还要谦让不去做好皇帝,我为您可惜啊!字面上还是夸奖,仔细一琢磨可全是带有讽刺的批评啊,基本上就是在说皇帝您没干正事,浪费了机会。
这么一封奏折送上去,以唐宪宗当时正沉醉功劳、迷着“长生药”的状态,没当场把李翱拿下算是幸运的了,但李翱想要在宪宗治下得志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了。
“大家精要”丛书:唐代思想家李翱评传 丛书总览: “大家精要”丛书,旨在为当代读者精炼、系统地梳理中国历史上各领域杰出人物的生平、思想精髓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本套丛书力求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以流畅易读的叙事风格,呈现大家们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思想体系的构建历程,帮助读者抓住核心要义,领略大家风范。 分册焦点——李翱评传: 本册聚焦于唐代中晚期著名的散文家、思想家、诗人李翱(约772年—约844年)。李翱,字翱之,祖籍姑苏(今苏州),是晚唐政坛与文坛上极具争议性与影响力的复杂人物。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唐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轨迹清晰地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变迁,尤以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独特见解,以及对“韩李”文学流派的承接与发展而著称。 一、生平轨迹:宦海沉浮与学思积淀 李翱的早年生活,与当时许多怀才不遇的士人相似,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他出身于一个相对平庸的家庭,却凭借过人的才华,在科举道路上崭露头角。 1. 早期抱负与仕途起步: 李翱自幼熟读经史,尤其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他早年曾师从多位名家,吸收了当时主流的儒学思想。然而,他并非一个单纯的学院派学者,而是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的阴影日益浓重,朝廷对士人的控制力减弱,李翱的仕途也因此显得跌宕起伏。他曾在地方任职,近距离观察了社会的弊病与民生疾苦,这为他后来的批判性思考奠定了现实基础。 2. 政治风波中的周旋: 李翱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卷入派系斗争或因直言进谏而遭受排挤,这使得他深刻体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李翱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存智慧和对原则的坚守。例如,他与当时的宰相、名士之间的交往与论辩,构成了他政治生涯的重要侧面。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权力运作的核心,也加深了他对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之间鸿沟的认识。 3. 晚年归隐与思想完善: 随着年事渐高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李翱逐渐退居幕后,将精力集中于著述和自我完善。晚年的他,思想趋于成熟与整合,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文学作品。这段时期是他思想体系形成的关键期,他不再仅仅停留在对时政的评论,而是开始构建一套能够安顿心灵、解释宇宙的学说。 二、核心思想探析:儒释道的交融与创新 李翱在思想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贡献,在于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与个人化的诠释。他试图在三者之间寻找一个统一的立足点,以应对晚唐知识分子在精神危机中的探索。 1. 儒学根基与“性情”之辨: 李翱继承了韩愈“程门立雪”的精神内核,强调儒家在社会治理和道德实践中的基础地位。然而,他对儒家“性”与“情”的讨论,明显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他不像纯粹的儒家那样对“情欲”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而是试图在维护儒家纲常伦理的前提下,为人的自然情感留出合理的解释空间。他认为,人性的完善,需要在克制私欲的同时,适当地顺应自然之性。 2. 佛学影响与“心性论”的渗透: 尽管李翱在公开场合保持了儒家的立场,但其著作中对“心”的探讨,明显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他对“心”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描述,常常带有超越性的色彩。他关注个体精神的觉醒和对“空”的体悟,但这并非是为了脱离世俗,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在世俗中安顿自我。这种吸收并非简单的嫁接,而是将其内化为一种理解儒家“修身”的进阶路径。 3. 道家思想的运用与超脱: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为李翱提供了处理复杂政治局面的哲学武器。在面对不可为的现实时,道家的“清静”观为他提供了精神退守的港湾。他并非完全放弃积极入世,而是在积极入世与适时抽离之间,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点。他对自然山水的描摹,也常常蕴含着道家天人合一的哲思。 三、文学成就:承韩启宋的“古文”巨匠 李翱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继承者。他的散文和诗歌,在继承韩愈刚健、奇崛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敏感与细腻。 1. 散文的精炼与说理的透彻: 李翱的散文以议论见长,逻辑清晰,文笔老辣。他擅长将抽象的哲学思辨,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有力的比喻阐述出来,使得其论说文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他的文章是晚唐政治哲学思考的集中体现,对后世宋代的古文大家产生了直接的启迪作用。 2. 诗歌的风格演变: 在诗歌方面,李翱早期可能受到韩愈的影响,风格偏向奇险。但随着其思想的成熟,他的诗歌开始转向对个人情志和自然景物的细致体察。尤其是一些咏物诗和怀古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摆脱了晚唐应制诗的浮靡之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历史地位与后世影响 李翱并非一个仅仅停留在“承袭者”位置的文人。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整合能力,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对儒学在唐末宋初的转型,特别是宋代理学萌芽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他的思想实验为后来的程颢、程颐、朱熹等人探索“理”与“气”、“心”与“性”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前置参照。可以说,李翱是连接韩愈的儒学革新与宋明理学的一座重要桥梁。 结语: 李翱的一生,是典型士人在乱世中寻求精神立足点的缩影。他用自己严谨的思考和卓越的文笔,在儒释道三股强大思潮的交汇点上,搭建起一座能够承载个人精神重量的殿堂。研读李翱,即是研读唐代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时代巨变,并在传统中寻求创新的历史样本。本册将通过梳理其著作与生平细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李翱形象。